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2-04 06:56:2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锦(9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集锦(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全文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PowerPoint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PowerPoint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PowerPoint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PowerPoint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三、自由学习课文

  1、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汇报学习成果。

  2、质疑,讨论,解疑。

  3、小结,PowerPoint出示板书。

  四、精读“潮来时”部分的重点句子

  设想: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帮助理解,又帮助记忆。

  教法:PowerPoint出示,图句结合,指导品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鼓励学生想象,主动模拟闷雷滚动的声音,并读出隆隆的感觉。)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沸腾的场面“跳着、叫着、喊着”,指导读出惊喜的感觉,理解“人声鼎沸、沸腾” )

  3、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 逐渐拉长, 变粗,横贯江面。(同桌互读,读出激动的心情。)

  4、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分组比赛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5、浪潮越来越近,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个别赛读,读出雄伟气势。教师鼓励,与学生一起鼓掌。)

  6、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来。(教师试读,学生评价。)

  7、加入自己的表演,入情入景,分男女赛读“潮来时”部分。

  8、小结,课件出示练习,反馈学习情况。

  五、学习“潮过后”部分

  齐读,谈潮过后的`景象。PowerPoint出示板书。

  六、PowerPoint再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总结全文。

  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希望把今天学到的方法用到今后的学习当中。

  七、拓展练习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仿写飞沙滩的潮,用上课文

  的好词佳句。

  八、布置作业

  1、继续仿写。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任务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1.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2.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2.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

  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特点]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介绍有关背景。

  3.学习课文的1~2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看课文62页的介绍)

  《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的意思。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453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一般的看法是,《国语》的成书有一个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

  后人曾传《国语》和《左传》并称,称《左传》为《春秋内传》,《国语》为《春秋外传》。其实《左传》侧重记事,《国语》侧重记言,就文学价值说,《国语》不及《左传》。(请参考课本62页介绍)

  但总的来说,《国语》开创的国别史对后世是很有影响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司马迁《史记》和《世家》,陈寿的《三国志》,皆与《国语》一脉相承。

  三、背景介绍

  《勾践灭吴》记述了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及勾践灭吴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大败之后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的故事。

  (放录音,让同学们整体感知课文)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生字:栖(qī)絺(chī)譬(pǐ)雠(chǒn)嚭(pǐ)赦(she)鄞(yín)蕃(fān)饩(xì)

  (2)多音字:贾(gǔ)人爪(zhǎo)牙疹(chē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识则不衣

  (3)通假字:“餔”通“哺”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

  “有”通“又”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三千

  (4)异体字:“已”同“矣”例句:虽悔之,亦无及已

  “句”同“勾”例句: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取”同“娶”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

  “免”同“娩”例句: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政”同“征”例句: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歠”同“啜”例句: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学生齐读课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读音)

  2.再读课文,指导诵读,理清思路,简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1)勾践之言要读得沉稳、坚定、语速适中,因它虽兵败栖于会稽,事急求谋臣,但紧张而不慌乱,实为将帅风度。

  (2)大夫种临危不乱,挺身而出,进见勾践。所言责备之中又可见忠贞和自负,要读出来。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句节奏感很强,“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读。

  (4)“无乃后乎?”是大夫钟对勾践的提醒,要读出责备之中的忠诚之意。“何后之有?”虽是反问句却要读出诚恳的纳谏之意。

  (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本段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段以简练的笔法写出越国兵败退守会稽之后,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诵读指导:

  (1)本段主要记叙吴国大夫伍子胥的言辞。勾践派大夫钟使吴,以求和解,伍子胥坚决反对,他的进谏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要读得从容不迫,抑扬顿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句要读得恳切、坚决而有力量。

  (大夫钟之言要以谦卑恭顺之语气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

  (齐读,指名一学生读,读后点出不足之处)

  提问:大夫钟赴吴求和,吴国君臣的态度如何?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吴国忠臣伍子胥反对和解,力谏吴王夫差。认为“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吴国佞臣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以“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国的利益上,谏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听忠臣之谏,轻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和解。《勾践灭吴》说课稿教案

