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10-12 13:56: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五柳先生传》,这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学习在本册书中所占的比重较大,且《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的篇幅精短,内涵深刻,所以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

  本文的教学目标

  1、识托名自传的独特写法,感受其自然平淡而形象鲜明的写法

  2、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3、背诵全文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目标1,难点是学习目标2。

  我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实物投影,录音。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思路的,教法启法诱导式,分层教学,学法为讨论式,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常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第三层次,品味意境。在此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主要教学过程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才艺展示,简介陶渊明背诵其诗《归园田居》(目的,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从而导入新课)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关于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陶渊明的作品,《五柳先生传》让我们再次走近陶渊明,了解陶渊明,同时向学生介绍传这种文体知识,明确本文是以史传的形式写得一篇自传,从文章整体结构上看,分传文,赞语两部分,一五柳先生即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本文结构有大致了解,

  第二环节,采用分层次三步读书法,全面学习课文内容,:1第一层次诵读,疏通文意,①听课文录音,(全面感知课文内容)②学生自读课文,和(投影出示:要求语音正确,语句通顺,不读断句,找疑难点)(意在让学生初步领会文中词语和句段含义)③开展活动“请让我来帮助你”,将文中不懂词句找出来,向大家置疑问难,由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来完成,困难较大的由老师指点。(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空间。

  第二层次诵读,探究文理,①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五柳先生的呢,由学生边读边汇报,即“名号的由来、性格、爱好、生活、志趣”,(板书)

  ②默读课文,参照提示(思考:五柳先生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后汇报,,最后师生总结,(他是一个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人)(完成板书)

  ③这是我们对五柳先生的评价,作者是如何评价他的呢,同学们齐读课文赞语部分,(在这里问题环环相扣,结合指名读默读,齐读,加深学生对五柳先生的认识。)

  ④为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全面地了解五柳先生,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赞语部分的哪句话与前文的不慕荣利相照应,快速跳读课文,找出来,找出后再次提问,本来在当时乃至当今社会追求慕华富贵者大有人在,而我们的五柳先生却不慕即作者陶渊明,却不慕不汲汲,你对此举有何认识和看法,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怎么做中,小组讨论后汇报,得出两种结论,一是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二是他消极避世,不能勇于面对现实,教师总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三层次的诵读:品味意境。陶渊明的作品以其语言的平淡自然、形象鲜明而著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比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为了检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分层次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题(基础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五柳先生传》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诗人,本文作者托________________之名为自己作传。

  1、第二题(能力题)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因以为号

  ②亲旧知其如此

  ③短褐穿结

  ④造饮辄尽

  第三题(潜能发挥题)小练笔:根据本文所学的知识为自己作传。

  第四个环节:小结:学生自我汇报后由教师总结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

  1.单元及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芦花荡》,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收录的五篇文章有三篇是新闻,一篇书信,一篇小说。虽然体裁不同但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内容。可见编者是用战争题材的作品来让学生了解过去的历史,来了解正义战争的威力与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我所说的这篇文章是一篇小说,它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当时特定历史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勇气与威力、信心与信念,揭示战争给受害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痛以及侵略者被勇敢者无情的杀戮。这看似残酷,反映的却是一个不屈民族的抗争之魂,永不示弱的民族之气,体现了“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勇武精神。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此文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发起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就是弱国无尊严,以此引出梁启超说的“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发奋学习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文以载道”的目的。《芦花荡》是中学语文教材传统篇目,是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此篇小说是他在延安时期的作品,“因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过文艺界的注意”①。小说通过“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一样的年近六十的老头子用船护送两个女孩子(大菱、二菱)通过敌人封锁的苇塘,由于他“过于自信和自尊”而被敌人发现,大菱负了伤,就此引发了老人在水中用钩子钩敌人的腿、用竹篙砸敌人脑袋的复仇过程,从而让老人泄了民族之愤、找回了自尊。老头子与侵略者之间的对立关系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与侵略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是疯狂的侵略与勇敢的反侵略的一个缩影。所以作者自己说,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抗战),英雄“像是一种志向,和必要完成这种志向,死无反顾,从容不迫,却是壮烈的千古一致的内容。”②如果我们为民族有如此的英雄“击节而歌”的话,那芦花荡里的老头子便是高唱易水新曲的荆轲。作者借用这样一个及不惹人注意却很有个性的小人物,设置了一个简单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表现了一个在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背景里涌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抗战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主题。

