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案

时间:2025-04-16 10:24:49 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草原教案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关草原教案3篇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2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美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几天来,我们跟着春姑娘游了风光秀丽的太湖,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认识了顽强生长的春笋,了解了不同状态的雨点。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新的地方。

  2.板书课题:5

  3.解题。

  (1)学习生字原。

  ①指名呼读音节yuan。。(复习整体认读音节)

  ②教学厂字头。

  ③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原。(引导用熟字记忆)

  ④谁能用原组成另外的词?

  (2)师述:

  大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特别勤劳。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图。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出示幻灯片。(图片内容:草原无边无际,绿草如茵。近处,羊儿涌出圈门,牧民跨马追赶羊儿;远处,羊群与白云相连)

  2.看图听配乐朗诵。

  边听边思考:

  (1)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很美、很大?

  (2)图上有谁和什么?

  (3)牧民们在干什么?

  (4)羊儿怎么样?

  3.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看图理解)

  无与元比较字形。

  铺满:指名拼读音节,举例理解。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牧:教学牛字旁。

  民的笔顺是 。

  要求学生用民扩词。

  骏马:指名拼读音节jun。骏马指好马。

  远处:指名拼读音节yuan chu。

  强调”远”。是整体认读音节。”chu”是翘舌音。

  远与运比较。

  处与外比较。

  引导学生用这两个字组词。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1)卡片抽读啪、打破、欢乐。

  (2)指名试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领读几个长句子。(第1自然段的第二句,第2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写字

  处、远是左下包右上的字。教学处的偏旁 ,称为折文。

  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引导学生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

  ①这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你从哪儿看出来的7

  理解词语:铺满新绿。

  (师述:因为冬天里,草原 一片枯萎,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草原上又绿了,而且绿色铺满一地,所以说是铺满新绿)

  ②黎明和宁静是什么意思?

  黎明:天刚亮的时候。

  宁静:举例理解。

  ③黎明前就发出了响亮的鞭声,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牧民起得早,说明他们很勤劳)

  ④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随着鞭声的响起,草原上可能会出现马儿的叫声,牛儿、羊儿

  的喊声,大人、小孩的说话声,草原上顿时热闹起来。课文中说草原醒来了)

  ⑤看图听录音,进一步理解句意。

  (图上先出现宁静的、铺满新绿的草原,接着出现牧民的鞭 子,最后出现马牛羊人在活动的情景。与之相配的是舒缓低沉的音乐,接着是啪!啪!的鞭声,最后是各种动物的叫声和人的吆喝声)

  (3)指导朗读。

  2.细读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

  羊儿 涌 奔

  牧民 跨 追

  (2)进一步理解第一句话。

  ①引导学生比较一只和一只只、旋。和涌、走和奔有什么不同。

  ②比较句子。

  羊儿涌出了圈门,奔向草原。

  一只只羊儿涌出了圈门,蹦跳着奔向无边无际的草原。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好在什么地方。

  (第二句话好,一只只、涌写出了羊儿的多,蹦跳着写出了羊儿的欢快,无边写出了草原的大,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明白、具体)

  (3)进一步理解第二句话。

  哪个词说明牧民的动作非常熟练?(跨上。、追赶说明牧民的动作熟练)

  指导朗读。

  3.细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读后说说远处有什么。

  (板书:像白云)

  (2)课文中把羊儿比成了什么?

  一群群和一群意思有什么不同?

  朵朵可以改成一朵吗?为什么?

  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3)看录像,体会意境。

  1录像内容:左天地相接的地方,羊群移动,野花盛开,绿草如茵,牧民的歌声在经久不息地回响)

  (4)指导朗读。

  二、作业

  1.练习写生字。(无、民)

  无和民都是独体字,书写要居中。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指名说说下列字的书写笔顺。

  无 民

  二、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春天的早晨,草原上是什么样的?牧民们怎么样?