  (齐读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1.《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史书,共21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八国之事。

  2.《国语》是通过______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学生回答:《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之事。《国语》是通过记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2.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

  3.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4.遂使之行成于吴

  学生回答:“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的“栖”应为“退守”之意。“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中的“昆”为“兄”之意。“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中的“贾人”为“商人”,“资”为“储备”,“絺”为“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遂使之行成于吴”句中的“行”为“赴吴”,“成”为“讲和”。

  资料显示(三)(投影或多媒体)

  1.大夫钟是如何论述为政必须先求谋臣的道理的?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后,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2.对于越国的求和,子胥、太宰嚭的态度如何?结局如何?

  学生回答:大夫钟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之后干的第一件是求谋臣。

  对于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坚决反对,太宰嚭贪财好色,为越开脱,吴王夫差听信了太宰嚭。

  二、学习课文的3~6自然段

  从第二自然段中可知:大夫钟略施小计,贿赂了吴国佞臣太宰嚭,吴王夫差听信太宰嚭之言,与越国订立了盟约,为勾践的报仇雪耻创造了条件。为了复国,勾践是如何做的呢?

  1.学习三、四自然段

  (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1)“勾践说于国人曰”中“说”读shuō.“去民之所恶”中的“恶”读è,当作“不好”讲。“南至于句无”句的“句”读gōu,同“勾”。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中的“衣”读yì,是动词,当“穿”讲。“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用真正的北京口语(京白)介绍回荡在京城胡同小巷中的叫卖声。

  2.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难点

  1.生动幽默的语言。

  2.结构安排独特。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人

  教师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播放一些街头叫卖的吆喝声,增加学生的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

  作者简介

  中央文史馆馆长。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二)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第1至3段),总写旧北京城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第4至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

  提问: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重点写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交流。

  写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突出了叫卖者的本事:他们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正因为叫卖者的这些种种特点,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介绍的各种吆喝声。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课文,这里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想想这两个层次如何划分?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文章这里从两个方面写“吆喝”,作者按时间顺序展开,一天中按从早到晚,一年中按春夏秋冬,条理层次清晰。

  提问:

  作者写从早到晚的吆喝声,具体写了哪些叫卖声?重点又写了什么?‘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

  作者从早写到晚。写早晨吆喝卖早点的:大米粥、油炸果的;和新鲜蔬菜的:卖青菜和卖花儿的。写白天卖日用百货和修理各种家具的,这就更热闹了。

  然而重点是写晚上。北京胡同的.晚上好不热闹:卖夜宵的,唱话匣子的,用凄厉动人的叫喊讨饭的,真是应有尽有。这一层作者重在写出北京胡同里小贩的叫卖声持续时间之长,种类之多。

  五、小结

  主要理解北京胡同里小贩们在夜晚发出的各种吆喝,感受京城民俗风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招徕、隔阂、吆喝、吹嘘、随机应变、油嘴滑舌。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阅读文章第十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结构有何特点?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二)阅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问:这一部分所写内容与前文有何不同?试具体说说。

  文章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品味语言 .

  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

  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

  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四、探究活动

  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所熟悉的吆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五、小结

  本文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此外,文章在结构的安排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2.能力目标:通过读、背积累知识,了解生活经验。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读字词,并发现其特点;了解词语的含义并正确表达。

  2.激发学生主动识字、词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正音)

  2、教师范读词语。你们发现什么了?(这些词语都是生活用品)

  3、集体齐读词语。

  二、我的发现。

  1、学生读字词,教师正音。

  2、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反犬旁的字都和动物有关,鸟字旁的字和鸟类有关,虫字旁的字都和虫子有关)。

  3、学生分小组读字词。

  三、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且了解半包围结构的笔顺规则。通过读、背积累知识。

  2、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字词句运用。

  1、学生读代表心情或情绪的词语。

  2、学生表演不同词语。

  3、集体读词语。

  4、读词语,用词语说句子。(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指导)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学生试说句子含义。(教师提示、补充)

