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教案

时间:2025-09-30 11:24:11 教案 我要投稿

植树问题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植树问题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题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发现并理解段数与棵树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实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感觉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植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间隔与发现植树棵数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用尺子、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故事:(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在说话、做事情时不能信口开河,不加思索来完成。

  2、揭示课题: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我们的节日有很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3月12日是什么节?(植树节)其实,“植树”这件事还很有数学上的学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准备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去植树,每隔5米分为一段,一共可以分成多少段?

  100÷5=20(段)

  2、出示例题

  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读题分析理解:“一边植树,两端要栽”的意义。

  可能许多同学列成:100÷5=20(棵)

  (2)学生试做。

  让学生讨论。

  3、感知间隔的含义

  请你们伸出右手,张开,数一数,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的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是在几个手指之间?

  4、学生依次画图,课件依次演示画图过程的算法。

  段数棵数

  12

  23

  34

  56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5、完成例题。A:先要求出段数:100÷5=20(段)

  B:再次求出棵数:20+1=21(棵)

  6、再次感知,找到规律

  课件上做习题栽了8棵树,有()个间隔。(两端都要栽)

  有20个间隔,栽了()棵树(两端都要栽)

  三、尝试练习,做一做

  课件:1、园林工人沿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做书上的练习P122(练习二十)。T1、T2写在书上。

  四、巩固加深,拓展。

  1、打开书P117读书,思考。

  2、你在这一节课有什么遗憾?

  3、你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4、联系生活举例,加深理解。

  五、总结延伸

  植树问题还有许多学问,今天我们只是解决了两端都栽,如果两端都不栽,封闭图形(如圆形花坛)栽树又怎样计算等待下一节课再去研究。

  板书设计:

  段数棵数学生练习板演

  12

  23

  34

  45

  规律:棵数=段数+1

  或:段数=棵数-1

植树问题教案2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它不仅能写,能画,其实我们的手指中还隐藏了许多数学知识!现在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左手,这里有几根手指呢?

  预设:5根

  教师:那手指与手指间的空隙叫什么呢?

  预设:间隔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通常把两个手指间的空隙叫做间隔。大家观察一下,5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4个间隔

  教师:现在再看,现在伸出了几根手指呢?

  预设:4根间隔

  教师:4根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呢?

  预设:3个间隔

  教师: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4根手指之间有3个间隔,你们发现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数量关系了吗?

  预设1: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

  预设2: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教师:那你能不能用数学式子来表示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呢?

  预设1:手指数=间隔数+1。

  预设2:间隔数=手指数-1.

  教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知,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请看,请大家默读一下:(课件出示问题)。

  引例:同学们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那么这条路的一边将被树隔成了几段?

  教师:告诉我们 哪些条件?(提问)要求什么问题?(提问)

  教师:同学们先用尝试用线段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学生动手并提问完成)

  教师:这里的有几个间隔?

  预设:4个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

  预设:20÷5=4

  教师:2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分别提问)

  预设:20表示这条路的长度(一般我们把它称为总长),5表示每隔5米栽一棵(我们一般把它称为间隔长),4表示有4个间隔。

  教师:4个间隔相当于4段,所以我们数学上通常把有几段称为段数。所以4后面的单位是段。因此我们就得到了公式:全长÷间隔长=段数(提问)。根据除法算式中的关系,间隔长该怎么求?(提问)段数该怎么求?(提问)

  教师:那现在如果我想在这条路上种树,一共需要几棵树苗呢?

  预设:5棵。

  教师:怎么列数学关系式?(提问)

  预设:4+1=5(棵)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呢?

  预设:因为两端都栽。

  教师:你们都跟他一样吗?所以你发现了树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了吗?(提问推出棵树与段数的两个公式)

  教师:刚才我们是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那现在如果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呢?你还会吗?请看例1(课件出示例1)。大家在书本上完成。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请同学上台展示)

  三、利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连例题都难不倒你们!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在“植树问题”中,一定要是“树”吗?除了“树”,还能换成别的事物吗?大家请看(出示生活中的图片实例)可见植树问题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就请大家应用刚才学的知识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

  教师:今年的圣诞节刚结束,为了度过一个美好的圣诞节,张老师前几天在家可花了不少的心思!你们看——(分别出示3道练习)

  练习1.我买了装礼物的袜子,像这样每两只袜子之间隔0.5米,挂成一排长8米(两端都挂),一共买了几只袜子?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题目难度加大。(做完的同学可以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说)

  练习2.我又买了21只铃铛,挂成一排,长6米(两端都挂),每两只铃铛之间要隔几米?

  练习3.我还买了像圣诞树的衣服来装扮,15人排成一排,迎接圣诞老人(两端都排),每两个人之间隔2米,这个队伍有几米呢?

  四、回顾思考,全课总结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假如只栽一端或两端都不栽,那又会是什么情形呢?同学们课后去探究吧!

  五、逆向思考,拓展新知

  教师:最后老师有一个难度很大的题目想留给同学们回家思考!请看:

  练习4.在圣诞节这天,老师看见100位圣诞老人一起来给我们送礼物,他们并列排成两队(两端都排),每前后两个圣诞老人之间相距1米,则这个队伍排了有多长?

