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
阅读文言文,回答11—13题。(11分)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为:筑 复:又 敛:征收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齐之习辞者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君不胜欲 既筑台矣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
小题3:甲文中晏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反击楚王,乙文则反映晏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2分)
小题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熟练、善于 只、仅仅 经得住 已经
小题2:课内略
做君主的是不能把老百姓的悲哀当做快乐的。
小题3:橘化为枳 关心民生或爱国忧民
小题4:机智勇敢 能言善辩,以国事为重,以民为本的人 意对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课内重点字词的解释要严格按照注释来答,而课外字词的解释一是要以课内相关词语为基础,二是要结合所在句子的整体意思来理解。做此类题,关键是平常的积累,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对重点常用字词的解释和用法要掌握牢固,并能灵活运用。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句子1时,要注意“非”不要漏译,以及“焉”的用法;翻译句子2时要明确这是一个判断句,同时要注意“以……为……”这一句式的翻译方法。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翻译文言句子时要关注每一个词的意思,同时还要注意特殊句式。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细读甲文不难概括出故事内容,由文中人物表现也可以推断出人物的特点。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对人物的评价。两文均讲了晏子的故事,所以在评价人物时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分析出人物机智、善辩、以国事为重等特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2
周昌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
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 拜:授予官职
B.微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不是
C.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郤邪 郤:嫌隙,感情上的裂痕
D.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不讳、敢于据理力争的一组是( )(3分)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
⑤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周昌早年曾跟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攻打项羽的战争,官职也一再升迁。汉朝建立后,他被封为汾阴侯。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脖子上的动作和周昌斥责皇帝的语言,即刻画出刘邦的丑态,又非常突出的表现了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C.从吕后、太子到满朝文武都对周昌怀有敬畏。因此,尽管他不愿意离开高祖,但高祖依然提拔了他,让他去担任赵国相国辅佐赵王。
D.周昌本来就口吃,再加上是非常气愤的时候,所以就口吃的更加厉害,作者以“期”、“期”的口吃声来写周昌当时的情态,很确切的'表现了他的憨厚和正直。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5分)
(2)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5分)
4. D (万岁:国君去世的委婉说法)
5. A (④是赵尧所说,不是“直接表现”;⑤⑥不涉及“直言不讳”)
6. C (依据原文,不是提拔,而是“左迁”降职)
7、(1)您最好为赵王安排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贵强”1分,“素”1分,“敬惮”1分,句子通顺2分。)
(2)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
(“崩”1分,“使使”1分,“不行”古今1分,句子通顺2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3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①;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释:①染衣:染服,僧衣。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父忧服阕 忧:担心 B.与季直素善 善:友好
C.领左卫司马 领:兼任 D.政尚清静 尚:崇尚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是( )(3分)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摆出的四匣子银子竟能首先考虑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及长”为官,无论是担任京城官员,还是出任地方官员,施政都非常推崇“清静”,当地的.百姓不仅认为他的施政之举“便”民,而且称誉他任职之处清静和平。
C.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直早慧,愍祖甚爱异之。(3分)
(2)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4分)
(3)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3分)
参考答案:
1.A(忧:父母的丧事。)
2.C(③旬表现陶季直恪守朋友之义.④句表现陶季直曲从世俗之见,均未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3.B(以偏概全,该项把陶季直任京官的思想、行为和政绩混同于地方官了。)
