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

时间:2021-09-13 14:20: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四世同堂》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世同堂》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世同堂》读后感

《四世同堂》读后感1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镶嵌在大黑布上。我的台灯依然亮着,合上书,细细品味着……

  书里讲述了在北平沦陷的八年中,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小羊圈胡同中人物的遭遇。黑白颠倒,暗无天日的世界也体现出了当事人的懦弱。在作者笔下,格外真实。那一幕幕的场景,一次次生离死别都浮现在我的眼前。

  一个个真实的人物,代表北平的广大平民百姓。

  一心只想活过八十大寿的祁老太爷;忠厚善良的商人祁天佑;爱国,爱家人的祁瑞宣;热血青年祁瑞全;无事可做,胆小怕事的祁瑞丰……

  在那样的世道下,忠厚老实的人被逼跳河,善良的人被残忍X害。单纯的无辜少女一步步走下没落,可狡猾奸诈的小人却能一步步走向辉煌。

  八年,有无数无辜的人丧生,他们祈求光明,希望未来能够还他们一个公道!

  一个个汉奸都心甘情愿为日本人服务,当中国城池沦陷后非但没有因此伤心,反而阻止人们游行庆祝。他们的死不但没有让人感到悲痛,反而让人觉得悲哀惋惜。

  一个个生命因受不了日本人的欺压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曾经拳打汉奸痛恨汉奸的金三爷,因为日本人带来的好生意而感激,甚至出卖了钱默吟,成为了以前他最痛恨的汉奸;年轻貌美的招娣,堕落成一个出卖肉体的女人,却还引以为荣,不禁让人惋惜。

  一想到这,我就想起了以前的我。那时候的我,很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闪光点,没有人会注意到我。但是我慢慢的用一些时间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我开始发扬自己的优点:领操员比赛,跳舞比赛,钢琴比赛,联欢会表演节目……我用微笑面对所有人,向所有人展示着自己,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不仅佩服那些能在困难中坚持下来,不被金钱和权力所诱惑的人,为中国争光!也让我更深刻地体回到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真正意义。

  我慢慢地睁开眼睛,那一幕幕在我眼前就想放电影一样,让我回味无穷。

《四世同堂》读后感2

  女儿放寒假回家第二天就去图书馆借了三本书,分别是《四世同堂》《小二黑结婚》《子夜》。这是他们的寒假作业中的一部分,要读这些作品。我闲来无事,就先读了《子夜》。

  《子夜》的作者是矛盾,中国文坛的泰斗,上学的时候读过他的《白杨礼赞》《风景谈》,两篇散文感情酣畅淋漓,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他的长篇小说《子夜》,读了十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对人物的讽刺太毒辣了,感觉不真实,也许是带着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恨,对这些人物就不手下留情了,正真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一点过渡都没有。我放弃不读了,觉得难以理解,转向《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作者老舍,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更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四世同堂》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太逼真了,语言动作神态都呼之欲出,就是从书本里走出来的老北京普通人。祁老爷胆小怕事,但要维护家长的形象,瑞宣有文化有思想又软弱隐忍,其他形象也描摹的栩栩如生。这些形象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语言是地道的北京话,读起来饶有趣味。比如北京那些小商小贩吆喝卖东西的话,邻里乡亲唠家常的话,文化人之间交流的话,都符合每一个人的身份,总之很真实很有趣。读完感觉出作者对这些生活在底层人的同情。

  一个作家的写作语言太重要了,它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如果读了三页就读不下去的话,只能说作者和读者无缘了,就像我无法读矛盾的《子夜》一样,我与矛盾无缘了。可能读者与作者也是有某种联系的,比如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生活在贫穷中,我出生在农村,生活也贫穷,这种关联导致我读起来毫不费力,尤其是老舍对贫穷的描写,真的是入木三分。相反,矛盾的《子夜》描述的是资本家的事,离我的生活很远,所以读不下去,不过我还是感觉语言没有吸引力,题材方面是次要原因。我觉得老舍比矛盾在语言上厉害多了,当然也许各具特色,没有可比性,可是我就是读不下去哦!

《四世同堂》读后感3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一个道理。小羊圈胡同的每个人都是一类人的代表,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祁老一家是一类,钱老,李四等等,不一样的职业,不一样的性格,就是我们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祁老太爷家四代人,三个儿子,一个隐忍,一个背叛,一个改变,敢于奋斗,就是典型的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天佑用生命书写清白,未尝不是一种气节,瑞宣有痛苦,却始终不忘记国家,瑞全去改变!在苟且的生活里,老舍先生给了期望!