  六、布置作业

植树问题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P107例2。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难点:

  1、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和‘只种一端’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应用规律解决稍难的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1、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一、课前准备。

  1、小游戏。拿出纸条,分别把它们等分成2段、3段、4段,要剪()次、()次、()次,比较剪的次数和纸条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2、刘翔110米跨栏的图片,学生动手设计:在110米的`跑道上,每10米放一个跨栏,一共可以放多少个跨栏?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5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间隔数是()树的棵数是()

  我会用线段图表示:

  2、同学们在全长1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间隔2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间隔数是()树的棵数是()

  我会用线段图表示:

  三、应用规律。

  1、阅读课本107页的例2,结合情境图理解题意。

  小路的两端是什么?这种情况下还需不需要栽树呢?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两旁都不栽要先算什么?

  引导:请同学们先在纸上用线段图画一画你的种法.再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出示线段图)问题分析:

  两端都栽:

  两端不栽:

  3、讨论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例1是两端都(),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例2是两端都(),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4、发现规律。

  (1)说今天的发现。

  如果要在两个物体之间种树,那么

  棵数=间隔数-1(单边)

  (2)说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情况一:棵数=间隔数+1(单边)

  情况二:棵数=间隔数-1(单边)

  5、小组讨论

  (1)已知棵数和全长胡情况下,怎样求株距?

  (2)已知棵数和株距的情况下,怎样求全长?

  四、学以致用。

  1、完成教材第107页“做一做”第2题。先把题目的要求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说,再指名学生说一说。

  2、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四第3题。

  (1)指名一名学生朗读题目,理解题意。

  (2)提问:从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这种架设电线杆的问题应该怎么计算?

  (3)学生讨论后交流。

  (4)组织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3、第8题,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相互订正。

  4、第6题,读题说说这道题什么样的植树问题?你能解答吗?

  五、总结与评价

  这节课你经历了探究,在探究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在应用中你懂得了什么?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总长÷()=()

  两端栽:棵数=()+1

  一端栽:棵数=()

  两端不栽:棵数=()—1

植树问题教案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够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 能够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够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老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够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够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 学生自学探讨。(师巡视)

  3. 班内交流。学生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 做一做:118页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重点让学生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 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 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2. 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 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学生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够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情况,希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问题教案5

  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

  ⊙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0 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 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 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07页例2: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①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方法一60÷3=20(棵)20+1=21(棵)方法二60÷3=20(棵)20+1=21(棵)21×2=42(棵)方法三60÷3=20(棵)20-1=19(棵)19×2=38(棵)

  ②讨论哪种方法最合理。(学生讨论后汇报,重点说明“两旁”要乘2)3、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本环节将“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通过不完全归纳法验证自己找到的规律,渗透了代数思想。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教材109页5题。(结合生活实际去分析题意,独立解答)2、教材109页6题。(应用规律进行解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布置作业教材110页8题。

  板书设计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棵数=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数+1

  60÷3=20(个)20-1=19(棵)19×2=38(棵)

植树问题教案6

  设计说明

  1.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知识迁移法就是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启发学生进行新旧知识对照,由旧知识去思考、领会新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端栽树时的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掌握了两端栽树的解题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经发现了“两端栽树”的规律,这时老师提出如果两端都不栽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会有怎样的规律呢?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想表达的欲望也很强烈。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迁移和转化,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生的研究成果被认可,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重视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再合作交流。通过简单的例子验证前面的猜测,发现两端都不栽树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数学思想又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数=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开展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环境。

  ⊙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总长

  间距(3m)

  间隔数(个)

  棵数(两端不栽)

  6m

  间距(3m)

  2

  1

  9m

  间距(3m)

  3

  2

  12m

  间距(3m)

  4

  3

  15m

  间距(3m)

  5

  4

  18m

  间距(3m)

  6

  5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自由汇报: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或间隔数比棵数多1)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计丰富的探究活动,采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恰当地向学生渗透“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问题,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这一数学思想。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107页例2。

  (1)课件出示教材107页例2: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①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②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③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植树问题教案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一端要种、两端不种三种不同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课前谈话:

  今天来这里上课,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老师挺高兴的,这么多人,正好做一个公益宣传,请看--

  春天,是植树的最佳时间,在座各位朋友,同学,为了我们地球生命,给这些孩子们一个健康的环境,请爱护树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多多种树!支持的,鼓鼓掌!谢谢!

  一、创设情境,出示问题(2分钟)

  1、揭示课题(2分钟)

  师:你们觉得种树与数学有联系吗?

  生:间隔,米数等等问题。

  师:种树与数学之间确实有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在种树问题上研究数学。(课件出示课题:植树问题)

  2、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二、化繁为简,解决问题(26分钟)

  1、理解信息(2分钟)

  师:能看懂吗?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生:全长100米,每隔5米等等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两棵树之间的“间隔”;

  师:“间隔”这个词听过吗?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同学之间,手指之间......都可以看作是间隔。

  师:两端要种什么意思?

  生:头和尾各要种一棵。

  2、形成猜想(1分钟)

  师:如果,把这条路的一旁看成一条线段的话,猜猜看,需要几棵树?看谁想得快!

  生1:200

  生2:201

  生3:202

  师:三个猜想答案,到底哪个答案才是对的?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

  生:验证。

  3、化繁为简(4分钟)

  师:是的,可以画图,模拟种一种,数一数,就能知道正确的答案了。

  师:(课件演示)请看,用这条线段表示这条路。“两端要种”,先在开头种上一棵,然后每隔5米种一棵......大家看,种了多少米了?生:35米

  师:才种了35米,一共要种多少米?