  3.指导背诵。

  (1)帮助学生理清线索脉络。

  时间线索:鞭声响起 草原醒来 羊儿出圈 群羊如云

  空间线索:醒来的草原 近处 远处

  (2)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写字

  打:引导学生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左高右低。

  欢:结合教学又字旁,注意末捺改点。书写时左窄右宽,左短右长。

  牧:左右等宽、等高。

  四、作业

  1.在书上描红。

  2.抄写生字词两遍。

  3. 口头填空。

  ( )的鞭声 铺满新绿的( )

  ( )的羊群 朵朵飘动的( )

  4.练习用飘动说一句话。

  附板书:

  5

  羊儿 牧民

  涌 奔 跨 追

  像白云 唱

草原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1、欣赏《草原放牧》

  2、舞蹈练习

  3、创作活动:蒙古旅游。

  教材分析:《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乐曲一段。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第一主题是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情景。E羽调,3/4拍子。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抒发内蒙人们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歌曲的学唱,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通过欣赏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欢快活泼的音乐情景中,聆听和演唱《快乐的节日》,通过欣赏《草原放牧》,表现了祖国的新一代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动人形象。

  重点难点:

  欣赏《草原放牧》,体会乐曲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画画工具等。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体验教学法、律动教学法。

  设计理念: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这就是新课标下音乐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之一。那么,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让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增进感情?本课试图在欣赏过程中探索以感受、体验及教师的有效性提问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谈话引导:你们喜欢蒙古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那些辽阔的大草原看看吧!(播放《蒙古人》音乐)

  美的音乐,美的声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身临其境。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所听到所想到的。

  3、猜谜:有一句诗叫“犹抱××半遮面”,你们能猜到是什么吗?(媒体出示谜面)

  4、引导学生猜出谜底——琵琶,并进行评价。

  在此我用谜语导入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从感情上激起学生与教材的共鸣。

  5、画草原放牧的场面。师:你能将刚才所想的画下来吗?背景音乐为《草原放牧》。

  6、展示作品。

  新课程中强调音乐要让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敢于当众表现自己。在此我创设情景,在教学中给孩子提供表演和表现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欣赏乐曲 深化主题

  1、初听,教师提问:你觉得这首乐曲情绪怎样?

  2、介绍弹拨乐器琵琶,提问:你知道中国民乐中弹拨乐器还有哪些吗?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实物出示琵琶,加深印象。学生观察,提问:你知道它有哪些特征吗?通过实物观看及课前搜集的有关弹拨乐器的介绍,引导学生说出它的特征。

  3、复听乐曲,区分两个主题音乐的不同。

  4、分段欣赏,思考两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四人小组通过欣赏解决课后的两个问题

  5、再听,教师介绍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师示范,生跟学,并跟着音乐进行简单的律动。

  6、跟着旋律,哼唱两个主题。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内容,在本课教学中我安排了多次反复的欣赏,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有效性的提问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在欣赏的过程中,加入舞蹈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动起来,同时也加深了对乐曲的喜爱。

  三、拓展乐曲 想象创造

  1、创设情境

  师:昨天晚上,龙梅和玉荣给我捎了一封信,邀请我们班的同学去蒙古做客。你们想去吗?然后用“可怎么去呢?”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发言。同桌相互讨论,为“怎么去?”出谋划策。

  2、师:我们坐火车去吧!她们为我们准备了好多节目,你们想看吗?

  3、欣赏《蒙古人》《青藏高原》。生听,会唱得可以跟唱。

  4、多层展示,尽情表现。学生采用唱、画、说的形式在《草原放牧》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新课标提出,应该尊重艺术作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给学生创设即兴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创造,尽情表现。

草原教案 篇3

  静默草原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二、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预习要求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七、教学过程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八、板书(部分):

  静默草原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 --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草原与人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教案08-15

《草原》教案05-17

草原教案11-10

《草原 》教案08-06

草原的教案10-24

《草原上》教案10-27

关于草原教案08-02

草原的早晨教案12-14

《草原的早晨》教案09-15

草原教案范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