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不等式教案

时间:2025-01-28 09:33:3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不等式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不等式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不等式教案

高中不等式教案1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不等式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数学思考

  通过类比等式的对应知识,探索不等式的概念和解,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初步掌握类比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不等式的过程,能够列出不等关系式。

  2.初步体会不等式(组)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

  情感态度

  通过对不等式概念及其解集等有关概念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建模意识,加强同学之间的使用与交流。

  重点

  不等式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难点

  不等式解集的理解。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一:

  感知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在生活中的存在,通过问题的解答,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体会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活动二:

  通过类比方程,继续探索出不等式的解、解集及其表示方法。

  通过解决上个环节的问题,得出不等式的解,再引导学生观察解的特点,探索出解集的两种表示方法(符号表示、数轴表示),并且培养学生用估算方法求解集的技能。

  活动三:

  继续探索,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

  针对所学的不等式,让学生归纳出特点,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辨析。

  活动四:

  拓展探究,深化新知。

  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加以解决的过程,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

  活动五:

  小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质疑提问,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在概念、解及解集学习中的心得和体会,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主动参与学生小结中,作好引导工作,布置好作业,并作及时反馈。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多媒体展示情境)

  小强准备随父母乘车去武当山春游。

  ⑴在车上看到儿童买票所需的.测身高标识线。

  问题:若x表示一名儿童的身高,那么

  ①x满足______时,他可免票。

  ②x满足______时,他该买全票。

  ⑵已知襄樊与武当山的距离为150千米,他们上午10点钟从襄樊出发,汽车匀速行驶。

  ①若该车计划中午12点准时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②若该车实际上在中午12点之前已到达武当山,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车速为x千米/小时,可列式子:______________。

  2、归纳不等式的概念和意义。

  3、巩固练习

  用不等式表示:

  ⑴a是正数;⑵a是负数;⑶a与5的和小于7;⑷a与2的差大于-1;

  ⑸a的4倍大于8;

  ⑹a的一半小于3。

  学生回答①这两个由实际生活情境设置的问题,应非常容易.问题②相对①难度加大了,难在题意中的条件不象上面那样直接明了,并且可从距离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分析、解决问题,而七年级学生恰恰缺乏阅读分析题意、多维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解决问题②

  学生讨论角度估计大都集中在距离这一角度,教师可深入小组讨论中,认真听听同学们的思路,应鼓励学生多发表意见,并适当点拨,直到得出两种不等式。

  此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讨论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时,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再给出不等式概念:

  像前面式子一样用“”或“”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着不等式。

  教师可要求学生举出一些表示大小的式子,学生举出的不等式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含未知数的,如53等。教师此时应总结:不等式中可含有未知数,也可不含未知数。

  教师根据学生举例给出表示不等关系的第三种符号“≠”,并强调:像前面式子一样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巩固练习是让学生用不等式来刻画题中6个简单的不等关系。学生得出答案并不难,所以该环节让学生独立完成、互相评价,教师可深入到学生的解题过程中,观察指导学生的解题思路,倾听学生的评价。

  问题1在课本中起导入新课作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应用题能力尚欠缺)和题目难度,所以设置问题串,降低难度。这样编排教材我认为更能体现知识呈现的序列性,从易到难,让学生“列不等式”能力实现螺旋上升。

  问题3作用仅仅起巩固上面所学的知识,所以采用书中的一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列不等式能力。

  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导入内容,然后层层推进,步步设问,环环相扣,直至推出不等式的概念及概念理解中应注意的地方。这样实现了: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从生活中建构数学模型,为后面利用“不等式”这一模型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作好铺垫,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

高中不等式教案2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不等式概念,理解不等式的解集,能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培养学生的数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不等式的解集的表示.

  难点:不等式解集的确定.

  [学习过程]

  一.春耕(问题探知)

  某班同学去植树,原计划每位同学植树4棵,但由于某组的10名同学另有任务,未能参加植树,其余同学每位植树6棵,结果仍未能完成计划任务,若以该班同学的人数为x,此时的x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二.夏耘

  1.不等式::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用≠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叫不等式

  (2)不等式中含有未知数,也可以不含有未知数;

  (3)注意不大于和不小于的说法

  例1用不等式表示

  (1)a与1的和是正数;

  (2)y的2倍与1的和大于3;

  (3)x的一半与x的2倍的和是非正数;

  (4)c与4的.和的30%不大于-2;

  (5)x除以2的商加上2,至多为5;

  (6)a与b两数的和的平方不可能大于3.