  生:1000米。

  师:这样一棵一棵,一直种到1000米?!同学们,你有什么想法?

  生:太累了,太麻烦了,太浪费时间了。

  师:英雄所见略同,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方法是对的,但确实太麻烦了。其实,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这种方法就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来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课件出示:研究方法:复杂问题--简单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3、举例验证(5分钟)

  师:比如:1000米的路太长了,我们可以先在短一点的路上种一种,看一看,是不是有什么规律,找到规律了我们再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课件出示:100米--

  师:你认为取多少长的路,画图种树,比较好验证呢。

  生:5米,10米,15米,20米,25米。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长短不同的“路”,把它想象成“路”,行吗?你可以把它看作是10米,15米等等,现在请你用笔,独立在这些“路边”种树,并列出算式,把你的发现也写在纸上,开始。(学生独立活动,2分钟后,)

  师:把自己的发现,轻轻地告诉小组里的同学,并做好向全班同学汇报。

  4、反馈交流(如何操作还是一个问题)(5分钟)

  请一个小组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在黑板上。

  师:请你代表这组同学,把研究的过程,和得到的规律,向全班同学解释一下。

  师生互动

  师:这空在这里是怎么回事?

  生:间隔5米;

  师:为什么是空了4个间隔?

  生:20米里正好有4个5米;

  师:怎么算出来的?

  生:20除以5等于4

  师:4个间隔数,空了4次

  师:这样种(板书:两端种),可以吗?)

  5、揭示规律(0.5分)

  师:运用化繁为简的解决策略,同学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那就是:(板书:两端要种:棵树=间隔数+1)

  6、解决问题(3分钟)

  师:现在你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刚才复杂的问题吗?请独立列出算式。然后向同座说一说解决思路。(请一位学生板演,并说解题思路,老师追问:这里的200指什么,为什么要减1。)

  师:(指着猜想答案)当时你是怎么猜想到200棵的'。

  师:虽然你猜测的答案是错的,但你敢猜想,证明你有学数学的胆量,正因为出现了不同的答案,才让我们走上探索之路,所以,我们得谢谢你!

  7、巩固练习(6分)

  (1)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8根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2)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三、再度猜想,打通联系(10)

  1、过渡设疑

  2、形成猜想

  3、验证猜想

  4、得出结论

  5、打通联系

  四、拓展选择,辨别类型(3分钟)

  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现象与植树问题很相似。

  (1)同学们排队跑步,队伍长4米,每两人之间的距离是1米,这队学生有多少人?

  1)4÷1+1=5(人)2)4÷1-1=3(人)3)4÷1=4(人)

  (2)一根10米长的木条,工人叔叔按每段2米长的标准来锯开它,需要锯几次才能完成任务?

  1)10÷2+1=6(次)2)10÷2-1=4(次)3)10÷2=5(次)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街道一边一共有几个车站?

  1)12÷1+1=22(个)2)12÷1=20(个)3)12÷1-1=9(个)

  五、丰富背景,遗留问题。(1.5分钟)

  师:其实,同学们的收获才刚刚开始。多个点等距离排列成一条直的线,点的数量与间隔数之间有一定规律;如果,多个点等距离排列成一个方阵;如果,多个点等距离排列成一个圈,或等距离排列成其它形状,这里面蕴含着更深奥的数学,期待同学们去发现!

植树问题教案8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生活中常见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规律,抽取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再用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时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植树问题”,是后继学习的准备,需要正确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

  1、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2、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建立模型,应用模型,建立初步的.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4、体会数学模型的生活意义与作用,体验到学习的喜悦。

  学习重点:采取什么策略正确解决“一条线段并且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习难点:发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规律,建立“树的棵数=总长÷间距+1”的数学模型。

  预设过程

  一、尝试解题发现问题

  1、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植树方面的问题。(板)

  2、课件呈现学习材料,请学生尝试。

  3、反馈,形成争议:

  1)100÷5=20

  2)100÷5+1=21

  4、提出研究问题:植树棵数正好等于间隔数,还是间隔数加1呢?(板)我们来研究。

  二、研究规律

  1、议:在晒场的一侧(8米)种小树,两端都种,可以怎么种?

  2、生述师画,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

  3、自己尝试画图,完成表格。

  4、议:你发现什么?

  5、:当在路的一侧种树时,如果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也就是等于总长÷间距+1。(板)

  6、分析尝试题的正确解法

  三、练习

  1、变式练习

  2、扩展练习

  1、完成1-1。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尝试完成,并反馈。

  2、完成1-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怎么求总长?(板)

  3)尝试完成,并反馈。

  3、完成2。

  1)议:已知什么,求什么?(师在模型的相应地方画√)

  2)议:从间隔10米,能停41辆,能求出什么?求出总长后,怎么安排这51辆车?

  3)尝试完成,并反馈。

  四、

植树问题教案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6页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植树问题,理解并掌握在一条直线上“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2)、在理解间隔数和棵树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探究新知,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经历和体验“数形结合”、“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运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同学们一定喜欢玩猜谜语吧?(课件出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谜底:手)

  谁能很快说出谜底?(生口答)。

  师:你思维真敏捷。

  (2)、师: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仔细观察,你能看到数字几?

  (3)、认识间隔、间隔数。

  (预设1:数字5,5个手指;数字4,4个手指缝。)

  师:你观察得真认真!