  2.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内,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来完成。我们可以试问一下,维系整个苇塘内抗日队伍生命的交通全由一个老头子负责(他的工作范围广的很: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不觉得奇怪吗?但我们从老头子那双“尖利明亮的眼睛”以及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便可知其身上早就赋予了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得紧紧把握住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来分析,分析他爱与憎的价值取向、智与勇的执着表现,以此来揭示人物情感的附着点,找寻他能够不负抗日军民之厚望独自一个人担当交通员的深层原因,从而展示作者思想和写作意图,揭示小说主题。

  3.教学目标 :

  按照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以及本单元编者的要求,我们把教学目标确定为:认知能力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情感取向目标。

  1)认知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概括口述故事的能力;体会人物爱与憎的情感、智与勇的灵气。这是本课的重点。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2)动作技能目标:揣摩“老头子”用竹篙砸敌人脑袋时的心理独白并把它写下来,字数300左右。

  3)情感取向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憎意识,反对侵略、主张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谐友好的原则。

  二.说学情及学法

  1.说学情:

  “高尔基说小说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我们鉴赏小说,应仔细寻味一个特定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是怎样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③坐在课堂里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班级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2.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2)探究学习法:本文是一篇必修课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学生通过摘要性的预习可基本把握人物概貌与故事情节,但“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的传奇色彩是他功与过产生的渊源,值得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如,对“丢人现眼”、“没脸见人”等词语就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自责,愧疚得无地自容的心理。所以就应引导学生好好的品味,进行重锤敲打,细细琢磨。这是释惑的重点,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最易出彩的环节。

  3)合作学习法:由于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激发并牵引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从而“达到一同参与共享进步”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有必要进行小组内的合作学习。

  三.说教法:

  1.学生中心法:此课文由于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就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当堂用纸条的形式把问题告诉老师,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如果学生还有困难就再去引导他们生成知识与能力,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中心观”的'新课标要求,也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当然,学生所提的问题也许反映不了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就需要老师敏锐感知有没有补充问题的必要。如,学生往往会忽略的“老头子为什么一个人能承担内外的交通重任?从老头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等等深层次的问题也许就需要教师及时提出来。

  2.对话教学法: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教育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④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如,也许有学生会问: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杀灭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这个问题在现有的任何参考书里都找不到答案,如果有学生提到这样的类似问题,表明学生真的读出了个性、读出自我对老头子的看法,在此老师就必须说明这篇文章的体裁归属,是作者在宣扬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是反侵略战争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的民族斗志。以此来贴近与学生的对话。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导入,展示背景图片,理清故事概况: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及芦花荡的图片,教师作适当的解说,让学生感知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和时代背景,感知作者在作品中借助形象倾注的情感(哪儿是对大菱二菱的爱,哪儿是对敌人的恨)并口述故事情节。再找出本文的主角——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老头子过于自信与自尊”(约3分钟,3—4个学生)

  第二步:速读,勾画性格写照,呈报疑难问题:哪些地方是老头子性格的具体写照呢? 这里要说的是人物的性格写照都散落在课文中,请学生圈点出并用“从这一句看出了 ┅┅”或“这一句表现 ┅┅”的句式独自举手发言。例如,从“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自信。完了后学生还需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字条上呈报上来,老师整理、分类、筛选后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再反回合作小组进行交换讨论、解决。学生自己找的问题一般都比较浅显,这些问题在书里大部分能直接找到,容易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但教师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补充,以完善文本对学生的要求,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合作探究。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意在检查学生从自主预习到效果反馈过程(约6分钟,全体学生参与)