  四世同堂本来说一个家族的兴盛于荣耀,而在老舍的笔下,它成为国家命运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家族的覆灭,因为有战争的发生,战争则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仅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齐,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我的国家、出卖自我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应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

  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所以,年轻的一代觉醒,开始奋斗,这是他们的选择与付出,他们是爱国的一代人。这也是老舍在小说里给我们的期望,不仅仅是生活的苟且,还有期望,还有诗和远方。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再让我说一句俗话吧,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我们教育的是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和我们教育的这些孩子们,都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和平年代!

《四世同堂》读后感4

  《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它讲述了生活在“小羊笔”齐瑞轩家族在北京沦陷期间的平凡与不甘平凡的生活。

  齐瑞轩是一家之主。他是个善良温和的人,但他身上还有中国人的血统。当 bac binh 刚刚倒下的时候,他派他的第三个兄弟去抗击日本人,他告诉他的学生和邻居,中国并没有失去这个国家,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颗明星,不是很明亮,但是可以给人们希望。

  钱鄚一嗯是一个诗人,因为他的第二个儿子,颂诗日本兵杀了日本车和被打,回来后,就成了爱国诗人,他不停地运转了一整天,游说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抗日队伍。

  冠晓荷,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每天想的只是我们如何能够升官发财和一些自己占便宜的琐事,靠着出卖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可以赚取经济些许蝇头小利。

  这三个人,性格很不同,其实,这是老舍先生总结了中国人3种写作班的字符。如果中国人喜欢齐蕤旋,那么北京的日本侵华是一个意外;如果中国人都像殷谦沉默,喜欢的人,那么中国永远无法被入侵日本;如果所有的费用,如冠晓人做的,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血性,变得像绵羊一样存在软弱,任人宰割,那它注定是中国不会进行长远的。但在这一整本书中,这段时间描写可以给我的感触最深:“他看着学生自己的一双手,一双白软的手,他苦笑了一下,这样的`手是打不了人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作为中国人对于软弱的性格,这是因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接下来的他们祁瑞宣和钱默吟做做的事情却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隐忍的同时,却凭着丰富自己的一腔爱国热血,默默的做着一些潜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围都是中国人的心中已经种下一颗积极反抗的种子,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火。这才是每个中国人的血性以及所在,中华传统民族精神长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读后感5

  去年生日同学送的《四世同堂》,三部,一年过后,有点惭愧,才看了一部!开始看时,就想着到时候看完了能写篇读后感,就像初中还是高中那时候常写的读后感。此刻摆在自我的床头,却总有些原因,让你静不下心看第二部,那就先写写感受,看后事如何?

  第一部,《惶惑》。瑞宣、瑞丰、瑞全,祁家的三兄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走着不一样的道路。

  记得当时看到瑞宣的一段独白时,自我就发了一个动态,与其说当时自我特能理解瑞宣的感受,倒不如说那一刻的自我就是瑞宣。文章写道:瑞宣认识他自我,他觉得他的才力,智慧,气魄,全没有什么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尽可能的对事对人尽到他的心,他的力。他不肯用坏习气减少他的石子的坚硬与力量。他明白在人世间,他的尽心尽力的结果与影响差不多等于把一个石子投在大海里,可是他并不肯所以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怀中,或随便的掷在一滩臭水里。

  当然,我不是瑞宣,我不可能遭遇这样的状态。可是就像瑞宣认识了他自我一样,我仿佛也看到了自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自我做事不够细心谨慎,也没多大的智慧与才气,从小到大,最怕填你的特长是什么?最怕问你擅长什么?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可是,却总有那么一股劲,坚持着自我,保留着初心,我还能做点什么,我至少还能够改变点什么,我觉得,人就是要这样吧!

  哪怕你只是在做一件很小的事,连你都不觉得它重要,可是,做了,好过走向一条相反的道路。或许,就是因为大多都是这样的人,大多人都有着相同的一个初心,大多的初心都是朝着一个好的未来,此刻我的眼里,我们的眼里,大多都是完美。

《四世同堂》读后感6

  冠家算是小羊圈里生活水平数一数二的家庭:家主冠晓荷有两位姨太太,二太太是曾红过一时的名伶;使唤几个像样子的仆人;出入都乘人力车;在夏天安着搭凉席的棚子;有着小羊圈里唯一的电灯,一到晚上,就与结交的权贵们打几圈牌;有着两个花枝招展的女儿,她们经常在北海游玩。这么一看,冠家的生活模式应该是当时的模范,应当人人效仿,只不过在这极光鲜的外表下,却藏着全小羊圈乃至全北平全中国最卑劣的几缕灵魂。

