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

时间:2024-09-11 08:53:0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字经读后感[推荐]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字经读后感[推荐]

三字经读后感1

  《三字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了我们从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今天,我也认真地回顾了这本书。

  这本书出自南宋宋元的王应麟,它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用三字词简练、生动的写出了一些为人处事和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培养我们。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这些故事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领悟了不少道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当我读到这里时,感到十分羞愧,对于已经上六年级的我竟还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现在仔细回想,对于平常的学习生活,我是否做到在课余时间也花心思学习了,我是否做到对学习专心到志,一丝不苟了呢?想到这里我深表惭愧,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在课余时间也专心致志地学习。

  当然,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学习,我们也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孝敬父母,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书中有一句话更是深深打动了我:“香九龄,能温席,孝子亲,所当执”。我记得在小时候,父母经常讲这个故事我听,说得是黄香在几岁的.时候,母亲离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他待父亲十分孝顺。酷夏时,他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他为父亲温暖被褥。回想起这篇故事时,我不禁泪如泉涌,对于长年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我不仅没为他们端过一次水,盛过一碗饭,洗过一次脚,相反,我还总是埋怨他们不回来照顾我,现在正是我们回报父母,报效祖国之时,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祖国的栋梁之才,报效祖国,回报父母!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更是告诉了我许多道理,它让我明白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奋好学,诚实守信,能够读到如此好的名著,何乐而不为?

三字经读后感2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作文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三字经读后感3

  在我牙牙学语之时,妈妈就经常在我面前念叨《三字经》,久而久之,我也能有模有样﹑摇头晃脑地背诵其中的内容;上了幼儿园,妈妈经常给我讲《三字经》里的小故事:《孔融让梨》﹑《孟母三迁》﹑《黄香温席》……这些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受益匪浅;上小学之后,我识的字多了,自己读起了《三字经》,对这本经典巨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字经》是我国一部经典的蒙学著作,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精华。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它内容丰富,有历史故事,有自然常识,有道德规范,也有人生哲理。它不仅教会我们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做事,更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和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的方法,以大量的.典故故事阐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约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回国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李志勤学发愤图强的。

  当我和弟弟妹妹争抢东西的时候,“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闲置”让我感到脸红羞愧,我竟不如四岁的孔融谦逊,更没有做到哥哥的友爱关心。

  当我和爸爸妈妈顶嘴吵架的时候,“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让我倍感心灵震撼,小小的黄香能如此体恤父母,而我却无视父母的关爱,还经常惹他们生气,惭愧!惭愧!

  当我在学习上松懈偷懒的时候“古圣贤尚勤学”就会提醒我我:像孔子这样伟大的圣贤都不忘勤学,作为在普通人的我更应该刻苦努力地学习。“头悬梁锥刺股”则给我做出了刻苦求学的榜样。

  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临阵退缩的时候,“玉不琢不成器”则会告诫我:玉不经过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经过苦难磨练,是成不了大器的。

  “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更是为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替国家效力,为人民谋福利。

  《三字经》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诤友,就像一粒思想的种子,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它将伴随着我,成就我的梦想,完美我的人生。

三字经读后感4

  家庭教育到现在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即只养育孩子而不好好教育孩子,便是家长的错误。的确,家庭教育很重要,关系到子女的成长,关系到子女一辈子的事。

  然而在今天,不少家庭的教育,似乎走进了怪圈,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有的家长先“溺爱”后失望;有的家长凭自己的主观愿望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强迫他们学这学那,一心希望他们成名成家,出人头地;而更多的则是一定要他们考高中,考大学,最好再考研究生,出国深造……然而结果怎样呢?许多是适得其反、落空的。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这些孩子厌学、怕学,甚至弃学,更别说有成才的可能性了。

