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教案模板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案 篇1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一文的第4段,因为用词的问题,某些字句容易引起误解。还发现该段“第三”处若从远近大小的角度来质疑效果会更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并大胆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可喜的是被激励起来的学生又对我的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修改、完善。这让我认识到:学生的创新潜力是超出我们的想像的。
师:同学们,咱们学了《怀疑与学问》,知道了怀疑的.精神很重要,想不想试一试?
众生:想!
师:好!我在《〈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中发现了两个小问题,今天咱们就怀疑怀疑,看一看究竟是课文对还是老师对,好吗?
众生:好!
师:那就快读书,看谁能首先发现问题!(学生积极读书)
师:谁来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生1:就是有人对《枫桥夜泊》一诗提出了新的解释,刘金写了这篇文章对这些新解进行质疑。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质疑了对《枫桥夜泊》的哪几种新解?
生2:一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叫,而是指一座叫“乌啼桥”的桥;二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枫树,而是两座叫“江村桥”和“枫桥”的合称;三是说“愁眠”不是愁闷不眠,而是指一座叫“愁眠山”的山。
师:我们先看第一个新解,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生3:在课文的第4段,是分三步反驳:“首先”、“其次”、“第三”。
生2:不对!“首先”这部分不是反驳新解的!
生4:对!“首先”这部分是新解而不是质疑:(读课文)“首先,‘乌啼’不是乌鸦叫。因为‘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那么‘乌啼’是什么呢?他们考证出,‘乌啼’者,‘乌啼桥’之谓也。说是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这就是新解嘛!
生3:如果说“首先”不是对新解的质疑,那么“其次”和“第三”也不应该是。可是他们明明是嘛:(读课文)“其次,你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有何文献史料为证?……安知这乌啼桥不是在《枫桥夜泊》脍炙人口之后,由好事之徒命名的呢?……第三,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这不是质疑吗?
生5:并且,“首先”这部分里也包括质疑:(读课文)“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大家都知道,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这不是质疑吗?
生6:我看,“首先”一词主要指第一个新解,同时也表示第一次质疑。
众生:不对!“首先”只表示第一种新解!
众生:那么“首先”、“其次”和谁搭配?(无人应答)
师:“其次”、“第三”不和其他标志性词语配合使用行不行?(学生讨论)
生7:“其次”、“第三”不和其他词配合使用是可以的。比如:“对跑操不齐这个现象,全体同学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其次,体育委员的口令要响亮、规范。第三,其他班干部也要发挥作用。”(学生鼓掌)
师:这个句子的确精彩!同学们从“此种情况”往下读,看看如此理解通不通。(学生读书)
众生:只能这样理解!
众生:可是,在同一段落里出现“首先”、“其次”和“第三”很容易让人误解为同一个系统的!师:怎样才能不使人误解呢?(学生讨论)
生8:在一般情况之前加“第一”,将“其次”改为“第二”。
师:对,这样一改就一目了然了。
生9:对,但是不好。因为这是文章,用“第一”、“第二”、“第三”太死板了。不如将“其次”改为“还有”,“第三”改为“再说”。
生7:其余两个新解也要改,第二个改为“其次,就是对‘江枫’的新解了,这个新解尤其牵强”,第三个改为……不改也行,有了“其次”和“第三”就能够顺下来了。
师:妙!这样改不但灵活自然,而且两套系统都一目了然了--咱们今天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我们有理有据地修改了课本!孟子说,尽信书--众生:不如无书!
师:这就是怀疑的精神,发问的精神,现代社会最宝贵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要再接再厉。我感觉到还有一处地方好像有问题,同学们再读第4段,注意“第三”那部分。(学生读书)
生9:是有点问题。
师:什么问题?(无言)
师:想像你就是张继,坐在黑暗的船舱中,一抹残月吊在西天,不远处有座小桥,那残月正向……
生10:作者只是从位置的高低论证……对不起,我还是说不清。
师:这位同学已经触摸到问题的关键部位了,我们描述太阳、月亮从何方升向何方落一般怎么说?有这样的诗句吗?众生先后回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出东海”,“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红霞飞”。师:还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江潭落月复西斜”(《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诗句中的星座、大山、大海都有什么特征?
