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双城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双城记读后感 篇1
狄更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将巴黎、伦敦两大城市连接起来。小说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发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以及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最终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
小说既有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对比,尤其是开篇就使用最高级进行排比对比,仿佛再现了作者所描绘的场景,昌盛又衰微;笃诚又多疑;光明又黑暗;希望又伴随着失望;感觉无所不有,又好似一无所有,给读者强烈的震撼。
其实不仅是小说的情结扑朔迷离,我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是一种扑朔迷离的状态,读了,好像什么也没读。
虽然对于这本书只是一知半解,但我也太会重读的。从古至今,留给我们的经典有太多了,你想要全都读懂是很难的,品尝经典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除非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其研究。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读这本书是被开篇所吸引,后来又被其字里行间所展现的人道情怀所征服。如西德尼卡顿所言——为了你,为了你所爱的任何人,我愿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而牺牲。看到这些话,我相信没有人会不为所动吧。
其次就是曼内特,他深爱着自己的女儿,在经历残酷的磨难后愿为女儿放下心中的仇恨,把女儿嫁给仇人的儿子,这不禁让人感叹爱的伟大!
小说是这样结尾的:我现在正在做一件大好事情,远远胜过我一向所作所为。我现在去的是一处大好归宿,远远胜过我一向所知所解。既然决定了要做,那么就整装待发,积极面对。
当然我们在阅读时,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是大师所做,但毕竟时代在变,我们应用当下的眼光进行批评阅读。
双城记读后感 篇2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笔下,整个革命被描写成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代尔纳、劳雷和卡尔登等。
这是一个以两百多年前的两个伟大的城市为背景的故事。浓雾弥漫,车灯摇曳不定的伦敦,绝望、颓废的巴黎的最底层。对于当时那场发生在巴黎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太多人花了太多的笔墨去描述它。这对法国来说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甚至对于欧洲,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是如此。作者狄更斯,是英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批判作家之一。虽然他没有亲眼目睹,却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看到的当时的景象。
双城记读后感 篇3
《双城记》是继《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后看过的第三本狄更斯的小说。
本书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自愿放弃贵族身份的法国正直青年查尔斯·艾弗勒蒙德(又名达奈)靠自己的双手在英国成家立业,不曾想他的岳父——一名在巴士底狱关押18年,心智受损的法国医生亚历山大·马内特,正是受他家族迫害的无辜百姓。马内特在女儿露西爱的呼唤下回归正常阳光生活,为回报女儿的爱他战胜了内心的阴影。善良友爱的一家人其乐融融,直到法国革命的风暴来临。
达奈为了搭救曾经的仆人毅然回国,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断头台,他大大低估了激化了的阶级矛盾的力量。马内特凭借巴士底狱囚犯的身份成功解救达奈,然而其牢狱之灾的阴影被曝光,前一天还热烈拥戴的狂热群众此时成了波涛汹涌的狂暴复仇者,无辜的'达奈终被判死刑。不过老天或者狄更斯并没有放弃达奈,一个品质良好却无所作为的堕落青年西德尼·卡顿代达奈赴死。卡顿怀着对露西的爱,至死相信这是他所做过的最好的事。
爱让马内特医生重获新生,爱让达奈摆脱家族的桎梏,爱让露西拥有幸福家庭,爱让卡顿英勇就义。爱让渺小的个人不致在社会狂潮中淹没,让卑微的生命有自己的活法!
开篇名言——“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新纪元,那是怀疑的新纪元,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简言之,那个时代跟现代十分相似,甚至当年有些大发议论的权威人士都坚持认为,无论说那一时代[)好也罢,坏也罢,只有用最高比较级,才能接受。”
就义名言——“耶稣对他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比永远不死。”
生命在我!