  2.不等式的解::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不等式的解可能不止一个.

  例2下列各数中,哪些是不等是x+13的解?哪些不是?

  -3,-1,0,1,1.5,2.5,3,3.5

  练习:1.判断数:-3,-2,-1,0,1,2,3,是不是不等式2x+35的解?再找出另外的小于0的解两个.

  2.下列各数:-5,-4,-3,-2,-1,0,1,2,3,4,5中,同时适合x+57和2x+20的有哪几个数?

  3.不等式的解集::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x=3是不是不等式2x1的解

  B.x=3是不是不等式2x1的唯一解;

  C.x=3不是不等式2x1的解;

  D.x=3是不等式2x1的解集

  4.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例4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1;(2)x≥-1;(3)x-1;(4)x≤-1

  解:

  注意:

  三.秋收

  1.练习:如图,表示的是不等式的解集,其中错误的是()

  2.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1)x3(2)x2(3)y≥-1(4)y≤0(5)x≠4

  3.教材128:1,2,3

  第3题:要求试着在数轴上表示

  四.冬藏

  1.不等式的解和解集;

  2.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方法.

  3.错题回顾

高中不等式教案3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2]

  问题1.(幻灯片展示)

  ①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满足不等式2x/350:

  76、73、79、80、74.9、75.1、90、60

  ②满足不等式的未知数的值还有吗?若有,还有多少?请举出2—3例。

  ③.上问中的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共同特点?若有,怎么表示?

  ④.②中答案在数轴上怎么表示?

  ⑤.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求不等式解集有什么方法?

  问题2:(幻灯片展示)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⑴x+36⑵2x8⑶x-20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评价,得出答案。教师在①②问完成后,类比方程,给出不等式的解的概念:

  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在②问完成后,强调不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不等式的.解不止一个。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尝试探究?在探究②问时,是否按“观察特点——猜想结论——验证猜想”的思路展开,避免盲目性。

  ③问教师根据学生思考情况,作适当地引导、讲解,找出特点并表示,教学时可先用举例法,再用性质描述法,最后再给出不等式解集定义: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④问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⑤问可先让学生先行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仔细倾听学生意见,参与学生讨论,最后师生共同探究。

  本次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

  ⑴学生讨论是否有时效性、针对性。

  ⑵学生是否积极展示自己想法,叙述是否有条理,语言是否准确。

  ⑶学生是否能熟练用数轴表示解集。

  通过简单代值运算,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边代、边算、边答、边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每位学生都创造在数学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机会,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感。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通过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解释不等式的解,然后递进到不等式的解集,最后发展到解集的两种表述方法,这样设计活动,符合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虽然解不等式不是本节课教学目标,但问题1的第⑤问设计意图是想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与同它对应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之间建立一种联系,这样设计充分发挥学习心理学中正向迁移的作用,借助已有的方程知识,可以为学习不等式提供一条学习之路。

  [活动3]

  1、让学生找出下列不等式的特点:

  x1.1x1.4

  2x150x+36

  2x8x-20

  辨析:

  下列哪些不等式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①x+2y1②x2+23

  ③2/x1④x/2+1x

  学生总结不等式特点,教师再让学生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命名,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

  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通过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体会类比思想。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4]

  1、让学生找出易拉罐中不等式关系,并表示出来。

  2、某班同学经调查发现,1个易拉罐瓶可卖0.1元,1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大约是500元。该班同学今年计划资助两名山区贫困生一年生活费用,他们已集资了450元,不足部分准备靠回收易拉罐所得。那么他们一年至少要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学生独立探索,互动交流。

  教师对问题2可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可让学生合作完成、分段完成。

  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进行处理,让学生体会数学生活化,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活动5]

  问题:你对本节知识内容有何认识?

