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时间:2024-11-12 12:02:3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

  近日偶得一本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开卷以后,爱不释手,颇有感触。苏东坡这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在书中竟如此和蔼可亲。透过林语堂先生细腻而平实的文字,窥探大文豪苏东坡的内心世界。

  心中有百姓,胸中有山河

  苏东坡的一生,是与百姓相依的。他向往官宦的荣耀,但更令他在意的,是民生疾苦,百姓安危。三十载漂泊生涯,十余次惨遭贬谪,三品至七品的官位变换,却撼动不了他“百姓之友”的地位。身居翰林学士知制浩,心中却想的是杭州百姓生活怎么样;被贬到偏远的海南儋州,仍不忘兴办教育,开化民众。

  苏东坡没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般的宏大胸襟;也不及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般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他愿做的,只是保护农民在新政压迫下少受些苦,在旱涝灾害时少挨些饿。

  护佑一方黎民,守住万家灯火。这,便是苏东坡。

  豁达以处世,真诚以待人

  宋神宗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政,与许多莫逆之交反目成仇。而苏东坡以他坦诚率真的性格,结交了一大批挚友,这是他在与王安石的政治博弈中最终反败为胜的关键因素。

  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东坡,性格也变得愈发沉稳了。名利,生死,在他心中早已置之度外。苏东坡的`乐观,使他的晚年生活过得舒适而惬意。当朝的小人畏惧他的才能,不顾一切地将他贬到偏远之地,甚至让他客死他乡。然而,在蛮荒之地儋州,苏东坡将美食吃出了极致,引得一些身在东京的官员,纷纷上书请求贬谪海南。一○一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在常州终了,享年65岁。或许,苏东坡真的是玉皇大帝的文曲星下凡,天宫净土,才是东坡居士最终的归宿。

  在我看来,苏东坡或许只是一个凡人,只不过多了一点才气,一片善心,几分豪迈,几番曲折……苏东坡早已仙逝,他思想的高洁,心灵的纯净,为民生谋的福祉,才是万古所不朽的。

  苏东坡是个信徒,以道教释自然,以佛教养身心;苏东坡是个乐天派,以穷苦为快乐,用悲愤化动力;苏东坡是个月下徘徊者,以月光为寄托,用皎洁以明志。他是真正的豪杰,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守得住,在复杂的人性中编织起人生的华章,这才是真正令世人敬仰的东坡精神。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2

  “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轼艺术风格的浪漫豪放评价道。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拥有着传奇的一生,几进几迁,如此颠簸的经历,并没有使他消沉,他依然积极的面对生活。每到一地,便把当地变成一片桃源。他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值得学习。而由一代大师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便记录了苏轼这位伟大词人,政治家的传奇一生。

  这本书讲述了苏东坡虽文章闻名于天下,但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词文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兴建公共设施,堪比和煦春阳,在当时那个阴暗的时代给百姓带去温暖和无尽生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虽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但他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和社会良心,直至今日,仍熠熠生辉。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第十七章“瑜伽与炼丹”,初见文章的标题,我便被惊讶到了,瑜伽不是现代的高端运动项目吗,宋朝怎么会有。但在看完这一章后,我明白了,此瑜伽非彼瑜伽,而是指一种从印度传来的修身养性之术.在宋朝人你们崇尚道教的炼丹长生不老之术,但毕竟长生不老丹难得。苏轼便从弟弟苏辙那里得来了一套佛家修身养性之法,并将它写进自己的散文《续养生论》中。此时正处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在此左迁之时苏轼能做到不大悲,而是修身养性,专心研究佛道和修身之法,可见苏轼的乐观人生态度。

  就是这样的人生态度,让他在生活的不幸中寻找到幸福,不至于郁郁而终。苏轼不仅是一位词人,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思想家。在这本书中,我还探得了苏轼不为人知的一面,他是美食家,发明了东坡肉,他还是健身专家,研究出了系统的宋代瑜伽式,他还是建筑师,在西湖上建成了著名的苏堤,还有等等,他的多才多艺令人佩服。