双城记读后感 篇4
生命有两座城,一个住着死亡。一个住着永生。
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写暴民邪恶之处倾心了大量的笔墨,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从某种层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的痛恨。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爱。
我非常喜欢卡顿。实际上,卡顿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顿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某种精神进而构思成这本小说的。小说中描述:“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没有比这个人更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的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被自己遗弃的悲观者——卡顿,在朋友遇到困难,在所钟爱的女子的丈夫即将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突然出现,被救人还不之所以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在紧要关头使了个掉包计策救出了自己的所爱女子的丈夫。
这不正是基督之爱么,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事实上,小说中的卡顿也确实以圣经的口吻在临死前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没有西德尼。卡顿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这部小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光辉。我完全赞同。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两座城:一个住着死亡,一个住着永生。
双城记读后感 篇5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哭泣。
太阳悲悲戚戚地上升着,它所照临的光景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了。一个有才能和好性格的人,不能善自应用,不能发挥所长,独立自主,自求幸福。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
专心于健康的事越少,变为不健康的倾向的危险就越大。
从前的灾难给与他种种力量。往日苦痛已经化为力量和权威。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那些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那些活着而信我的'人,必定永远不死。
这是一个最坏的年代,却也是一个最好的年代。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纵使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道谁会爱上你的笑容。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而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那声音好象是许久许久以前的声音所遗留下的细微的回响。它是这样完全失掉人类声音的生趣和韵味,以至它对于感官的影响好象一种美丽的色彩褪化为黯淡的污迹似的。它是这样低沉而咽塞,好象是地下的声音。它是一个绝望的迷惘的生物的表示,好像一个孑然流落在荒野之中的饥饿的旅客在倒毙之前回想起他的朋友和家人所发出的声音。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
双城记读后感 篇6
《双城记》文中人性的思想最令我受触动,比如说狄更斯写的查尔斯吧,他为了他那“神圣的目标”而放弃了地位与财产,这与《复活》中的夏赫留朵夫没什么两样,都一样崇高;为了救人他进入明知有着异常危险的牢狱,他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畏艰苦,不屈服恶势力,为了真理,竟不顾生命危险去救人,我实在佩服他。
在这本普普通通的'小说里,我仿佛看见了许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的马泰特医生、美丽大方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扭曲了人生的德发奇太太、外表冷漠,内心热情的西德尼、豪爽的普洛士小姐、残忍的阴险的埃瑞豪兄弟。
作者在本书歪曲了历史,丑化了封建贵族,事实并不尽然。许多情景,如使马奈特医生含冤入狱的空白逮捕令,都是查尔斯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马奈特医生,英国人的首领为了怕别的国家说:“法国贵族欺压老百姓”。想要收买查尔特,用很高的地位与财产来收买,查尔特并没有收钱财的迷惑,查尔特改善欺压百姓的不懈努力的故事。
主要表现了关爱与行善、反映善恶博斗,爱恨交锋,最后作者所说:“爱总能战胜恨”。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都要与作恶者一同死亡,而善则永世长存。”
全面地揭示了英国的社会面貌;议会政治的黑暗,统治机构的昏聩、金钱社会的罪恶、人民大众的贫穷。
用一个故事来对付自己同时代的的当权者与公众呼吁,暴政会引起暴力,危机近在旦夕,有钱人都应该已慈悲为怀,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出更多的鲜血。
双城记读后感 篇7