  每个孩子资质不一、情趣不同中,况且他们尚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阶段,好奇好玩,缺乏经历与磨炼。在这个“学步”阶段,家长应当培养孩子学会走路,让孩子自己去迈开步子朝自己喜欢的路走去,而不是先去为他们设计走哪条路。就是说家长与其一边为孩子指路,一边拉着他们走,不如让他们放开手脚,培养他们自己去探索去行走。当然他们有时会跌倒,甚至会遇到危险,但却能使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走他们喜欢走又值得走的路。即使走得辛苦,走得曲折,但这是孩子在实践中自己选择的路,会走得越来越稳当,越来越有信心,会走行无畏,无悔。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却对科技制作有无比浓厚的兴趣,他的母亲不仅不反对不指责,还鼓励他,为他创造条件,给他买了不少做做玩玩的材料。我认为爱迪生的母亲是最懂得家庭教育的,可以称得上是家庭教育的模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是在孩子有了进步时能夸夸他,做了错事能关心他,遇到困难时能启迪他,即使碰到一再的`挫折、失败时出能信任他援助他。家长是家庭教育的执行者,应当是子女永远最尊敬的教师和朋友。可是在我们周围,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长——缺乏真爱,缺乏深情,或一味的宠,或担心怀疑——有点像封建时代的家长。有的只知道物质上施爱,有的总是着不放心不信任的目光看待子女。不少家长很少鼓励、表扬孩子,即使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也只是轻描淡写说几句:“还要努力,不要骄傲”的说。家长们,请你们也常常用“我为你感到骄傲”这样的话来夸夸你们的孩子吧。你们不知道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会多么感动,其效果是千万句苍白无力的“教育”大道理无法比拟的。

  愿有更多的家长,能放开孩子的手脚,鼓励他们去走,去跑,去飞,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三字经读后感5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到“知某数,识某文。”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昔孟母,择邻处。”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地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就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于是父亲就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和五岁时地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地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地意思吗?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又让我懂得,做儿女地,从小时候就要亲近好地老师和朋友。正所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诉了我们十进位算术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从“地所生,有草木。”到“丝与竹,乃八音。”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稻梁菽麦黍稷”等许多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6

  《三字经》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本书,这本书,虽然字数不多,但它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为了能使孟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为了教育孟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部都是徒劳,便剪断了正在织着的一匹布,要知道,在那个时代,织出一匹布要用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啊。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坚持到底,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就是不断地努力,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断前行。“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小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是非常错误的,一个人小的时候,是应该学习吸纳各种知识的时候,这样才能为以后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如果我们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等到年龄大的时候,还是对任何事情都一无所知,那就真的是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变成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了。

  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青的时候不付出努力,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只有年幼时的汗水,才能换来以后丰收的果实。“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父亲,他怕父亲晚上睡觉的时候冷,于是,每天都在父亲上床睡觉之前先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被子暖热,然后再让父亲睡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孝为先的民族,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小时候就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长辈,那长大以后,他必定也是一个善良的,有所作为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东汉人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最大的梨子让给年长的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三字经》中告诉我们全部都是做人的道理,我们不仅要看懂,琢磨会,还要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书中的道理体会人生。

三字经读后感7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话一年级小朋友都知道,这就是三字经的经典“台词”。

  背诵三字经,人人都会,可谁又知道其含义呢?我闲来无事,随手拿起了三字经全解。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美德。

  从最经典的几句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格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其实我觉得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的,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因此,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这几句一向到“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向是告诉我们应好好学习,亲近老师和同学并且要不耻下问。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是做人的基础。

  这天读了三字经我学到了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现出我们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在公交车上,一个孕妇上了车,两位老大爷正因争着让座吵了起来,其他人像看热闹一样,有的还起哄。结果出来了,但孕妇到站了,她为了知道结果还多坐了一站,但她还是很谢谢两位老人。司机转头说:“我看在座的大都是年轻人,两位大爷虽然为谁让座而争吵,但至少他们有这个想法,为什么除了两位老大爷,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让座呢?”车上的人听了都默不作声,慢慢地低下了头,车内一片寂静。

  这一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我们不懂礼让,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为老孕幼残让座,可谁有动于衷呢?

  我们应从尊敬兄长和长辈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就应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

  21世纪,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经常给孩子讲“汉代的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为父母摇扇子,冬天以身体为父母温暖床席。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谦让尊长,吃梨时挑小的,大的让兄长吃。”那这个社会还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现象吗?

  赶快拿起《三字经》,坚信你的收获比我更多哟!

三字经读后感8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就是我国家喻户晓的《三字经》。

  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与包罗万象的《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俗称“三百千”。《三字经》虽然成书年代最晚,但它的字数内容之长,覆盖读者之广,教育作用之深使它后来居上,因而被人们称为“蒙学之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三字经》不但是“蒙学之冠”,还是“国粹之宝”,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三字经》蕴含了历史、地理、道德、传说等内容,其核心思想包括了“仁、义、诚、敬、孝”,可真是“熟读《三字经》,便知天下事”呀!怪不得它会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读了《三字经》后,我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要厚道,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同时要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理变化,要通过研读各类文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