4.(1)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得分点:①早慧:年少时聪明出众。②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2)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得分点:①省略句:以(之)为。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委(之)[以府事]。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3)陶季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得分点:①素:一向。②屏屠:隐居。③整个语句的翻译通畅。)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4
【甲】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乙】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①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②惊飞。渐进,喷沫冰花蹴起③,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④无敢先后。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⑤,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炝碎龙湫⑥,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选自张岱《白洋潮》⑦)
【注释】①遄(chuán):迅速;②擘(b)翼:张开翅膀;③蹴(cù)起:涌起;④镞镞:同“簇簇”,聚集;⑤辟易:惊退;⑥炝碎龙湫:指龙湫之水像炒菜一样翻滚不止。龙湫,瀑布;⑦白洋:山名,又名龟山,在浙江绍兴。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仅如银线仅: (2)吞天沃日沃:
(3)轰怒非常非常: (4)颜始定 颜:
小题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D.而旗尾略不沾湿。
小题3:给下列句子划分正确的停顿。(2分)
再 近 则 飓 风 逼 之 势 欲 拍 岸 而 上。
小题4: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真奔塘上。
小题5:甲文从哪几个方面正面写海潮之盛?试结合文段说明一下。(4分)
小题6:甲乙两文同写浙江之潮,结合课文,谈谈它们在写作内容方面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几乎,将近;(2)用水淋洗 (3)十分;(4)神色,脸色。
小题2:B
小题3:再 近 / 则 飓 风 逼 之 / 势 欲 拍 岸 而 上。
小题4:(1)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2)只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县扑过来,直奔向海塘;
小题5:“仅如银线”“玉城雪岭”从“形”、“色”两方面写;“大声如雷霆”从“声”这一方面写;“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从“势”这一方面写,由远及近地写出海潮的雄奇壮观。
小题6:《白洋潮》主要描写了潮来的过程及惊心动魄的`气势,而《观潮》不仅描写了海潮的壮美,且描绘了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风景,又写民俗。
小题1:
试题分析:“仅”不为“只”,“颜”不为“颜色”,要注意这些古今异义字词。
小题2:
试题分析:要把题干中的内容看清看懂,“加点词古今意思或用法相同”,即指字词在古文中使用的意思和方法(当什么词性)现在仍然在这样用。A项中的“浙江”,古义是水名,今义是省名;C项中的“骑”,古义中指“马”,是名词,今义是“骑”,是动词;D项中“略”,古义中是“一点点”,今义中是“省去”。B项中“天下”,古义和今义都有“整个世界”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再近”指事件(潮涌)发生的“时态”,是一层意思,其后是写事物(潮)“情态”和“结果”层意思,如飓风,拍岸上。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浙江”的古今异义,古义是江名,即现在的“钱塘江”,在此句中要可以不译;第一句“也”的感叹语气要译出来。
小题5: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三个提示,“哪几方面”,指两个以上,“结合本文”,要简述本文相关内容,“说明”,要概括说明。此文是写景的,可从观察的角度去分析,“形”“色”“声”“势”四个方面。
小题6:
试题分析:说出“不同”,要各引例,说明不同点。“不同点”,可从“内容”上判断,也可以从“写作方法”上判断。而题干中指的是“写作内容”,那么只从这一方面判断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5
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甲
陶潜、谢眺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所为也。老杜云: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是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①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如此则陶、谢不足进矣。今之人多作拙易语,而自以为平淡,识者未尝不绝倒也。梅圣俞《和晏相诗》云:因今适性情,稍欲到平淡。苦词未圆熟,刺口剧菱芡。言到平淡处甚难也。所以《赠杜挺之诗》有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之句。李白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乙
《漫斋语录》曰:诗用 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余爱其言,每作一诗,往往改至三五日,或过时而又改。何也?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领解。朱子曰:梅圣俞诗,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何也?欠精深故也。郭功甫曰:黄山谷诗,费许多气力,为是甚底?何也?欠平淡故也。有汪孝廉以诗投余。余不解其佳。汪曰:某诗须传五百年后,方有人知。余笑曰:人人不解,五日难传;何由传到五百年耶?
(清·袁枚《随园诗话》)[注] ① 组丽:华丽。
23.文中《风》《骚》分别指《诗经》中的《国风》, 创作的《离骚》。(1分)
24.在甲乙文中□□和□□两词,容易被人误解为平淡。(2分)
25.与乙文画线句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分)
A.通俗精妙 B.平易深涩 C.言简意赅 D.深入浅出
26.甲乙两文对平淡的理解不一致,加以分析。(3分)
27.两文都写到了梅圣俞的诗,但论证方法不同,请指出并辨析其作用。(4分)
甲文 。
乙文 。
参考答案:
23.(1分)屈原
24.(2分)拙易(1分) 枯槁(1分)
25.(2分)D
26.(3分)甲文认为平淡是脱尽绚烂华美之后的境界;是浑然天成,无须雕琢的。乙文认为平淡是易于别人理解的;是需要反复修改的。 (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