这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这部作品终究还是善与恶的对抗,善的胜利,令人激动地收场了。让我们深思的,复仇到底是否值得人们去做,但是德发日太太的复仇之心不是那么一日造就的,是对死去的哥哥,姐姐,父亲的回应;是阶级斗争的烙印,无可避免地形成复仇的观念,造就她冷冰冰的性格。说到底造成这种结果,各方面都要负一定的责任,社会环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因素。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却惨遭迫害的马奈特医生,美丽温柔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外表冷漠、内心热情,放荡不羁而又无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发奇太太,豪爽忠诚的普洛士小姐,残忍阴险的埃佛瑞蒙兄弟……复杂的仇恨纠缠不清,残忍的复仇制造了更多仇恨,爱在地狱的边缘再生,却是以生命为代价。这错综复杂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仿佛重现了那个失去理智的时代。
有人说,《双城记》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我却觉得,这样说的人必定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如果只是表达了这个,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达到露西和查尔斯的水准,那么《双城记》的优势怎么体现出来呢?在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问题也好,都是为了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设的。这个主题就是剖析这场大革命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看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场革命,到底这场血雨腥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心所在。
双城记读后感 篇8
《双城记》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作品,被称其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
法国大革命期间,青年医生马奈特偶然目睹了封建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人命的暴行,因为打抱不平,反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了十八年。出狱后,马奈特之女露茜与仇家儿子达奈相爱。于是,在法国革命的旋涡中,一幕幕家庭的`恩怨情仇上演。达奈主动放弃贵族一切,独自到英国做法语教师自食其力,马奈特心怀宽厚,不计前嫌,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婚后的几年生活得比较平静,可是一封来自法国巴黎的信却打破了平静。那是原来的仆人写的,诉说了自己的不幸。而达奈为去营救仆人,身陷巴黎,被不公正地投入监狱。此刻,马奈特和女儿以及老朋友台鲁森银行老业务员劳瑞先生也赶到。所有人都为营救达奈而奔波着,然而“雅克”的代表人德日发夫妇以及复仇女却丧失理智,挥动着复仇的旗帜,一心将达奈置于死地。就在千钧一发之际,露茜的昔日暗恋者卡屯出现了,他们策划了整个营救计划,因为相貌相似,他甘愿替达奈一死,并且识破了德日发太太想斩草除根的想法。及早让他们撤离,逃过一劫。
故事背景进行了大面积的渲染,让人感受到当时英国和法国不同的社会氛围,尤其是阴森恐怖的法国新政权的描写。法国在推翻了封建贵族等级制度后,很快就陷入了复仇的狂热,极端分子无理由地杀害无辜平民,那私设的法庭上毫无公正可言,一批批的平民走上断头台。而只是那些极为可笑的罪名。在杀戳结束后,人们又开始狂欢,人们毫无是否判断能力,以法庭的裁定作为他们自己的标准。多么恐怖啊!难道这真得是法国大革命吗?
双城记读后感 篇9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著作《双城记》。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小说以18世纪的法国*为背景,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叙述马内特医生一家充满了爱与冒险的遭遇,中间穿插了贵族的残暴、人民的愤怒、审判间谍……主要揭示了那个时期英法的社会治安,以及大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
这部著作主要讲述了:可怜的马内特医生在被贵族以“莫须有”的罪名关在巴士底狱十九年后,他的女儿将他接到了英国居住。在法庭上父女认识了法国贵族达雷和潦倒师父卡顿。后来,马内特的女儿露西和达雷结了婚,过了十年的幸福家庭生活,卡顿也给了露西一个,要让露西生活快乐。
人民生活在困苦无助、饥寒交迫、贫病连连、受尽欺压的困境中,他们心中积压了对贵族的刻骨深仇,终于引发了*政权、争取自由的法国*。法国*爆发后,达雷为了营救无辜的仆人,赶到法国去给他辩护,却因他曾是法国贵族而被拘捕了。而卡顿为了实践要让露西生活快乐的,利用他跟达雷相貌相似,在达雷被处刑前,用自己跟达雷掉包,代替他上了断头台。
黑暗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充满希望与光明的年代已经到来,那时的黑暗令人惨不忍睹!起先,天下是属于国王的,后来,天下是属于人民的。1789年7月13日,人民攻占了关押政治犯的巴士底狱;1793年1月21日,革命把国王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这象征着封建统治的结束;1793年2月20日,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充满黑暗和压迫的18世纪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百姓受苦受难的悲惨生活已经彻底结束。我们迎来了被希望沐浴下的21世纪,从那个时代到今天的漫长岁月不过像昨天到今天那样短暂。我认为卡顿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重情义,信守诺言,为了实现他对露西的诺言,不惜一切代价,包括宝贵的生命。
当今的人民绝对不会让历史重演,历史也不会重演。让我们过好每一天,让属于我们的21世纪更加充满光彩!
