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读后感

时间:2021-11-25 10:58: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者读后感(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者读后感(15篇)

读者读后感1

  记得暑假的一天,我在家里觉得太无聊了,便要去姥姥家玩几天,出发前的一天晚上,妈妈千叮万嘱:“到了那儿先打个电话过来,千万别在马路上乱跑,不要去山上玩,更不要喝生水。”我不在意的听着听着,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临行时,妈妈追到门外,又把昨晚的话重复了一遍,我边听边说:“嗯。”到了姥姥家,我便进入了“快乐自由天堂”。要玩就玩,要吃就吃,要是渴了就对着水龙头一顿“猛饮”,早把妈妈的话抛之脑后,真爽!一到晚上,我的肚子疼了起来,抬头看看姥姥已经睡熟了,哎,忍吧!可不争气的肚子越来越疼,好像一把刀子在我的肚子乱捅,痛得我几乎叫出了声。这时,我想起了妈妈,要是她在身边多好啊!又想起了妈妈的叮嘱,对我来说是多么重要啊,母爱是多么珍贵啊!

  现在的家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把自己当作中心,不管母亲的感受。同学们,我们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试想一下,如果有个孤儿流浪在社会,有谁会对他问寒问暖,又有谁会关心他呢?

  地球也是我们的“母亲”,我们在它的怀抱中生活,它为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食物,可人们却不珍惜眼前的一切,不珍惜“母亲”对我们的爱。为了自己的利益,破坏大自然,使以前的树林变成了高楼大厦;以前的绿洲变成了大片沙漠;以前清澈见底的小河变成了臭气熏天的“黑河”;以前空气中的花香变成了刺鼻有害的气体;以前的声声鸟语变成了嗓音。使我们的“母亲”身上遍体鳞伤。我们应该珍惜地球母亲对我们的爱,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祖国更是我们的“母亲”,想当年,外国人想侵占我们的土地,多少热血儿女为保卫祖国,不惜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最终不使祖国被人侵占。而今,仍有许多海外“游子”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香港、澳门已陆续与“母亲”重逢,但宝岛至今流浪在外。有一句话说:“老之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祖国母亲已张开怀抱,迎接“游子”的归来!

  母爱犹如涛涛大海,母爱犹如一片天空,母爱犹如一个“避风港”,母爱犹如一洼温泉,让我们向冰心奶奶学习,珍惜母爱,回报母爱,赞美母爱!

读者读后感2

  我妈妈曾经说过,读《读者》的人是最有品位的人。读了读者之后,我既变成了一个有品位的人,有体验到了做读者的快乐。

  《读者》是一本杂志,是半月刊。每到一个月的14号和30号,我都会拿着四块钱,飞奔着去报亭买到最新一期的读者。读者是由一片片短小精悍的文章而组成的。每一期的故事,都能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有时候,会介绍一些名人背后的故事;有时候,会从一件件小事中体验出一条条人生哲理;有时候,在那一小块的地方,会放一首浪漫的诗歌;有时候,会介绍一些新名词,让我们从此不再落伍。看完《读者》,时而开心,时而伤心,时而愤怒,时而感慨……

  《读者》中我和妈妈最爱的板块——言论。言论是写一些当今流行的一些话语,或者是讲得很有道理的话。一些讲得特别好的话我还会把它写到我的签名上面。在这一期里,我看到了“职场三定律”:“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他总能概括得很好。还有约翰·列侬说的一句话:“老师问我长大想做什么,我说‘快乐的人’。老师说我不懂问题。我告诉老师,是他不懂人生。”真的,说的太好了,每读一期读者,我仿佛长大了很多。

  这期令我最深的故事,是一篇叫《微爱情》的文章。不是我早熟,是这篇文章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爱情这个东西。它由十一个小故事组成,来说明了爱情这个让人无可救药的东西,说明了爱情的浪漫,我把其中我最爱的一个故事摘抄下来:

  “火车上,他拿着手机发微博:‘在火车上,我对她一见钟情,但她讨厌烟味。不知为什么,她一直望着窗外……’他默默地看着她,心想她一定不知道的。过了一会儿,微博上有人回复了他:‘因为窗玻璃上有你的影子。’他抬头一看,她正微笑地看着自己。”短短的两条微博而已,真正的让我体会到了,微爱情的力量。

  读了《读者》,我长大了,我真的长大了,我真的感受到了做读者的快乐。最近沫沫也喜欢上了《读者》,还是胡梦霖借给她的。《读者》让我真正明白了一些爸爸妈妈老师教不会的道理,让我体验了他人的人生。做一位《读者》的读者,我真的很快乐!真心祝愿《读者》在新的一年里畅销!

  

读者读后感3

  朗读亭设立在新清华学堂广场,亭内设置有录音及录像设备。朗读者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诗歌或经典作品选段,走进朗读亭,通过诵读讲述埋藏在心底的故事,用声音传递温暖向上的力量。朗读结束后,还可以获得清华大学研究生会颁发的专属证书,并可在合影墙前进行合影。

  清华大学图书馆教师张秋和孩子一起走进朗读亭,希望将热爱读书的火种传递下去;计算机系研究生矣晓沅选读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现于中国文联工作的校友李丽朗读了原创作品《难忘铁凝为我改稿》,纪念难忘的师生情。

  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中许鹿希女士的扮演者蔡丹阳,通过朗读《两弹元勋邓稼先》,表达了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敬意;苏世民书院学生李施军朗读了《祖国不会忘记》,送给那些和他一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当代青年。

  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白本锋老师也走进朗读亭,朗诵了朱自清的著名篇章《荷塘月色》,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住清华这个可爱而美丽的园子。

  好读书协会的会员们走进朗读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好读书、多读书的约定;清华大学的国际学生们用各自国家的语言朗读了自己国家的经典作品;来自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朗读了《酿了又酿的青稞酒》《西藏支教日记》等文章,重温在雪域高原支教的时光,更加坚定自己的责任与信仰。

  伴随“朗读亭进清华”活动,校研究生会同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相关活动:“时光慢递”活动邀请同学们在订制明信片上写下自己近期的读书计划并投入邮箱中,一个月后由工作人员将明信片寄到同学手中,帮助同学们自查读书情况;“书香校园”活动鼓励同学们捐出自己阅读过的书,用于图书漂流活动。校研究生会希望借此次活动,推广校园读书活动常态化,着力营造全民读书氛围。

  《朗读者》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栏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读者读后感4

  每天下班回宿舍,闲来无事都会捧着一本《读者》细细品味。

  每次,当我买回一本《读者》,我都会认真看“卷首语”,我觉得,一本书的“卷首语”是很重要的,《读者》的每一篇“卷首语”都会告诉人们一个深深的道理,让人印象深刻。

  深夜,静静的躺在床上,手捧着一本《读者》,当我读完几篇故事时,心中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

  其中有一则寓言给我印象深刻故事是这样的: 光滑的墙壁上,一只蚂蚁在艰难的往上爬。爬到一大半,忽然滚落下来,这是它的第七次失败。然而过了一会儿,它又沿着墙角,一步步往上爬了……

  第一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禁不住说:“一只小小的蚂蚁,这样执着顽强,真是百折不回啊!我现在遭到一点挫折,能气馁退缩吗?”他觉得自己应该振奋起来,来勇敢地面对他在生活中的那些困难。

  第二个人注视着这只蚂蚁,也禁不住说:“可怜的蚂蚁,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方位,它就能很容易爬上去;可是,它就是不肯看一看,想一想……唉,可悲的蚂蚁!我正在做的`那件事,一再地失利,我该学得聪明一点,不能再蛮干一气了——我是个人,是个有头脑的人。”果然,他变得理智了,他果断地放弃了原先错误的决定,走上了新的道路 ……