  合上这本《苏东坡传》,苏轼乐观豁达的人格令我敬佩,回想当下许多人因一次小挫折便放弃自我,哭哭啼啼,甚至放弃生命,这何不是一种心理不豁达的表现。我们都应该学习苏轼,敞开心胸,乐观处世。乐观的对待生活,生活也将给予我们快乐与幸福。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3

  苏东坡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人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上的秘书。

  可以说,苏东坡的一生丰富多彩。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的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

  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就遭贬职。此时的苏东坡依然胸怀大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窘境,自己却不是很在意,四处游玩,四处写作,四处交友。以洒脱看待困境,以微笑面对人生。

  人生充满了失败与挫折,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你积极对待,生活则充实、精彩、光明一片;如果你消极对待,生活则空洞、无趣、一片黑暗。

  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时,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只能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以微笑面对人生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

  人生苦短,让我们像苏东坡、霍金一样以微笑面对人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精彩,更加光明!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4

  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他最大的优点是乐观、行善,这却也是他最大的之缺点。因为他过分了,没能识破小人。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的眼里没有任何坏人,导致媚颜奴骨之辈对他打击至深,虽为一朝忠臣,却不能安己,这又有何用?我觉得,所谓忠臣,不仅要忠于皇,亦要忠于己,才是立根之本,否则满肚子好计良言却不和时宜。太过强烈的爱国之情了,导至最后在朝庭上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为百姓所付出,太浪费!依我看,因找对火候,该下手时出狠点,不有半分软弱,言则保己打敌,不言则守口如瓶,让敌人找不到任何可趁之机。

  可苏东坡正好相反,因为是诗人,把自己的忠肠散于诗中,包含攻击讽刺,这使政敌奸臣搞文字狱,这里的字有忌讳,那个字角触犯圣上……,使得很长一段时间苏东坡不得翻身。但也许正是他的这种执着,这种慈善乐观的风格诗文,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庭立即压迫他,可他却更出名了,人人都以多有他的诗文而相夸,士大夫不能诵东坡诗,竟觉气索,可谓脍炙人口。

  让人觉得有趣的一点是,那些个宋朝之太后却总是充当苏轼的救命星,每当他穷苦之极,没落之极,太后一掌政便步步高升,朝政整治一新,也是宋朝国家的'大救星,还因太后们,那些奸人侫臣才得已平息。

  总之苏东坡的诗也好,人也罢,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如同一场大雪过后的春天,清新的,怡人的,尽管饱受打击挫折却百折不挠,朴实无华背后保留着他特有函意……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5

  书是儿子初中时买的,帮他整理书桌,又翻出了,就拿来读。对苏东坡最深的记忆,是他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但当我细细读完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苏东破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旷古无今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浩然不朽的伟大生命。

  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他忧天下之忧,尝黎民百姓之苦,在艰苦的环境依然生活惬意;他在官场沉浮,受尽小人排诽,依然洁漱一生;他敢于尝试,勇于实践,做工程,学瑜伽,炼仙丹。“伸手摘星,未能如愿,但它不会弄脏你的手。”同样,他嗜酒成瘾,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却随时间推移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共读了两月有余,每每睡前沉浸其中,感知他的'情绪,与他同乐同悲。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6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苏东坡传》,既有荡气回肠的跌荡之感,又有始终让人安心的温暖之感。读到东坡死时,心里萦绕过无数次的伤感和遗憾,渐增至一种心碎。

  东坡弥留之际,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平生未尝为恶,自信不会进地狱。”这是何等的坦荡!人生一世,谁能在死前说“我平生未尝为恶”?

  是的,东坡“居庙堂之高”则“忧一国百姓”,处“江湖之远”则“忧一方百姓”,无论政敌虐他多少遍,他始终以爱以仁回馈社会、报效国家。虽坎坷一生,却始终保有纯良、仁爱和责任感。为官为人,他对得起天下,对得起百姓,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与他人格高尚相映衬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属不同的范畴。东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人间贴自肺腑的爱,在于他于任何处境都能以达观心态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风趣,在于他能与各阶层人民真诚相交,在于他因言获罪多次却始终不曾停笔,在于他……