陶潜、谢朓的诗平淡而富有意趣,不像后来的诗人那样进行了惊心刺目的雕琢,杜甫说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推激。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就是这个意思。一般来说,想达到平淡的境界,就要去掉华丽的文采。华丽流芬的文采去掉了,便有可能达到平淡的境界,这样看来,陶、谢的.境界不是后来那些雕琢的诗人可以达到的。现在的人作诗,把拙劣简易当成了平淡,读了这样的诗,有见识的人没有不讥笑的。梅尧臣在《和晏相》这首诗中说:我按我的性情作诗,力求平淡,但又苦于不够圆熟,像菱芡一样刺口、有涩味。可见诗写到平淡这一步是很难的。所以他在《赠杜挺之诗》中说: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李白也说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到了自然天成的程度,那就真是好诗了。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漫斋语录》说:诗歌的用意要精深,语言要平淡。我很欣赏这句话,每写一首诗,往往要改三五天,有时过一段时间又拿出来改。为什么呢?就因为追求用意精深要一半工夫,追求语言平淡又要一半工夫。用意欠精深不能超出别人而领先,语言欠平淡则不能让大家读懂。朱子说:梅尧臣(圣俞)的诗,不是平淡,而是枯槁。这是为什么?即因为用意欠精深之故。郭公甫说:黄庭坚(山谷)的诗,费了不少力气,也不知说的什么?这是为何?即因为语言欠平淡之故。有孝廉汪某投诗给我,我看不懂这诗好在什么地方。汪某说:我的诗要等五百年后,才有人知道其价值。我笑道:一般人读不懂,五天都难得传下去,哪里谈得上传到五百年呢? (清·袁枚《随园诗话》)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6
予初杭时,求士于郑希道先生。先生为余言,照玄上人之为诗,雄俊峭拔,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心常怀之。及访于杭人,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心窃怪之。及余徙居白塔之下,而上人乃住持万松岭之寿宁寺,于是始得遍观其所为诗。盖浩如奔涛,森如武库①,峭如苍松之栖县崖,凛乎其不可攀也。而忧世感时之情,则每见于言外。呜呼!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列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裨于世教。是故先王以之验风俗、察治忽,以达穷而在下者之情,词章云乎哉!后世太师职废②,于是夸毗戚施之徒③,悉以诗将其谀,故溢美多,而风刺少。流而至于宋,于是诽谤之狱兴焉,然后风雅之道扫地而无遗矣。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目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④,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⑤,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
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⑥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予既重上人之诗,而又悲夫人之不知郑先生之为伯乐、匠石也,故为序其端焉。
【注解】①武库:储藏武器的仓库。此喻其诗歌之富于才识,于各体制无所不能。②太师职废:指停止采诗。③夸毗:谄媚,卑屈。意谓或以大言夸之,或以谀言阿附之。戚施:驼背,腰直不起的人,以喻谄谀献媚之人。④惛惛怓怓:喧扰争吵。⑤诋訾(zī):诽谤非议。⑥梧,梧桐。槚,即楸树。
1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素知郑君善鉴而言不过 过:过分
B.峭如苍松之栖县崖 县:同“悬”
C.悉以诗将其谀 将:助长
D.于是诽谤之狱兴焉 狱:监狱
17.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能言上人之能诗者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是宜不以诗闻于杭之人矣 不赂者以赂者丧
C.莫不有裨于世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杭州诗坛一个怪现象:照玄上人之诗情辞并茂,“忧世感时”之情常溢于言表,却受到杭州人的冷落,而不为人知。
B.作者认为诗歌从宋代开始溢美多,讽谏少,形成了吟风弄月、取媚达官贵人,更相朋附、不问诗歌好坏的诗风。
C.作者把诗序的写作与对当时诗坛的尖锐批评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自然激发了读者要读一读本诗集的兴趣。
D.全篇行文流畅,夹叙夹议,引人入胜,在针砭时下诗风格调低下的同时,赞颂了照玄上人高尚的诗品,同时也凸现出照玄上人卓荦不群、刚正不阿的人品和节操。
19.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3分)
呜 呼 有 伯乐 而 后 识 马 有 匠 石 而 后 识 梧 槚 自 古 以 及 于 今 伯 乐 几 人 匠 石 几 人耶 抱奇 材 而 不 遇 以 泯 死 者 不 少矣。
20.把文言文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⑴近世之以能诗名者,莫之先也。(3分)
⑵然则上人之不以诗称于今之人,不亦宜哉!(4分)
答案:
16.D(案件、案子。C将:顺从。《史记·管晏列传》:“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此处引申为助长)
17.A(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上一句“以”介词,凭借;下一句介词,因为 C项上句“于”介词,对;下句介词,比 D项上一句“而”连词,表转折;下一句连词,表递进)
18.B(宋代之前诗歌就已经“溢美多,讽谏少”)
19.(3分)呜呼︱有伯乐而后识马︱有匠石而后识梧槚︱自古以及于今︱伯乐几人︱匠石几人耶︱抱奇材而不遇以泯死者不少矣。
20.⑴近代的凭借写诗歌闻名的人,没有超过他的。(3分)
(关键词:名,先。句式:莫之先,宾语前置。)
⑵这样那么照玄上人不能凭借诗歌在现在的人中著称,不也是应该的吗!(4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7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贞元初,论惟明节制渭北,延在宾席,自是名达于朝廷。惟明卒,王栖曜代领其镇。德宗俾栖曜留署使职,咨以军政。累转殿中侍御史,征入,真拜本官,转侍御史。丁继母忧,服阕,除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孟简,兵部侍郎许孟容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籓、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代权德舆为都畿防御使。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赏告变人杨进、李再兴锦彩三百匹、宅一区,授之郎将。无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洎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3分) ( )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答案】5.C
