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

时间:2025-04-16 08:04:40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水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水教案三篇

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泉水的奉献精神,喜欢乐于助人的泉水。从而懂得关心身边的人,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手。

  〖教学重点〗

  1、认识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字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懂得关心身边的人,为需要帮助的人伸出热情的手。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鹃、泉、脆、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用高兴的语气读出泉水说的话。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词语卡片。

  3、相应课件。

  总第9课时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兴趣

  1.激趣谈话:小朋友,生活中谁见过泉?(学生自由说话。)

  2.简介"泉水":老师这里有几组"泉水"的生活照(播放《泉水丁冬》音乐)。教师随滚动的课件介绍泉水的照片。学生边听边思考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的泉水。

  3.揭题并读好课题。

  4.学习"泉"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的目的是调遣学生知识库存中已有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

  一、自读识字

  (一)初读(大声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几个生字。教师预设了A、B、C,当学生学有困难之时随时调用。

  2.交流,反馈。

  (1)交流自学的生字新词。预设A:用媒体展现文本第一段情景,巩固3个生字("哦、股、缝")。预设B:用图片识字。图片一为水罐、天然水塔,认识"罐、塔";图片二为杜鹃,引出画眉鸟等;预设C:理解"清脆"一词。(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

  [设计意图: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又是低段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二读(自由读通)全文,触摸语感

  师:学词原来会这样有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会更有味道,赶快找到一段或几段读给同桌听,试试看,你肯定行!

  1.检查课文。指名合作读好课文,教师相机点拨,正音。(推荐朗读最好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来参与初读这一环节。如果学生都能读通顺那就跳过这环节。)

  预设一: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

  预设二:第四段中读破句的句子的正确的读法:"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里,果树大口大口地/喝水。"让学生感悟"大口大口"是个重复的词语,不能分开读,它是说明喝水的程度或状态。同时以此为契机进行词语积累,让学生说说类似的词语。(如:嫩黄嫩黄、碧绿碧绿、雪白雪白等重叠形式的词语。)

  预设三: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设计意图:教师不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三读(默读)课文,揣摩文路

  1.小朋友们,默读时候不发出声,也就是在心底里读读,想想泉水到过几个地方?找到课文中句子并拿笔圈出来。想想:泉水来到这些地方干什么?

  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

  学生讲,教师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2.练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上述四个句子,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学生开火车练说。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和_。")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学生大面积地练说,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彩而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案《《泉水》教案》。]

  (四)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1.预设一词语的巧用。

  师: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文中并不是用"来到"一个词,赶快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到的地方的?跟谁说话?

  ①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②泉水流过山间的平静。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③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④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2.预设二词语的妙用。

  (1)用视频让学生感受用词的准确性。(如:流进…水池;穿过…山谷。)

  (2)读好横线上的词组。

  (3)文中像这类词组很多,找出来读读。(同桌互助互评。)

  3.引读课文最后一段:难怪泉水"丁冬,丁冬"地在弹琴呢!唱着,蹦着,多么欢乐的泉水啊!想一想,还可以说的泉水。(再次说话练习)设问:泉水为什么快乐?我们来看看──(出示动态课件。)

  [设计意图:"来到"与文中的"流进、流过、流到"的区别,用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流进水池"、"穿过山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由此领悟作者用词准确。从预设一中学生学会细心,明白用词严谨,讲究方法;从预设二中学生学会欣赏,领悟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图,文章就更加生动。]

  二、合作交流

   1.观看课件:请同学们边欣赏课件边读课文第一段话。请你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

  2.交流,反馈。

  预设一品赏"冲"字。(力量大,颈头儿足,这里体现出泉水快乐、急切的心情。)多元解读,积淀语感。设问1:泉水是地冲出来。学生可能说──使劲地、不停地、高高兴兴地、笔直地、急切地…要求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词语放进句子中读读悟悟。设问2:泉水这样冲出来,仿佛_。(说话练习。)

  预设二想象"阳光灿烂的世界"。(可以用课文中词组说说,一句话或几句话都可以。)

  3.朗读指导。一问一答,读出预设中学生体验到的情感。

  [设计意图: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满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读领悟

   1.课件展示"脆"、"股"、"鹃"3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共同点。

  ①这3个字有什么共同点?(月字旁。)

  ②这3个字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播放《泉水丁冬》的音乐。

  四、巩固延伸

   作业展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并授之方法。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是2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激励评价。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悦地学会了3个漂亮的字,又欣赏了同伴的字。在评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鉴赏美。]

  小朋友,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学会了8个字和一些词及词组,了解了课文中泉水来到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跟姐姐、杜鹃、果树、画眉鸟说说话,还学会了3个要求会写的字。

  总第10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泉水》这篇文章,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所认识的几个生字

  2看得出咱们同学对生字词掌握的很好。那我们来读读课文吧。你们想怎么读呢?谁当一回小老师?来分配一下吧。

  二读议课文感悟

  1快速读第一自然段

  ①谁能先说说,如果让你读这一段,你会怎么读呢?