  3、集体齐读,学生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三只白鹅》。

  四、课堂。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2.继续培养运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阅读全文,了解树的年轮和树冠的形成和作用。

  (二)培养学生运用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二)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三)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以“年轮”为例,“年轮”是指木本植物的主干,由于种种原因,生长的快慢不同,在木质部的断面显出环形纹理,这种环形纹理叫年轮。年轮数与树龄相当。

  2.在了解了年轮的意思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讲什么叫年轮的一段课文画下来。

  3.指名读第5自然段。

  4.出示句子:

  “长一岁,就画一个圆圈,再长一岁,就在原来的圈外再画一个圈。人们把我画的圈叫年轮。”

  5.指名读句子,说句意。

  让学生通过这两句话,了解两个意思。

  (1)什么是年轮?

  (2)根据年轮可以知道树的年纪。同时学生阅读这个自然段。

  (3)要从中了解用年轮判断树龄的科学性、可靠性。

  6.教师出示年轮图片,让学生判断树龄。

  7.联系实际,理解“树冠”一词。在字典中“冠”是指帽子,“树冠”即是指树木主干上端长满枝叶的部分。教师可采用出示树木的图片,让学生判定树冠的方法,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8.指南针。

  “指南针”是利用可以转动的磁针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讲课中,教师可直接出示教具指南针,让学生借助实物理解词语。

  (五)读题,设疑,了解课文内容。

  1.读题设疑。

  (1)文中写的是谁和谁在说悄悄话?

  (2)什么是悄悄话?

  (3)它们说的是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运用童话形式,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介绍科学知识。说明年轮、树冠的形成过程及其作用。教师可借助以上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①人物:老槐树和小槐树。

  ②悄悄话:原意是用很小的声音和人讲话,只让对方听见,而不想让其他人知道。在这篇童话中,作者把槐树树冠被风吹而发出的沙沙声当作悄悄话。这是把树人格化了。作者采用这种拟人的写法,可以引人入胜,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③说什么悄悄话:

  这篇课文写的是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内容包括如何计算年龄和枝叶有的地方茂盛、有的地方稀疏的原因及如何记录气候的变化。

  (六)读题、解疑、读懂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练习第1题第2小题:

  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的?

  2.讨论:树木是怎样靠年轮来记录年龄的?

  (1)让学生默读第9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句子。

  “因为年轮也是个准确的指南针,年轮稀疏的一面是南,年轮密集的.一面是北。”

  3.引申思考:年轮为什么会有的地方稀疏?有的地方密集呢?

  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速读下文,找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4.指名读句子。

  “温暖多雨的年份,年轮就长得宽,干旱的低温的年份年轮就长得窄。”

  5.讨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通过读重点句,要让学生弄清,年轮不仅可以记录年龄,指示方向,而且还可以记录气候。年轮的宽窄与气候的冷暖有直接的关系。

  6.树冠是怎样帮助人们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指名读第7自然段。

  读这一段,要让学生从中理解人们在野外迷失方向的时候,可以根据大树树冠枝叶的多少来辨别方向。因为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枝叶就长得茂盛;北面接触阴面多,接触的阳光少,所以枝叶就比南面的少。

  7.引导学生联系推断枝叶的多少与年轮疏密的关系。

  (1)提问:枝叶的多少与年轮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从中学会推理和判断。树木在气候温暖多雨的年份,接受阳光多、雨水多,所以枝叶茂盛年轮也就随树木生长快,长得宽。而在少雨低温的年份枝叶自然稀疏,树木生长慢,因而年轮也就长得密集。

  (2)让学生用因果句式,练习说话。

  因为气候温暖多雨,树木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因为气候低温少雨,树木________,所以年轮就________。

  由于南面接触阳光多,所以树南面的________。由于北面接触________________少,所以枝叶就________,这样人们就可以根据树叶枝叶的和________________来辨别方向。

  (七)学生速读课文:

  1.思考课文是怎样把树木靠年轮记录年龄、指示方向和记录气候这些事情讲清楚的?