  在冠晓荷眼中,可以说,只有他的这个家,而没有他的这个国。在国家沦陷后,他仍只顾着享受这个家,甚至为了他的家而将国扔得远远的。

  冠晓荷是“官迷”。而他也只是“官迷”,甚至不去理会这个官的好坏。为了这个官,他能在天安门前挤开人群向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官深鞠一躬;他能将爱国志士钱默吟先生投入日本人的监狱、他如此“努力”地向日本人求官,以至于在被日本人抄家后还坚持认为自己对日本人不薄,不会是日本人做的。论无聊及无耻,可能只有他的异性兄弟—祁瑞丰与蓝东阳可以与其比一比了。

  冠晓荷是聪明的,他能在太平时期结交一群元老将军与元帅,足以证明他的社交能力之强。可惜他在与日本人交流的时候,浑身软软的没有一点骨头,也意识不到——他眼前坐着的这个人残害了他这个站着的人的最大的家。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像冠晓荷这种不知道有个国而只顾着自己的小家的人,本来是情有可原而不必痛恨的,但是他为了家残害了不知多少为了国的人,在他抓捕钱默吟老先生的时候,他就注定不能被正直的爱国志士所原谅。

  所以从冠晓荷这个人物上我们应该得到些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还有一个国。其次,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有好坏黑白之分。最后,作为一个人,要有自己的骨头,也就是尊严。

《四世同堂》读后感7

  初读《四世同堂》,我不禁为瑞宣的踌躇而满怀无奈,也曾为他有一腔爱国热情而被家庭拖累、被琐事缠身而感慨万千。

  现在重新审视瑞宣,虽然他满腹经纶,学贯中西,但传统文化的思想已经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百善孝为先”、“中庸之道,以忍为先”的思想像枷锁般束缚了他的身体。他爱国、正直,却想兼顾“大家”和“小家”,而变得优柔寡断。为了生存,在英国府找工作,却能昧着良心原谅自己,祖国大难之时,为了小家不赴国难,作为一个有良知有学问的中国人,说出了“除非你培我一个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的话语,那时,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底线:不能报国但要保全自己的情操,不当汉奸,不背叛自己的国家,让老三革命,自己照料家人。家庭观念充斥着他复杂的内心,使他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报国的良机,为了爷爷四世同堂的梦想继续传承而敷衍了压在这代青年身上国家兴亡的重担,被自己的良心谴责。

  然而,他敢于自我改变、自我救赎,在民族存亡的动荡时期,钱先生坚贞不屈、誓死报国的一系列行为,这个爱好和平,却甘心为国家、为真理和信仰献出生命的诗人,在瑞宣心中犹如旗帜标杆,振奋了他的心灵,让他又看到了胜利,燃起了希望。经历了太多世事沧桑,他鼓起勇气,配合老三做起了地下工作,让我又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瑞宣……

  老舍先生也借瑞宣的口说出了许多他想敬告世人的道理,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老舍先生对瑞宣的心理描写之细腻,也看出了作家在瑞宣身上倾注了丰富的情感,使我们看到了充实的、有血有肉的瑞宣。

《四世同堂》读后感8

  每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美好的节日,我都会想到哪年热闹,温馨的场面。那年中秋节的晚上 我坐在自己家的窗口边,无忧无虑的看着这一如既往的景色。手不自觉的拿出来了一本书。堵上了几页书。恰巧,是中秋的片段。老舍先生这本厚厚的《四世同堂》,可让我的中秋时光富有了新的色彩,读着老舍的中秋,又过着我的中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老舍的文笔可谓是把中秋写得淋漓尽致啊!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描写得让人读着就已经觉得嘴中有余香了。他把小白梨,说是清香甜脆的,把白海棠,说像红花那样的大。把大枣,说是葫芦形的。把各种各样北平的美食,说得淋漓尽致,使人顾不得只去想口福而是已经变不清哪一种香味更好闻,哪一种颜色更好看。微微的有些醉意了。 “唉——一毛钱儿来耶,你就挑一堆我的小白梨儿,皮儿又嫩,水儿又甜,没有一个虫眼儿,我的小嫩白梨儿耶!”这是他们买水果的口号。老舍先生写活了抗争时期北平市小市民的生活。即使是在抗争时期,照样过着自己幸福的小康生活。他们有着自己和谐温馨的小环境,互相帮助,即便有些小矛盾,也落不下深仇大恨这就是老舍写的,北平市小市民。每一家的中秋都有不同的色彩。”春花一般骄傲与俊美的青年学生,从清华园,从出产莲花白酒的海甸,从东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划船;荷花久已残败,可是荷叶还给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那些青年学生们,在抗战时期,能有他们丰富的心情,也是少有的。把荷叶,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让清香,留在了那些青年学生的身上。在那时他们也是一股清流。