众生:又大又远!
生10:我知道了,乌啼桥又小又近,当然不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作者若从大小远近的角度来论证,就更能证明“乌啼”不是指桥了。(众生表示支持)
师:真聪明!我也是这么想的。
生11:老师,您怎样解释“月上柳梢头”?(课堂气氛为一变)
师:问得好!精彩!谁替我反驳?(学生热烈讨论,老师也恍然大悟)
生7:可以这样解释:当眼、物、月三点基本一线时,才会有“月上柳梢头”的说法。难道诗人是在乌啼桥下吗?(老师用目光鼓励生11)生11:当然不是在乌啼桥下。但如果乌啼桥能高到东山那样,不就可以三点一线了吗?所以作者从高低的角度来论证“乌啼”不是指桥是有道理的。但如果再加上远近大小的角度会更好:“桥在河上,位置较低,又远没有足够的体积和距离,不可能使人产生月向那儿落的感觉,所以‘乌啼’不是指桥。”
众生(竖起大拇指):棒!
师(也竖起大拇指):了不起!比老师想得更细致、更全面。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创新之星!他有自己的思想,会冷静地思考。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我们要向他学习。
桥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纸是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和十分熟悉的,在孩子眼中纸是一种平凡而又好玩的东西。生活中他们喜欢在纸上写写画画,喜欢拿着纸折成、拼成各种各样有趣的东西。每当孩子用纸创造出自己的"杰作"总是欢呼雀跃。因此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利用一张普通的纸造出一座不平凡而且坚固的纸桥,从而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实验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凡事动手试一试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动手尝试中体验实践的意义,让幼儿了解创造发明并不神秘。
二、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尝试,发现同一个物体改变它的形状,它的承受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改变。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及探索愿望,并能与同伴合作分享自己成功的体验。
三、活动资源准备:
1、广告纸若干、易啦罐做成的"小国王"若干、椅子、积木若干。
2、电脑课件故事《纸桥》
四、活动过程:
1、利用课件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与兴趣。
师:小朋友你想去童话王国吗?好,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童话王国,看看童话王国里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小朋友一边看一边动脑筋想问题。
2、幼儿根据课件提出的问题,利用操作材料自由地探索。
(1)师:"小朋友你们想当建筑师帮助纸国王用一张纸造一座坚固的纸桥吗?瞧,纸国王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宝宝,你们能把这一张纸宝宝变形,让它变成一坐可以让国王站上去的纸桥吗?
(2)师:"小朋友真聪明你们把纸宝宝变成波浪型的纸桥,国王就可以站桥上了,真棒!
3、在幼儿已经了解把纸变形的基础上,拓展幼儿的思维,让幼儿了解,一张纸改变了形状它所承受的力也不同了。激发幼儿带着问题继续实验,并向同伴说说自己成功的桥是怎样做成的,可以做成怎样的纸桥。
(1)师:"小朋友,真棒做了这么多的纸桥,谁能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你的纸桥是怎样做的?
(2)师:"小朋友你能告诉老师你的新发现吗?(纸改变了形状后它承受的力也改变了)(3)师:"小朋友,你们真棒帮国王造了一座坚固的纸桥,国王可高兴了,可是他说波浪型的纸桥不好走,走起来很难受,还想请聪明的小朋友帮帮他,让波浪形的桥面可以平整一点,好走一点,你们谁想到了好办法?在桥面上在放些什么?(放多一张纸)4、游戏体验,师幼合作利用纸桥的原理造一座"快乐桥"。
(1)师:"瞧,现在国王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桥,去看看美丽的世界了。"(2)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来做工程师用纸宝宝为我们造一座快乐大桥,你们可以去邀请客人老师一起来帮忙。"
桥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 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播放《江雪》的FLASH,请同学们欣赏,简介《江雪》的有关知识。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意境美不美?(美)它美在哪里呢?