  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本篇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老槐树和小槐树的对话,向读者讲授年轮与树冠的形成和作用的。其中小槐树的话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八)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小槐树问话的句子,读一读。

  2.想一想小槐树是用什么样的语气提问的?应该怎样读?

  3,教师指名让学生读小槐树的问话,并请同学评议。

  4.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步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们看图片。(放大海的图片欣赏)说说你感觉大海怎么样?是啊 ,有只小青蛙它呀也很想去看看大海,可是它碰到了一座高高的大山(老师板画高山),那么它是怎样登上这么高的山,看到大海的呢?今天老师带小朋友走进《青蛙看海》这个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题目旁打问号。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青蛙看到大海了吗?怎么看到的?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检查自读效果。

  (1)自己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双”、“展”、“失”、“善”:都读翘舌音,不读平舌音。

  “苍”;读平舌音。

  (3)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给生字找朋友。

  三、 再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四、初步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补充。

  五、教学生字

  1.(出示词卡)读读生字。

  2.在字形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登”:“ ”字头的三、四笔都是短撒,不要写错。

  “吸”、“级”:右边的横折折撤是一笔,不要写成两笔。

  “善”:中间两点不要出头。“展”:下面部分不能多一撇。

  3.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并描红。

  4.反馈检查。

  5.指导写字。

  6.教师范写生字。

  7.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8.反馈,评析。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六个生字,理解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合作,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新词。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谁知道“天下第一关”指的是什么关口?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峻青一起领略一下山海关的风光。

  介绍山海关。

  二、初读课文,理解新词。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名不虚传 气势磅礴 广袤无垠 干戈扰攘 浑然一体 捍卫忠贞 慷慨悲歌

  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

  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

  2、山海关气势雄伟,历史悠久,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山海关?

  (学年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3、指导理清课文脉落。

  (1)城楼(2)山海关所处地理位置(3)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4)现在的作用。

  学生交流。

  四、课堂练习

  出示问题(小黑板)

  比一比,组词语。

  嘱 泳 抢 员

  瞩 脉 沧 贞

  给带横线的字注音。

  铮 铮 响 嗬 渤 海 嘉 峪 关 纵 缰 驰 马

  广袤 盔甲 干戈 扰壤殷红

  五、作业

  熟读课文。

  搜集中华儿女与外族入侵作斗争的故事。

  板书设计:

  城楼

  2、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认识“全”、“奇”等14个生字,会写“爸”、“全”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重点

  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认识生字“赛、换、蹈”;书写“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讨论

  教学用具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猜谜揭题(谜语导入)

  1、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

  2、交流课前调查情况。

  说说你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你知道爸爸妈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吗?

  二、初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地方作个记号。

  2、小组内互相请教,解决疑难。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学会什么,谁教会了自己什么,小组内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

  三、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自愿试读,纠正字音。

  3、识记生字交流: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4、检查识字情况:变序开火车读。

  四、再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个别读,评议。(重点评议字音)

  五、写字指导

  1、学生读“我会写”的字后,谈识字方法及自己的发现。

  2、老师范写“家”字,学生观察。

  3、学生练写“家”,老师巡视,及时指导学生写错的地方。

  4、学生练习写其它字,评议,再练写,鼓励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词卡片,给“家、全”扩词。

  2、摘果子,看看谁摘的果子多。

  二、朗读感悟

  1、指导学生看图,学习第1自然段。

  (1)看图说说这是谁的家?他家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2)指名朗读。

  (3)[板书:奇妙?]奇妙在哪儿呢?