  这样的中秋可谓是梦寐以求的。这样的文章让人赏心悦目。这样的文采让人感叹不已。 我吃着圆圆的月饼,望着圆圆的月亮,还在回味着那篇文章······

《四世同堂》读后感9

  终于把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一口气读了下来。这是一篇不错的长篇小说,虽然小说最后以悲剧结尾,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那些爱国的人民对祖国的忠诚和爱戴。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瑞宣是祁老太爷的长孙,虽然他同瑞全一样希望去参加革命,但终究放不下这个家。瑞全则不同,他毅然帮助王排长离开北平,亲手杀了自己的初恋做了特务的招弟,把一个新一代的青年刻画的淋漓尽致。

  书的另一个重点,便是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他们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让别人称她冠所长。冠晓荷,他对日本人永远是必恭必敬,直到临死,日本人要将他活埋的时候,他也没有异议,就连日本官兵对于他的这些态度都称之为“良民”。祁瑞丰,蓝东阳,胖菊子,这些也都是中国人的败类啊!

  我想,这篇小说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去享受没有战乱,生活美好的每一天!让我们去热爱祖国,去热爱生命,这才是老舍先生写下它的初衷。而不要像那些背离祖国,悲惨的汉奸一样,被世后万人唾弃。

《四世同堂》读后感10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四世同堂》,这本书的封面上有一个便签,上面写着三句话: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珍藏的民族记忆;老舍:它是我从事写作以来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尤其是老舍先生说的这一句话,最让我记忆犹新,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更深一层的爱意。

  首先,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里的26位主人公,他们分别是:桐芳,祁瑞宣,高亦陀,韵梅,李四爷,祁老太爷,孙七,天佑,马老太太,钱先生,小顺,祁瑞全,妞子,祁瑞丰,丁约翰,长顺,冠晓荷,白巡长,大赤包,小文,蓝东阳,文若霞。招弟,高弟,胖菊子,小崔太太等。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记叙了北平沦陷后的畸形世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那一派古老、宁静的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与震撼,鞭挞了附敌作恶者的丑恶灵魂,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的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老舍先生以多年来的写作经验,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让人废寝忘食。

《四世同堂》读后感11

  我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心里已是热血澎湃,仿佛自己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北平……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欺负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贼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这本书的再一个亮点在于背叛者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背叛者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让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当我读到几位背叛者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讲的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忍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读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热爱我的祖国,这部小说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大家只要心连心就能战胜一切!

《四世同堂》读后感12

  早就仰慕《四世同堂》这本厚重大书的美名,只是因为几年前年纪太小,没有翻开这本书,而今天我有幸仔细阅读它,领略大师笔下塑造的世界。

  纸张在我手指下翻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祁老太爷,他“高身量,长脸,眼睛太小,一笑就眯成一条缝”,几句简短、朴素的词语,立刻在我心中构建出祁老太爷和蔼可亲的形象,让我感到非常温暖,如同见到了自家的老人。而且,从他的言语也可咀看出他的勇敢和童心。如;“日本鬼子又闹事了!哼!闹去吧!”说话口气很孩子气,就像十一二岁的孩子,而且还坚强、勇敢,绝不惧怕日本鬼子,对亲人关切、呵护,有时又非常严厉。

  下一位出现的是长孙媳妇,她如此能干,又尊敬长辈,从不忍心让祁老太爷生气,只好常常用善意的谎言应付老人的问题,她正是那个年代孝敬老人的北平妇女的代表。

  一页页地翻过,大师老舍描绘的人物形象也缓缓地从我眼前掠过。

  钱先生一家是“葫芦”里的怪客,他们对别人看得起,又看不起,衣服永远赶不上潮流,想舍弃名利,放弃世俗去追求更高的一种境界。我感觉他就像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一样,饮诗作乐,与尘世隔绝。钱先生院子里有最美丽的花草树木,万里飘香,仿佛世外桃源一般,体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读后感

  不过,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门牌号是二号的李家,李四爷夫妇,他们虽然手头并不宽裕,依然行侠仗义,对邻友的困难都给予援手,不管是亲友还是冤家,即使这样,李太太还责备他对别人帮助太少,这竞成为他帮助他人的一种督促,有时竞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忙,这种舍己为人的做法真令人敬佩。