  学生讨论得出: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出泉水清脆的欢快的声音。

  ②先自己练习一下吧。

  ③指名读,谁能说一说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④老师这里有一股泉水,谁能帮我贴在黑板上,其他同学齐读第一自然段。

  2泉水都流过哪些地方,遇见了谁,说了什么?轻声读第二--五自然段,把答案画在书上。

  学生边读边画。

  ①你读懂了什么?泉水流过了哪,遇见了谁,说了什么?

  ②谁有不明白的问题?

  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你从这四个自然段中选一个你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但是,得想办法,让大家一听就知道你喜欢这部分。

  ④想象:欢快的泉水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

  泉水流到,它看见了,泉水说:。

  3自由读六、七自然段,练习填空:

  泉水跑呀、跑呀,一路上遇到了。他们互相问候:。他们互相约定。

  三总结:

   1读完了课文,你喜欢泉水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像泉水学习呢,说说你打算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

  2朗读你最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下来

  3把你喜欢的段落读或背给你得好朋友听。

  四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欢快的泉水着琴跑下山去,她还会经过什么地方?会遇见谁,说了些什么?写一写。

  板书设计:

   5泉水

  山腰姐姐多

  平地杜鹃花清

  果园果树甜

  山谷画眉鸟美

水教案 篇2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案是师生根据学习需求共同拟定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案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究、因需合作在先,集体共议、顺学而导在后。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脉络,以“纯净水带给我的心情变化”为主线设计教与学,适时相融母亲的话和小女孩想明白了什么。使学生整体地、联系地自主感悟、相互碰撞、引导提升,来感受母亲对小女孩的教导,体会母亲的话的深刻含义。力求使学生在充分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依托学案,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课文内容虽很贴近生活,但与现在学生的生活水平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理解体会小女孩对“穷”的认识上,学生是有一定困难的。另外课文的第17、18自然段“母亲的话”和小女孩“想明白的内容”很抽象,但又具有较深的内涵,学生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运用“学案导学”的方式进行授课。第一课时依据学生不懂的问题,明确学习的方向,拟定学习方案。第二课时先学后教:学生按照自己拟定或选择的学案自主探究,做到因需合作;教师因学习重点和学习态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抓住“纯净水”这条线索,引领学生体会小女孩前后的心情变化,感受母亲话的深刻含义,进而感悟母亲的话对小女孩的影响,知道为什么当小女孩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及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懂得“穷”并不可怕,它也许是促进人们奋发进取的动力,产生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勇气,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3、能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写下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母亲的纯净水》齐读课题。

  课前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说说你对课题有了哪些了解?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读书

  (1)指名按部分读课文,注意做到正确、流利。

  板书字音读错和字音易错的词语,读一读:尴尬当即当做

  (2)有没有读起来感觉不太好读的地方,练一练。

  2、检查字词

  (1)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你们记得怎么样了?现在浏览一下,一会儿我们听写。

  注意把字写端正:下岗嘲笑节俭虚伪魔布不菲

  (2)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尴尬、虚伪和随心所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有哪些不懂的或想弄明白的问题,在书上标记下来。

  2、汇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依据学生说出的主要内容进行指导,注意要点要全、语言要简练——体现训练的过程(①一个小女孩,每逢上体育课的时候,都带着一瓶妈妈准备的纯净水;②一天,同学说她的纯净水像是凉白开,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③回家后,她责问妈妈,妈妈给她讲了自己的看法,小女孩想明白了,以后一直非常喜欢喝母亲的纯净水)

  (2)还有哪些不懂的或想弄明白的问题?在书上标注下来。

  随着学生的提问简单板书并归类:

  ●围绕母亲的纯净水:

  ①母亲的纯净水是凉白开,为什么课文的题目还叫做“母亲的纯净水”呢?

  ②为什么后来……,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围绕小女孩的心情:

  ①小女孩不得不说母亲是对的,可为什么……,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从开始到后来,母亲的纯净水给小女孩带来了不同的心情)

  ●围绕理解母亲的话:

  ①“再穷,……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心穷”怎么理解?