  当我看完这一篇故事后,我陷入沉思,想想,一只小小的蚂蚁的体积与我们一个人来相比是一个多大的天壤之别啊!但现在的我们与蚂蚁也有一种天壤之别的地方,那就是——精神。

  一只小小的蚂蚁途径了7次失败都还不放弃,而现在的我们呢?也许1次小小的挫折有可能会让我们放弃了以及整个人生,也许你会笑我说,一只蚂蚁怎能和一个人相提并论呢?但是的确是这样的,就比如一些感情失败的人!他有可能会因为人生中的这一次挫折而放弃了整个人生,也许会天天呆在家里上网啊,玩碍…跟甚者连自己的生命都要放弃,一点也不想想家人,让我觉得这种人真是白活了这么多年啊!

  我觉得这种事没什么不可能的,因为我坚信挫折能锻炼一个人的心,也能就此毁了一个人,也许因为这样,很多人都想远离挫折,甚至逃避挫折,当是人人心理都应该明白那是不可能的。

  蚂蚁的这种精神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像蚂蚁那样不要轻易被挫折而打败,即使命运将自己避进死角,只要心中有盏不灭的灯,生活就会展开新的出路和生机。

读者读后感5

  汉娜的身影一直索绕在米夏心里甚至贯穿于米夏的一生,婚姻失败的米夏在汉娜入狱八年后,开始重新为汉娜朗读名著,并把录音带寄给汉娜。这给狱中艰难生存的汉娜带来了希望,汉娜凭着录音,并从图书馆借到这些书籍,然后逐字逐句同她听到的内容进行对照,那台录音机也为此就要一会儿向前转,一会儿向后倒,一会儿暂停,因为反复退进使录音机坏过无数次。汉娜竟渐渐学会了读写,且开始满怀希望给米夏写信。收到了汉娜写来的信,内心充满喜悦安慰,但内在柔弱犹豫的米夏却始终没有给她回信。

  汉娜可以出狱了,由于没有别的亲人,狱警联系了米夏,他们这才见了尴尬的一面。米夏发现汉娜明显老了,几乎不知道如何面对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汉娜出狱的当天凌晨,汉娜自杀了。

  这部小说,看后给人一种启迪性,那就是让人性的认知和对社会的思考,来洗涤你的灵魂。

  《朗读者》的作者施林克是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同时是法律学家和北威州宪法法官。作家与法律学家的双重身份,使他从人性和历史的角度演绎了一种“畸形恋情”,小说故事曲折,语言自然,构思独特。小说中被历史隔开的两代人,在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激情与蓦然惊醒的故事里沉浮,演绎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故事。其对人性的挖掘是深刻的,对人的启迪更是多方向的。

  首先,在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过程中,她自己始终坚守沉默,拒绝透露自己不识字但又喜欢文学作品的事实,为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惜沉默和陷入更深的孤独。惟一能够证明她无罪的米夏又因为那难以启齿的恋情而三缄其口,当米夏的自私逃避、其他看守的贪生怕死、甚至法官们的无所作为都不约而同地披着法律、正义以及热爱和平的外衣,手拿屠刀向一个普通、柔弱、无辜的女人挥舞过来的时候,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缄默和引颈受戮了。

  法律本来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法律也会因为它所要要维护个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挑战。这简直就是个悖论。

读者读后感6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再寄小读者》一文,因为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奶奶写的,所以我读得很仔细,读后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冰心奶奶带两个三年级小朋友去逛北京西郊的动物园,再将他们回家后写的日记作比较,告诉我们怎样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事。

  第一个孩子只写了四五十字,里面还有好几个错别字。第二个孩子却写了一千多字,文章写得很生动。难道第二个孩子比第一个聪明吗?我反复地读文章,觉得并不是这样。我归纳了一下,第二个孩子学好语文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上课时他很专心,二是课外书读得很多,三是脑子里积攒的词汇会灵活运用。