  第三步:研读,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好的小说总是把思想隐藏在形象深处的。小说形象的描写的最基本的方面,往往是典型人物的塑造”⑤。这篇小说中的老头子对大、小菱的拳拳爱心与对侵略者的切齿憎恨、在同敌周旋中的智慧与以少胜多的勇敢都寄存在这个形象中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于是在此就有必要深入课文再次研读相关语段:(注:由于教师对学生当堂呈报的问题有不可预知性,所以只能暂时用文本要求学生掌握的问题来表述教学过程,不过后面还留有机动的时间可作调整)

  1.分析人物性格的作用,合作小组讨论。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可越俎代疱。如果只有教师的侃侃而谈或者只让学生独自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陷入罔然而一无所得,在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创设学生对话氛围,激扬学生阅读思维,让智慧在碰撞中产生,让知识在交流中生成,让能力在互惠中提升,这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此学生讨论后可能会因思考的角度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看法。如:具有象征的作用——爱国抗日的勇毅,爱憎分明的正气,自信自尊的严苛,智勇双全的写照;或者按教参的说法——贯穿全文的线索;甚至还有可能会说到是对二个小姑娘对老头子抱怀疑态度的反衬等等,在此教师有必要给学生以相应的肯定和正确的引导。(约5分钟,8-10个学生)

  2.全体学生朗读“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怎么张嘴说话?我这老脸呀!”问题:此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现力?此题让学生独自思考回答,以了解学生对重点语段的理解能力,考查一下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天赋,为课后的面批面改、分层教学提供事实依据;如果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可以适时扮演起课堂中首席的角色。(约3分钟,3-4个学生)

  3.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明原因。本题将采用小组合作探讨的形式学习,先由同学自己选择喜欢或感受较深的句段在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和组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由组内派代表讲出所选句段喜欢的原因并把该句段朗读出来;教师可就学生的语气、语速、音准、句逗、轻重等阅读问题进行评价并作适当的调整,提高学生对自己所选语段的理解和消化能力。如,“过于”“毒蛇”即要读得重又要读得稍慢些才能品出该词在语段中的作用。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体现: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确保个性化阅读的时间;②培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③启发与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而新颖的见解,化解本课的难点。(约8分钟,6-8个学生)

  4.读语段练笔:“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问题:老头子在用竹篙砸鬼子们的脑袋时,他心里会产生怎样的独白?请同学们揣摩并写出来,字数300左右。(写作加交流约10分钟,全体学生写作,4-5个学生交流)设置这两个问题就是要学生仔细品味揣摩老头子爱与憎、智与勇的具体内容,增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阅读与练笔中发现自己,融入作品创设的环境,从而达到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第四步: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创设对话环境

  学生有可能会提到我在前面讲到的问题,那就是:“既然老头子这么厉害一个人能灭杀十几个鬼子,那抗日队伍怎么会藏在苇塘里不敢出来呢?”等这样富有创新思维的问题,在此我们就有必要进行预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设置这样的环节为的是让教师与学生在课堂里拥有了真正平等对话的机会。(约2分钟,3-4个学生)

  第五步:延伸,摘引相关材料,拓展阅读空间:课件展示《生死攸关的烛光》片断:“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熄灭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以课文为原点形成阅读辐射,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语言材料外化信息的鉴赏与内隐素养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世界和平的意识。(约3分钟,教师读材料,2-3个学生回答问题)

  第六步:小结,教师适时煽情,引发学生共鸣:用一些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和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九一八》来衬托小结,渲染中华民族在外敌入侵时那种誓死抗争的悲壮历史,以此表现“正是有许许多多象‘老头子’一样的英雄存在,才显示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⑦这一事实。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约2分钟,教师准备小结稿约300字左右)以上共42分钟,留约3分钟时间作机动处理

  五.说教学手段:

  1.多媒体课件提供《芦花荡》相关的资料及简略的作者介绍;用二首歌曲一前一后渲染时代氛围;