【解析】①放囚犯回家,是他体恤囚犯思亲之苦,以忠信换忠信,但不是“大举其职”:恰有违规之嫌。③是朝廷诏书的内容,不分是非,是元膺反对的做法。)
【易错考点二】分析和概括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辨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答案】D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突出了药的作用”,错误,应为“突出了用药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药物就用它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一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都是毒药这一类啊。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疾病造成祸患,小患就耗散正气,大祸便伤害性命,严重得好比一个敌对的国家。用药物的特性,攻治脏腑的疾病,如果能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然后才没有丧失性命的忧虑。因此对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便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必经之道的方法;对来势迅猛的病邪,便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疆土的方法。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病,首先消除那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财物粮食已经烧毁;对并合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辨明经络便没有泛泛而用的药物,这好比先头侦察的部队;依据寒热便有反治的方法,这好比分化离间的策略。一种病如果分割治疗它们,那么用少量药物就可以战胜众多的'病症,使它们前后不能互相救援,那么病势自然衰退;几种病如果同时治疗它们,那么集中药力摧毁它们的主要病邪,使它们分散没有统领的力量,那么众多的病邪完全溃退。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怠的方法;病势正在衰退,就必定穷追到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练勇锐的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巢穴的方法。
至于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已衰的人,攻治不可迅猛,应主要运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而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辅助它;好比衰弱困败的时候,不可竭尽人民的力量啊。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尚实的人,攻治不可轻缓,应主要运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而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调和它;好比富有强盛的国家,可以振兴军威武力啊。
虽然这样,但是选材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要精良,限定日期,不得延误,排列阵势,要有规律,这些又是数不胜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8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5.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 (2)孤之愿也( )
(3)燕国殷富( ) (4)燕王吊死问孤( )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17.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2分)
我的理解:
18.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我的感悟:
答案:
15、(1)降低身份,指谦卑;(2)愿望;(3)殷实富足;(4)慰问16、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17、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18、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9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媵人持汤沃灌(热水)B.腰白玉之环(腰间)
C.邴原少孤(丧父变成孤儿)D.凡得学者(能够)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烨然若神人师恻然曰
B.足肤皲裂而不知过书舍而泣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一冬之间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一则羡其不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小题4:我们可以分别从甲文和乙文中学到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C
小题1:(1)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喝的不如别人。(2分)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2分)
小题1:甲文:不畏艰难、专注苦读的精神。(2分)
乙文: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和学习上勤奋努力的精神。(2分)
小题1:B为挂在腰间的意思。
小题1:B中然的意思为表转折、表承接。D中则的.意思为却、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围绕主旨,说法合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0
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②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为学》)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 ②去:距离 ③顾:难道
2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何恃而往 ②越明年
25. 翻译句子:吾欲之南海,何如?