  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非常感动,黄香在四岁时,就懂得给暖被褥;孔融四岁就能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拿小的。这种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德行,不是每个人从小就有的,需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行。而我从出生到现在,竟然从来没有给长辈让过“梨”,说来惭愧,吃玉米时我挑最大的;买物品时我挑最贵的;甚至在我盛饭时,总把自己一碗盛得满满的,给爸爸、妈妈一碗盛得很少。记得有一次,爸爸给我和妈妈做了二碗香喷喷的炸酱面,当爸爸问我要哪一碗,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的一碗。吃着吃着,我发现妈妈从面条里夹出一个荷包蛋。哈哈,有荷包蛋,太好了,但是我把碗里的.面条翻了一个底朝天也没发现荷包蛋的踪影。我眼巴巴地看着妈妈津津有味地吃着荷包蛋,心里想着:一大碗的面条也没有一个荷包蛋好吃呀!都怪自己不孝顺。如果能像孔融一样,把大的一碗让给妈妈,我就能吃到荷包蛋啦。我感到惭愧呀!这是爸爸对我的教育啊,使我懂得了“谦让、孝顺”这个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时也知道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而做出判断,而要深刻理解其内涵后才能下结论。

  通过读《三字经》,使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三字经读后感9

  我读过《三字经》之后,有一句话让我记忆很深,而且也让我感到有些后悔,那就是“融四岁,能让梨”。这是个小故事,孔融的爸爸每次买梨回来,哥哥们总是一哄而上,你争我夺,都想挑最大的吃。只有孔融不争也不抢,每次都排在后面挑最小的梨。有一次,爸爸买了梨回来,让小孔融先挑。可他还是拿了最小的梨。爸爸问他:“有那么多大梨,你为什么偏偏拿最小的呀?”“大的应当留给哥哥吃,我是弟弟,当然该吃小的啦!”那一年,孔融只有四岁。读过这句话,了解了这个故事后,我感到后悔莫及,因为我知道,每次父母买回好吃的,他们总要第一个先想着我,但我如果有好吃的却怎么也想不起他们来,而且每次我吃的好东西最多最好,爸爸妈妈还有奶奶却吃坏的、酸的'、不好的。现在我都十岁了,怎么还没真正做到这一点?在家里,每个人都让着我。吃饭时,把最好吃的让给我;看电视时,想看哪个频道也是我说了算;过年买新衣服,给我买得的最多……每一次,我都会欣然接受。一家人围着我团团转,就连奶奶也一直关注着我,盼望我更加聪明懂事。

  但那一次,我拒绝了。奶奶年纪大了。过年时,许多亲戚朋友来看望她,总会给她带许多水果、补品等。

  待客人都走了后,奶奶就向我招招手:“来,来,给你吃!”边说,她边拿起身旁的某样东西塞到我手里。原来,不懂事的我每次都拿了后便“噌——”跑开了,去享受美味。可是,今年我已经十岁了,我抢过饼干就往奶奶房里跑,我要把它让给奶奶。“奶奶,奶奶!”我大声呼道。奶奶见我捧着刚才的饼干来到房里,很疑惑:“孩子,你怎么了?这饼干不好吗?”“奶奶,这饼干很好吃,但我要让你吃。”“为什么?”“你是长辈,晚辈要孝顺长辈!”“孩子,奶奶不爱吃才给你的。”奶奶笑道。“胡说!”我大喝一声,“你爱吃的,你一定要吃。”说完,我跑出了门外。关门时,我听到奶奶小声说了一句:“我孙子长大了!”我站在门外,做了个鬼脸,笑着说:“奶奶,我要学会让。”谦让是一种美德,其实谦让也能使人感到快乐。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在家庭中,让出的是亲情;在校园里,让出的是深深友谊……同时,我也觉得《三字经》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知识和道理,我一定要向孔融学习那种精神,把好的先让给别人,多一份谦让,也就多一份关爱。读过我的感受,你们难道没有这种想法吗?

三字经读后感10

  我读过很多书,有天文书,有历史书,有漫画书,有漫画书等等,这些书是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得到了很多启示,懂得了很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它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作品,每一次读它 都能引起我的很多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经第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是不好的习惯让人误入歧途,“子不学非所宜” 更是教育我们: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一无所知,能有什么用呢?“如付心如挂角深邃老,犹苦卓’说的是古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仍坚持读书,为我们梳理下了良好的榜样,。

  “香九龄,能温席。孝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他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想的人,九岁的时候就非常懂得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善良了,蚊子赶跑了才让父母休息。而冬天则自己先躺下,把被窝焐热了。这是多么董事的一个孩子啊!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讲得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而这个爱就是关心就是体贴!

