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01 11:40:1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五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说课稿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导入

  播放视频文件<光的故事>,并引入光的教学。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下列物体谁在发光?谁没有发光?光都是自己发出来的吗?

  蜡烛(实物图) 点燃的蜡烛(实物图) 手电筒 开亮的手电筒

  燃烧的火把 月亮 闪 电(闪电的视频影像) 太阳

  1.如果给光源下个定义,什么样的物体才能叫做光源呢?

  2.光源要具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二、探究光的色散、混合和物体颜色的本质。(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把探究过程交给学生,让探究在学生的相互帮助和老师的必要帮助下完成)

  1.由老师提供能够完成实验的必要器材

  2.由学生在实验中思考以下问题:

  ①你能像牛顿那样把太阳光分解成7种颜色的光线吗?

  ②你看到了哪些颜色的光线。和周围的小组比一比,谁的光线颜色最美丽。

  ③记下你所看到的光线颜色。

  ④把2个小组的彩色光带叠加在一起,你能发现什么?做做看,对此你产生什么样的想法呢?你可以进一步验证你的想法吗?

  学生实验:利用彩色滤光片迎着室外白色的物体看,你能看到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1.透过单张有色滤光片看。

  2.透过3张同颜色的有色滤光片看。

  3.透过3张不同颜色滤光片看。

  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

  观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实验纪录片。

  学生讨论、交流

  1、自身不能发光,而且也不能透光的下列物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什么颜色?

  (实物照片)红 花 绿 叶

  2、我们的眼睛接收到的色光是从哪里来的呢?

  3、太阳白光中的其他色光到哪去了?

  4.只有红光照射绿纸时,绿纸呈现什么颜色?

  六.光 能:

  讨论与交流:1.说说在我们的身边,太阳光是怎样被利用的。

  2.在利用的过程中,光能最终变成了什么能量?

  四.请学生代表总结这节课的收获、他在实验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随堂练习

  一.填空题

  1.太阳、月亮、镜子,其中是光源的有 ;光源可以分为 和 两种.

  2.光的三原色是 、 、 .

  3.《玄贞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这个实验属于光的 现象.白色光可以分解为 七色光.

  4. 光能,可以转化为 能、 能、 能。

  二.选择题

  5.使各种色光几乎都全部反射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 ( )

  A.白色 B.黄色 C.黑色 D.蓝色

  6.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 (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呈红色

  C.上衣呈白色,裙子呈紫色 D.上衣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课后链接:

  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的兴趣。

  说课我也不是很熟悉,本篇是在去年的一篇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胡乱为之,仅供参考。 不足疏漏之处请自行弥补。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生命和健康的权利》,我准备从九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说明: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四、说学情;五、说教法;六、说学法;七、说教学手段;八、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是人教版教材思想品德课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框。主要讲了三个问题——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人格权,让学生了解了人格权的内涵及意义;为学习这一单元提供一个框架。其次,阐述了“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让学生明确了生命健康权的地位;最后,介绍了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的关系”中“权利与义务”的相关部分:“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这框在第三课中承接前一课“权利与义务”的内容,为下一框《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作铺垫,是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的起始课,可见其作用和地位不可替代。

  二、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身自由权的内涵,特征及重要性。2.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身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3.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权给予的特殊保护。4.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

  教学难点:人身自由权的涵义及特点;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特殊保护。

  难点确定的依据是:由于初二学生思维的形象直观仍然占有主要地位,清晰建构起复杂的法律知识框架存在一定难度;又因为把具体的法律迁移到身边的现实生活案例中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待于学生法律意识的不断形成和完善,所以我把教材中这两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学情

  1、学生面临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行为时有发生,对未成年人生命安全、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的隐患也经常存在,而作为未成年人,很多学生缺乏安全、健康意识,加上法制观念不强,对生命健康权也了解得不全面,以致自己的生命健康经常受到侵犯或伤害。所以教学中,应突出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并强调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受法律的特殊保护,引导学生懂得重视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

  2、学生的需要:

  从现实角度看,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伤害未成年人生命安全、身心健康的行为和隐患,作为未成年人有必要对自己的生命健康权进行了解,从而对某些行为作出是非辨别,运用法律加以维护。从法律角度看,生命健康权是公民享受并行使其他公民权利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未成年人只有全面了解并正确行使了这项权利,才能保证其他权利的实现。从未成年人成长的角度看,正确理解并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有利于生命意识、健康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等。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为了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优选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五、说教法