3、对了,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什么都没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的画面肯定是单调的,没有生机的。在这样一片白的背景上,出现了一个戴着斗笠、披着蓑衣的老翁在那儿钓鱼,整个画面都因为他而生机盎然了。这样绝美的意境造就了这首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将以这种美学的眼光来审视桥,看看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桥美在哪里。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的'工艺品来欣赏”,作者欣赏的到底是什么?
提示:从作者的身份来看。作者简介,出示几幅作者的美术作品,请同学欣赏。
明确: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形式作用,是从作为一个画家的独特的审美角度、从构图的角度来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的美学效果。
2、齐读第二段,体会其中的美学原理。
3、由以上的美学原理欣赏下面两幅画。(课件)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块、线、面——大气沉稳。
下降、上升——动静交错、和谐。
(三)语段研读。
1、课文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表现?
2、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舒畅
3、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销魂 四段(。课件)
4、长桥给人带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美感——满足
5、风雨桥给人带来安闲、自在的感觉——欣赏
6、《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7、庄稼地里的小桥——柳暗花明 五段(课件)
8、高山峡谷中的索桥——无限风光在险峰。
9、小结:这些桥之所以能给人以美感,是因为它们能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充分发挥桥的那种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作用。
10、我们再来看以下两座桥(出示南京长江大桥和钱塘江大桥的图片)作者对这两座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
南京长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 六段
明确:从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对这两座桥是不欣赏的。他认为这两座桥与周围景物配合得不和谐,所以产生不了美感。“美与险不是一回事”。
这九幅画里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试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四)比较阅读。
与《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比较,直观的看,你觉得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明确:语言——文艺性强。 复习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性说明文按写作对象分类。
事理性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按写法分。
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文(如《桥之美》)。
(五)体会文中的美句(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
(六)总结课文。
桥之美,概括的说是桥在不同的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桥只有与周围景致成为和谐的整体,才能共同构成美丽的画面,起到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的美学作用。
(七)拓展延伸。
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2、体会诗歌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3、体会红军英雄的事迹与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缅怀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第二小节,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体会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时期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对红军的赞颂。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诗人顾工写的一首现代诗——《我站在铁索桥上》。
2、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不少关于铁索桥的资料,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铁索桥吧!
3、(出示图片)看到铁索桥,你有什么感受吗?
4、诗人站在这座桥上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体会吧!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件播放的范读。
2、自由朗读诗歌,由学生自己提出阅读要求。(预设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朗读诗歌,其他学生作评价。
三、再读诗歌,深入体会
1、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诗人站在铁索桥上,他看到了什么?可以在诗中划出有关的词句。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重点词“云雾、白浪”,并指导学生朗读。从“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你感受到了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2)看到这些诗人想到了什么?从诗中找出相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利用课件出示“攀着、冒着、冲破”,使学生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
学生观看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电影片段,看完后谈感受。再读这部分诗歌。
2、诗人追忆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场面之后,又想到了什么?学生结合前两节的学法自读自悟,然后全班交流,并练习朗读。
(预设问题: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从“轻轻地,轻轻地”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3、此时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从诗中找重点词来理解体会。(心潮汹涌激荡)
诗人要高声歌唱,他要歌唱什么呢?
四、品读诗歌,升华感情
1、这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啊,让我们也高声歌唱吧!
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朗读全诗。
指名朗读,全班评价。
3、根据提示背诵
4、欣赏本诗歌曲。
五、小结
六、课后作业
1、学唱本诗歌曲。
2、选择喜欢的诗节背诵。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云雾 白浪
想到 红军曾强渡
如今的模样
英雄的土地和人民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7-10
《桥》教案11-21
桥的小学教案01-08
关于桥的教案09-19
北京的桥教案10-27
《奇妙的桥》教案09-10
中班桥的教案09-09
桥教案模板11-02
语文桥的教案09-07
桥教案范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