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5-08-30 08:00:2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东坡传读后感汇编(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传读后感汇编(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1

  我读过很多苏东坡的诗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还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绝唱。以前我只知道他是一位北宋的大诗人,这几天读完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故事。

  林语堂用极优雅的文字、极具感染力的情感,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不仅是个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作家、大书法家、新派画家、美食家、一个工程师、一个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个政治上坚持己见的.士大夫……但这些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苏东坡最感染我的品质是他的乐观、豁达。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的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

  政坛多风雨,为官44年,他一贬再贬,由黄州到惠州,由岭南到海南,愈贬愈远。“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苦难面前,苏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他没有因为贬官而否定人生,否定自我,他享受人生的每一刻时光。被贬黄州时,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苏东坡笑看风云的乐观旷达;在惠州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跃然而出。苏东坡在被贬后没有自暴自弃,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心存浩然正气,心系黎民百姓,成为“百姓之友”。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与挫折。刚刚进入初中生活,我努力地适应着更快的学习节奏、更高的学习强度、更难的知识体系,以及面对独自住校生活的困难。我还有好些题不会做,有好几次小测没考好,有几件衣服没洗干净,有一次被宿管扣了分……面对困难与挫折,我要学习苏东坡,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释放坏情绪,积极解决问题,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的人生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让我们以最美的姿态冲天而起,成就最美的雪浪。

  《苏东坡传》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林语堂对苏东坡的热爱之情。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乐观无畏,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又怎能不热爱呢?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是他那万古不朽的乐天派精神。

苏东坡传读后感2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XX,才知道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XX,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苏东坡传读后感3

  现在越发佩服苏东坡了,他的一生不仅会治水,救旱,他还会救那些中邪的人。

  有一次,他的二儿媳妇(欧阳修的孙女)一天晚上也中了邪,是在产后。年轻的.儿媳妇以一老妪的声音向周围的人介绍了她的来历,但苏东坡对他的“儿媳妇”说:“我不怕鬼........”而且他还向那女鬼讲述了一些佛教对阴魂的道理,也告诫她要老老实实的离开。次日傍晚会帮她向佛爷祷告。那女鬼十分感激他。不一会儿,苏东坡的儿媳妇便霍然而愈了。第二天日落,苏东坡给佛爷写了一篇祈祷文,焚香,供上酒肉,把那女鬼送走了。从这里,我看出苏东坡是一个守信用的人。

  今天虽然看的不多,但是我依然收获满满,我相信以后我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苏东坡传读后感4

  他让语言和写作永远不会疏远:他把感情融化成华丽的流动;他让生活因为语言而引人注目,他用开放的简洁到笔上的旋律,他让宋的笔调流长……——题记

  说到苏东坡,一个可亲可敬的小老人就会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仿佛他是身边的长辈,读完《苏东坡传》的感觉。苏东坡的诗有江东去浪淘尽,千古浪漫人物的豪放,有一雨任命的潇洒,有天涯无草的达观,有十年生死无边,不思考,难忘的痛苦,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这座山上的哲学,还有明月什么时候有,问问天上的酒的千古绝唱。

  他的文学造诣,以及他的书法,他的画,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一生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却依然自得其乐。石心胸开阔,享受生活,不怕权贵;他敢说:我做华堂,不应该麋鹿姿。他敢对天子说:我不犬马哉,从君求雨伞?,他敢于直言不讳地向皇帝陈述:苛政比虎猛。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怕催欠,比干旱更重要……经常有20多万虎狼散落在民间,为什么人民安生?”

  仕途的`不顺,反而让他的才气显露出来,上天将他的一扇窗紧闭,也必将把他的才气之门流传千古,他即使被贬官,但是他依旧会用他的精神感动世间万物,王安石的变法原本是好的,但它没有将整个宋朝有一个转变,纵使苏东坡奋力反抗,遭到迫害,历史也会还给他一个光明的春天。

  周国平评论苏东坡说:读东坡英雄无拘无束的诗歌文章,你无法想象他有如此坎坷和艰难的生活。苏东坡人格开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歌自然清新、无拘无束、无拘无束。