  文章中讲道:“他很喜欢语文课,老师讲课的时候,他总是专心听,笔记也写得很好,从来没有错别字。”对于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以前上课时我总能专心听讲,老师讲的重要内容也会记得很牢,可是时间一久,我就渐渐淡忘了。正如俗话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那以后,我上课除了专心听讲,还把老师讲的重要知识点及时记下来,课后我还复习巩固,变成自己的知识。每次考试前,我将重点内容梳理一遍,由于我抓住了重点,复习效果也好,所以考试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章中还讲:“他尤其喜欢读书,辅导员和老师介绍过的书籍,他总是读得很仔细,不但记住书里的故事,还把书里优美的字句和词汇,都摘记在一个小本子里,他脑子里积攒的词汇很多,又会灵活应用。”对于这点我也很有体会,我以前读书总是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到头来不知道书里到底讲什么内容,脑子里还是糊里糊涂的。现在,我知道读课外书不仅要掌握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还要懂得将优美生动的词句摘抄在本子上,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变成自己的东西。自己积攒的词汇多了,到写作文的时候再也不愁没词可用、无话可说了。

  总之,读了《再寄小读者》这篇文章后,我的确收获不小。我决心向第二个孩子学习,努力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等到我能很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时候,看我文章的人一定会感到快乐的,我自己也会感到快乐。

读者读后感7

  不知道大家还喜欢看《读者》没有,早上一边看今年最新一期第9期的读者>>,在第18和25页,看到两位让我感动的男女。现在来到公司,可以上网,就写篇读后感吧,先介绍两位俊男美女:

  第18页的男士,是一位60岁左右的外国擦鞋匠,他15岁开始擦鞋,偶然的一次机会,知道有个免费医疗服务的募捐后,第一次就把所有的7000美元捐给医院,后来院长让人带他看了一次免费医疗服务所救助的小孩后,后面的几十年里,他把除了生活费外的所有擦鞋收入,全部捐到医院的免费医疗服务中去…他说,”我没有全部见过被救助的孩子,但我爱他们,他们都是我的儿女…”

  第25页的女士,是一位已经去世的普通老妇人,她年轻的时候,国家经历战争后,她父母和丈夫都不在了,她成了没亲人没工作的孤儿,也是偶然听到哪里有10美元可以认养一位孤儿,听了很心动,后来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凑足钱开始认养第一个小孩。后来陆续认养了很多孤儿,因为孤儿来自不同国家,她就到夜校努力学习各种语言,好给她的儿女们写信。。。她自己后来因为懂得七国以上的外语,从清洁工升到总裁助理…她年老的时候,儿女们给她在一个天气象她家乡的一个地方买了别墅…她去世之后,来自各国的一千多名她的后代参加了她的葬礼,成为那个城市的奇观…人们从她的日记和儿女们的陈述,才了解到关于她的一生。她的儿女们说,她是他们的天使…

  今天看完读者>>上的两篇文章,想起了自己和身边的亲戚朋友,想想社会上现在的风气,绝大多数的人,都在追求更多的财富,希望可以财政自由,希望拥有更舒适的衣食住行,没钱想有钱,有钱想买房买车旅游等,种种心思,为的都是自私的个人享受。而象读者中的擦鞋匠和老妇人和我国的丛飞他们,也许是让好多的人都觉得是傻人了…

  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在生的也好,已经去世的也好,人心,都是一样的,都有自私和无私的一面,看的只是一生到最后,能做到怎样的自私和无私的区别而已…

  活着的时候,为众多原本陌生,甚至到最后都没见过面的”外人”付出爱心,对待他们象自己的儿女一样,关心帮助,为儿女们付出一生的收入,付出一生的精力和爱意,直至老死…这样的活着,才是不枉人生啊!