  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眶都是湿润的',因为我也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对我的爱,也想到了爸爸妈妈和我的一点一滴。一次下大雪,我因为值日走出校门时天都要黑了,但是妈妈一直在校门口等着我,看着像雪人一样的妈妈,捂着妈妈冻得哆哆嗦嗦得手,我忍不住眼泪啪啪只掉!爸爸妈妈就是这样很爱很爱我,而我却不知道去关心爸爸妈妈,我觉得好惭愧!者的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去思考,去学习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自然,什么是善恶,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我爱这本书,爱这本书里的智慧和精神。我更会在享受爱的时候像黄香那样,真正对爱老师,爱父母,爱同学,爱每一个人!让三字经伴我成长,让爱伴我的同行!

三字经读后感11

  这段时间,我们一向学习《三字经》。《三字经》中有很多故事都能给我以启迪,其中“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还帮了我的大忙呢!

  早些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一个滑板。我真是太高兴了。写完作业就拉着爸爸陪我去学滑滑板。可是虽然我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滑板就是不听我的话。爸爸让我先学习滑行,可是滑板不是跑得太快,就是左右倾翻,就是不让我好好使用它。但想到学会后踏在滑板上那种飞翔的感觉,我还是一遍一遍地尝试,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我想:“我原以为学这个很容易,没想到这么不容易。”就这样练习了一整天,滑板依然不听我的话。爸爸看到我沮丧的样貌,鼓励我说:“天天,你不要灰心,刚开始学,的确需要努力,但学会后你就能够自由地滑行了!再坚持,你必须能够成功!”我听后想:“好,我再坚持,我就不相信我学不会。”

  可是,在以后的几天中,虽然我也不停地尝试,我依然没有感觉,仍然需要爸爸扶着我才能站在滑板上,身体拼命地扭动,滑板好像不认识我一样,就是不和我配合。想到这几天的`努力竟然换来这样的结果,我对爸爸说:“我累了,不学了。”爸爸说:“天天,你不是刚刚读过‘孟母断织’的故事?”我气呼呼地说:“是,可是和我有什么关系!”爸爸说:“孟子怎样做的呀?”我一下想到了孟子由于对学习感到了厌倦,便逃学回家,他的母亲为了教育他,就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了。是啊,如果中途放弃,半途而废,不就像织布机上的线剪断一样吗?我要是此刻放弃了,还能体会飞翔的感觉吗?我对爸爸说:“爸,走,开始!”

  坚持就是胜利。第二天的午时,正在滑板上扭动的我突然有了简便的感觉,我高兴地对爸爸说:“爸爸,我好像学会了!”

  《三字经》真是帮了我的大忙啊!我必须要认真地读读这经典!

三字经读后感12

  我读过很多书,有童话书,有漫画书,有历史书,有科幻书等等。这些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还使我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每一次读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蕴含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从小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许多通俗易懂的哲理。《三字经》真是中华文化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每当我读起《三字经》时,便会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句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句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歇息。冬天时,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妈妈告诉我,这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

  黄香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父母的点点滴滴。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呵护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学习、去努力做好!

  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孝顺,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这本书给了我智慧的结晶和学习的精神,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不断成长、无所畏惧。

三字经读后感13

  谦让是一种美德,一种胸怀,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精神……似泉水流经山谷,似彩虹划过天空,它总能洗清世间的纷争,奉献出希望的果实带给大家……

  相信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吧!有一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了几个梨回家,可是当梨被端上桌,问题来了,这梨有大又有小,怎么分呢?父亲叫大家从小到大排队拿梨,最小的弟弟第一个挑,他拿一个最大的梨。轮到孔融了,却选了个最小的梨,哥哥都挑了大梨。父亲好奇地问小孔融:“你为什么不拿大一点儿的呢?”孔融说:“我年纪小,应吃小梨,大梨给哥哥们。而弟弟比我小,我要让着他。”从此,孔融便成了大家的榜样。

  古有孔子的“满招损,谦受益”,今有“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就像一朵清新脱俗的花,永远那么引人注目,而它的故事,更加比比皆是……

