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拿来主义》阅读答案
在各领域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拿来主义》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拿来主义》阅读答案1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______,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______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______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咒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载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⑤但我们被“送来”的水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复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給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6、联系上下文,第③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所以 然而 尽管 所以
B当然 所以 虽然 因此
C当然 然而 虽然 所以
D所以 然而 尽管 所以
7、对下列各句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强调对于文化遗产的无条件接受。
B“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批判了害怕继承拒绝借鉴,主张“全盘西化”的逃避主义者。
C“只不用它来宴大宾”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D“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中的“是”是“正确”的意思。
8、文章开头为什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开始写?试作分析。
9、《劝学》和《拿来主义》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来说理,请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效果。
拿来主义阅读理解答案:
6、C
7、B
8、“闭关主义”的实质是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崇洋(投降)媚外或卖国主义,两者的危害是落后挨打,贻害子孙,亡国灭种。文章先否定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为下文提出拿来主义做铺垫,符合驳论先破后立的写法,论证层层深入,使文章更有针对性。
9、《劝学》和《拿来主义》都运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形象。比如《劝学》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形象地阐述了学习使人进步的道理。《拿来主义》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其精华和糟粕分别比作鱼翅和姨太太,对待鱼翅建议将其“吃掉”,对待“姨太太”主张“请她们各自走散”,具体形象地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
【解析】
【分析】
6、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在该词后应该接事情的结果;“当然”表示合于事理或情理,没有疑问。第一空在句子的开头,前文中没有对原因的阐述,故排除“所以”,根据后文“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应选“当然”。据此排除AD。在第二空中,前文是“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后文是“尼采究竟不是太阳”,前后文是转折关系,故应选择“然而”来表示语义上的转折。据此排除选项B。
故选C。
7、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
B项,“批判了……主张‘全盘西化’的逃避主义者”错误,应该批判的是盲目排斥,左派幼稚病患者,批判的是虚无主义者。
故选B。
《拿来主义》阅读答案2
阅读《拿来主义》选段,完成7~9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7.对文中语句、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且不说罢”暗示“送去主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用“单是”落到“学艺上”,使论说内容集中。拿来主义阅读答案
B.“不知后事如何”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C.“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中的“抛给”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很是得体,实际上暗含对方的轻蔑、侮辱。
D.“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有幽默意味,捎带着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语句,使用反语这种讽刺手法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9.文章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对这一手法及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为了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
B.文章以驳论为主,所以在开头先树立批驳的“靶子”。
C.拓展文意,使文章内容丰富,又产生波澜。
D.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使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从而引出“拿来主义”。
参考答案:
7.C 8.B 9.A
《拿来主义》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拿来主义
鲁迅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7.“叫作‘发扬国光’”“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运用了何种修辞?这种修辞在鲁迅的作品中经常见到,请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举出一例。(2分)
答: 。
8.“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其中能否将“捧”“挂”分别改为“拿着”“展览”?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
9.选文第三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答: 。
10.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4分)
答: 。
参考答案:
7.反语。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
8.不能。“拿着”“展览”属于中性词,而“捧”“挂”则带有一定的奚落意味,从而能够刻画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9.类比论证。旨在告诫“送去主义”的危害。
10.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拿来主义》阅读答案4
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是鲁迅一直非常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他写作《拿来主义》的时候,不少人对文学遗产不敢接触,中国的、外国的旧文化都不要,好像一接触就会被染污、被俘虏过去,不得了。他们也说要成为新人,也说要创造新文艺,可就不懂得:“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指责这种人为“孱头”。鲁迅讲过很多话,摆事实,讲道理,希望他们不要再这样的害怕。
第一,他认为避忌旧文化,是衰病、无力、缺乏自信的表现;壮健、有魄力、富于自信的人是决不会这样的。他说:“无论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食物,壮健者大抵就无需思索,承认是吃的东西。惟有衰病的,却总常想到害胃,伤身,特有许多禁条,许多避忌;还有一大套比较利害而终于不得要领的理由,例如吃固无妨,而不吃尤稳,食之或当有益,然究以不吃为宜云云之类。”他说像这类人物,如果再不振作,就会更加衰弱下去,因为他终日战战兢兢,自己先已丧失活气了。他又说:“我们吃东西,吃就吃,若是左思右想,吃牛肉怕不消化,喝茶时又要怀疑,那就不行了——老年人才是如此;有力量,有自信力的人是不至于此的。”他说汉唐虽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凡取用外来事物时,自由驱使,绝不介怀。而一到衰弊陵夷的时刻,神经就衰弱过敏,对外国东西,便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了°我们究竟是甘心当弱者,还是应该努力做强者?