  2.在分析人物性格及相关的研读内容时,多媒体同步显示教学内容,外带穿插些中国人民抗敌斗争的图片或者编辑的视频材料,与课文主题相扣;

  3.拓展材料打印成课件随时调用。运用多媒体,可以扣紧课文与课堂的环节,勾连课内与课外的脉络,提高课堂结构的密度,保证课堂前后进程的流畅。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随课堂进度而同步呈现(用手写在黑板上)

  芦花荡

  “老头子” 一切保险 (自信) 爱憎分明

  (过于自信 过失(大菱负伤) 民族

  与自尊) 我没脸见人 (自尊) 英雄

  复仇(竹篙砸鬼子) 智勇双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学习本文,不仅让我们了解民间蕴藏的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更让我们多了一份细腻的情感体验。本文语言典雅、蕴藉,但又很平易,我准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俗、民风;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品味语言,感受民风、民俗,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民风、民俗,体会作者的情感。

  说教法

  情景导入法 合作探究法

  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 诵读品味法 创造性学习法

  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多媒体电视广告)

  黑芝麻糊哩——那悠长深情的声音,让我们产生很多美好的联想。

  这则广告的创意就来自民间的吆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萧乾的《吆喝》,去聆听京味十足的吆喝,感受作者对吆喝怀有的特殊情感。

  以此导入,点题并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资料介绍作者。

  2、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此环节学生自主完成为主,教师补充为辅。

  二、走进吆喝,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老师依次出示以下问题:

  1、 边听边圈点勾画出文章介绍了哪些老北京的吆喝声?

  2、 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这些繁杂的吆喝声的?

  生反馈、师总结:本文按从早到晚、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介绍北京林林总总的吆喝声,这种组织材料的方法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听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赏读吆喝,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过渡:如此丰富的吆喝声,哪些是你最欣赏的?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声,说说为什么喜欢并试着模仿表演。

  在学生品评的基础上,师总结: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比喻、拟人、夸张,写形、写色、写味儿,还有诗般的韵律,音乐的美感,京味儿的唱腔,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

  学生自选例子品评并模仿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对吆喝这种民俗的理解情况,并以表演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过渡: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看看这一声声的美妙的吆喝把我们带回了什么时代,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又是什么样的人民组成了这样的场景呢?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活得如何?

  2、默读品味:

  (1)你看到了北京城什么样的景象?

  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北京人的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

  (2)这样的场景中的人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纯朴的、善良的、乐观的、热情的、也有不劳而获的,虚假的

  (3)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下生活得如何?从哪里看的出来?

  吞小金鱼、留着鼻涕吃烤白薯,吓个大马趴……

  (4)这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言,谈自己的领悟和感受,师点拨后总结:作者在描写中流露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那种至今想来人忍俊不禁的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同时赞扬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更表达了作者这种民俗文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通过以上环节,解决难点:感受民俗、民风,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现在的吆喝声基本都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取代,所以有人说,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什么作用?请你具体说说。你更喜欢吆喝还是广告?为什么?

  教师总结: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由于各地语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也各有不同.现在,这种口头广告正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吆喝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我们应注意抢救。

  通过以上环节,拓展延伸,完成目标3。

  五、结语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用来评价《吆喝》一文再恰当不过。街头巷尾经常回荡着的商贩的吆喝声,在无心人听来,或许顿生厌烦。但在有生活情趣的人听来,却是优美动人的音律,是一种应当被记载在史册中的文化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切都将深深地烙进心灵深处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

  六、作业

  1.自己为一种商品创造一则吆喝广告。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⑴ “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⑵ 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⑶ 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法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山区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多媒体。

  【学法分析】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言基础,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过程设计】

  (一)

  一、进场导入

  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二、教学导入

  以20xx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三、教师结语

  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

  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 的人,表现在 。”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

  (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

  假如我是一片云;

  假如我是一棵树;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五、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俗世奇人》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课,本单元可以说是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应该是民间艺术之海中一朵晶莹的浪花,我们在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之时,这些看似不登大雅之堂的奇人轶事又何尝不值得去大写一番呢?