  与此同时,他也把这种大胆的风吹进了这个词,大大拓宽了这个词的主题。在江东,浪,永恒的英雄的背后,是诗人广阔而开放的思想。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起起落落,当他遇到珊瑚礁时,他已经用宽广的思想粉碎了它,一个古老的奇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5

  还记得郎平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提到:"女排队员们或许会不断老去,但一代代传承下的女排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听到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的精神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许多国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苏轼早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化的一个象征。人们永远不会遗忘那个高唱着"大江东去"的才子,那个"江海寄余生"的雅士以及那个"醉笑陪公三万场"的狂生。苏轼在诗词书画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任何一个人墨客都无法企及的。他是华夏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点。

  苏轼爱笑。似乎读完整个《苏东坡传》,都不曾看到过苏轼痛哭流涕的场面。即使被贬,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时候有些惆怅、有些慌张,他从不曾落下一滴泪。被贬了,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欢笑游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从家里出接待使者;中秋佳节无法团圆,他也挥毫一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是苏轼生命的主旋律,为他的人生奏响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壮歌。

  苏轼豁达。正所谓"生活吻我以痛,我必报之以歌",苏轼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烦恼随即抛于脑后。他写诗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似乎这一切的荣华或是落魄与他毫不相关。面对舟客的发难,他毫不在意,甚至还劝慰客人不要在意时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啸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烧笋饷春耕"他不是隐士,却如同隐士般超脱出物质的拘束,漫游于精神的海洋。

  苏轼有思想。在最凄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思索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将。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颗闪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们看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最大的成就,也莫过于此。

  然而,这位爱笑、豁达、有思想的天才却因为各种打击早生了华发,在归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没有太白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没有杜少陵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他不曾遭遇战乱,不曾眼见河破碎,却因政治上的排挤郁郁终身。学家、史学家不曾封给他"诗仙""诗圣"的名号,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样权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这些在苏轼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他只是轻轻端起茶盏,"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东坡传读后感6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一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让我认识了苏东坡,但确切的说,是在看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

  受其乐观的性格影响,苏东破的文学作品可以在精神上取悦于人,他最在意自己文章的“自然与真醇”,他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他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人的生活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像他在一处碑文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前后共读了六个月,每每沉浸其中,好像我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空,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在我心中,却始终无法呈现出他清晰的容貌,只有一个高大概直的影像,在我视线的下方游走。

  正如作者所言,在读《苏东破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和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祐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苏东坡传读后感7

  苏轼最可爱,是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他写了些可爱的诗,身边有了不少的朋友,米芾与他论画,诗僧参廖常来居住,惧内之癖的陈季常是他最好的朋友,邻人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也是朋友,说话大嗓门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西邻农夫古某的竹林园是他消磨长夏的好去处。

  死里逃生之后,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敏感的想象,月夜的倾心,美酒的迷恋,这些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之前,苏轼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其中最精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此后一年零八个月,苏轼的道路崎岖坎坷瞬息万变。先是一道圣旨,把苏东坡的谪居地由黄州调到汝州。苏轼决定起身搬家,官方纷纷为他设宴践行,很多朋友请他题字留念,陈慥、参廖、乔仝一直陪他到九江。在南京时,苏轼看望了疲惫颓唐的王安石,一番漫谈,化解了二人之前的太多恩怨。

  佛印劝他安居扬州,范镇愿他到徐下,苏轼自己看中了丹徒县的一片松林,滕元发则劝他安居在常州的太湖左岸宜兴......终于,圣旨允许他在太湖边居住,他不由感慨:“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可是到了宜兴不到十天,朝廷派他到登州做太守。历经几个月的颠簸,到达登州后五天,他又应召进京。正如他给佛印的信中所言:“如入蓬蒿藜藿之径。”

  住进京都,不仅苏轼官职擢升,苏辙也回到京师,升为尚书右丞,一家人开始了难得的享受生活。之前的旧友纷纷来到他身边,他的名气之盛,达到极点,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就草拟了八百道圣旨,苏门学士的名声日益显赫,他和米芾共同创造了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当然,苏轼照常练瑜伽和养生之道,也一直想摆脱颇为人羡慕觊觎的政治地位。

  林语堂说:一个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条艺术手法,就是多说话,但内容必须空洞,必须讨好朋友,也要特别提防开罪于人。

