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01-22 08:23:0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9篇[必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9篇[必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尾、巴、比、好、把、伞”。认识3个偏旁“女”“”“人”,认识8个生字“尾、短、像、猴、兔、松、鸭、鼠、孔、雀”。

  2、能正确流利地读短文,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会背诵课文。

  3、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句子词语

  难点:观察插图再读课文,培养学生读书、说话能力。

  三、教具准备:

  投影仪、挂图、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森林里一年一度的比尾巴活动就要开始啦!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好!老师带你们一块儿去。上车后请你们坐好并闭上眼睛,一边听儿歌,一边想参加今天比尾巴的动物都有哪些?

  二、听配乐的儿歌《比尾巴》。

  三、(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说说参加今天比尾巴的动物都有哪些?

  (随着学生的讲述,师在黑板上出现对应的动物图。)

  过渡:它们都跟谁比,比的.结果怎样,你们想知道吗?(想)那我们就到课文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轻声读课文,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对照生字表;找到生字多读几遍,记住字音;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音节卡片:s。ng

  shu

  shui

  zui

  xiang

  chang

  san

  bian

  (2)抽读生字卡片。(读准字音,包括第三声。)

  (3)个别读课文。(谁愿意读,就请谁来读,可多读几个。)

  (4)齐读课文。

  五、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

  1、认识小节。

  2、学习第一、二两节。

  (1)自由读一、二两节课文,数一数这两节课文共有几句话?这几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共有六句话,前三句是问话,后三句是回答。)

  (2)再读一读这两节课文,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短,松鼠的尾母像—把伞。)

  (3)结合看图,比较“长”和“短”。[

  a.比较猴子、兔子的尾巴。

  b.比较猴子、松鼠的尾巴。

  c.小结。

  通过比较,告诉学生“长”和“短”是一对反义词是通过相互比较而得出来的。

  (4)指导朗读第一、二节句子。(重点指导读问句)

  (5)指导学生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读一七二两节韵内容。

  3、学习第三、四两节。

  (1)说明:这两节与前面两节形式相同,可:以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结合看图,比较一下它们的尾巴,加深对“弯”“扁”“好看”等词理解。

  (4)指导读三、四两节。

  (5)指导学生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读三、四节的内容。

  六、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用男女生对话的形式朗读全文。

  2、根据板书和插图作提示,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七、巩固练习,扩散思维。

  你还认识哪些动物的尾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

  (二)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

  (三)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导入新课。

  (二)正音听读

  1.下列加点的字该怎么读?(板书或以多媒体显示,学生认读后配上拼音)

  携(xié)手 嫉(jí)妒 对峙(zhì ) 踽(jǔ)踽独行

  温馨(xīn) 淙(cóng)淙 潺(ch2n)潺 花团锦簇(cù)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学生听准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请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13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

  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身姿雄伟不大喊大叫谦虚只默默地走踏实“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活动引导:

  以学生为品析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分析鉴赏,老师当好穿插引导的中介,并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对他们的见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创意的予以表扬;有难度的如“一瘸一拐”的形象特点,予以适当引导。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夹扁谷骆驼两座对峙的高山间挤、强行穿走窄得只容一匹瘦马挤过去不顾头皮破

  肩骨伤坚忍不拔

  腿脚流血百折不挠两里长边挤边走四个钟头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骆驼寻宝记》教案》,

  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他一想起蜜,更无心寻宝了,心想还是回去钻进篱笆闯进蜂场饱吃一顿再说。”活灵活现地写出黑熊的现象。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竟然因一些小事就相互“撕咬起来”结果两败俱伤,“狼狈得不成样子,也都无心寻宝,灰溜溜地回去了”。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活动导引:

  请几位同学同时模仿几种熟悉的动物的叫声,营造吵闹混乱的氛围,体会这里叠词、拟声词的表达效果和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喜欢卡通的同学画动物们“狂奔乱窜”、“个个像疯子一样”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第三课时

  (一)领悟深意

  1.浏览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2.讨论交流

  明确:仙女拿出各种各样的珠宝让骆驼随意挑选,但骆驼没有向仙女要珍珠玛瑙之类的宝贝,而是要了适于在沙漠中生长的胡杨、沙枣、罗布麻、沙芦草、芨芨草、梭梭草等,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二)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获取财富?

  活动要求与策略:

  允许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三)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技巧:衬托手法。

  (四)迁移活动

  1.口头作文

  寻宝的路上骆驼会想些什么?