  在本课中,我将情节分析确定为教学重点,将语言的品味学习人物速写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虽然课改倡导学生主体,淡化教师的作用,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还得统筹全局,当然“统筹”决不等于“包办”,但更不等于抛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随意讨论就能替代,我据此拟定了以下教学原则:高起点巧点拔重创造悟精华

  所谓高起点,就是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熟悉故事情节,也就是采用自读自悟的学法。

  所谓巧点拔是我在本课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法,我设计了三种点拔方法:问中点拔演中点拔示范中点拔。

  重创造就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表演人物。

  悟精华需要学生采用合作讨论的学法,品味优美句段,透析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

  另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趣法”“示范法等”。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剧表演的相关道具

  四、下面就是我实施的具体步骤

  一、导入:采用“激趣法”。根据教参建议,可采取相声,小品,杂技,魔术等导入。我便自耍了一个小魔术引入:“同学们也许早就看出我魔术中的破绽了,老师的这点小把戏的确不高明,不过我今天倒要领同学们去认识一位有真绝活,有真本事的民间奇人”。多媒体展示课题:俗世奇人——刷子李。这样的开场白奠定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趣

  二、学生展开讨论,共同提出学习目标。

  由于这是一篇趣味性较强的自读课文,学生兴趣浓厚,又因为新大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目标是可行的,老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取舍和归纳。

  知识目标:解决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感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能力目标:品味优美句段,学习人物速写的方法。

  三、落实目标

  1首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笔记,看他们是否自主趟过了字词的沼泽地,是否走进过作家作品的领地。根据学生的笔记总结,投影打出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及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这也许是新课改中许多教师不屑一顾大局事情,但我不愿意在字词难点都没有越过时,对课文作无畏的引申和发挥。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环节,我回避了一般的复述情节的方法,而是设计了填空题,降低了感知的难度。由于我任教的班级是普九班,基础相对较差,如果要他们复述可能会啰啰嗦嗦,抓不住要点,在填空的过程中适时点拔出复述故事的要领即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和结果,略去经过。

  填空:()码头有个手艺高超的(),人称(),一年的一天,他收了个徒弟名叫(),徒弟()次跟师傅出去干活,便由对师傅()变成佩服得发怔发傻。

  (2)分析情节,导演课本剧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悟,不提分析,训练。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把较多的精力用在空“悟”上,我在实施新课标之初是走过这个弯路的,结果学生课后仍然一片茫然,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采取指导分析法。首先从整体感知中启发学生提炼出“刷子李”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奇”,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第2至5段,分析“刷子李”奇在何处?

  我事先预测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答案,他们会很轻易的找出“刷子李”粉刷时着黑装标准严派头足这些答案,但很可能就会遗漏“手艺绝”这一基本奇特之处,因此,我预先设计了启发;“如果‘刷子李’仅仅凭装腔作势的做派,能成为作者笔下的奇人吗?最终还是靠什么使他名声远播?”这一启发,学生会恍然大悟,找出“手艺绝”这一特点。

  屏幕上打出一个大的“奇”字,围绕“奇”字周围的便是学生找出的有关奇在何处的答案。对情节的分析是重点,为了落实这一重点,我设计导演了一场课本剧,让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表演人物,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我充当旁白的角色,以驾驭整个表演过程,同时配一段音乐,营造表演的氛围。在演中启发点拔学生更深刻的领会人物形象。学生参与准备和活动的也许会偏长,可能会影响到本堂课目标的完成,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其实就是至关重要的目标。因此,我提醒自己决不能因为要直奔预设目的,就让“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种创造性的表演使学生乐此不疲,也是学生与文本的撞击,在撞击中往往会闪现灵感的“火花”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表演高潮过后,立即着手情感移植,感悟课文精华。提问:在故事结束时,刷子李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以为别人的名气都是虚的,那是你自己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与课文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估计学生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点燃学生情感之火的最佳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依旧采取点拔法,启发学生感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得出“优胜劣汰”这一生存原则,再步步紧逼:“生活是美好的,但有时也是残酷的,作为一名普九班的学生,也许大多数人就处在“劣汰”的形势之下,我们该怎样来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呢?在这里,我设计了自己的“表情术语”:满怀深情,满脸真诚,力求与学生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引起他们的深沉思考。重塑差生们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