读者读后感8

  《寄小读者》是冰心在1923年—1926年间写给小读者的通讯,共二十九篇。其中有二十一篇是她赴美留学期间写成的,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是著名的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在四年级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让我第一次认识了作者冰心,课文中的场景至今在我眼前浮现。冰心对孩子是那么的喜爱和关心,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冰心奶奶”。读了《寄小读者》这本书就更加认识冰心奶奶了。她就像一位知心朋友,时刻陪伴在我身边,又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给我讲做人的道理、讲有趣的故事、教我写作的技巧。这本书让我百看不厌、思绪万千,也受益匪浅。

  “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悟到万物相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这是出自《寄小读者》通讯十七,也是我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句子。每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才学深浅,都有自身的价值。因此,都应得到尊重,同时人人也应互相尊重。

  在书中冰心奶奶这样写到“这是海的真面目呵。浩浩万里的蔚蓝无底的洪涛,壮厉的海风,蓬蓬的吹来,带着腥咸的气味。在闻到腥咸的海味之时,我往往忆及童年拾卵石贝壳的光景,而惊叹海之伟大。”读到这里我想起了去年夏天和爸爸一起去青岛,第一次和大海亲密接触的时候。感觉大海也就这样,只是一点点波浪,就向大海深处走去。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大大的浪花形成就向你扑来,赶紧回头跑,怎奈浪花从你头顶压过。让你感受到了大海的神奇和威力。

  冰心奶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我也要象冰心奶奶那样做一个留心的人。其实读每一本书,都能让我领略不同的时代和美景,让读书伴随我成长,让我的心灵去贴近每一位作者,每一个故事。“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这句话时刻铭记在我心中。

读者读后感9

  人们常说:“她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她的心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孩子们的心中也永远有她的位置。”这个人就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冰心!

  她写的《寄小读者》心物相映、情景交辉,让我读后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描写了四个方面:歌颂童真、歌颂母爱、歌颂自然、歌颂祖国。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冰心奶奶做出压小白鼠的动作之后,她后悔了,后悔夺取了这个幼小的生命。

  面对小鼠,冰心奶奶十分的愧疚。让我感动之余,又想起了一件事:

  那是一天早上,我骑自行车去买早餐。在回来的路上,我正一心想着要快点回家。

  可没想到,在路上,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正骑着自行车,带着一个三四岁左右的孩子。突然,那个小孩的鞋子掉了。他开始哭了起来。而我就在他们的后面。只见那小孩儿的泪水如泉水一般,从眼睛里流了出来,仿佛如小狮子似的。眼泪在他天真的脸上流下了一道道灰色的印迹,仿佛眉毛都让泪水糊得屏在一起。此时有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深处升起。我去帮那小孩儿拿拖鞋。但是我又想,这多么简单的事情只要他们自己去做就行了,何必去帮他们。

  这点举手之劳帮一下有何妨?眼看我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近了,我感觉到我的血正在往我的脑袋上涌过去,可最后,我没帮他们捡。只见那个小女孩停下了车,好像有些生气,将拖鞋捡回来。

  我想着:如果我帮她捡了,也许小女孩的表情是灿烂的,如果我帮她捡了,也许我的心情是放松的,一天的心情也会很好。但是我没有,心中竟然在犹豫不决。我甚至觉得我应该去嘲笑自己决定的这一件事情。

  碰到这样的事情,就像脑袋里有一个恶魔,它正在驱赶着天使的到来。我有些后悔没有帮助他们,虽然我与他们没有什么交情,但对他们,我仿佛总有一种歉意在里面。

  俗话说:“世上没有后悔药。”是啊!我们即使后悔做了那件事,可是又有什么作用呢,反而不认识其中的错误,去改正它,不让它再次出现,不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再后悔!