  布置作业:P140.T2

  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反思与小组合作交流、互相提问相结合,教师适时点拔总结。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⑴不同学生总结知识程度;⑵小组合作情况;⑶学生梳理知识能力。

  学生课后完成,教师批改总结。

  教师应关注:

  ⑴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并系统分析。

  ⑵对反馈的《不等式及其解集》信息及时处理。

  通过学习自我反思、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对本节重要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的小结,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据此调整教学安排。

高中不等式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不等关系的存在,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及其解集的意义,初步学会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构不等模型的过程,进一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在探索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过程中再次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3.在积极探索,互动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的良好数学学习品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尝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及其解集的意义,能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难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并能在数轴上表示。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学法指导:以“自学法”为主,辅于“练习法”和“合作学习法”。

  五、教法选择:自学辅导法,引导发现法,演示法等

  六、教学流程: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

  1.周日老师从旬阳来安康参加此次教研活动。已知旬阳至安康全程约50千米,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11:20出发,要在12:00准时到达安康,请问车速应是多少?

  2.若这辆汽车想在12:00之前驶过安康,请问车速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师:简短谈话,激情导入。相机板书课题。

  生:集中精力,认真思考,积极作答。

  为使学生将新知建立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实现从“相等关系”到“不等关系”的迁移。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设计变式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活动二]提出要求,组织自学(5分)

  (自学教材114-115页,尝试解决下列问题,重点地方做好标注。)

  1.解决引入问题2.

  解:设车速为x千米/时。

  从时间方面来考虑:汽车行驶的时间可以表示为(用含x的式子表示),汽车要想在12:00之前到达,则汽车行驶时间与小时之间的关系式为:。

  (2)若从路程方面来考虑:汽车行

  驶小时的路程可以表示为,要想在12:00之前驶过安康,则汽车行驶的路程与50千米之间的关系式为。

  2.(1)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

  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下列各式中不等式有(只填序号)

  2﹤5x+3≠0m+2=8

  a+b3x+2﹥7

  (3)下列各数:80,78,75,72,60中,哪些能使不等式x﹥50的`成立?

  (4)类比方程的解,请说说什么叫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有多少个?

  3.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

  x﹥50的解集为:

  它可以在数轴上表示为:

  075

  4.你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不等式x﹤3的解集吗?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应注意哪些问题?

  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自学要求,巡回指导,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困难。

  生:积极思考,认真作答。遇到困难可以向老师请教,也可以同伴交流。

  以自学提纲为导引,设计了6个依次递进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归纳等方式逐次探获新知。

  [活动三]检查效果,鉴疑讲解(6分)

  [活动四]变式训练,应用新知(5分)

  1.(火眼金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3是不等式2x﹥1的唯一解

  (B)x=3是不等式2x﹥1的解

  (C)x=3是不等式2x﹥1的解集

  (D)x=3不是不等式2x﹥1的解

  2.(见证实力)

  用不等式表示:

  (1)X与2的差是正数

  (2)y的2倍与1的和大于3

  (3)n的一半小于3

  (4)a的与b的的差是负数

  3.(挑战潜能)直接写出2题(1)中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

  4.(课外拓展)若a﹥b,尝试完成下列填空:

  (1)a+5b+5(2)a-3b-3

  (2)2a2b(2)-7a-7b

  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认真倾听,适时点拨、补充、归纳。

  生:积极思考,汇报展示。问题1-2口答。问题3,4为纸笔练习。(抽两生板演并讲解)

  师:提出问题,认真倾听,及时评价,适时补充。

  生:积极思考,认真作答,汇报展示。

  及时反馈学生的自学效果,通过本环节的设置强化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为使学生主动将探获的新知运用于数学实践,树立数学应用意识。设计了变式题组,旨在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题组1关注不等式与不等式的解集的区别与联系;题组2为文字叙述与数学符号的转换;题组3重点关注学生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题组4为机动练习,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活动五]全课小结,细化新知

  问题:

  接下来,老师想进行现场采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新的收获?

  [活动六]推荐作业,延展新知

  必做题:

  1.复习本节课重点概念。

  2.教材115-116页练习第1、2题.

  选做题:

  在课外探究学习中,小明、小丽、小颖三位同学对某个不等式的解集有着不同的说法:

  小明说:“x=2.5是不等式的一个解。”

  小丽说:“-2,-1,0是不等式的解。”

  小颖说:“不等式的正整数解只有1,2.”