  可是,苏轼越是想躲避政治,政治偏要找他。于是,他不再求外放,而要挺身战斗,为“人应当有不同意权”而奋战,就如莫言所说,这个社会应该有批评的声音。如,他力争“广开言路”,在科举制度上特比留心为国家选拔真人才,提议限制冗吏充斥,挑战官官相护的积习,甚至向当时的虐证开炮......两年中,苏轼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于是,政敌小人们以更阴险卑鄙的方式玷污污蔑他,连带他的朋友们。苏东坡觉得自己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他决心逃出去。

  元祐三年,苏轼再三恳请之后,终于出任杭州太守。短短一年半之间,他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建立了一座医院,扩展江苏运河系统,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意见相左,开展救济饥馑工作。

  苏东坡单身匹马地奋战,打算改革吏治,以失败告终。但他奋战不懈,除去请款,请米,预防灾荒,还上一道长表章请求宽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债务,把老百姓从王安石新政的恶果中救了出来。

苏东坡传读后感8

  东坡,东坡,一位住在东坡上的诗人。号东坡居士此名看似随意,但又何常不体现了苏轼的潇洒与豁达呢!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瞬时令我感到即使隔着千年的岁月,也能如此近距离得感受到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妙笔。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运的。尽管他被一贬再贬,但他却也总能发现生活的欢乐,也许正是这个不同的`机遇,让他走遍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尝遍了世间美味,他从不居高临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正的融入百姓们的生活,下田耕地向农民讨教经验,分享美食,细听乡下趣事。如此一比,离别官场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闲。

  李白的一生逍遥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难免略显苦难,唯有苏轼最令我敬佩。他是诗人,亦可以是农民,是酿酒师、是学者、是工程师…。。他的无所不能更是启迪了我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他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般永留千古!这是一份横跨千年的精神宝典。

苏东坡传读后感9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借这雨,借这月,思此东坡。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豁达洒脱的形象深入人心;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让我觉得洒脱的苏轼也有着别样的温柔。当翻开书页,那段跌宕起伏的往事浮现眼前,我才知道我对他知之甚浅。

  对苏轼最初的了解是他的特点之一——爱吃。他走哪都不忘吃,是一个资深的“吃货”。别人被贬谪,会郁郁寡欢,他倒好,一首《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让人觉得他忘却了忧伤。又路汝州“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试想,盘坐蒲团上,面前摆着清茶翠笋,春风拂面,与友人谈笑风生,于是,我迷失在这闲情雅致的如诗如画里。苏轼被贬,吃到美食便心情好些,谁让吃是他喜爱的事呢?我内心了然:失意在所难免,当你心中仍有所爱,还有风景,这些坎坷就不是什么大事了,谁会因为难过就跟自己喜欢的东西过不去呢?烦恼且放一旁,别人笑我醉心于吃,可吃又何妨?正所谓“自笑平生为口忙”。

  古代学子最渴求的便是登科入仕。苏轼在二十几岁中了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前途一片光明。但上天总喜欢开玩笑,苏轼本应顺利的人生,在“乌台诗案”后终止,自此命运多舛。他会一蹶不振吗?当然不会,他大笔一挥,信手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风流人物都被大浪淘尽,何妨自己“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还是那个善于自愈的诗人,还是那个自得其乐的歌者。直抒胸臆的乐观是乐观,苦中寻乐也是乐观,喜与悲的交加才会使人生更加圆满。

  他是一缕清风,告诉我热爱生活,生活处处有风景;他是一朵流云,告诉我行走在路上总会有挫折,但要乐观迎接,累的时候可以偶尔看一看相伴的.月。

  合上书页,我对苏轼的印象不再仅仅是个吃货,更多的是他的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人怀念?

