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案

时间:2025-04-25 08:16:41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蜡烛》教案四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蜡烛》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蜡烛》教案四篇

《蜡烛》教案 篇1

  一、导入: 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

  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

  3、作者简介

  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 提示: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

  四、探究写法,揣摩感悟:

  1 、再读全文, 其中是否有些片断令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任意选择片断朗读,原因的说明言之成理即可。可选择重点语句作详细的讨论和分析)。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感人的原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的意义。

  2.课文倒数第二小节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3.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动作来表现的,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蜡烛》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解决字词;查阅资料(二战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图片。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这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讨论明确: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设置问题情景二:

  课文中的老妇人,是本文的主人公,你能概括一下她的形象吗?

  讨论明确:

  ①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②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③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④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设置问题情景三:

  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

  ①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四、语段品读,体会精神。

  学生品读课文语段,畅谈感受。

  例:课文倒数第二小节。

  感受:勾画了战后的环境.烛光的背景,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再次点出烛光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胜母子,它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五、内心体验,互动释疑。

  1.内心体验:

  ①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她的动作来表现,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展开想像,揣摩一下老妇人的内心世界。

  a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样想的?

  b老妇人为什么深深一鞠躬?她心里又是怎么想的?

  ②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课后小结

  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文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

  课后习题

  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②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蜡烛》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品味文章中细腻的描写,领会物象与其内在情感的联系。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感悟内在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物象导入

  要求学生用“蜡烛”造一个句子,比较评价这些句子的妙法所在。

  (设计意图:意在言语训练中引出本文学习: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蜡烛〉的课文,看看这篇文章中“蜡烛”有何意义。)

  二、内容感知

  阅读后完成100字以内的课文简介。

  (设计意图:此环节视班级情况给予一定的提示,但简介中必须含“蜡烛”二字,目的在于以写带读,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

  三、语言品味

  朗读交流文中耐人寻味的语句,品味细腻感人的描写。

  1、11次炮火描写。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2、6次对蜡烛的描写。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3、4次黑色围巾的描写。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4、三爬三跪的动作描写。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用小组学习与班级交流相结合的形式,重在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文中的描写手法,认识战争的残酷、蜡烛的'的深沉含义、围巾所渲染的庄重气氛、老妇人对红军烈士的深厚情谊。)

  四、延伸拓展

  1、完成句子:这是一支 蜡烛,它 。

  (设计意图:此题置于“延伸拓展”部分,实际是对本文学习的一次总结与深化,既是内容概括,又是情感深化,与“内容简介”有相通的部分,但又更进一层。例如:这是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点在苏联红军烈士坟前的蜡烛,它燃烧出的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它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交流其他有特定含义的物象。

  (设计意图: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不仅仅是蜡烛,生活中,文学作品中还有许多事物赋予了人们的情思,以此题延展学生在课堂学习的空间。)

  五、布置作业

  课后从物象、内容、情感三方面赏读《百合花》(茹志鹃)。

  (设计意图:这篇小说是借白净纯洁的“百合花”的意象来表现中国战争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战士和战士之间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一句话,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百合花。在题材、主题与写法上与蜡烛一文都有相通之处,课外阅读既是巩固课堂教学,也是拓展训练。)

《蜡烛》教案 篇4

  目标定向: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重点与难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材分析: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已经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结的情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难,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教学方法:自学、点拨、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入境生趣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自学生疑

  1.给加点字注音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舀水 腋窝 揣在

  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学习释疑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四、点难拨疑:

  1.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本文描写一个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一位苏联红军的遗体后,将珍藏多年的喜烛点燃在烈士坟头静静陪伴到拂晓的感人故事。

  2.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战争之苦的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珍爱的结婚的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3.梳理文章思路: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五、反思学习:

  了解文体:战地通讯。(可与第一课比较阅读)

  (一)通讯的特点

  通讯与消息比,不仅需要六个新闻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通讯分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通讯的表达方式,不仅用叙述,还要较多地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

  (二)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同:用事实说话。

  异: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尽、具体、形象。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组成,通讯跟一般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

  在语言上,消息简洁朴素。通讯具体详细。

  3. 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六、迁移创新。

  七、布置课外作业:基础训练

【《蜡烛》教案】相关文章:

《蜡烛》教案10-27

《半截蜡烛》教案11-16

《有趣的蜡烛》教案08-29

半截蜡烛教案12-24

《半截蜡烛》教案07-09

《半截蜡烛》教案09-14

《蜡烛》教案15篇09-27

半截蜡烛教案最新11-15

《蜡烛》教案合集六篇10-08

《蜡烛》教案合集6篇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