  虽然只读了三章,我已经对老舍先生的妙笔佩服不己,放下书本一个个生动逼真的人物仍活灵活现地在我脑海中浮现,我已经陶醉在他的书中。

《四世同堂》读后感13

  删去了后十三段不知道为什么还有点庆幸,尤其是看到关于后面的梗概,若是保留不知道又会引来多少眼泪。

  从前不管是看抗战片还是在历史书中,对于这段历史的刻画总是宏大的,老舍先生却从一个名为“小羊圈”的北京胡同入手,通过对各户居民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战争来临之际的世情冷暖,一心救国的瑞全、刘师傅、钱先生等人,被家庭责任所累默默抗争的瑞宣,贪图享乐苟且偷生的瑞丰、冠晓荷一家……“小羊圈”里的一群人不也就像一群被日本人圈养起来的羔羊吗?

  书中老舍先生一遍遍提到北平人,北平人的规矩客气,北平人的爱凑热闹,北平人的沉默、北平人的不反抗……“庆祝北平陷落”“庆祝南京陷落”“庆祝保定陷落”……不止令人痛心,也觉得讽刺。

  意外的是对于1号日本老婆婆的描写,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背景下,会有这样认识过世界的人,可以明确表达出:我爱我的国家,但我更爱和平,但也很不幸这样的觉悟不是每个侵略者都具有的。(最近刚好在学外国教育史,对日本在二战前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都有一定的介绍,这个老婆婆之所以有这样的觉悟大概也是因为脱离了日本的教育吧。由此可见确立正确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啊)

  最最令人痛心的是看到祁天佑遭受屈辱死去的那章,他是一辈子的顺民,不管是谁的统治下始终规规矩矩,他是大家口中的“老实人”,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打被押送游街,那个时候可能只有死去才是最好的选择吧,当冬日冰冷的湖水浸透他的四肢百骸,他的心应该是一片清明吧。被人科普了老舍先生的离世,在他受到和祁天佑一样的遭遇,游街一天后,大概想的也只是和书中他曾经刻画的这个人物一样干干净净地离去吧。

  想说的话真的太多,对这本始终读的拖沓的书感到惭愧,对于每个人的遭遇深感惋惜。我们的和平,是建立在多少人的尸骨之上的啊。和平,真的来之不易。

《四世同堂》读后感14

  翻着《四世同堂》,我看到了一代中国人。历史,似乎教会了我一点什么。

  瑞宣爱家,也爱国。当日本人入侵中国,瑞宣希望去战场,只是家庭和北平人爱和平的性格束缚着他,让他只能在家,照料着一家老小。他讨厌瑞丰所干的事,他也明白像瑞丰这样的人该受到教训,但是他更明白不能让祁老人担心,不能让母亲操劳。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北平人的心,也都是矛盾的:像刘师傅,像程长顺,像陈野求。他们都让家中人活下去,尽管生活在太阳旗下。家庭,就像一把牢牢的锁链,把他们的手脚捆绑在北平的土地上。

  只是,只是,我们真的只能为不去战场找这样的理由吗?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家、爱和平吗?

  我想,不是的,也许我们还缺少一些勇气。

  我们没有勇气去放弃家庭,我们没有勇气去流浪,我们没有勇气离开被统治的地方。我们可以忍气吞声,除非叫我们饿死。我们可以去当汉奸,首先得给我们饭吃。我们要生存。

  这,是不是一种懦弱?一种“爱家”的懦弱。

  我们没有勇气,放下家庭去战斗;我们没有勇气,面对黑漆漆的枪筒;我们没有勇气,站出来说一句:我恨日本人。我们没有勇气,因此只能拿爱家、爱和平当借口。

  若,我们可以放下家庭,去当一个战士,像钱先生那样,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少几天被统治?若,我们再多那么一些勇气,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一段屈辱的历史?

  如果我们多一点勇气,就像钱诗人那样,别人把他当疯子,他也不生气,就算流浪街头,也心甘情愿,中国,就能多自由一天。

  是的,是时候该增长一些勇气了。我们,是这个新时代的主人,过去的事,应当当做一段可值得思考的历史,未来,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做一个有勇气、敢担当的人。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现在的我们,还需要勇气。

《四世同堂》读后感15

  我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心里已是热血澎湃,仿佛自己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北平……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这本书的再一个亮点在于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让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讲的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读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热爱我的祖国,这部小说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大家只要心连心就能战胜一切!

【《四世同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养花》读后感

2.哈姆雷特读后感

3.丰碑读后感

4.《青鸟》读后感

5.《呐喊》读后感

6.边城读后感

7.简爱读后感

8.《简爱》读后感

9.《匆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