苏东坡传读后感10

  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词最出名,其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最近我在诵读他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他是无数人仰慕的大才子,其作品千古流传。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我对他有了新的认识。确实,他是一位天才,他的文章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争相传诵。他因文章而惹祸,他的政敌因他的文字对他羡慕妒忌恨,制之于死地。他不仅在文章诗词上,还在书法与绘画上开创了新局面。在各个领域大放光芒,我想起一个人,弘一法师李叔同可与之相比。

  苏不仅富于感性,而且非常理性。他既热爱自然,纵情山水,又谈佛论道。他的足迹遍及天涯海角,总少不了一些奇特朋友相随,谈经论佛,他对人生有深刻的认识。读他的.《赤壁赋》,在数百字的短文中,你能体会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他的后半生在流放中度过,在一个地方没有呆到三年,离京都越来越远,远到海外蛮地。“苦难让人成长”,残酷的生活造就了一代文豪,他是一位乐天派,他把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付诸于诗文。文字成就了他的伟大。

  他为人所爱的不仅是才华,豪爽、正直,这些品质更为人所喜,但是作为政治家,这些品质注定他会失败的。他不喜官场,也不为官场所容。无论是他的政敌王安石等当权,还是他的“同党”执政,他的正直的言论让人不安,最终他只能远离政治的中心。

  可是他又非常热爱他的人民,只要有机会执政一方,他就把当地治理的井井有条,比如治理黄河,建设西湖,林语堂说他是火命,在他的执政生涯中总与水对抗。在杭州他为后人留下了西湖美景,他是一位离不开大自然的诗人。既陶醉在自然的怀抱中,又与老百姓生活在一起,这样的长官人们能不被喜爱?

  月夜当空,他最喜的是与人夜游,没有文友相伴就与百姓纵谈。在蛮地与百姓聊天,没有文化没关系,他说,谈鬼故事也行啊。于此,我读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他是一位乐天派,在海南蛮荒之地,他忍受着热带的高温,艰苦的自然环境也没有征服这位老人,他永无止境地探究着生命的乐趣,他亲自酿酒,还学瑜伽炼仙丹,他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他的朋友圈遍及各个层次。皇上皇后对他尊敬有加,老百姓也把他当作自己的父母官,当他入狱时,当他流放时,万人空巷相送;当他到达某地时总有许多人在岸边相迎。怪不得人们总是乐于谈论他的故事,他就生活在人民中间,在位时他时时为百姓着想,即使下野也想办法影响当政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苏东坡传读后感11

  书还没看完,慢悠悠的翻着.林语堂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张振玉译笔还算不错,但粗糙之处也随处可见,比如卷一第一章处:

  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这段文字殊为怪异,而后在网上搜索出一篇天涯高手的文章,才知道原文应为:“某生平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踰此者”.

  还有一处BUG连那位天涯高手也未提到,卷二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陷",到第九章呼应,已变成"南岳华山山崩".此两处究竟是何处出错,是翻译错还是原稿错,抑或是校对错,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了.但是"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个错误,华山好像从来不曾被称为"南岳"过吧。

  且丢开这些小破绽不说。

  苏东坡的盛名传播了将近一千年,时人称道,后人敬仰,一方面是因他天纵其才,在诗,文,字,画各个领域都出类拔萃;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哲学修养也极其贴合中国人的理想.为这么一个完人做传显然不太讨巧,再加上史料丰富评论一边倒,这本传记的"新意欠奉"也在情理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正因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正因我喜爱他."既然在苏轼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观,偏爱之心更不加掩饰.

  卷二写苏东坡壮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好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拗相公"两节,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小配角,这两个章节似乎游离在全书之外.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看目的倒不是为抬高苏轼,更多是他想表达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对司马光的褒扬也是如此.历史其实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辨清浊,好比一面镜子,每个人照去都是不一样的面目.这一部分能够跟柏杨的书比照着看,那是两种完全相左的'意见.跟苏轼不一样,王安石从来都充满争议,历史上是这样,到这天还是这样.

  林语堂自己也是个争议人物,但是他的才情倒还算公认的这本苏东坡传,时不时也有沁人心脾的妙语出现.比如正看到卷三第16章就有这么一句:

  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

  之类的还有很多,但是没了前后文,单看就少了好多味道.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首耳熟能详的《念奴娇》让我们领略到了历史人物的卓越风采。“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雄浑豪迈的文字背后又渗透着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才读的林语堂先生编著的一本书《苏东坡传》。

  这本书诠释了伟大词人苏轼的一生。幼年时期他聪明机智,顽皮活泼,在父亲苏洵的引导下,他和弟弟苏辙都成为一代有名的文学家。壮年时期进入官场,他被别人嫉妒,视为眼中刺肉中钉,在王安石变法得势后,险些丧命还惨遭多次贬谪流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在逆境中且行且唱,备受世人推崇,成为千古美谈。这也是我最欣赏他的一点。