双城记读后感 篇10
“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这是一个不幸的年代,作品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反映了封建贵族对人们的迫害,以及法国大革命的欺压,整部故事情节围绕马奈特医生一家展开描述,其中查尔斯·达内便是法国大革命的受害者,他是一名自愿放弃贵族生活,希望独自在社会上找到地位立足的人,不料,却被指控为逃亡贵族,不幸的他即将被送上断头台,而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当时,法国人民攻破了巴士底狱,并开始疯狂地惩罚压迫者,这便是的法国大革命,他们以德日法夫妇为首,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人送上断头台,多么荒唐,只为达成他们每天所订的人头个数。于是,他们便渴望能够让达内为他们增添一个人头,达内有一位兄弟:卡顿,他是一位自甘堕落的律师,他得了绝症,于是便恍恍惚惚地苦熬着剩余的时光,他的`哥哥达内常常欺辱他、排斥他,甚至不将卡顿当人看,但就在达内被判下死刑的那一天,只有卡顿来看了他,卡顿迷昏了达内,并用自己改装替代了他,让达内终于逃脱了一死,而自己,却在第二天失去了生命。
这就是爱,朴实,真诚,在兄弟之间,没有你我,你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爱是互相的,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去表达,只需要用行动去证明。在一起生活的兄弟,有时会耍耍脾气,但永远都无法堵上他们心灵之间的那条通道,它是兄弟的见证,爱的奇迹。
在双城记中,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人民的抗争,这也是狄更斯所要揭露的——美与丑,美与丑是相互对应的,但它们却绝非任何人都能分辨出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缺陷,并且进行反思、改正,同时,认真地发现周围所有美的事物,用心灵去感受他们。不要被表面所迷惑,更应该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双城记读后感 篇11
狄更斯的写作技巧已经被赞得很多了。我只想理理人物关系,免得忘记。
马奈特医生:蒙冤坐牢18年,有后遗症。罪魁祸首法国贵族艾福瑞蒙德兄弟。直到小说接近尾声才通过马奈特在监狱写的一封材料,把整篇小说的情节串联起来。这是狄更斯的写作技巧之一。
路西:马奈特医生的女儿。美丽善良。爱父亲爱丈夫。
查尔斯·达内:路西的丈夫。法国贵族艾福瑞蒙德家族后裔。放弃了家族姓氏和财产。但依然在大革命时期遭到逮捕,判死刑。
小路西:路西与达内之女。
西德尼.卡顿:跟查尔斯达内长得很像,深爱路西,最后代替达内上了吉萝亭(断头台)。为爱牺牲的典范人物。
洛瑞:银行职员,马奈特医生一家忠实的朋友,为他们做了很多事。
德发日:马奈特医生的一个旧仆,掩护马奈特回了英国。也是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
德发日夫人: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冷酷无情。因有家恨——艾福瑞蒙德兄弟抢占她的姐姐,使得她的姐姐及腹中孩子、哥哥和父亲一并死去,所以当法国大革命(1789)发生后,她成了诛杀贵族的主要人物之一,尤其要置艾福瑞蒙德家族于死地并斩草除根,所以查尔斯.达内才会被释放了当晚又被抓入狱。最终被养大路西的普洛斯小姐误杀。
普洛斯小姐:抚养路西长大的英国女人。最后失手杀了德发日夫人,同时被枪声震聋了耳朵。
杰里.克伦彻:盗墓人,最后成了洛瑞跟班去法国,帮助马奈特一家逃走。他盗墓时发现棺材里是空的,才知道有密探诈死以逃脱民众追捕。这才让卡顿抓住逃往法国的一个密探所罗门(普洛斯弟弟)的把柄为要挟,最终才得以狸猫换太子救出达内。
当压迫者与被压迫的人换了一个位置,曾经受苦受难人也成了自己昔日最恨的那拨人。法国大革命期间,翻身成为“自由,平等,博爱,否则毋宁死”的`共和国的主人时,昔日的“贱民”也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屠夫。群体的劣根性就暴露出来了。乌合之众的范本。
双城记读后感 篇12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开始读觉得这些话有点夸大其词,读完之后就觉得作者简直不能形容得更好了。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一种政权推翻另一种政权,可是当掌权者是坏人时,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灾难。
本书虽然与现代社会相隔甚远、描绘的国家与制度也与我国大不相同,但是也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稳定需要一个好的制度体系和好的执政党,群众情感很多时候很容易受舆论导向形成很强大的力量,而仅有的'理智的声音也容易被这股力量湮没。我们当下的网络环境也需要警惕这种现象,理智和广泛的吸收信息或许能避免收到舆论蛊惑。不过作者依然在文字中让我们读到了爱、善良以及勇敢正直,正如这段文字描述的那样,“我看到从这个深渊里升起一座美丽的城市,一个卓越的民族。经过未来的悠悠岁月,在他们争取真正自由的斗争中,在他们的胜利和失败里,我看到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一个时代的罪恶,都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