  师:(课件出示)手指间的空隙,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板书:间隔。)一只手上有四个间隔,我们就说它的间隔数是4。(板书:“间隔”后加“数”)

  (预设2:生:有5数字5,5个手指头;有数字4,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做间隔吗?

  生口答,师出示手的图片,板书“间隔”和“间隔数”。)

  (4)、认识生活中的“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无处不在。(课件出示:人民大会堂柱子、路灯杆、摆花盆、钟声等),师边放课件边叙述说明。

  师: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间隔?

  生充分交流

  (5)、揭示并板书课题。

  师:像这样有间隔现象存在的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植树问题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题目信息:一条新修的公路,全长1000米,在它的`一侧种树(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

  2、理解题意。

  (1)、从题目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理解题意。

  师: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或句子,分析题意。你认为哪些词是比较重要的?

  题目中,“两端都栽”是什么意思?

  师:既然有“两端都栽”的情况,就有“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也有“只在一端栽”的情况。(课件演示: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三种情况。)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

  (3)、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一共要栽多少棵?

  (指名生答)

  (4)、提出验证。

  a:师:到底哪个结论是正确的呢?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

  b:生尝试寻求方法。

  生:可以画一画图。

  师:你的想法非常好,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1000米长的公路,画一画图,数一数实际种了多少棵。)

  (5)、尝试验证,边叙述边课件演示:因为两端都栽,所以要先在起点栽一棵,然后每隔5米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再隔5米再栽一棵……看看一共要栽多少棵。

  师:现在栽了多少米了?就这样一直栽到1000米处吗?

  (预设生:太麻烦了,浪费时间)

  (6)寻求“化繁为简”的数学方法。

  师:老师和你们有同感。1000米的路太长了,你觉得路的总长要是多少米好了?

  生尝试发表自己的想法。

  (预设生:50米、20米、10米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就是把路的总长换成比较小的数就行了。你们的想法太棒了!)

  师:在数学研究中,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即把“大数变成小数”进行研究,这样就可以“化繁为简”,找出规律。(板书:大数——小数,化繁为简)。比如,1000米太长了,我们可以转化成20米栽几棵,从而找出规律。

  师:老师在电脑上可以画成小树,你们在练习本上,也画成一棵棵小树吗?怎样表示小树比较简单?

  (预设生:画成小树太麻烦,可以用一个点表示一棵小树比较简单。)

  师:你的方法真好!用线段图来表示,简单明了。(课件演示:小树变点,成为线段图)

  (二)、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就来当一次“小小数学家”,研究一下当总长分别是10米,15米、20米、30米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有什么规律。请你们拿出题卡,认真画出线段图,并结合线段图把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2)、生独立填表。

  (3)、汇报交流:谁把你的结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结果一样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

  师: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把表格展示在大屏幕上。

  (4)、师:(边课件演示边引导)仔细回忆刚才画线段图填表的过程,认真分析这几组数据,能否说出总长、间隔、间隔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总长o间隔=间隔数)

  间隔数与棵数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课件表格下出示:间隔数o( )=棵数)。

  那么,当两端都栽时,如果知道全长和间隔,怎样求出棵数?

  (5)、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

  结合生答,师完成板书:总长÷间隔=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

  (6)、师:如果不画线段图,你能说出总长是50米时,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吗?

  学生口述答案。

  师:你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出示前面的例题。

  师:利用刚才我们发现的两端都栽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你能找到这道题的正确结果吗?

  (2)、生找出正确解法。

  (3)师:200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1?(200表示间隔数,因为间隔数加一等于棵树,所以要加一。)

  (师:你讲得太棒了!老师真心佩服你!)

  (4)、师: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类似于“两端都栽”的实际问题时,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决。

  小练笔:运动会上,在一条长200米的笔直跑道的一侧插彩旗(两端都插),每隔10米插一面,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师:请大家默读题目,然后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三、学以致用。

  1、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看,我们的《小苹果》舞蹈比赛中同样蕴含着植树问题的知识。

  (课件配图片出示)五二班学生参加《小苹果》舞蹈表演,其中一列纵队全长18米,如果每两个同学之间相距2米,这列队伍一共站了多少人?

  生独立审题,尝试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生交流方法和思路。

  2、钟声与钟声之间也有间隔,你能同化成植树问题进行解答吗?

  (课件出示)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敲完需要多长时间?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师:同学们,认真倾听钟声敲响几下?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几个间隔?(课件出示:结合5次钟声,线段图出示四个间隔)

  (学生结合课件演示,说出:钟声敲响5次,共有4个间隔。)

  大钟5时敲5下,有4个间隔,共用了几秒钟?由此能求出什么?那么12时敲12下,有几个间隔?敲完用多长时间吗?请同学们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汇报交流,说出思路。

  3、师:你们真了不起。请到知识城堡一展身手吧。

  (课件出示)8个同学站成一队,每两个同学之间距离1.5米。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师: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生汇报交流。

  四、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充分交流。

  师:在今天的探究活动中,我们不仅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规律,能运用这个规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而且知道了数学研究中“化繁为简”方法,会通过画线段图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在植树问题中还有许多知识,比如两端都不栽时、只有一端栽时,或在封闭图形上栽时,棵数分别有什么规律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究。

植树问题教案10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17-118页例1、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优差分化比较大,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不是很高,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特别设计了用儿歌引入的方法,观察手指,认识间隔以及利用学具动手植树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发现植树问题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灵活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寻找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

  【学习方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剪纸(小路、小树、房子)板书用的字条

  【学具准备】:剪纸或模型(小路、小树)常规学具剪纸(小路、小树、房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认识间隔。

  1、朗读儿歌,引入“五指”。

  朗读“五指歌”,边读边数手指。(对学生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观察手指,明确五个手指间的空就是间隔。

  师:你有什么发现?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五指四空)

  2、引入新课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让我们动手、动脑一起去探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吧﹗(课件出示: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设计植树方案。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要求每隔5米栽一棵。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什么是“一边植树”?什么又是“每隔5米栽一棵”呢?