读者读后感10

  见面那日,我们拥抱欢呼;分别那天,我们拥抱不舍。五天的交流,第一天觉得长,第五天觉得短。依依惜别之时,回想这次学校组织的德国游学之旅,心得似乎也不少。

  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国的风土人情。前往辛德芬根小镇的十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让我疲惫不堪。但当德国伙伴Diana先认出我,跟我拥抱,给我介绍德国,介绍她家,她的爸妈热情地给我沏茶,让我吃这吃那的时候,感觉心里暖暖的,就像回到家里一样。Diana把她的房间让给我,自己去和妹妹挤着睡。当得知同行的许多同学都是和小伙伴一个屋子,甚至睡沙发时,我很是感动,感动Diana竟把我们之间的友谊看得如此重要!Diana的朋友们都很照顾我,陪我逛街,帮我挑香水,拉着我绕着冰场一圈圈地滑冰,那份耐心,让我的心里总是充满着温暖,德国伙伴的热情感动着我,而德国社会的文明也触动着我。比如,德国的垃圾分类,四个不同的垃圾箱摆在街道旁,每个人都是规规矩矩地把要扔的垃圾归好类,扔进不同的垃圾桶里。德国的塑料瓶背后都有回收标志,每个瓶子可以回收0.5欧元。这些钱对于德国如此高的工资,算不了什么,他们就算把瓶子扔了也无妨。只是德国人似乎不会因为事情背后的利益而去做这件事情,他们为的是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才去做的。我们到了德国也开始垃圾分类,说是入乡随俗,实际是到了那个环境中,我们不得不去这样做,否则会遭到周围人们的鄙视。又比如,坐地铁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站在右侧,把左侧空出来应急用。德国社会的文明,德国人的高素质,让我深受震动。我心中充盈着一种责任感——我要把这些优秀的社会文明学习过来。

  Diana的爸妈都不太会英文,所以我们交流起来有些困难,更多时候需要Diana帮我们翻译。但她的爸妈一直在努力捕捉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更多的时候是以微笑面对我。惜别之时,她的妈妈抱着我哭了,嘱咐我一定要再回去看她,家里的大门永远向我敞开着。用词也从“You will(你要来呀)”,变成了“You have to(你一定要来呀)”。在过了机场安检之后,眼泪终于再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那份留恋,那份不舍,是我愿意再次经历十几个小时的疲倦,重返德国的动力。我始终记得我的那句承诺“I will and I have to(我会的,一定会的)”!

  虽然只短短五天,但我觉得我感受到了异国文化,关键是结识到了如此情趣相投的朋友。很感激学校给我们这次难得的德国游学机会,我会充满动力地向未来努力!

读者读后感11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二战后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患上了猩红热,他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迈克有一次在路上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迈克,回到了汉娜所居住的房间,而两颗同样寂寞的心,此刻交汇在了一起,15岁的迈克和35岁的汉娜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忘年恋,此后汉娜总是让迈克为她朗读,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迈克满16岁之前的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最不能忘怀短暂时光。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汉娜最后离开了迈克。而迈克再一次看见汉娜是在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汉娜作为主要战犯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终于特例获释时,长大的迈克再也没有当年的激情。而冷漠的迈克也让此时白发苍苍的汉娜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在监狱上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让你看到自己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强大的,弱小的,宣读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阳光而无所隐藏。

读者读后感12

  文化飨宴、综艺清流、唤醒文学……一前一后,两个有关读书的电视节目在荧屏和朋友圈同时搅起了一股热潮,那些难得一见、堪称殊荣的标签也随即贴在了节目的名字上,这是对节目制作者的褒扬,也是对当下收视环境的批判。

  不可否认,《见字如面》《朗读者》的成功,是多种因素交叠之后产生的聚光:既有依然需要明星名人的光环效应,也有相对克制、不以煽情爆料为看点的制作理念;既有对人生价值、人生情感的挖掘,也有对纸上文字的重塑和重新演绎。