  在他第一次被贬黄州时,他非但没有因此颓废,而是放下心中的坎,以他豁达的态度享受着生活,还和当地樵夫农民结交朋友,相谈胜欢,他还得意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在那里他研究美食,其中就有我们后人有幸能尝到的一道菜--东坡肉。他四处游览,欣赏美景,写下许多有名诗句。其中“人间有味是清欢”这句千古名句正是在那时候写的。古时人们认为海南是最恐怖的流放地,偏远又落后,他在海南为官时,他的住所还是乡亲们临时搭建的三间茅屋,但他办学堂,教书讲学,为海南教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百姓也拥护他。如今,在海南还能去看到苏东坡的故居--桄榔庵。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每每想到这两句诗,我的心中便充满了力量。在生活中,我也经常遇到挫折。印象深刻的是我前段时间的体育训练。太阳高挂,阳光刺眼,汗珠止不住地流下,我像身处在烤笼之中。身旁就是一片阴凉,我想放弃,我想马上跑到阴凉处,那阴凉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我,不知不觉,脚步就慢了下来,但是我最终并没有停下脚步,因为我知道不经历风雨,哪见彩虹,就像苏轼,他用高洁的品质和乐观的心态,还有一份诙谐,于挫折中创造出一个个佳话。

  以前老师总说,要多读书,读好书,我只是听却并未悟到其中的真谛。当遇到挫折的时候我才真正领悟到原来我所读过的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

  林语堂在这本书的最后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不朽的”。是的,东坡先生虽死,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绝美的诗词歌赋,更留下了永垂不朽的正气和不畏挫折的精神,吾辈当自强!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凉风吹透扉页,萤火婉转指尖,手中的书本微微泛黄,苍劲的字氤氲着墨香。我走进历史深处,猛抬头,却看到了你。

  你生活在一个承平日久,危机四伏的时代,求变图新的呼声与努力不断高涨,又不断被无法更改的制度弊端所扼杀,你怀揣着“奋厉有当世志”的儒家思想,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胸襟坦荡,正气凛然,不向任何权势低头。你想成为这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惊醒昏聩的统治者,救活苦难的国与家。然而,事与愿违,你却在这纷繁错乱的局面中碰得头破血流……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得意时,你是誉满京城的新科进士,赤绂银章的帝王之师;失意时,你是柏台肃森的狱中重囚,是啖芋饮水的南荒流人。然而“成固欣然,败亦可喜。”你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四任知州泽生民,战饥荒,驱疾疫,急民之所急,雷厉风行,政绩卓著。尽管已经年过半百,尽管已在政坛之中饱经风霜,但你对于国家和民众的挚爱始终没有淡漠,你所淡漠的.只是个人的荣辱得失,所厌倦的也只是无休无止的恩怨争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心境恬淡的你,将一切得失荣辱、升沉起伏视若浮云。你能在艰难困苦之中豪气不坠,亦能在富贵名利之中坚定自我。迫害和打击没有消磨你,致君尧舜,匡世济时的政治热情,亦没有斫伤你批判现实,敢为天下先的勇锐之气。

  我想像你一般,做奋发向上的少年,养浩然之气,携凌云之志,赴星河之约,上九天揽月;做志存高洁的少年,以蕙草为心,兰叶为质,胸怀皎月,不媚于世俗,不谗言富贵;绽放光华,为泱泱之中华再添流光溢彩。