  东坡既是那个在杭州城里为百姓生活用水殚精竭虑,为预防饥荒反复向朝廷上奏的深受人民爱戴的为官者;也是那个在松风亭里酣睡,等待一只乌鸦来将他唤醒的`高雅之人;还是那个在东坡地里耕作麦苗的农夫,是那个喜爱研究做菜和酿酒的生活能手;读后感·更是那个在朋友间谈笑风生妙语连珠的饱学之士,是那个诗作书法绘画都绝天下的天才……

  苏东坡超脱旷达,可不似陶潜避世;

  苏东坡忧国忧民,可不似杜甫自苦;

  苏东坡喜酒喜醉,可不似李白狂傲;

  苏东坡不似任何人,苏东坡是说不尽的。

  我想起了雍正帝赞誉张鹏翮那句话:“卓然一代之完人”。

  是的,苏轼在我心中便是“卓然一代之完人”。

  林语堂说:“在读苏东坡的生平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形成,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我想说,千年之后,万年之后,你依然值得一读一读,一颂再颂。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7

  他名震京师,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他仕途曲折,既是噩梦,也是命运。撇开“官场深似海”,我最想谈“情”。谈苏轼,这一旷世才子,给我们留下的情感共鸣。苏轼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赠予苏辙,手足之情可见深矣。

  几十年来寒窗苦读,踏青嬉戏,进京赴考,乃至于深陷囹囵,总有一人站在苏轼身后,心甘情愿舍己救兄。贬谪又如何?在两兄弟身上,我深深懂得了“情”的永恒,千里之隔仍有情。“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是为友情而高歌。苏轼喜欢与各种身份的人交往,包括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和平民白丁。广泛的不论阶级的“情”才使得苏轼的诗词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可垂老时,在海南儋州,只有儿子苏过陪伴过春节。一轮孤月静静地悬挂在海外他乡的天穹,月光便化作无限的寂寞和苍凉袭过苏轼心头。“搔首凄凉十年事”,苏轼是重情的,三个一生缘牵的红颜虽离他而去,他却始终对她们怀着眷恋与思念,直至生命的尽头。千丝万缕的“情”织就了苏轼的人生。于是,再回顾乌台诗案,黄州谪居等官场变故,原来依然有“情”。

  苏轼为官,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到了徐州,刚想安定下来,就碰到一场铺天盖地而来的洪水。苏轼穿着草鞋,拄着木杖,一身泥水,向禁军求援。他的情系百姓,感动了禁军,他们筑起长堤,终于使徐州脱险。与徐州共存亡而结缘,难怪改任时,徐州百姓从四面八方赶来深情挽留,“暂别还复见,依然有余情。”啊。百姓爱戴的父母官,才是好官!接踵而至的`冤案正是因为有“情”,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九死一生中,被贬黄州,反而出现创作的黄金时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是他面对逆境的淡然心态。“鬓微霜,又何妨”多么豪迈。有时他感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倒觉得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苏轼,足当“英雄”。

  苏轼的每段“情”都与传奇联系。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时间的流逝褪不去才子的光华。如今,依然有余情。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8

  读了《苏东坡传》后,我觉的他是一个乐天派,什么事都能开心面对。他还是百姓的朋友,一个诗人、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一个大文学家……

  苏东坡虽然曾经度过一段风雨人生,但是他却很开心的度过,这一生没有一点怨言。不管在哪,他都很开心。不管他走到哪,哪里的百姓都很开心,他都能和百姓成为朋友。到哪都开心。他有一个大缺点,就是爱说实话,不管皇帝怎么罚他,不管责任在不在于他,他都没有半点儿理由为自己辩解。

  当时的皇帝很无能,国家都治理不好。而苏东坡却令人刮目相看。他令我敬佩,他的所做所为我们都看在眼里。他有一颗博大的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度步,他问侍儿们一个问题:“我肚子里藏了些什么?”侍儿们纷纷说:满腹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连称是。这就是苏东坡的不合适的表现。然而这又是文豪的可爱之处。

  读完《苏东坡传》,我知道了苏东坡之所以被人们记住,是因为他那乐观的心态,就算太苦太累,他也总能在苦中品甜,在累中放松自己。

  苏东坡在一生中大量地写诗写词,诗、词的每一句话都是苏东坡的感情。比如:苏东坡的弟弟子由,子由住的房子又小又矮,苏东坡常常对弟弟高大取笑,写下两句: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大头。这两句的意思是这样的,经常吟诵诗句,忽然一抬头,头撞在了头顶的墙上。