  这些成功的因素也再一次证明文学不朽,文字不朽。无论穿越怎样的时间空间,无论历经怎样的社会变迁,那些或久远、或晚近的文字还是会和心灵很近,滋润人心,温暖生命。

  然而,观赏追光下的电视读书节目,赞誉其为清流的同时,至少还有几个需要强调的背景。

  一是清流也未能免俗。

  真人秀节目大行其道,各类综艺花活轮番上演,观众已经审美疲劳,厌倦之情溢于言表。所谓综艺清流正是相对于这些“浊流”而言的。

  在一圈低级趣味、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估观众智商、大量抄袭复制的综艺节目的反衬下,传递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的电视读书节目自然鹤立鸡群,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不过,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点,深广的舞台、绚烂的灯光依然不可或缺。

  二是电视读书对阅读的重启,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显而易见,《见字如面》《朗读者》这种节目的核心内容,是传统电视读书节目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嬗变,是对读书的重启,是一种文字在其他平台上的再生。

  可是,正如现代媒介批判经典《娱乐至死》一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所说,影像要求造成视觉冲击,要求有更多的画面。或者说,电视这种媒介的天然属性,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种碎片化的,感官冲击强烈的叙事。

  比如,《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读者读后感13

  读者中的《谁是第一名》让我从一个钢琴家内心深处了解到他孩童世界学习钢琴的经历,使我触动很大;《记忆中的香味》使我感伤师生之间的情谊因为生死的距离而变得凄凉;《一瓶矿泉水》又一次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5.12大地震中那些幸存者的坚强、乐观……但让我感受至深的是这篇《会上楼的牛仔裤》。

  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和一位盲人老爷爷之前发生的故事。一个年轻人为养家糊口所以把日子过的匆匆忙忙,没有留意到这个城市里的爱。一次,他在晾衣服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牛仔裤弄掉了,也懒得捡了,想要丢掉。第二天他看见自己的牛仔裤被挂在了它所在的这座楼第一层的扶手上。他顿时起了好奇心,想要看看这个热心人的真面目,于是故意没拿。又过了一天,牛仔裤又到了二楼,可仍然没有这个人的踪影。就这样接连过了五天,裤子从一楼上了五楼。年轻人想看看他还会不会送上六楼,于是第六天白天故意请假不上班,守在家门口,等待那人的到来。等到下午,果真来了一个人,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脚步还有些颤抖,仔细一看,他竟还是个盲人!他挂好裤子,准备一声不响的走了,年轻人叫住他,问他为什么要为了这破牛仔裤上上下下跑六趟,完全可以敲门问的呀。老人的回答让年轻人怔住了,他是因为不想打扰别人的生活,怕引起对他的反感,他只想默默做一件事,试着让主人领走他的裤子……年轻人的眼已经模糊了,他自己的恶作剧欺骗了一位善良的老人,而他用自己的心确确实实的感受到了这个城市中的爱。这个世界对他来说不再是冷漠的。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思索了许久,终于有所感悟:不是我们身边没有爱,而是我们自己习惯于封闭自己,与这个世界不是相通的,没有留意到或者恐惧于接受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里的人们给我们带来的爱。爱其实充满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只要你稍稍留心,就会发现他的存在。同时,这篇文章写得和感人,我为这个年轻人不再对这个城市漠然,而用心去体会到了这城市里的爱,也为这个双目失明、默默奉献的老人而感到骄傲,因为他拥有着一颗纯真的爱心,为人着想的热心。是像他一样的人们用心照亮了这个原本没有光亮的城市,让这个城市充满了爱!

读者读后感14

  星期六晚上,我一如既往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朗读者》,本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坚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姚明。

  他的理想之火,是在十七岁那年盛夏被点燃————要做一个出色的运动员。自此,他告诫自己,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不懈。姚明在坚持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中国男篮最优秀的球员到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超级球星;从上海大鲨鱼俱乐部老板到中国篮协主席。在篮球的世界里,他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2008年奥运会时,姚明左脚骨裂,有几套治疗方案征求他的意见。姚明说:“任何治疗方案,都要将奥运放在第一位。”他坚持要参加奥运,决不放弃。

  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是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磕磕碰碰是常有的事,然后在挫折面前用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往往一念之差。是放弃还是坚持,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姚明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选定了目标,只有坚持才能到达彼岸。