第二,他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一味害怕,是绝不行的。他说:“要进步或不退步,总须时时自出新裁,至少也必取材异域,倘若各种顾忌,各种小心,各种唠叨,这么做即违了祖宗,那么做又像了夷狄,终生惴惴如在薄冰上,发抖尚且来不及,怎么会做出好东西来。”他在论新木刻时,又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另一条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他认为我们对旧文化,无论是中国遗产中的精华还是外国遗产中的良规,实在都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
第三,他阐明了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辩证法。他说:“我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保存当然不同于保古,不是为了复古。保存下来也不是模仿和照搬,而只能是为了择取优点。只有抱着革新的目的,认识到了择旧的重要作用,遗产才会得到大家的重视与爱护。
“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有科学性。如果不先拿来,许多有用的东西就被抹杀、毁灭了,还谈得到什么使用与存放?对旧文化,当然需要“批”,这有利于择取。只有首先拿来了,不毁灭掉,才能进行择取。“拿来主义”好得很,因为它同时也有革命性,创新离不开择旧,不先拿来无从创新。
(摘编自徐中玉《创新必须择旧——读<拿来主义>札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非常关注文化遗产,为了批判不敢接触旧文化的人,就写了《拿来主义》。
B.一些人既害怕被旧文化染污,又不敢创造新文化,鲁迅认为这些人是“孱头”。
C.汉唐时能自由使用外来事物,这与国力强大、魄力雄大、人民富有自信有关。
D.鲁迅认为,木刻需要将中国的遗产与外国的良规加以融合,才能有新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针对害怕旧文化的“孱头”,重点阐述批判旧文化与创新的关系。
B.文章第二段的论述采用了举例、引用、比喻和对比等论证方法。
C.文中从三方面阐述鲁迅的观点,多次引用鲁迅的话来增强说服力。
D.作者最后指出“拿来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认可鲁迅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认为,要成为新人,创造新文艺,对待旧文化应用“拿来主义”的态度,而不应害怕旧文化。
B.鲁迅认为,文艺上的创新必须择旧,应多知道、多吸收中国遗产中的精华和外国遗产中的良规。
C.鲁迅能辩证看待保存遗产与开创新业的关系,并认为我们是遗产的保存者、开拓者和建设者。
D.鲁迅认为,对待旧文化的态度应该是先“拿”后“批”,“拿”就是为了使用,“批”则有利于择取。
答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A项“为了批判不敢接触旧文化的人,就写了《拿来主义》”强加因果关系。B项“又不敢创造新文化”说法错误,原文中是说“他们也说要成为新人,也说要创造新文艺”。D项“木刻需要将中国的遗产与外国的良规加以融合,才能有新的发展”说法不当,原文中说“指出有两条路”,并没有说中外必须融合。
2.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重点阐述批判旧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说法不当,重点是阐述需正确对待旧文化。
3.D【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D项不是鲁迅的观点而是作者的观点,“拿,就是为了使用”说法片面,拿来后要分情况,还有保存、创新。
《拿来主义》阅读答案5
拿来主义
鲁迅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③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①中国也不是,②虽然有人说,③掘起地下的煤来,④就足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④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⑤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⑦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⑧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⑨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⑩a总之,我们要拿来。b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c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d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e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1934年)
3、下列与本文标题内容、与作者的中心论点最贴近的句子是()(3分)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C、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D、总之,我们要拿来。
4、第(1)段末划线词语“进步”在文中的含义是:(2分)
5、第(3)段划线句是个复句,下面对该复句的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结合第(8)(9)两节,列举一例分析运用喻证法的效果。(4分)
7、依次概括最后一段5个句子的主要内容。(5分)
a、 b、 c、 d、 e、
参考答案
3.C、(3分)
4、运用反语,实际意思是“倒退”和“落后”,讽刺批判“送去主义”奴颜婢膝的“卖国”本质。(2分)
5、 C、(2分)
6.(4分)文中的喻证例子很多,可以是整体的比喻——把“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以此说明文化遗产的数量庞大、种类众多,良莠不齐,因此必须仔细辨别,慎重取舍。也可以从局部的比喻,如把“鱼翅”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把“鸦片”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内容;把“烟灯、烟枪”喻文化遗产中基本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部分以作教育警示的内容;把“姨太太”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然后相应地提出自己的应对、处理的态度和方法。
效果:表达上形象、直观,风趣幽默;说理上说得更清楚、更透彻,更有说服力。(举例2分;效果2分)
7.(5分)a、要拿来b、拿来的方法(如何拿来?)c、拿来的好处d、对拿来者的要求(拿来者的必要条件)e、不拿来的危害(反面论证拿来的好处或必要性)
【《拿来主义》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唢呐》阅读答案11-22
天籁阅读答案03-30
《松鼠》 阅读答案06-16
《饮酒》阅读答案07-16
《活着》阅读答案09-07
《乡音》阅读答案11-21
蝉鸣的阅读答案02-02
航标阅读答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