  苏东坡的一生被称为风雨人生,他经常被赶到偏远的小城市,做一个小地方官。他被赶到一个地方,他就跟那里的人和平相处,帮助别人,同时也些出了许多美妙的诗句。

  苏东坡在哪,别人就因为他的'存在感到幸福。他的快乐能感染身边的每个人。当他要离开莫个地方时,那里的村民都会依依不舍。

  我们应该学习他乐观的心态,无私奉献,理解他人的美好的品质!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9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因为,命运就像手中的掌纹,虽然曲曲弯弯,但它始终在自己的手中。

  读书贵读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文字,催人奋进;故事,感人至深。它,不仅让我认识世界,还让我了解人生。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漆黑的夜空,才能变得繁星闪烁;贫瘠的土地,才能变得绿意盎然;残败的花圃,才能变得繁花似锦。

  人生如旅途。道路,有平坦,也有坎坷。苏东坡,一生充满坎坷。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因作诗不慎,“乌台诗案”害得苏东坡近40年的官宦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尽管人生充满坎坷,但他始终豁达乐观,把生活活成了“诗和远方”。因此,林语堂在书中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面对人生的坎坷,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选择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初贬黄州,他洒脱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二贬岭南,他坦然一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贬儋州,他在衣食无着的条件下,还能从“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的民俗中,体验到“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因此,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林先生喜爱苏东坡,除了欣赏他的诗文,更是赞赏他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态度。

  《苏东坡传》,如同一面明镜。读它,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有的人,遭遇一点点挫折,就抱怨命运不公;碰到一点点困难,就埋怨时运不济。殊不知,命运,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苏东坡的处世哲学是: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他曾对弟子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正的英雄,就是无论生活给予什么样的打击,都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人生缘何少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愿更多的人捧起《苏东坡传》,学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在命运面前屈服!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0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所著的一部传记作品,通过对北宋文学巨匠苏东坡生平事迹的深入挖掘和细致描写,展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非凡人格魅力。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对苏东坡这位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被苏东坡的才华所折服。他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几乎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他的诗词写作风格独特,充满了豪放的气息和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是豪放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还是深沉的《赤壁赋》,都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洞察。他的书法更是达到了独步天下的境地,楷书、行书、草书皆能驾驭自如,给人一种无法言喻的美感。

  其次,苏东坡的个人魅力也让我深深着迷。他坚持为民请命,敢于直言,这种傲骨和胸怀令人钦佩。他对朋友的忠诚和热情更是让人动容。他与好友黄庭坚的友谊至死不渝,他们互相切磋文学、互赠书画,是一对令人艳羡的文人友人。苏东坡的胸怀和豪情,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人不禁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

  此外,我也对苏东坡的坎坷人生有了更多了解。他仕途不顺,却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以文学和书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挫折和逆境,都要坚持自己的热爱和追求,不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探索。

  通过阅读《苏东坡传》,我不仅对苏东坡这位文化巨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从中汲取了许多人生智慧和灵感。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非凡的人格魅力,让我对自己的追求和生活态度有了新的.思考。我想,这正是林语堂先生希望通过这本传记作品传达给读者的深刻内涵。

  总而言之,读完《苏东坡传》让我对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欣赏。苏东坡的才华和魅力令人倾倒,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悟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本传记作品不仅是对苏东坡一生的致敬,也是对文化艺术的赞美和人生智慧的传递。我相信,这本书会继续影响和激励更多的读者,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2

  小时的我,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嘴馋吧,别人一提的苏东坡这位大师,我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一道可口的名菜??东坡肉。那时喜欢他,就因为这道不知与她有没有关系的菜。那时的我幼稚、无知,通过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开始了解他,了解了一位世人称赞、推崇的伟大人物。

  苏轼,宋仁宗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世。苏洵之子,字子瞻,号东坡,其第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三席之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逝世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些是我了解的苏东坡的一些文学常识。的确,就像书中所言,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因为他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已成定数,他的命运如何,他遇事时如何处理,以及他的一些秘密,都已显现在我们面前。但了解一个人,不仅是在表面上,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精神所在。

  苏东坡感受敏锐,思想透彻,,作为勇敢,决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得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这正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吧!