  记得上六年级时,我的数学常不及格,我一度心灰意冷,埋怨自己怎么这么笨,直到有一天老师找我谈话,说:“丁丽洁,数学该加把劲啦,不然上初中时会很吃力的。你要知道,努力终有回报,你再坚持坚持,说不定数学就上来了。”老师的谈话对我触动很大,现在放弃不学就等于宣布读书的路已到尽头,我越想越害怕。事实上学习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选择放弃,就好似游戏闯关一样,一旦放弃就会滞步不前,硬着头皮坚持一下,或许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坚持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拥有了改变命运的力量。海伦凯勒一个聋哑人,正因为她不懈努力,不放弃自己的理想,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最终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作家。再比如刚逝世不久的伟大的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小时候医生诊断他活不到三十岁,但他不向命运屈服,一心搞科研,正因为他的坚持,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的财富。

  只瞄准,不射击,不是好猎手;只呐喊,不冲锋,不是好士兵!所以,不要为失败而彷徨,更不要畏缩不前,只要我们坚持行动付出努力,就一定会穿过暴风雨,到达成功的彼岸!

  记住:坚持就是胜利!

读者读后感15

  在读《寄小读者》时,我时刻感受到冰心奶奶有着一颗不泯的童心。她老人家说:“可爱的,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

  在《通讯二》中写到由于自己的幼稚,导致了一只小老鼠命丧在小狗虎儿的口中,为此她一直感到伤心,不容自己在纯洁的小朋友面前忏悔。在《通讯五》中写到她出国临行之前,虽然心里难过但对大人却没说什么,而当她面对小表妹时眼泪却流了下来。由此可见冰心奶奶在小朋友面前才真情流露,不用隐瞒自己的眼泪。

  冰心奶奶对母亲有着浓浓的感情,她说:“我要尽在世的光阴,来讴歌这种无边无际的爱。”在《通讯十》中冰心奶奶用纯真的感情讲述着点点滴滴的母爱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她形容母亲对于她的爱时说:“不因万物毁灭而变更!”她的爱不但包围着我,而且普遍土地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冰心奶奶爱天下的儿女,更爱天下的母亲。

  《寄小读者》如天上的点点繁星,照耀着我的心灵,引领我向更广阔的空间翱翔。

  今年寒假,姨父送了我一本冰心奶奶的《寄小读者》,这本书写的生动、真实、有趣,字字都能感受到冰心奶奶的一颗童心。

  其中通讯录中这样写道:冰心问妈妈:“您为什么爱我?”妈妈回答:“因为你是我的女儿。”就是这样质朴的一句话,让我心中深刻地感受到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又把我们养育大,给予我们爱,这种爱是永恒不变的。但我们有时并不懂得珍惜。看了这篇通讯录,我懂得了要向冰心奶奶学习:珍惜母爱,回报母爱,赞美母爱!

  冰心奶奶还非常爱护小动物。在她的通讯录中这样写道:有一天,冰心奶奶正在海边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忽然看见一只海鸟在海里,不飞向天空,她很疑惑,海鸟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为什么只有这只海鸟不飞呢?于是,就走了过去,原来鸟的羽毛被一些东西刮伤了。她就找来了一些可以处理伤口的东西,细心料理这只海鸟,海鸟慢慢好了,又可以到天空中飞翔了,冰心奶奶由衷地笑了。冰心奶奶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她的一句名言:“心是冷的,泪是热的;心,凝固了世界,泪,温柔了世界。”

  我们要学习冰心奶奶,人人都要有爱心,有孝心,世界就会充满爱!

【读者读后感(15篇)】相关文章:

1.《读者》读后感

2.读者读后感

3.《小读者》读后感

4.寄小读者读后感

5.《寄小读者》读后感

6.《再寄小读者》读后感

7.读者读后感15篇

8.寄小读者读后感(15篇)

9.寄小读者读后感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