  1、情景式教学法:旨在通过情景激发导入新课,创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3、读书指导法: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通览并研读教材,发现并提出问题,即找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内容主线;

  5、小组讨论法:讨论要在关键处、疑难处,在明确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从而通过优势互补、互帮互学达成共识、完成任务。

  7、案例教学法:教师精选案例,巧设问题,进行以案说法、法理结合,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六、说学法

  1、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阅读环节。

  2、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参与小组讨论和知识竞赛环节。

  3、探究学习: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七、说教学手段

  本课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强大功能,带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直观感受和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清晰全面的知识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八、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我通过漫画《救命》让学生讨论,激发学生了解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二、揭示教学目标。通过大屏幕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三、下发导学提纲。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提纲的内容,主要明确生命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的含义、重要性、法律依据、侵权表现、维权途径等。学生小组自学过程中教师参与交流。

  四、学习小组展示。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展示任务,小组长进行分工展示,其它小组给予补充,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精讲需要补充或是不易理解的内容。如:人身权利包含的内容、非法侵入和合法进入的区别、未成年人被雇佣的案例、人被狗咬伤的案例等。

  五、一课一测。学生在测试时教师监督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由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点评。

  六、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收获。教师出示电子板书,学生识记知识点。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特点

  这篇文章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

  2、选择这篇课文作为课外读物的目的:

  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说学情】

  这个班级经过去年一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他们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就可以了。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

  2、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说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说学法】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由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格言进入题目解读,由“窃读记”意思进入文本学习。

  (同学们,伟大的作家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成长离不开读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音孩童时代那奇特的“窃读”生活吧。首先,看看题目,窃字的原意是指什么?窃读又是什么意思?连起来,窃读记可以解释为……)

  设计意图:从读书的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8分钟)

  快速默读全文,找找“我”是用怎样的方法来“窃读”的,试着用一两句话分别概括出来。

  (过渡语:好的,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找看“我”究竟是怎样窃读的呢?并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四人小组交流)

  假装问价钱来窃读。

  贴在大人身边来窃读。

  下雨天窃读。

  饥肠辘辘的窃读。

  三、品读赏析(18分钟)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那么有谁能很快找出课文中集中体现作者窃读时心情的语句呢?“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圈划出描写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你的体会。

  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请大家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入手圈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在学生比较准确的说出自己的体会之后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说课稿 篇4

  一、说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渔人、鸬鹚、湖面的描写来反映渔民生活和渔民村优美的水乡景色。让学生通过诵读抓住重点词语(如“一抹”)来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从而感受到水乡的优美和渔人捕鱼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的乐趣,体会渔人和鸬鹚之间的默契。

  2、能抓住“一抹”、“恢复”等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3、能用“恢复”、“像……似的……”造句。

  三、说教学重点:

  能抓住“一抹”这个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四、说教学难点:

  体会渔人和鸬鹚默契。

  五、说教学准备:

  轻音乐的磁带。配套幻灯片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放松心情,谈话引入,学习“恢复”一词)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鸬鹚(出示幻灯片),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2、借助重点词语(配乐)齐背第一自然段。

  3、你学了这一段后你对这个景色有什么感受?

  4、提问:我们知道鸬鹚在等待命令,那它到底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呢?

  (已知引向新知,既是旧知的复习,又是新知的点拨和启迪。)

  二、深入阅读,品析词句

  (一)阅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根据“一抹”自由体会

  A、理解“一抹”的意思

  (1)、请学生根据刚才的问题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词语来。(一抹)

  (2)、“一抹”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3)、学生模仿抹的动作,思考:

  你觉得渔人的动作怎样?(快、轻、熟练)

  B、体会为什么用“一抹”

  (1)、竹篙用“抹”外,还可以用什么动词?(挥、扫、敲、拍等)

  (2)、提问:课文为什么用“抹”,而不用其他词语,你觉得一抹好在哪里?(小组合作研究一下)

  (3)、反馈板书。(可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正确的给予板书。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敢于大胆理解和表达。)

  (4)、大家都理解的都不错。谁能把这一抹中蕴含的情和意读出来?(个别读——齐读)

  C、研究“一抹”后的变化

  (1)、提问:渔人这轻轻一抹到底能抹出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你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小组合作研究)

  (2)、反馈板书。(可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的畅谈,理由正确的给予板书。)

  (3)、合上书本,请同学们研究想象:渔人这一抹还能抹出什么?