  酒,好像是古代文人的莫逆之交,几乎每一位都性嗜酒,如:李白、陶渊明、杜甫……数不胜数,所以,苏东坡也不例外,他也饮酒自乐,在微醉未醉之时,有作文自娱。他的诗词文章,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这样高尚的精神有谁不喜欢,有谁不向往,我想,这也正是他受中国历代那么多人热爱的理由之一吧。

  苏东坡,一个历代以来的多才多艺的天才,他超于的不仅是文学,更是生活态度、处事方法的超越。作为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所以他生活的轻松、自在。

  天才苏轼,全才苏轼。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3

  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扬的旋律,他将至情融化为笔下流淌的华彩,他将痛楚抑成意奔涌的篇章。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热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保持天真、淳朴。他是个秉性的乐天派,是瑜伽术的练习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是佛教信徒……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终其一生“不是被贬,是被贬的.路上”,身处逆境却能品出生活之甘甜。他乐观而豁达,虽然不断被贬,但是,无论在哪儿,他热爱生活的心态从未被改变。苏东坡更是一位喜欢吃的美食家,他加调料制作的猪肉美味无比,百姓称其为“回馈肉”,他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他的美食生活,也继续用他的仁心爱百姓。

  美丽西湖,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于此,却没有悲怆自怜,愤愤不平,而是潇洒任平生。他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他储藏心灵,淹没痛苦、忧伤,横卧西湖。被贬岭南时,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官场的风雨再大,生活的风雨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他心灵前进的步伐。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难,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骚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难太长了,我们不必要去过于计较生活。一切随缘,拥有一份淡然处之的心态。不要勉强自己,别为难他人,顺其就好,随遇而安。要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苏东坡一样。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极高的,极富有智慧。因为他有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幽默,他敢于自嘲,敢于淡然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苦中作乐,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

  苏东坡诗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林语堂写道:“他的肉体固然会死,可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可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可滋养万物,可维持众生。”是的,几千年了,苏东坡的躯体早已飞散至云端,可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其高尚情操仍闪闪发光。

  苏东坡,这个传奇人物,我将以他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4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西林壁》,我从小就能朗朗上口地背出来。而作者苏轼,也名不虚传。从《饮湖上初晴后》到《惠崇春江晚景》,从《念奴娇 赤壁怀古》到《水调歌头》,人人无不熟知。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轼合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精通各个领域。他是诗人、词人,写过数千篇诗词;他是书法家,于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是美食家,发明了流传至今都赞不绝口的东坡肉、东坡鱼;他还是艺术时尚家,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是奇人,他也是神人。

  我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但却对他诗词特别感兴趣。

  还记得从小就背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在他官场失利时所做。但是这首诗给人的意境没有任何的抑郁,它表现了虽然表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何人不曾面对过离别,何人不曾面对过伤心。然而有人从此一阵不起,有人却乐观向上,创造出了“不可能”的奇迹。苏轼,虽然被一贬再贬,却在此时创造了他诗词辉煌的最高峰。他因第一任妻子去世,伤心万分,多年后写下感动千古的《江城子》。他的种种遭遇也炼成了他豪放千古的诗,炼出了他乐观的精神,炼就了他亘古不变的.痴迷!

  “心如死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自嘲诗是诗人面对当年自己的画像时所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既有对目前垂垂老矣的描述,也有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多重感情交织在一起。短短24个,却包含了作者多少年来的情感!我不禁对他有敬意几分。

  他,就是那个豪放的诗人,他成就了词的豪放派。他就是那个奇人——苏轼。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15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随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予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钦佩的微笑。或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数一数二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能,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始终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视,醉意中的苦闷,最终都化为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福,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自若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改变,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苛刻。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苦痛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到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适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理想,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宠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或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许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敬重的。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09-28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05-19

【精】苏东坡传读后感02-12

苏东坡传读书心得02-14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04-05

《苏东坡传》读后感10篇04-05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03-31

《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04-07

《苏东坡传》读后感集合15篇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