  ②“如果把它看作一件丑陋的衣衫,那么它就可能遮住心灵的光芒……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拟定学习方案。

  1、下一步我们深入学习什么呢?一个是看看这篇课文应该弄明白什么,一个是解决我们感兴趣或者不明白的问题。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什么?——①从题目《母亲的纯净水》来看要弄明白问题纯净水②从课后习题来看,要理解母亲的话。这些也是我们同学想弄明白的问题。

  方向1:母亲的纯净水:

  为什么后来小女孩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方向2:母亲的话

  后来,小女孩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那以前呢?母亲的纯净水从开始到后来给小女孩带来了不同的心情,这些内容的体会是不是可以归到方向1?

  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来拟定进一步学习的方案。(把怎么学设计出来)

  交流:

  (1)围绕母亲的话拟定:可以借鉴课后习题2

  要想真正理解母亲的话,一定要联系上文。可以补充一个什么问题呢?(母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形成一个学习方案:

  “那天晚上,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联系上下文思考:

  1、“母亲的话”指的是什么?

  2、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3、“她想明白了”什么?

  (2)围绕母亲的纯净水:

  可能1:当她可以……为什么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课文哪些地方提到了母亲的纯净水,读一读,想想为什么?(结合了课题)

  可能2:母亲的纯净水只是凉白开,曾经使小女孩感到委屈、酸楚,后来为什么她又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呢?(母亲的纯净水使小女孩心情变化这条线)读读相关的语句,也可以写写批注。

  (以上两个均可以作为学生自拟的学习方案)

  教师建议:每逢体育课,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但是她的心情前后是不同的,我们应该结合相关的'情境来感悟。在此基础上理解后来她为什么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饮料时,还是喜欢喝母亲的纯净水就迎刃而解了。

  形成学习方案:

  1、每逢体育课,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她的心情前后有什么不同?读读相关的句段,选择让你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2、为什么当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饮料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默读课文,思考。

  五、布置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母亲的纯净水》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依学习方案自主探究、因需交流

  三、共议交流

  以学案一为主思路进行交流,其间相融学案二。每位同学要随时参与,交流学习的收获。

  (一)母亲的“纯净水”带给小女孩不同的心情。

  每逢体育课,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可她前后的心情却是不一样的,谁来说一说?(高兴→委屈、酸楚→沉静)

  1、“还是为那瓶纯净水高兴”(略处理)

  (1)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有体育课,她接过母亲的纯净水的时候,心里虽然隐隐有点不安,但还是为那瓶纯净水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完成填空:

  她接过瓶子的时候,心里隐隐有点不安。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她还是为那瓶纯净水高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桌合作朗读指名读

  过渡:一次体育课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哪儿给你的感受最深呢?

  2、“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

  ●学生容易结合2~9及第10自然段去体会,随机出示:

  大家沉默了一下,都笑了。是的,是像凉白开。一瞬间,她突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喝了这么长时间的纯净水,确实有可能是凉白开。要不然,一向节俭的母亲怎么会单单在这件事上大方起来呢?她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

  (1)大家都读一读,为什么她觉得“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大家都笑了,自己喝了这么长时间的纯净水确实像凉白开)

  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

  (2)她听了母亲的解释。知道母亲是对的,为什么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呢?(解决上节课学生的疑问。她的委屈和酸楚在于:自己拿了这么长时间的凉白开,一直以为是纯净水,妈妈没有告诉自己,受到同学的嘲笑。……)

  ●也可能先谈到委屈和酸楚

  (1)学生谈到“想到同学们一张张嘲笑的脸,她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引导:课文哪部分写到了同学的嘲笑?读一读出示第9自然段

  (2)当时,她感到“很尴尬,当即扔掉了那瓶水”?为什么呢?(因为她一直以为是纯净水,现在想起来确实有可能是凉白开,感到很没面子,她很生气)

  听了母亲的解释,她认为母亲是对的,为什么还是感到莫名的委屈和酸楚呢?(同上)

  过渡:又听了母亲的一席话,她想明白了。

  3、沉静地回答“是。”

  后来,再去上体育课。当同学有意问她“里面装的是凉白开吗?”她就沉静地看着问话的人说“是”。

  过渡:不仅这样。再后来,当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饮料时,她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可能谈到母亲的话;也可能谈到“那天晚上,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则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母亲对她的教育)

  (二)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融合学案二)

  相机出示:

  “那你听听我是怎么想的。”母亲说,“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1、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对小女孩说这些话的呢?(同学说母亲的纯净水像是凉白开后,小女孩觉得委屈和酸楚;有人笑话小女孩……)