  (1)学生小组合作,利用准备的学具模拟植树。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方案,学生用实物模拟植树,学生边栽边说明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贴纸演示种树过程。

  学生汇报并板演第二种设计方案,教师贴纸演示。

  师提问:什么情况下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小路的一端贴上房子,便于学生观察间隔数与棵树的关系。

  学生汇报并板演第三种设计方案,教师贴纸演示。

  2、探究间隔数的算法。

  师:三种不同的栽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发现都是在20米的小路上植树,都是每隔5米栽一棵,而且都有4个间隔。)4个间隔也就是小树把小路分成的段数是4段,段数与路长和间隔长有什么关系?要求段数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引导学生发现20÷5=4(段)也就是间隔数=路长÷间隔长)

  举例:如果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一共有多少个间隔?每隔20米栽一棵,一共有多少个间隔?板书:间隔数=路长÷间隔数

  师:三种不同的栽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引导发现所需的棵树不同,有的5棵,有的4棵,有的3棵.)

  板书: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

  师:看来,已知条件相同,但是植树要求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说一说,两端都栽时,间隔数与棵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只栽一端时,间隔数与棵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两端都不栽时呢?引发学生猜想。

  3、探究、验证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师:那间隔数与棵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利用线段图进行验证(课件出示线段图)

  介绍线段图:画线段图是数学上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清晰明了的表示出题里的数量关系。

  师:两端都栽时,栽3棵树有2个间隔,栽4棵树有3个间隔,栽5棵树有4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用一个算式怎样表示?板书: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 1

  师:只栽一端时,栽3棵树有3个间隔,栽4棵树有4个间隔,栽5棵树有5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用一个算式怎样表示?板书:棵树=间隔数

  师:两端都不栽时,栽3棵树有4个间隔,栽4棵树有5个间隔,栽5棵树有6个间隔??你发现了什么?用一个算式怎样表示?板书:棵树=间隔数- 1间隔数=棵树+1 4、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原来植树当中还有那么多的规律,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规律去解决问题吧。

  (1)课件出示例1:同学们要在一条全长100米的公路一旁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解答:100÷5=20(段)20+1=21(棵)

  (2)课件出示例2:动物园的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三、提高练习: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拓展:小明从住的楼房每上一层要走18个台阶,那么从1楼到5楼需要走多少级台阶?

  (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但是不要求学生在这堂课内解决,将它布置成课后观察作业,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再带回下节课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事物都有着和植树问题相同的规律,比如在在路灯之间,在栏杆之间,在转经筒之间,在人民大会堂门前的柱子之间也

  存在着间隔问题。(课件展示图片)还有在队列里,在楼层中的问题也可以用植树中的规律来解决,所以人们将这一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植树问题需要拓展的练习很多,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练习。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间隔数=路长÷间隔数

  板书: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 1间隔数=棵树+1

  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 1间隔数=棵树+1

植树问题教案11

  教学目标:

  1、借助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段数(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用画线段图来分析问题,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出示公告:为美化校园环境,现在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植树方案,择优录取。

  师:你们想不想成为校园环 境设计师啊?请你们认真看看方案设计要求。

  【媒体】需要在一条路的一边种5棵丹桂树。你会怎么种,请设计植树方案。

  (桔色学具代表道路,黄色小棒代表丹桂树)

  学生活动:先独立 思考方案利用学具摆一摆。(利用目测的方法,做到两树之间的距离基本一致)

  再4人小组合作探讨,汇报方案。(看一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1)我是两端都种。(学具演示,板书)

  (2)我是一端种、一端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3)我是两端都不种。(学具演示,板书)

  二、共同探讨,感受新知

  师:你们真棒,设计出了三种方案。那我们一起来 讨论第一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是5 ,道路被分成了几段(段数)?

  (棵数是5,段数是4)

  师:棵数和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棵数比段数多一)

  师:还可以怎么说

  (段数比棵数少一)

  师:可以用怎么样的.算式来表 示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段数=棵数-1 (棵数=段数+1)

  师:段数多还是棵数多?棵数多(强调)

  师:请同桌小组讨论一下,剩下的两种情况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2种情况,只种一端,棵数是5,段数也是5,段数=棵数)

  (第3种情况,两端不种,棵数是5,段数也是6,段数=棵数+1)

  小结:分段有这三种情况,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数学广场分段。

  板书:分段

  师:如果在这条路上装路灯,装8盏路灯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画草图 ,画一条横线代表 道路,画圆代表路灯)

  两端都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7段 段数=盏数-1

  只种一端 8盏灯 道路分成了8段 段数=盏数

  两端不种 8盏灯 道路分成了9段 段数=盏数+1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填空:

  (1)一条路的一边装路灯,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装10盏灯

  有( )间隔?