  请根据三位同学的描述,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一个不等式。

  师:提出问题,答疑解惑,给予概括性补充,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逐步建立学习自信心。

  生:自主小结,生生交流,汇报展示。

  师:布置作业,提出要求。

  生:认真倾听,做好登记。

  为培养学生勤于总结,善于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小结采用学生自主小结与教师引领概括小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快速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系统。

  为及时把握学情,有效调控教学进度,体现“分层指导,分类要求的原则”作业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呈现。

  七、板书设计

  9.1.1不等式及其解集

  1.概念: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表示方法

  (3)不等式的解集:

  求解方法

  (4)解不等式:

  2.思想:实际问题建模不等式

  数形结合

高中不等式教案5

  教学目标

  1、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意义,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地寻找不等式的解,会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2、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模型的过程,经历探究不等式解与解集的不同意义的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对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探究,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将它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到数轴上。

  知识重点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

  1、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小胖子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2、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时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应该具备什么条件?若设车速为每小时x千米,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探究新知(一)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1、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2、师生共同3、归纳得出:用“<”或“>”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4、等式;用“并”表示不5、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6、等式。

  2、下列式子中哪些是不等式?

  (1)a+b=b+a(2)-3>-5(3)x≠l

  (4)x十36(5)2mn(6)2x-3

  上述不等式中,有些不含未知数,有些含有未知数.我们把那些类似于一元一次方程,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3、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引出不等号“≥”和“≤”.补充说明:用“≥”和“≤”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二)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

  问题1.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你认为车速应该为多少呢?

  问题2.车速可以是每小时85千米吗?每小时82千米呢?每小时75.1千米呢?每小时74千米呢?

  问题3.我们曾经学过“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我们也可以把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数,哪些是不等式50的解?

  问题4,数中哪些是不等式50的解:

  76,73,79,80,74.9,75.1,90,60

  你能找出这个不等式其他的解吗?它到底有多少个解?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后得出:当x75时,不等式50成立;当x75或x=75时,不等式50不成立。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50的解,这样的解有无数个。因此,x75表示了能使不等式50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我们把它叫做不等式50的解的集合,简称解集.这个解集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教师示范表示方法).回到前面的问题,要使汽车在12:00以前驶过A地,车速必须大于每小时75千米。

  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归纳出不等式的意义。

  在甄别不等式的过程中,加深对不等式意义的理解,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不等关系要比相等关系多得多.“补充说明”是为了让学生能完整地理解不等式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通过计算、动手验证、动脑思考,初步体会不等式解的意义以及不等式解与方程解的不同之处.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可让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分散了难点.

  巩固新知1、下列哪些是不2、等式x+36的解?哪些不3、是?

  -4,-2.5,0,1,2.5,3,3.2,4.8,8,12

  2、直接想出不等式的解集,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36(2)2x8(3)x-20

  拓广探索

  比较分析对于问题1还有不同的'未知数的设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若设去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若设今年购买计算机x台,得方程

  巩固对不等式解的概念的理解。巩固对不等式解集概念的理解,并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解决问题某开山工程正在进行爆破作业.已知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每秒0.8厘米,人跑开的速度是每秒4米.为了使放炮的工人在爆炸时能跑到100米以外的安全地带,导火索的长度应超过多少厘米?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感受新知识的用途。

  总结归纳1、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不等式的解与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通过总结归纳,完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34页习题9.1第1、2题

  2、选做题:教科书第134页习题9.1第3题.

  3、备选题:

  (1)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①a比1大;

  ②x与一3的差是正数;

  ③x的4倍与5的和是负数

  (2)在-4,-2,-1,0,1,3中,找出使不等式成立的x值:

  (1)x+53,(2)3x5

  (3)在数轴上表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

  ①x2②x>-3

  (4)不等式x5有多少个解?有多少个正整数解?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设置了丰富的实际情境,比如跷跷板游戏、爆破问题等,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也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模型.

  教学中要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等式与方程一样,都是反映客观事物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的模型.在教学中,类比已经学过的方程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甄别,从而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

  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课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揭示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以“生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高中不等式教案】相关文章:

不等式的教案09-0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教案10-24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说课稿05-06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08-31

不等式知识点总结07-29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1-11

不等式知识点总结07-16

高中力教案01-08

高中力的教案01-20

高中舞蹈教案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