  引读母亲的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母亲对她说……

  2、母亲跟小女孩讲这些话,想让小女孩明白什么呢?(穷只是日子的一种过法,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那可就真穷了)

  引导深入:“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穷了,那可就真穷了。”点击变色。这句话中出现了三个“穷”字,请你再读一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对于后面两个“穷”的理解可能感觉困难)

  引导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小女孩和母亲分别是怎么看待穷的?(小女孩:认为丢脸,没有面子;母亲:勇敢地面对,认为是一种过法——虽然穷,但是母亲的心不穷)

  引导2:如果因为穷而看不起自己会怎么样呢?(希望破灭)——这就是心穷,心要是穷了,就真的穷了。

  所以母亲说,生接读母亲的话。

  过渡:那天晚上,小女孩想明白了母亲的话。

  4、“她想明白了”什么?出示:

  她想明白了母亲的话:穷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耻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如果……,甚至,还可以……,用它变幻出绚丽多姿的未来。

  估计学生能理解到小女孩想明白了:穷不是一种耻辱,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她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对穷的认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难于理解。

  引导1:对于家里穷,小女孩曾经怎么认为?现在呢?(一种耻辱→一种生活状态,要改变它)

  引导2:小女孩还想明白了什么呢?(理解难句:如果对“穷”的看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未来)师生合作朗读(师读如果……)

  5、是母亲的话改变了小女孩对穷与富的看法,以至于使小女孩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景,我来读母亲的话,请你们读出与母亲的话相对应的小女孩的话。(师读生接读)

  引导深入: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喝各种名贵的纯净水时,她却认为没有任何一种饮料比得上母亲的纯净水?

  (三)读懂课题

  解决疑问:上节课,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课题叫做《母亲的纯净水》?现在谁能解答这个问题。(母亲的纯净水,使小女孩对穷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以“母亲的纯净水”为题,吸引人;表达了小女孩对母亲的爱;……)

  五、写出你对文中“小女孩”或“母亲”的评价。

  故事中的小女孩和她的母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怎样评价她们呢?选择其中一个人物写下来。

  小女孩:很懂事(隐隐不安、母亲是对的);听从教导(想明白);从母亲的纯净水事后,她能正确地认识“穷”与“富”;心中永远铭记着妈妈的教导……

  母亲:一向节俭;善于理解人(体育课拿纯净水,与女儿的对话);言传身教(听听我是怎么想的);心不穷……

  展示学生的评价……

  六、布置作业。

  1、把这篇文章读给你的家长听,听听他们是怎么评价文中这对母女的?

  2、思考本单元后面的习作。

  板书设计:

  13

  母亲的纯净水

  小女孩:高兴→酸楚→沉静→喜欢

  母亲:(认识改变)穷

  【教学流程】

  【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教学设计点评】

  《母亲的纯净水》这篇课文,围绕“纯净水”事件讲述了一位母亲在发现孩子对“穷”与“富”的思想认识有偏差时,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的过程。如何把握课文的德育资源,又要上出语文课的味道呢?顾雪莲老师在设计教与学时是这样做的:

  一、走近小女孩,感受她心情的变化

  小女孩心情的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每逢体育课的时候,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可是她前后的心情却是不同的。开始心里隐隐不安,可还是为那瓶纯净水而高兴;一次体育课后,她知道了自己喝的一直都是凉白开,心里充满了委屈和酸楚;听了母亲的看法后,她很沉静了。

  小女孩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上课伊始,顾老师就引导学生带着学案二的这个问题:每逢体育课,小女孩都会拿着母亲的纯净水,可是她前后的心情却是不一样的,谁来说一说?引领学生整体读书,整合教材,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先后三种情境下的心情不同,作者的笔墨也不同。“虽隐隐不安,还是为那瓶纯净水高兴”顾老师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合作朗读,以读代讲,处理的简略有效。在感受小女孩心情的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一次体育课,情况发生了变化,小女孩感到很尴尬,充满了委屈和酸楚是这部分中重点读懂的内容,因为它是“关键”——它是母亲那段含义深刻的话的缘起(学案一的第2点),也是读懂母亲的话的铺垫,也必然是理解课题和结尾的基础。

  “哪给你的感受最深呢?”是一种开放的设计:学生抓住了重中之重的第9自然段,教师顺学而导、上勾下连,立足2~14自然段这个小整体感悟小女孩的心情,体会到了小女孩委屈和酸楚的原因。