  师:想想是第几种情况,再回答问题。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我是从“从起点到终点都要装”看出来的。段数=棵树-1 9个间隔。)

  师:这里的段数、棵数相当于问题里的什么?

  (段数相当于间隔数,棵树相当于盏数。)

  师:所以间隔 数等于什么?(间隔数=盏数-1)

  (2)在一条路的一边插彩旗,从起点开始插,终点不插,共插了11面彩旗,这条路被分成了( )段?

  (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面数=段数 分成了11段)

  (3)在走廊一边摆花盆,走廊的起点与终点都不摆,把走廊分成了6段,一共需要( )盆花?

  (第三种情况,两端不种。段数=盆数+1;盆数=段数-1 需要5盆)

  (4)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这根木头被锯成了( )段?

  (第3种情况 同两端都不种的情况一 样。锯子锯的 地方相当于植树处,锯了几次就好比种了几棵树,每段木头相当于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段数=次数+1 锯了11次,锯成了12段。)。

  师:看来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找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判断题:

  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

  (1)如果要把一根纸带剪20段,需要剪21次。(X)【第3种情况】

  (2)把一根木头锯了11次,一共锯了11段。(X)【第3种情况】

  (3)体育课上,10位同学排成一排,他们之间有9间隔。(√)【第1 种情况】

  选择题 :

  (1)小胖在一根绳上挂气球,绳子的两端都不摆挂,一共挂了9个气球,把这根绳子分成了( ③ )段? 【第3种情况】

  ①8段 ②9段 ③1 0段

  (2)一根绳子长15米,小胖把它剪成了5段,剪了( ① )次?

  ①4次 ②5次 ③6次 【第3种情况】

  (3)小胖从底楼走到3楼,他走了( ② )层楼梯?【第1种情况】

  ①3层 ②2层 ③4层

  动脑筋:

  (1)小胖在他家的游泳池的池岸边上放了8盆兰花,把游泳池的池岸分成了几段?

  (封闭图形就好比第二种情况,只种一端,盆数=段数)

  (2)如果在每两盆兰花之间再放上1盆茶花,需要几盆茶花?

  (每两盆兰花之间指的就是段数,有几段就放盆)

  (3)爸爸上楼的速度是小明的2倍,如果父子两人同时从底楼上楼,当小明走到3楼时,爸爸已经走到了几楼。

  (小明从底楼走到3楼,一共走了2层楼梯。所以这时候爸爸应该已经走了4层楼梯,到了5楼。【第1种情况】楼梯数=楼数-1)

  四、小结:今天我们所解决的这些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通过动手画、摆、比,找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

  只栽一端间隔数就是植树棵树,两端都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不栽植树棵数比间隔数少1)

  板书: 分 段

植树问题教案12

  教学内容:教科书10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实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学习纸。

  教学过程:

  一、 谜语引入做铺垫:

  1.师:同学们,记得上一次上课前老师给同学们除了一个谜语,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个谜语。

  师说谜语,学生回答(手)

  师:真厉害!现在举起你们的右手,手心向我,尽量把五指张开,大家看,每两个手指间都有一段?(距离)。在数学中,我们把这一段距离就叫做一个间隔。(板书:间隔)5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4个),4个手指呢?(3个),3个手指呢?(2个),2个手指呢?(1个)。好,同学们可以把手放下了。

  2.现在请第一小组的前5位同学站起来,站起来的这5位同学之间有没有间隔?(有)。从第一位同学到最后一位,一共有几个间隔呢?(4个)后面一位同学也请站起来,现在有几位同学?几个间隔呢?(6位,5个),再站起来一位,现在是?(7位同学,6个间隔)。好,请坐,谢谢你们。

  手指之间有间隔,刚才站起来的同学间有间隔,我们在植树时,树与树之间也要有间隔,那么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探讨与间隔数有关的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植树节到了,同学们要在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2.理解题意:

  师:在这道题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回答(总长度100m,5m一棵)。课件演示。

  师:每隔5m一棵是指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m,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长度。

  师:还要注意哪些重要的信息?生:一边。师:一边是什意思?路有左右两边,只要在一边栽树,另一边不栽。生:两端要栽。师:路的起点和终点都要栽。

  课件演示。

  3.学生猜想:

  师:你们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谁来说说。

  生回答。怎样得到的。师板书:100÷5=20(棵)等等。

  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哪一种猜想是对的,我们要检验一下,你们认为怎样检验?(画图)100m的小路每5m画一棵,5m画一棵,这样画下去你们觉得?(太麻烦)。为什么麻烦?(100里面有20个5m),怎么办呢?

  像这样数据大、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选择100m中的`一小段,如果是15m的小路,可以栽几棵?20m呢?