  对课文的感悟,围绕“奇妙”一词展开。

  2、读第二节,想想奇妙在哪里。

  身为足球迷的`爸爸爱看球赛,却关掉球赛,换成京剧。

  3、读第三节,想想奇妙在哪里。

  (奶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京剧,换成了足球频道;奶奶不看电视却看我们,和我们一起拍手欢笑。)

  学生朗读,指出老人对儿女子孙的浓浓爱意。(范读——练习读)

  4、读第四节,想想奇妙在哪里。

  (我们不再看球赛,而是听音乐,看舞蹈)

  5、读第五节,想想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什么东西。

  (互敬互爱,为了他人的快乐,放弃自己喜欢的东西)

  6、全班齐读第二节至第五节。‘

  三、小组讨论,用“因为……所以……”造句。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1、联系课文:因为爸爸爱奶奶,想让奶奶……,所以……。

  因为奶奶爱我们,想让我们……,所以……。

  2、联系自己家的情况,用“因为……所以……”造句。

  四、实践活动把课文朗读给爸爸妈妈听,让家里人谈谈他们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主题:语文百花园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1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和书写规律。

  2.读句子,体会句子的好处。

  3.朗读并背诵诗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内容分析

  本次“语文百花园”共安排了五个题目,识字写字方面主要让学生掌握上中下构字的书写规律;语文知识方面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拟人化的句子;结合生活实际(此时正直新春前夕)安排了古诗《元日》的学习和背诵;阅读古代成语故事;最后安排了“能说会道”,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往应对能力。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难点: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古代诗歌,成语故事,以及为主安排的,另外还有一些有关写怎么写好字的指点,和能说会道的安排,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

  四、设计思路

  本次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文综合知识的运用,旨在让学生联系旧知探求新知,拓宽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体验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语文百花园八走一走,那里有一道道难关,只要你有开启智慧的钥匙,就能打开它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去闯关吗?

  二、“闯过写字关”第一题,我会写

  1、出示“带、壳、常、茶”四个汉字,指导观察。

  师:写好汉字,不但要多写,还要会用眼睛观察,会用心思考,请看这四个汉字,在结构上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在书写时中间部分与上下两部分怎样搭配?

  2、了解上中下结构的字的一般书写特点。(中间部分与上下部分相呼应,一般是托住上部分,覆盖下部分,使汉字看起来结构紧凑。)

  3、教师示范写“带”,引导学生描红,书写。

  4、依照例子,练习写“壳、常、茶”。

  三、“闯想像关”——第二题,读一读,想一想

  1、自由地、反复地朗读句子,看谁能有所发现。

  2、指导理解句子。

  (1)同学们,这些句子真有意思啊!一边读一边想,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想像句子的意思。(如,想像成熟的石榴长裂了,露出一排排整齐饱满的颗粒,多像一个可爱的娃娃裂嘴笑着,多可爱,多愉快呀)。

  3、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情感。

  你感觉到作者喜欢那饱满的.石榴、流动的小溪、飘舞的雪花和欢唱的小鸟吗?你喜欢它们吗?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吧。

  四、“闯背诵积累关”——第三题,背一背

  1、出示挂图,了解诗人。

  这是我国唐代诗人写的一首诗。

  2、朗读古诗,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一边读一边想,想想古诗的意思。把你读懂的与伙伴交流一下。

  4、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查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5、诵读古诗,把古诗背下来。

  五、“闯阅读关”——第四题,读一读

  1、有个成语叫“南辕北辙”,意思是说,心里想往南走,车子却往北走,行动和目的刚好相反,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读了以后你就明白了。

  2、自由读文申成语故事,不认识的字请教老师或小伙伴。

  3、小组互读故事,互相纠正读音。

  4、你明白了南辕北辙的意思吗?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跟同桌说一说。

  教学反思:

  1、以闯关的竞赛形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2、在解决问题时能做到让孩子们先自己解决问题,再在此基础上合作探究,能贯彻新课标的自主学习的要求。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石榴》教案10-28

语文天地教案12-10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的设计教案07-20

语文《掌声》教案12-08

语文《荷花》教案09-19

语文桥的教案09-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秋天教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