  (4)、学生再次反馈,教师板书。

  (5)、请大家自由读2-4自然段,读出渔人捕鱼时的忙碌和喜悦。(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阅读第三段(第5-7自然段),体会忙碌后的平静

  1、鸬鹚经过一阵忙碌之后,得到了什么?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圈出描写渔人和鸬鹚动作的词语。学生从中选些个词语说说可以看出什么?

  3、捕完鱼,鸬鹚饱餐一顿后,渔人划着小船回去后湖面又——(学生答)渐渐恢复了平静。

  (1、为什么要用上“恢复”这个词?(可找出文中几个句子说明)

  (2、划着船回去的时候,渔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你认为鸬鹚会怎么想?(指名说,给予鼓励)

  4、请大家带着渔人和鸬鹚的喜悦归来的心情品读第5—7自然段。(齐读)

  三、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抓住了“一抹”一词,一起学习了课文,也分享了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读懂了湖面的静和动不同美的情趣。

  2、齐读全文,体验情感。

说课稿 篇5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诗题意为夜晚停船于枫桥,全诗写的是一位旅途中的游子,夜泊枫桥时所领略到的一种凄清、寂寥的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乡愁绪。学习这首诗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在这之前学生已学生了杜牧的《山行》,对于诗中蕴含的情感已有所接触,因此,学起这首诗也有个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的要求,下面四个教学目标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体会诗人思乡、思念亲人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情感。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在这些目标中,要求人人都能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情感、朗读和背诵此诗;但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对意境的欣赏等,要求则高一些,这是让基础好的学生有所发展。

  我针对此课的教材与目标,是如此设计《枫桥夜泊》的古诗教学的: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读题解题

  1、事先安排了学生查找有关诗人及该诗的一些资料,因此,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为学习该诗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老师简介诗人张继(唐朝诗人,其诗多为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琢,《枫桥夜泊》较有名)。

  3、学生读题,尝试理解题意。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要掌握什么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滂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前疏后密,前两句“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写了一件事情:卧闻寒山寺半的钟声。密处意象迭出,可以主画,疏处点石成金,意趣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扶放”结合的学习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二句,通过师生合作探究进行学习。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象,通过观察课文插图结合理解“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这几个词的意思。

  老师要讲解“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理解要调整词序并适当地进行补充,使其变得通顺,大意为:(看到这一切)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心里很忧愁,很难睡得着。

  老师指导学生串讲前两句诗意。

  老师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讲句意,便可理解诗句。”

  如此“扶着”学生进行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习。”

  2、“放手”学生自学三、四句。

  全诗的三、四句较一、二句,有些难度,所以先自学理解字、词的意思,再试着串讲句意。

  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学习,然后派出代表汇报学习的结果,老师正好可以借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理解有所偏差的地方,及时予以纠正,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巩固了学习成果。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对诗句意境的欣赏是学生在理解诗意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进行朗读的前提条件,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之一,我主要采取了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想象法:

  提出: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从“霜、江枫”中可以看出是秋季,从“月落、渔火、夜半钟声”可看出是深夜)。

  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月落、马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

  老师再提示:如果你一人出门在外,远离故乡多日,有一天夜晚泊船于枫桥边,看到了月亮落下了,满地的白霜……听到了乌鸦的啼叫及寒山寺的钟声,这时,你有何感想?

  这让学生立刻感受到了该诗灰暗而沉郁的色彩,强化了对词义句意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品味到了游子浓浓的愁绪。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全诗的内容,在认识上已有所不同,有了提高。

  四、指导诵读

  古诗音韵和谐优美,节奏鲜明,但如果体会不到该诗的情感,则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我这样引导学生:

  提示:1)带着游子出门在外思念故乡、亲人的时候,必中满满的忧伤来读。

  2)读时语调要缓。

  五、迁移训练

  要求:在该诗中选一句你最喜欢的诗句,为它配上一幅你认为最能表达它所描述的内容的画。

  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的智力及技能的训练,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同时培养了一定的审美能力。

【【实用】说课稿五篇】相关文章:

1.【实用】说课稿四篇

2.【实用】说课稿3篇

3.【实用】说课稿三篇

4.【实用】说课稿4篇

5.【实用】说课稿9篇

6.【实用】说课稿八篇

7.【实用】说课稿范文五篇

8.【实用】说课稿合集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