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读后感

时间:2021-11-08 17:43:4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读后感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读后感1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正如我们以前课本上学习的那样,无论对鲁迅之知多少,都习惯性地称之为鲁迅先生。而鲁迅先生似乎已经不能仅仅作为一个人物存在,似乎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新代表,也是一个阶级甚至是一段历史的代表。

  一开始的时候,我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知之甚少,并不明白他为什么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随着后来知识阅历的积累,我开始越来越明白,这些应该是国人所必须掌握的文学常识,特别是在读了《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之后,我才更加的明白,原来这一切都隐藏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或者说这是一个民族精神上的脊梁。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小的时候或者上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习惯性将鲁迅的文章分为两种,这第一种就是读不懂的那一种,每一句话都能够通过语言讲出来,但是却没办法弄懂其中的含义,就像买椟还珠的证人一样,根本无法读懂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和内容。而第二类那就是读起来感动的,这种感动并非始那种嚶嘤泣泣、泪流满面的感动,而是受到了文章情感上的强势攻击,读后酣畅淋漓如酩酊大醉一般,能够产生共鸣却不解其中滋味。当然,这也是鲁迅的大家风范,但是现如今我看鲁迅,鲁迅所有的文章大体都可以划分为一类,他是关注国家的实际问题,可现实生存问题,它能够通过否定思维来批判和改造国人,鲁迅先生改造了中国一代人的思想。

  鲁迅先生不同于常人,他经常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创作上,但是现如今的大部分人,包括我们自己,很多人都是在悠闲地享受着咖啡的乐趣,而且又羡慕着别人喝美酒的惬意。所以很多人会出现羡慕嫉妒恨的情感波动,而这些看似正常的社会情绪,它会使我们失去了追求真善美的动力,它会使我们变得麻木变得真正的成为了自己所厌恶的那一类人。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这篇文章讲到了专注和杂文,他从很多方面来入手细细地分析鲁迅先生,他将鲁迅先生作为一名文学史家进行细细的剖析,很多内涵和资历就跃然纸上。每一句话都能够铭心刻骨的钻入男人们的内心深处。正如前面所说的,在很久很久以前,我总认为鲁迅先生只精通于杂文、小说和散文,偶尔也有一些诗刊创作。但是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才觉得自己是这样的目光短浅,鲁迅先生受到清代学者治学方法的影响,所以他对于清儒的接纳却并不仅限于此。

  正如文章中所说的:“鲁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正是重考据而又不囿于考据,或者说承清学而又不囿于清学”。鲁迅先生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自然科学方法,所以他必然会获得这样的发展。

  文章中提到,有学者很早就关注到鲁迅小说的史学研究和小说创作的关系,那是因为一位小说家的视角和艺术眼光的评价,所以会有着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评判。在同代的文学史家当中,鲁迅更加的重视作品的文采和意向。在史学研究和文学的创作方面,鲁迅先生可以灵活的对相关内容进行掌握。鲁迅先生说过,对文章历史或理论进行研究,这是学者是文学家需要做的。

  《中国小说史略》当中也体现出中西汇通的方法和特色,但是鲁迅文学观的形成并非是偶然的,这是这个时代的思潮和个性所体现出的一种产物。

  就像当年我们读过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这个故事是在1919年12月回到故乡接母亲到北平以后,鲁迅目睹了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而创作的。从中也能够看到,鲁迅个人就是一个天生极其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平民作家,但我们可能过多的将其定位在了一个能够立足于现实,发出勇敢斗争的斗士。在读过《作为文学世家的鲁迅》,我觉得为了更好地认识鲁迅,除了鲁迅的生平,还要了解鲁迅的生活理想和生活态度,从他的生活态度可以看出鲁迅的人格力量,也就明白了爱和责任才是鲁迅所有的核心。

  鲁迅对于民族和人民的热爱是非常炙热的,他是一个外冷内热感情生活的人,比如对于故乡的情感,对于家人的感情,对于母亲的孝顺,对于妻子、儿女都体现出了更加深厚的感情。鲁迅是广受人民热爱的一个作家,他对于民族的热爱和祖国的热爱,也是空间的距离,他有着一腔忧国忧民的心思,对于民族的实现和未来的忧患意识却有那么的透彻。

  鲁迅先生有着他强烈的责任感,关注弱者也关注民生,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批判态度,这决定了他和各个时期的专政力量必然会发生剧烈的冲突。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反清组织光复会,他在1917年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1925年,北洋军阀时代,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事件当中也是一个主要人物,似乎一切和不光明的势力作斗争,都能够看到,鲁迅先生的身影。

  鲁迅先生还有很强烈的政治和生存智慧,它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有智慧的出击。在辛亥革命之前,功夫会派鲁迅先生回国刺杀满清大臣,鲁迅先生因母亲年龄大屋人抚养推却了。虽然当时遭人非议,但是从现在来看,就是一个智慧之举。

  读《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它让我想到了很多,鲁迅先生的史学方法继承了传统的史学方法,也吸引了西方文学的史学观,还能够在现实当中寻找某种契合,他的很多,文学方法都有着现实的批判意义,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学史观的不足,这也是鲁迅先生文学出众的一大特点。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读后感2