  4.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我们用线段表示小路,把小路的长度缩小100倍,学习纸上15cm的线段表示15m的小路。20cm表示20m,我们用5cm一个间隔表示5m一个间隔。可以用你喜欢的图案表示一棵树。画好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学生操作。师巡视。画好的互相检查。

  5.学生汇报:

  师:请一个同学汇报一下结果,15m的小路?生:3个间隔,4棵树。

  师:同意吗?我们来演示一下栽的情况。首先起点处栽一棵,隔5m栽一棵。

  第3棵树时,师问:还要栽吗?(要)为什么?(两端都要栽)起点栽一棵,终点也就是末尾也要栽一棵。

  大家看,15里面有几个5m?(3个),也就是3个间隔。1、2、3,3个间隔,1、2、3、4,4棵树。3个间隔4棵树。刚才那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20m的小路?(4个间隔,5棵树)。我们来看,(课件演示)还是5m一个间隔,终点还要栽一棵。20里面有几个5m?(4个)几棵树?(5棵)。4个间隔5棵树,回答正确。

  6.尝试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不画图,你知道25m要栽几棵树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列式。汇报,师板书:25÷5=5(个间隔)5+1=6(棵)

  学生说列式想法:5m一个间隔,25m里有几个5m就有几个间隔,求出的是间隔数,棵数比间隔数多1,所以要加1。

  师:为什么要加1,你怎么知道棵数比间隔数多1(从刚才表格得到的规律)你们同意吗?(同意)。

  7.理解规律:

  如果说5个间隔就栽5棵树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来看,一个间隔对应一棵树,5个间隔就是5棵树,这样栽完了吗?(没有)为什么?(末尾没栽,这是一端栽一端不栽)5个间隔栽5棵树行吗?(不行),应该栽几棵?(6棵)。

  要使两端都栽树,棵树和间隔数有一个怎样的关系呢?谁来说。

  (棵树比间隔数多1,反过来,间隔数比棵树少1)

  8.巩固强化,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都明白了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考考大家,7间隔栽几棵树?20个间隔栽几棵树?9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2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非常好!

  如果用一个等式来表示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写?

  间隔数+1=棵树(棵树—1=间隔数)

  大家把这个关系齐说一次。

  要求棵数必须要知道?(间隔数)

  已知总长度和间隔长度怎样求间隔数?

  总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齐读一次。

  9.运用方法,验证例题:

  师:现在我们回到例题,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到底要栽多少棵树?你猜对了吗?

  看看黑板上这种做法对吗?生回答,集体讲评。课件出示正确列式。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在全长4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8m栽一棵树(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学生完成,板演,讲评。、

  把一边改为两旁,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2. 工人叔叔正在架设电线杆,相邻两根间的距离是200m。在总长3000m的笔直路上,一共要架设多少根电线杆(两端都架设)?

  师:这道题和我们今天学的植树问题有联系吗?(有)谁来说一说。

  生回答,师引导找到联系,在课件上标示。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集体讲评。

  3.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m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学生独立完成,师提醒:先求间隔数。

  四、课堂小结。

  (略)

植树问题教案13

  设计理念

  本课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接触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一节内容。和前几册教材一样,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课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教学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泡沫条、小树模型、表格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植树方法的多样化

  师:春天是个植树的好季节,你们知道植树有哪些好处吗?

  植树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兰兰想在门前小路的一侧种上三棵小树苗来美化环境。你们能帮她设计出一种方案吗?

  请学生上台用课件演示:鼠标移动书苗介绍设计方案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在小路两端各栽一棵,中间栽一棵;有的学生把三棵都栽在中间;有的学生从一端栽起,另一端不栽。】

  师示范给一种方案命名,其他方案请学生命名。

  结论:(1)两端都栽。

  (2)只栽一端。

  (3)两端都不栽。

  (板书)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整体地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放手让学生设计方案并冠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1)出示例1:六年级的学生想在全长100米的校园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要准备多少棵小树苗?

  读完题目,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猜猜看,一共要准备几棵小树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到底哪种答案对呢?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学具操作,初步探究

  到底谁的答案是对的呢?我们先取100米中的一小段20米来研究。

  小组合作,用学具模拟栽树。思考:两端都栽的时候,应该栽多少棵?

  学生展示学具,汇报模拟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汇报:每隔5米栽一棵,所以在5米,10米,15米,20米的地方各栽一棵。两端都要栽,所以在0米的地方又栽一棵,一共是5棵。】

  (3)教学画线段图

  我们用一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用几个点来代表小树苗。这就是我们经常要用到的线段图,线段图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思考。(课件展示)

  师:这几个点除了可以代表小树苗,还能代表其他的东西吗?引导学生发现点可以表示很多物体。

  师:两点间的距离可以用哪个词语来表示呢?(间隔)

  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间隔,能举些例子吗?

  刚才在植树中,你们发现了几个间隔(数)呢?是怎么知道的?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是数出来的,可能会说是算出来的……每一种方法教师都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老师呈现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遇到复杂问题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去研究。让学生利用学具模拟实际种树去检验,学生兴趣比较大,做到人人动手实践,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并自然过渡引出线段图,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师:同学们在刚才栽树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发现植树时要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除法来解决。】

  (4)感知规律

  如果让你们来栽树,在这条20米的小路上,要使每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树?

  【学情预设:学生会提出每隔1米,2米,4米,10米,20米栽一棵。】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间隔填上。

  小组合作:选择一、两种间隔,用喜欢的方法找出间隔数和棵数,填入表格中。

  总长

  间隔(米)

  间隔数(个)

  棵数(棵)

  20米

  (两端都栽)

  5米

  4个

  5棵

  1米

  2米

  4米

  10米

  20米

  填好表格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用画线段图、算一算、数一数等方法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自由选择方案,并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找出间隔数和棵数,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展示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体现“不同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可以不同”的教育思想。】

  谈论交流:两端都栽时,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两端都栽树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板书:(两端都栽)间隔数+1=棵数

  质疑:为什么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

  配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在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一。】

  (5)练习

  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你们用刚才所学的规律以抢答的形式来帮忙解决。

  两端都栽时,7棵树有几个间隔呢?9个间隔有几棵树?12棵树有几个间隔呢?20个间隔有几棵树?……

  【设计意图:全体学生一起抢答,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6)验证

  我们利用这个规律来算一算,两端都栽时,100米到底应该种多少棵树?看看前面哪些同学猜对了。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利用所学的规律加以验证。从中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解题策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应用规律

  (1)任意一纵队的学生起立

  师:谁能应用刚才所学的知识提几个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有几个间隔?头尾两个同学相距多少米?每相邻两个同学间隔有多少米?】

  (2)学校小路一侧插上12面彩旗,两头各插一面,每两面彩旗之间相隔6米,这条小路长多少米?