  后来,听了母亲的话后,小女孩很沉静了。

  小女孩心情的变化,实际就是她对“穷”的认识和看法的一种转变。教学中,顾老师在引领学生感受小女孩心情变化的同时,也在引领着学生品味小女孩的情感和思想。

  二、品读母亲的话,感受母亲对小女孩的爱。

  母亲的话,有着较为深刻的涵义,是小女孩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也是课文学习的重点和理解的难点。母亲的这番话,不仅体现了她教育孩子的过程和方法,更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教学中顾老师没有急于让孩子直接理解母亲的话,而是按照学案一层层展开。

  1、联系当时的情境,感受母亲对小女孩的爱。

  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对小女孩说这些话的呢?在理解母亲的话之前,顾老师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此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文中的母亲。学生从上文可以感知:在小女孩受到同学的嘲笑时;在她心里感到委屈和酸楚时……母亲对小女孩说的这些话。另外,从母亲的言谈话语中还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女孩的爱。

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mm、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降水时间分布的成因。

  教学媒体

  自制多媒体计算机软件、“中国年降水量”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温差别很大。不仅如此,我国降水的分布也相差悬殊。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特征。

  【板书】第三节降水和干湿地区

  【出示投影片】①“新疆民居”,②“黄土高原民居”,③“江南民居”。

  【提问】为什么这些民居有如此大差异,这与当地降水有何关系?

  【讲授】要了解这些,离不了“中国年降水量图”(出示地图)。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800mm、400mm、50mm等降水量线的位置。然后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这三条等降水量线所在地区的居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当地的降水特点以及降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生讨论,准备表演。

  【提问】(1)请三位同学分别表演。

  (2)请同学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板书】一、降水的特征

  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

  【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

  【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

  【出示投影片】“北京1950~1994年降水量年际变化曲线图”(见教参)。

  【总结板书】年际不均

  【启发提问】为什么降水会形成这样的时空分布规律呢?

  【讲授】在我国东部地区,各地雨季开始和结束的迟早,主要是由夏季风的进退所决定的。

  因此说,降水的分布与季风有很大的关系。

  【板书】二、季风活动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

  【板书】1、季风的概念

  【讲授】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计算机显示】冬、夏季风的动态演示。

  【总结板书】2、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

  【计算机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屏幕显示季风区界线,并指出玉门】

  【讲授】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实际就是夏季风。

  【板书】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提问】请同学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

  【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比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计算机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板书】4、雨带移动与雨季

  【讲授】(屏幕演示)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屏幕演示云图】这是4月的云图,云带下方地区进入了雨季。5月,雨带将扩展到南岭地区,人们称之为“华南雨带”。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季风势力日渐强大,它已不满足困守在华南地区,又要北伐了。6月初,夏季风的先头部队来到长江流域,冬季风势力较弱,摇着小白旗又向北逃命去了。请看6月的云图,云雨带到达长江流域,江南进入雨季。因为时逢黄梅成熟季节,所以这个雨带被称为“江南梅雨”。有一句古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当地谚语还说“雨打黄梅头,四十五天无日头。”阴雨连绵常使衣物、食品等发霉,人们又抱怨地称之为“霉雨”。

  【讲授】(屏幕继续显示)7月中、上旬,盛夏来临,海洋上的暖湿气流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夏季风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了长江和淮河,继续北上。冬季风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于是,夏季风进入了华北地区,8月又占领了东北地区,控制了整个季风区。请看7月、8月的云图,这就是“华北、东北雨带”。

  9月份,夏去秋来,夏季风也要走下坡路了。而冬季风是天一冷就活动起来,局势迅速逆转,夏季风南移,华北、东北雨带结束。请看云图,云雨带又回了江淮流域。冬季风南下,势如破竹,江淮雨季很快结束。10月份,华南地区的雨季也结束了。前后不过一个月,到此为止每年一次的冬、夏季风争霸赛告一段落。

  让我们来总结全年的季风活动。

  【投影片】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

  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讲授】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有了。一般说来,季风活动是有规律的,但不同的年份势力强弱不同,登陆有早有晚,这样就造成了降水年际不均。

  【提问】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方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的降水多少吗?

  学生讨论、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

  【讲授】所以科学家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了四类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屏幕显示】“中国干湿状况”图。

  【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屏幕显示】湿润地区景观。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屏幕显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景观。

  【讲授】干旱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屏幕显示】干旱地区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为什么这么说?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水教案】相关文章:

《水》教案07-19

水的教案08-04

水教案07-30

水的游戏教案12-23

水大班教案09-21

奇妙的水教案12-23

有趣的水教案10-26

好玩的水教案10-05

水的净化教案09-08

《水》大班教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