  至此,师生共同完成了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

  (4)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品佳句,学写法。

  品佳句仍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具有“多元化”的结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找出自己心中的佳句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品味。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回答中选出典型的句子,配乐朗读,赏析,让文学,音乐,朗诵交融一体,从而把品佳句推向高潮。

  学写法是本课的难点,要突破难点,我采用分析点拔法和示范法。学生合作讨论提炼出本文主要的写作特色。教师在各讨论小组巡回指导,点拔,这不象品佳句那一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对不着边际的,跑题的讨论要适时纠正。虽然新课改要推翻教师“一人讲”的模式,强调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但我并不希望从“一言堂”又转变为“大放羊”,对学生的发言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思维交锋,学生始终不会明白探究的真谛。

  讨论结果应引导到:A语言采用方言,幽默传神。B情节起伏,叙事一波三折。C人物形象丰满逼真。

  老师选择班上一位同学作为人物速写的主人公,模拟本文的写作方法,在示范中点拔学生的灵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文章附后)

  布置课后作业: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速写练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写出其奇特之处。

  (四)总结:本课的设计始终是在“析”中悟精华,在“演”中赏人物,在“练”中描生活,开启了学生的智慧之门。他们会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拓展学习的方法和能力,他们也会在对课文的感悟中和写作练习中更加热爱生活,更执着于自己的人生理想。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三峡》,现在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本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郦道元抒写三峡风光的游记散文,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瞿塘峡、西陵峡、巫峡组成。瞿塘峡以雄名世,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文坛巨擘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的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此语足见《三峡》的艺术价值。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选文的思想性 、审美情趣 、文化内涵”是调整后教材的突出特点,结合本文写景精炼优美,与学生热爱自然的心理形成共鸣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①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②知识目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③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欣赏和写作能力。

  ⒊教学重点和难点:

  《新课程标准》对八年级阶段的学习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语感。”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及本文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作如下安排:①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体会三峡的景色美以及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②教学难点: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据此,本课拟以点拨法进行教学,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文章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据此我设计了“整体感知——品析语言——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以点拨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以教师点拨法为主,辅以相应的教学手段。①三峡风光的相关挂图 ②课文朗读磁带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方法。在本课教学中,强调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以学生诵读法、讨论法、自读法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随着教改的深入,我正力求打破传统,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挂的三峡风光图片,谈谈自己对三峡的看法。

  2.听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听磁带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再通过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停顿。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这一环节着重体现《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的理念,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性。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旨在突破重难点,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训练。具体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这是基于《新课标》“重点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要求设计的,采用小组合作实施。

  第二步: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对作品中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步骤采用师生互动方式实施,以求更深入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和情感。同时把课后练习一的习题设计在内容的理解中。

  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①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笔的勾勒?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展开,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婉凄清。)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如对句子“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的品读和鉴赏,让学生体到三峡的清悠美等等。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 通过对三峡山水的具体描绘,突出了三峡的雄奇美、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分类积累文言词语。2、思考课文:课文《三峡》所描写的自然风光已成历史,如今的三峡大坝工程已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借鉴课文,抓住三峡工程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3、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的赞美,除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外,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三峡的诗歌。请抄写下来,在同学间进行交流。

  五、板书设计

  三峡

  山 ——— 奇、壮 ——雄奇美

  夏: 猛、急 ——奔放美

  水 冬春: 清、趣 ——清悠美

  秋: 肃、凄 ——凄婉美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相关文章:

1.关于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8篇

2.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七篇

3.【热门】说课稿模板汇编七篇

4.【精品】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5.【推荐】说课稿初中模板汇编七篇

6.【精选】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七篇

7.【精品】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5篇

8.【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编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