  在这个心浮气躁的年代文学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越来越远,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快捷即时的体验,文学仿佛成为了上个世纪搁置在书架上的最后纪念品,更何况文学史,又有多少人会耐着性子去研读,这仿佛成为了社会的通病。社会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越来越容易激惹,社会得了一种病——“焦虑症”。我自己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喘息着。我有时在想:不是社会病了,而是我不断地将自己诊断为患者,是我自己随波逐流,迷失了自我。

  20xx年10月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中文系,我只是跟随着自己内心的力量,在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那时,我以为这个专业一定很好学,不就是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吗?我已经学习了这么多年中国话,一定没有问题。尤其喜欢那种重归课堂的感觉,关上手机,将嘈杂的世界拒之门外,周围一下子安静起来,呼吸也似乎变得舒缓起来了。正当我享受着这种自我满足的状态时,课程《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激励了我努力探求未知领惑的勇气,同时,让我明白了鲁迅理论研究的深刻性和考证的慎密性,每次的课程都对我来说是一次新的旅程,每次课程我都是满载而归。今天又读到陈平原先生的《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时,我再次为陈教授的理论而深深地打动和震颤了,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学识的浅薄,理论的浅显,自己曾经的一些想法更多的是在无病呻吟,披挂上了时代浮躁的外衣。

  鲁迅是拿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创作上,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是不但自己享受着喝咖啡的悠闲,同时还在羡慕着别人在喝美酒的惬意,故而,出现了羡慕嫉妒恨的情感波次,进一步又形成了看似常见和正常的社会情绪。其实,我们恰恰失去的是追求真善美的方向,也失去了扬弃的执著,缺的正是陈先生的执着严谨!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这篇文章从专著与杂文、清儒家法、文学感觉、世态人心、学界边缘几个方面入手,将鲁迅作为一名文学史家的内涵和资历跃然纸上,句句铭刻内心深处!以前,我总以为鲁迅只是精通于杂文、小说、散文诗及诗等的创作,通过通读这篇文章,它为我打开了鲁迅研究的另一扇大门:鲁迅受清代学者治学方法的影响,对清儒接纳,但又不囿于此。用文章中的话说“鲁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正是重考据而又不囿于考据,或者说承清学而又不囿于清学”他同时吸收着西方自然科学方法,坚持科学精神,故能获得发展。

  文章中说,“学者早就注意到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其小说创作的关系”正因为以一位小说家的视角和艺术眼光来评价以往的小说,故会有着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评判。但在同时代的文学史家中,鲁迅又更加的注重作品的“文采与意向”,在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鲁迅能够做到灵活掌握和深入的辨析,他说:“研究文章的历史或理论的,是文学家,是学者;做做诗,或戏曲小说的,是做文章的人,就是古时候所谓的文人,此刻所谓的创作家”进行了精准的界定和作学的严谨。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那么,在今天的众多领域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向鲁迅那样博览群书,做到触类旁通?提升自我全方位的品鉴能力,始终能够把握着方向,引领着所从事行业的导向,不随波逐流?今天,我们再去研究鲁迅,应该从他身上学会思考和见地。梁实秋先生也曾说过“鲁迅先生的文字,极讽刺之能事,他的思想是深刻而辣毒,他的文笔是老练而含蓄。讽刺的文字,在中国的新文学里是很不多见的,这种文字自有它的美妙,尤其是在现代的中国。一般的人,神经太麻木了,差不多是睡眠的状态,甚么是非曲直美丑善恶,一概的冷淡置之不生影响。在这种情形下,非要有顶峰的笔来激刺一下不可”

  《中国小说史略》所体现出来的中西汇通的方法论特色。但鲁迅文学史观的形成又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思潮与个性特征相作用的产物。鲁迅文学史观虽具较大偏颇,但又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在精神极度沉闷黑暗的社会现状之下,鲁迅力图以他天才、个性、理想的文学观念来改变思想界之现实,这无异于暗夜中的一点灯光,这种孤军奋战的勇气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我们应以“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对鲁迅文学史观作出客观具体之评价。

  再拿读书来讲,陈先生在一些文章中提及让我们去读经典,所谓的“经典”,并不是凝固不变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性别,经典的定义在移动。谈“经典”,不见得非从三皇五帝说起不可。善读书的,不在选择孔孟老庄那些不言自明的经典,而在判定某些尚在路上、未被认可的潜在的经典。

  其实鲁迅的作品很多,但就以上这些就足以看出,鲁迅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对童年无拘束的生活向往,还有他不畏艰难继续反抗的精神。文字的无奈出自内心的酸苦,但是他尖锐的批判思考方式,却有力的冲击了封建社会的当权者,也给那些麻木不仁的民众意识敲醒了,不愧为思想家、革命家。在如今飞速发展的和平时代,他的思想仍可以支撑着我们,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现在有些人牢骚甚多,身上尼采味十足,所体现出来的文字,也没有鲁迅那般诙谐幽默了,文字也否定了他们的生活。如果都能脱俗,抛弃低俗的语言,真实的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

  鲁迅文学史方法论既继承了传统治学方法,又吸收了西方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在两者之间找到某种契合点。由于鲁迅深厚的国学根底及自觉的方法意识,使得方法论与文学史观之间有较大的不一致,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学史观的不足。这样使得鲁迅早期文学史研究总体上以一种独具魅力的成功面目出现。

【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读后感】相关文章:

1.鲁迅《野草》读后感

2.鲁迅故乡读后感

3.《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4.鲁迅小学作文

5.《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反思

6.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

7.鲁迅《拿来主义》的教案(精选6篇)

8.小学作文学习计划汇总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