26.读了这段短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蜀之鄙有二僧阅读答案(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1
下面文言语段,完成7—10题。(12分)
【甲】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舍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乙】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小题1】.给下列划线的词注音并加以翻译。(3分)
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⑵曳屋许许声( )
⑶几欲先走(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⑵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小题3】.作者逼真地描写了口技表演之后,写了听众的神态和动作。请在甲、乙段中各找出一个句子,并说明其作用。(3分)
句子:甲段中的句子如:_____乙段中的句子如:_____作用:_____
【小题4】.选出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2分)
A.【甲】段描摹了深夜一家四口由醒入睡的过程。【乙】段描摹了一家由失火到救火的场面。
B.“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模拟了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在文中起到了以动写静的作用,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
C.【乙】段中连用了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了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很多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
D.【甲】段中的“既而”与【乙】段中的“俄而”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前者表现两种情况相继发生;后者则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又发生。
答案
【小题1】3分;(1)jiàn 夹杂⑵yè 拉⑶ī几乎
【小题1】4分,⑴ 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妙维肖。⑵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各2分。
【小题1】3分;找句子各1分,作用1分。甲段: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乙段: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作用:表现了口技表演对听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侧面突出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小题1】2分 A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2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④蒇(chǎn):完成。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性尤怪僻( )
或奉以烟( )
必令畅谈乃已( )
故笔法超绝(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十分,格外,非常或者停止因此
2、(1)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向别人索求(不求于人)。
(2)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3、搜奇说异(广罗奇才或善于积累)、归而粉饰(精心修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3
徐怀玉,本名琮,毫州焦夷县人。少以雄杰自任,随太祖起军。唐中和末,从至大梁。光启初,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又从破蔡贼于板桥,收秦宗权八寨,奏加检校右散骑常侍。文德初,同诸军解河阳之围,复从破徐、宿。乾宁中,奏加检校刑部尚书,太祖赐名怀玉。破朱瑾于金乡南,擒宗江以献,表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
乾宁四年,庞师古失利于清口,怀玉独完军以退。光化初,转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军指挥使,俄奏授沂州刺史。顷之,王师范以青州叛,屡出兵侵轶,怀玉击退之。天复四年,转齐州防御使,加检校司空,从大军迎驾于岐下。归署华州观察留后。一年,复领所部兵戍雍州,寻召赴河中,补晋、绛、同、华五州马步都指挥使。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开平元年,授曹州刺史,加检校司徒。明年,除晋州刺史。其秋,晋军大至,已乘其墉,怀玉选亲兵五十余人,拥杀下城。晋军既退,出家财以赏战士。岁中,晋军又至,怀玉领兵败之于洪洞。三年,制授鄜坊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保,练兵缮壁,人颇安之,加检校太傅。乾化二年,庶人友珪既篡立,河中朱友谦拒命,遣兵袭鄜州,怀玉无备,寻为河中所掳,囚于公馆。及友珪遣康怀英率师围河中,友谦虑怀玉有变,遂害之。怀玉才气刚勇,临阵 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
(选自《旧五代史》)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B.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C.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D.天祐三年授左羽林统军/转右龙虎统军/领六军之士赴泽州/寻为晋军所攻/昼夜冲击/穴地而入怀玉/率亲兵逆杀于/隧中晋军遂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亦指供递公文用的马。
B.尚书,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六部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C.署,文中指官府,即华州观察留后的办公地点。
D.特进,功勋卓著经皇帝特命而进封者,称“特进”。始于汉,隋为散官,唐改为文职散官,后世多沿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徐怀玉跟随朱温在板桥打败蔡州的敌人收复秦宗权的八座营寨后,被朱温授予检校右散骑常待官职。