  记得前不久,我和爸爸妈妈去厦门游玩,由于人生地不熟的,我们只好坐公交车。天哪!车上真是人山人海,连一点儿空隙都没有,放眼望去,都是人们在挤来挤去。公交车开了,瞬间华丽变身成为“摇摆”车:它一会儿停,一会儿走。停时我们的身子猛地往前倒,还好大家都抓着扶手,要不然,在前面的人可要被压成肉饼咯!绿灯亮了,人们好像被震撼到了都向后倾斜,原来,大家是被惯性力“甩”到后边去了呀!有时,我们还会360度大旋转,真是有惊无险。我眼巴巴地看着坐在位子上的'人们,他们好像若无其事似的。我脚真酸啊,不得不交替支撑着。这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要是有人走了该多好,坐上去舒舒服服地休息。突然,一位老奶奶上了车。她走路颤颤巍巍地,一步抖三抖,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摔倒一样。我同情地望着她:唉,现在车上“人人自危”,怕是没人让座,可出乎意料的是,一位年轻的大姐姐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老奶奶。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幕,脑袋中闪出两个字:谦让……

  谦让不是昙花,一瞬即逝。正因如此,世界才能和谐。谦让是一件宝物,但愿我们代代相传,让它永远闪亮在人间。

三字经读后感14

  一月前收拾旧书时,无意间翻开一本很厚的美绘版《三字经》,纸张很厚实,字迹也很清晰,那还是上幼儿园时妈妈买给我的。书上原文、释义、典故、出处等内容都很详尽,读了几页,竟有了重回幼年时的感觉,耳边仿佛又响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清亮而稚嫩的读书声。于是,我从成捆的旧书中把它抽出来,放回了我的书架上。

  从那天起,茶余、饭后、睡前,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把它翻开,重新热情而郑重地读起来,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其中的营养。

  一个月过去了,厚厚的《三字经》也已经被我翻完了大半。合上书本,许多诸如“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之类的语句经常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这并不是因为我下了多大工夫去背诵它,也不在于它那琅琅上口的节律,更不在于儿时的老师曾如何仔细地帮助我们理解、剖析,而只在于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三字经》给千万后人留下的哲理和深思。

  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三迁其所,择邻而处,因为儿子逃学愤而“断机杼”;四岁的孔融出于对兄长的尊敬和对弟弟的爱护而“让梨”;圣贤孔子拜项橐为师,正因为自己是圣贤,才更加勤学……《三字经》不光是对前人的缅怀,更多地是为后人传承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

  多次细细品味,我从《三字经》中捕捉到许多精妙的.语言,比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从这些充满人生哲理的句子中,我强烈感受到祖先对我们后辈寄予的厚望与重托。

  我在无意间翻开了一本《三字经》,也在无意间开始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我重读了《三字经》,也重启了尘封已久的心灵之门;我即将第二次读完《三字经》,也即将多一分对人生的思索……

三字经读后感15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三字经》。大家对这本书一定不陌生吧!这是一本圣贤书。它浓缩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书中一个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历代名家、伟人如何从小尊师重道,知错能改,严格自律,勤俭节约的动人故事。还有朝代更迭、帝王兴衰、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广意义深。我记得其中是这样写的: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意思是:为人弟子,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和好的朋友,从而学到做人处事的基本礼仪。

  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 。夏天用扇子把凉席和被褥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孝敬自己的长辈,这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到的。

  我们现在个个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父母疼着惯着。可能恰好相反,是父母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再让我们去睡。想想我们是很幸福,但也有愧疚。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自己能做的事不去做,就指望父母代做。妈妈给我说道理时,我总是这个耳朵听那个耳朵冒,有时做错事还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或者辩解一两句,往别人身上推得一干二净。有时父母让我他买点东西我很不情愿,老想着多玩一会儿。我在妈妈的请求下还要了一点好处费,才勉强答应去。

  现在想想我也太不象话了,与黄香对比真是天壤之别啊!古人能做到的,我们新时代的少年难道就做不到吗?虽然人无完人,但每件事都要用心去做,。我们小学生本身就是需要学习,学习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没有哪一个人,一出生就是一帆风顺的,可能充满了酸甜苦辣。所话说: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我要向黄香学习,为父母多承担点家务活,减轻他们的负担,做个好孩子。

  在这里,我要感谢《三字经》,是《三字经》让我知道了历代名家的真理和宝贵精神。我坚信努力再努力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我会比古人做得更出色。

【三字经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字经》读后感12-14

三字经读后感07-18

三字经读后感09-20

《三字经》教案05-18

《三字经》教案11-16

《三字经》优秀读后感03-29

《三字经》读后感范文07-23

三字经读后感范文11-22

关于三字经读后感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