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綦毋潜《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1
春泛若耶溪【注】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注】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开篇以"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写诗人跟随伴侣,去隐居之地,不与世事。
B.“晚”字点明泛舟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却又显得用心细致。
C.“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描写随着时间推移,舟行所至另一新境,抬头遥望南天斗宿,不觉已经“隔山”了。
D.“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抒发感慨极其自然,由夜景的清雅更觉世事的嚣嚣,便自然地追慕“幽意”的人生。
16.有人说此诗“所写景物虽然寂静,但整体上却有动势”。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动势的?(6分)
参考答案
15.A【解析】A. “诗人跟随伴侣”错误,曲解诗句意思,“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中的.“偶”即“遇”,诗人这次出游只是轻舟荡漾,任其自然,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的情绪,并非“跟随伴侣”之意。
16.
①移步换景。从“入溪口”到“转西壑”到“隔山望”,“入、转、望”移步换景,直接写出行程变化。
②反客为主(或化静为动)。“林月低向后”意思是“林中月亮仿佛低落在行舟的背后”,本是船在行驶,而此处却说“林月向后”,以月之“向后”来展现船之“向前”。
③比拟。“潭烟飞溶溶”,一“飞”字,运用比拟手法,写出雾气升腾飘逸的景状。(1条2分,共6分)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2
春泛若耶溪①
唐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②。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③,愿为持竿叟。
【注释】①这是一首写春夜泛江的诗。②际夜:至夜。③潭烟:水汽。④弥漫:渺茫。
①若耶溪,相传为浣纱处。作者綦( qí)毋潜,江西赣州人,其诗喜写山林,此诗为诗人归隐后的作品。 ②南斗:指天空中的南天斗宿。 ③生事且弥漫:人生世事如溪水边弥漫的烟雾。
①“偶”即“遇”。②“持竿叟”,严子陵曾在若耶溪附近地域的富春江隐居垂钓。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中描写了诗人春花泛舟溪上所见的幽美景色。
B.诗中“晚”字点明泛舟的时间,“花”字切合诗题中的.“春”。
C.诗句“潭烟飞溶溶”写出水潭边云雾弥漫、炊烟袅袅的清幽宁静。
D.诗句“愿为持竿叟”表明作者热爱若耶溪的山水,追慕幽意人生的态度。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句“此去随所偶”与《与朱元思书》中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闲适心情。
B.“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一联运用对偶修辞,写出泛舟时时间的推移和景致的转换。
C.全诗紧扣“泛”字进行景物描写,移步换景,富有动势。
D.这首诗风格清幽激越,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体现出一种兴味深长的意境。
答案:
1.C(2分)
2.D(2分)
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能揭示全诗主旨的一个词语。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个词?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的景与情简要赏析。
答案:“幽意”(或“幽”)。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清幽之景:晚风习习,吹拂着游船,船几任凭轻风吹送,转入春花夹岸的溪口,南斗星闪耀,水潭上月光溶溶、烟雾茫茫,还有两岸树木伴着悄悄地退向身后。由夜景的清雅,作者更觉世事纷扰,不如这种幽居独处、不问世事、随遇而安、放任自适的归隐生活,由此表达自己追慕“幽意”的人生意趣。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西溪阅读答案08-22
《春》阅读答案08-07
《春望》阅读答案09-30
春望阅读答案12-20
送春阅读答案12-31
春残阅读答案11-30
玉楼春阅读答案10-27
贾至《春思》阅读答案09-27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阅读答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