  (3)工人架设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长100米,从第1根到第9根之间要拉多长的电线?

  (4)学校组织40名同学参加车鼓队排练,请你设计一下队形?可能会排成几排?

  【学情预设:1排、2排、4排、5排、8排……】

  师:如果老师想排成一排,每两个同学的间隔是2米,想想,这个车鼓队伍头尾相距多少米?

  如果老师想排成两排呢?

  (5)我们的城市建设正在火热进行中,市里决定在一条长20xx米的街道两侧安装节能路灯,(两端都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算算看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设计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孩子们身边的问题,解决学校的问题,解决社会公益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的理念。】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对老师或者同学们说的呢?

  五、课外思考

  为了进一步美化我们的校园,学校准备沿着宣传廊一旁摆上漂亮的花。宣传廊全长约60米,如果每隔6米摆一盆花,你想怎么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

  【设计意图: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设计思路: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新增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上课伊始,对学生们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意识到植树和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而且植树中还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经历了猜猜,试试,画画,填填等多种学习形式,自主探究出规律。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学生自由选择方案,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发现了规律,并构建起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练习巩固环节,让学生运用新获得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课设计的立足点在于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探索规律的过程作为课堂的中心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植树问题教案14

  一、教材概述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分析具体的数学问题。

  3、经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体验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

  4、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但是,这个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特别是中下的学生。因此,在这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借助围棋盘,动手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来一起探讨封闭曲线中的植树问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总结规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投影仪,每小组一副围棋。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教师投影出示教材第120页例3情境图。

  教师:图上两位小朋友在干什么?(下围棋)

  你对围棋有哪些了解?

  师:在这小小的围棋盘下可有不少数学问题呢!

  板书课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投影出示围棋盘。

  师:在围棋盘上一个点可以放一个子。

  (2)出示例3。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多少个棋子?

  师:同学们算得都正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围棋盘最外层摆的棋子数等于最外层每两个棋子间的间隔数。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动手在围棋盘上摆一摆,数一数,小组合作探究。

  (3)学生汇报。

  通过动手摆,认真的观察判断,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

  三、反馈应用

  (1)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投影出示情境画面,出示第1题。

  (2)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2题。

  ①讨论:可以怎么摆放?

  ②最少需要多少盆花?

  (3)教材第121页“做一做”第3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汇报。

  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然后教师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二)

  a.19×2+17×2=72(个)

  (19+17)×2=72(个)

  b.18×4=72(个)

  c.17×4+4=72(个)

  封闭图形:植树棵数=间隔数

植树问题教案15

  【教学内容】:

  《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分成若干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和植树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比较的方法,找“植树问题”的规律。

  【学期与教材分析】: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等,其目的在于通过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不同的教师在处理植树问题的教学上各有差别,而俞正强老师,一个衣着朴素、老式的布鞋、光亮的脑门、憨厚的笑容,对“植树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和见解,他抛开课本给出解决植树这类型问题的方法,从练习题的引入出发,层层递进的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理解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上述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 俞老师从简单的习题着手,进一步联系到生活中的植树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练习引入,构建新知。

  课前创设简单易懂的题目“20米,平均每5段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很快列出算式20÷5=4(段),紧接着引出例题“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学生列出算式20÷5=4。

  俞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询问,为什么用除法?问题(1)中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练习中,突现知识的起点----平均分。而不同点又是什么?一是求点数,一个求线段。那么一共可以栽几棵树呢?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一共可以栽4+1=5(棵)树,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展开教学。

  二、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教学中,俞老师多次引导学生观察、假设、思考,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端点,也就是要在5棵树。使学生发现和理解,植树问题并非简单的除法就可以解决,植树问题种在的地方就是点,而非线段上,接着俞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生活中哪些人把什么做在点子上?学生通过思考后纷纷答道:电线杆、垃圾桶、栽花、纽扣、排队等,从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俞老师提出问题“段数和点数有什么样的关系?”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树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思维。

  体验是构建的基础,俞老师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理解植树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让一排学生当“点”每2米栽一棵树,可以栽几棵树?转变为如果路尽头有了一座房子,我们该怎么植树?如果路的头尾各有一个房子,又怎么植树?栽几棵?简单实在的实际问题,把本节课的知识点良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了,本节课也因此达到了升华。

  总之,本节课,以学生的设计为出发点,通过线段这一简洁、直观的方法的观察、分析,引导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进而透过现象发现不同情况下的棵树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本节课,俞老师没有课件,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真正是一节难得的常态课,值得我学习和借鉴。

【植树问题教案】相关文章:

植树问题的教案10-04

植树问题教案09-10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9-30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9-06

植树问题的教学反思04-14

《植树》大班教案11-27

《植树的季节》教案01-06

植树大班教案11-13

解决问题教案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