爱与希望永远不灭。
双城记读后感 篇13
我是读完这部文学作品之后立刻写这篇读后感的,真是太精彩了,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特别是读到最后两三章的时候,原先迷茫如大雾般的情节慢慢地似受到初生的阳光而将迷雾驱散后的天空一般明朗起来。怪不得作者狄更斯自述,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兴奋”,并且渴望能亲自在舞台上扮演西德尼·卡顿。
它没有拯救人民,而是将人民推入了另一个火坑。再来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牺牲品——达内,革命前,他放弃了国内的家业,只身来到英国谋生,在他看来,压迫人民是一件极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发后,他反而无辜地成为人民的敌人,人们不分青红皂白地要将他领上断头台。不过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后,他依然是原先那个善良的达内。
而卡顿——一个才华横溢却自甘堕落的律师,他与达内有着相同的长相,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在面对活着还是让自己心爱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择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后者,在他看来,生命在爱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断头台上,他也表现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沉着冷静。因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个信念在支持他:“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赎,他用死来反抗虚伪的革命者,他用死来诠释对露丝的'爱。生命,成了他最后的武器,爱,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卡登的死,就像一支羽毛轻柔的飘落水面,没有水花,却有一个个涟漪,提醒人们:真正的自由平等无法用断头台建立。有一天,世界会变得更好,就像卡登临死前看见的世界,那不是天堂的幻影;有一天,那会是我们的世界。
双城记读后感 篇14
小说《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和其他的作品,比如卡莱尔的《法国大革命》不同,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尽管在那个时代,这些小人物本身并不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作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们的力量所引发的。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却惨遭迫害的马奈特医生,美丽温柔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外表冷漠、内心热情,放荡不羁而又无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发奇太太,豪爽忠诚的普洛士小姐,残忍阴险的埃佛瑞蒙兄弟……复杂的仇恨纠缠不清,残忍的复仇制造了更多仇恨,爱在地狱的边缘再生,却是以生命为代价。这错综复杂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仿佛重现了那个失去理智的时代。
有人说,小说《双城记》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我却觉得,这样说的人必定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如果只是表达了这个,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达到露西和查尔斯的水准,那么小说《双城记》的优势怎么体现出来呢?在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问题也好,都是为了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设的。这个主题就是剖析这场大革命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看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场革命,到底这场血雨腥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心所在。
【双城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双城记》读后感07-16
双城记读后感范文06-25
双城记读书心得02-09
《双城记》读后感合集15篇11-07
《羽毛男孩》读后感-读后感02-15
培根随笔读后感-读后感07-06
伊索寓言读后感_读后感01-10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从历史看领导》读后感-读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