B.开平二年秋天,晋军进攻晋州,徐怀玉率领五十名亲兵杀退已经登上城墙的晋军,后又拿出家财重赏这些亲兵勇士。
C.担任检校司空后,徐怀玉跟随大军到岐山迎接唐朝皇帝,回来后担任华州观察留后。
D.徐怀玉一生勇猛,未曾临阵退却,最后死于朱氏兄弟内部争斗,实在可惜。
7.将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蔡寇屯金堤驿,怀玉将轻骑连破之,由是累迁亲从副将,改左长剑都虞候。(5分)
(2)怀玉才气刚勇,临阵未尝折退,平生金疮被体,有战将之名焉。(5分)
答案:
4.B(根据情节推进确定句读)
5.C(C项“署“为动词,意为“授予官职”。)
6.A(A项涉及原文第一段第五句,此时朱温尚为唐朝节度使,徐怀玉的官职是朱温奏明朝廷经过朝廷批准的。文中多次出现“奏”“表”字,需要注意。)
7.(1)蔡州敌人屯兵金提驿,徐怀玉率领轻骑兵连续打败敌人,因此连续多次升迁,做到亲从副将,后改任长剑都虞候。(“将”“破”“累迁”各1分,句意2分)
(2)徐怀玉有才能有气节,刚直勇猛,临阵作战从来没有被打败后退,一生作战,刀剑伤痕布满身躯,有点将的名气。(“折”“金创”“被”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徐怀玉,本名叫琮,是毫州焦夷县人。他年轻时就将成为英雄豪杰作为自己的目标,跟随梁太祖起兵。唐朝中和末年,他跟随太祖到了大梁。光启初年,蔡州敌人屯兵金堤驿,怀玉率领轻骑兵连续打败敌人,因此连续多次升迁,做到亲从副将,后改任长剑都虞候。接着跟随太祖在板桥打败蔡州敌人,收复秦宗权投降黄巢时的八卒营寨,太祖奏明朝廷授予徐怀玉右散骑常侍职务。文德初年,徐怀玉与各路军马解除河阳之围,又跟随太祖攻破徐州、宿州。乾宁年间,太祖奏明朝廷授予徐怀玉检校刑部尚书,太祖赐予他名字怀玉。在金乡南打败朱瑾军队,生擒宗江献给太祖,太祖上表授予徐怀玉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官职。
乾宁四年,庞师古在清口作战失利,唯独徐怀玉部完整地撤退回来。光化初年,转任滑州右都押牙兼右步军指挥使,不久太祖又上奏让他担任沂州刺吏。不久,王师范在青州叛乱,多次出兵侵入,怀玉打退了他。天复四年,转任齐州防御使,并被提拔为检校司空,跟随大军在岐山下面迎接圣上。回来后被任命为华州观察留后。一年后,又领兵守卫雍州,不久又被召至河中被授予晋、绛、同、华五州马步都指挥使官职。天右三年,被授予左羽林统军,接着担任右龙虎统军,他统帅六军将士奔赴泽州,不久就被晋军进攻,晋军昼夜不停地攻击,还挖地道进城,怀玉率领亲兵在地道里阻击敌军,晋军因此退却。
开平元年,担任曹州刺吏,又被授予检样司徒官职。第二年,担任晋州刺史。当年秋天,晋军大规模进攻,已经登上城墙,怀玉挑选五十名亲兵,冲上去将敌人杀下城墙。晋军已经退却,徐怀玉拿出家财用来奖赏将士。当年之中,晋军又来犯,怀玉领兵在洪洞将其打败。开平三年,皇上下令授予他鄜坊节度使、特进、检校太保官职,他训练军队修缮城墙,老百姓都能安定地生活,又被提拔为检校太傅。乾化二年,庶子朱友珪已经弑父篡位,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拒绝听从朱友珪命令,并且派兵袭击鄜州,徐怀玉没有防备,不久就被朱友谦抓获,被囚禁在公馆。等到友珪派遣康怀英率领军队包围河中郡,朱友谦担心徐怀玉有兵变,就杀害了他。徐怀玉有才能有气节,刚直勇猛,临阵作战从来没有被打败后退,一生作战,刀剑伤痕布身躯,有战将的名气。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4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注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鸟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樗(chū):臭椿树。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之东园,久茀不治 茀:杂草丛生。
B.然一旦悉翦弃 翦:修剪,修整。
C.庄周之贵也 贵:看重,崇尚。
D.以无用而贼有用 贼:侵害,妨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根壮而叶大 ②视其处之而已
B.①以杏故,特不得蔬 ②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
C.①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天 ②美泽可用,反见存
D.①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②才者死、不才者生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与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态度完全相反的一组握( )。
①(樗)不足养,是宜伐
②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
③今梅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
④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
⑤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
⑥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守园人向作者建议把东园里的一些树木砍去,使园子更加宜予种植蔬菜。
B.改造东园时,作者生出疑问,觉得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
C.在客人看来,树木的去留要看它的地位作用,有用者留之,无用者去之。
D.作者记伐树事,主要意图是反思自己的主观和片面,主张看问题应客观。
5.用斜线(/)给下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根 壮 则 梗 地 脉 耗 阳 气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滋 叶 大 则阴 翳 蒙 碍 而 新 植 者 不 得 畅 以 茂 又 其 材 拳 曲 臃 肿疏 轻 而 不 坚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5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问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晓雾将歇( )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怀民亦未寝( )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参考答案: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答案02-07
冬日暖阳阅读理解的答案06-25
徐元杰《湖上》阅读答案附赏析06-16
张旭《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6-16
王勃《别薛华》阅读答案附赏析06-19
二年级阅读理解附带答案解析04-03
海发光阅读答案 海发光的阅读答案04-02
天籁阅读答案03-30
《菜花》阅读答案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