  历史的烟云淹没不了你的音容,更无法抹去你留给我们的文化、精神与风骨。

  人生不如意又如何?前途渺茫又如何?“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纵使人生多风雨,却越千难万阻,破阴霾迷雾,不畏浮云遮眼,翱翔天地间,万古流芳。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是我第二次参加这本书线上读书活动,但是我仍然只是翻了几页,第一次共读这个书,大概是一年多以前吧,我当时就没有坚持下来,后来就不了了之,再后来因为生宝宝,带宝宝,这一年多又过去了,现在的我,又重新走进叙事者,但是决定的时候,已经是这个月的20多号了,然后又因为书不在身边,工作又忙,使得我又只是翻了几页,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也值得我花时间翻阅,但我因为各种原因还是没能做到,所有的原因归结到最后,也许只有一个词能概括——懒惰,还是因为自己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但是今天晚上听到王洪梅老师分享的《苏东坡传》,真的很吸引人,这样深度的解读,与我而言,我更惭愧了,其实我对苏东坡的了解也就是从他的词开始,我敬仰他的才华,我从他的词中读到他豁达的心境。他一生爱山爱水,或许他豁达的心态和一座座山、一片片水有很大的关系吧!从老师的分享中我知道了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但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但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我也了解到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林语堂认为他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他了解苏东坡,他了解苏东坡,是因为他喜欢苏东坡。而我也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痴情,他的真性情,他的乐天派,他的才气……一个人一生起起伏伏,还能做一个爱笑、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人,这一点对我的影响最大,因为我常常不能乐观的面对生活,面临压力时,我会退缩,我会紧张,常常不能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中的压力,而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如果不能正确的对待压力,那就会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对自己有挑战性的工作也没法以乐观的方式看待,因为自己清楚自己能力的边界,有些事,感觉自己并不能完成的很好,但是又不得不竭尽所能。所以,通过线上老师的指导,我从东坡先生身上学到了宝贵的两个字:乐观,以乐之心观生活之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乐观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而这种能力我还需要修为。东坡先生的才情,不仅仅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悠悠岁月,感染着我,透过他的文字,我竟然能够同他一同悲喜。我感动于世间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曾经存在过,东坡先生用他的文字,他的行为,他的品格,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境界。如果他的生活轨迹换了一种顺风顺水的方式,那么他的才情或许并不能完全被激发出来,那么世上可能也就少了那么多令人感动的诗作了,从这个层面看,有时坎坷的路会以另一种方式造就一个新的你。

  林语堂的结尾是这样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股不朽的。”我想,我能够在这个时代读到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是幸运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竹杖是越过坎坷的潇洒,草鞋是踏平荆棘的乐观,蓑衣是面对挫折的从容,斜阳是寒冷逆境中的希望。《苏东坡传》让我认识了苏轼,了解了苏轼,读懂了苏轼。

  他的一生有很多大起大落,无论是被提拔升官,还是被一贬再贬,他都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不喜晴天,也无惧风雨。在《苏东坡传》中,我与子瞻相伴,品味人生。

  与子瞻相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自请离京到密州上任时,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一股狂劲和豪兴涌来,宝刀未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被贬黄州时,在快哉楼上又一次见到浑圆的落日飘向地平线,远处的山谷将它轻衔,他与好友相互安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被贬杭州再遇老友钱穆父,一晃三年,如今再遇,又要告别,月色里透着寒光,时而躲进云层,面对自己的仕途不顺,和友人的抑郁寡欢,一句“人生如旅行,我亦是行人”足以给予无尽的精神力量。历经世事后,依旧笑对人生。

  与子瞻相伴,看他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他的一生坎坷不顺,却仍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在每一处细节中发现乐趣。这种乐趣,是发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的欣喜;是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发自内心的热爱;是享受茶道时“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高笋试春盘”的闲雅;是烹饪时“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游刃有余。不论境遇如何,不论身在何处,他总能为心灵找到舒适的栖所。

  与子瞻相伴,看他是月下的漫步者。“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月出东山,流淌出莹白的亮光,倾进无边无际的江水中。江面辽阔,升起茫茫的白雾,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与好友在夜色下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不为名利所累,心有苦闷,自寻其乐,以“闲人”的.眼光,看官场上的明争暗斗。

  越是逆境,越不堕落。被贬时期他在偏远的黄州,儋州射出一道神秘的光,穿透万世,亘古辉煌。他将“失意人生”变为“诗意人生”。以心中的晴朗,笑对人生的风雨,人间有味是清欢,与子瞻相伴,伴他走过跌宕起伏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11-06

《苏东坡传》读后感12-10

苏东坡传读后感01-09

《苏东坡传》读后感09-28

《苏东坡传》读后感10-27

苏东坡传读后感01-16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1-12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05-19

【精】苏东坡传读后感10-02

【热】《苏东坡传》读后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