  ①要求:用第一人称,根据骆驼的行为作合理想象。

  ②策略: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2.研究拓展

  ①研究专题一:防治沙尘暴

  ②研究专题二:治理精神沙漠

  板书设计

  骆驼寻宝记

  骆驼其他动物坚忍不拔

  百折不挠

  动机崇高反衬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10个字。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鸟太太在冬天和春天各穿了怎样的服装。激发学生读科学童话故事及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相关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质疑导入

  1、出示“雷鸟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

  2、师:雷鸟与咱们平时看到的鸟不大一样,这位雷鸟太太可了不得,她是森林里聪明的时装专家,随着季节的更迭,她的.时装换了一套又一套。要想知道怎么回事,就跟我们去认识认识雷鸟太太吧!

  3、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将生字新词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同桌一起读课文,互相纠正读音。

  4、出示生字卡片,采用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等方式检查。

  5、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并对同学提出诚恳的建议。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创设情景:出示挂图,师配乐读第一段文字。

  2、师:喜欢这白雪世界吗?

  3、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学习第二段。

  1、渡:大雪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晨,雪停了!一只名叫跳跳的小松鼠从树洞里爬了出来,它在干什么呢?赶快读读第二自然段,把你感兴趣的句子多读几遍!

  2、生自读。

  3、反馈。重点体会第四句“……又清凉,又香甜……”

  二、学习3—7段

  1、过渡:就在小松鼠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的松果时,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3—7自然段,看看你知道了什么?(生自读——反馈)

  2、分角色朗读。

  3、同桌练习表演——指名表演——师指导——生再次表演。

  三、学习8——9段

  1、过渡:看到小松鼠这么可爱,雷鸟大婶不再生气了!接下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生听录音)

  2、生谈知道了什么?

  3、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10——14段。

  4、生反馈。

  5、师小结。

  四、学习第二部分

  1、自读15——25自然段。思考:春天到了,雷鸟太太的时装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反馈。

  3、小组活动:配合读15——25段或试演此情景。

  4、师小结。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板书设计:

  雷鸟太太的时装(一)

  冬:白色大衣

  春:白色带有棕色斑点的大衣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成语故事的 表达的深刻含义。

  2、认识12个,会写8个生字,扩展对成语的积累。

  教学重点会讲成语故事,了解成语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读准要求会认的生字,扩展成语积累。

  教学准备会讲成语故事,了解成语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成语故事吗?说说理由

  (学生在交流想法时,师生共同梳理读成语故事的好处。如可以了解一段历史或有趣现象,短小故事却有深刻的含义,耐人寻味。)

  二、看图画,猜成语

  1、出示灯片,请学生根据图画猜成语故事。

  2、猜出后,简要把成语故事的完整内容讲清楚,讲生动。

  3、要写会成语故事的题目,学习生字。

  “虎”:注意第三笔是横勾,不要写成横。

  “矛”:一定要与“予”区分开,而且“矛”弯勾。

  “盾”:注意第一笔是横撇,不要写成横。而且下现是“目”。

  强调这几个字的.读音: 捕(bǔ) 愚(yú) 鹬蚌(yùbàng)

  第二课时

  一、能给这些成语故事归类吗?说说有什么异同点?

  小组内深入讨论,明确成语故事要表达深刻含义,分为寓言故事、历史故事两类。加强对成语故事含义的理解,为更好地运用打下基础。

  拓展积累:玩游戏,说成语

  二、再说出几个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的题目。

  (分别说出含有人物、动物、反义词的成语;试着说说多字成语)

  不可同日而语 万变不离其宗 不为五斗米折腰

  此地无银三百两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年之计在于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成语接龙游戏

  三、作业

  1、书写生字

  2、分类积累成语

  板书设计:

  汉字家园2-3

  成语卡片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思路】

  这是一篇意韵丰富的散文诗,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从体味诗歌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控制好课文的语速、节奏与感情,以提高朗读的质量。让学生在课文的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课文的能力,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促进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把诗的精练、音乐美和散文灵活多样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品味语言,理解本文语言中的寓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诗的能力,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朗读,感知全文。

  ② 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 品味语言,理解本文关键性语句的寓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难作斗争、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以读品诗。

  ②揣摩作者对南北两地不同雪景的描绘,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有关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资料,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雪”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搜集有关散文诗的资料,初步了解散文诗,先自主学习课文,划出疑难字、词、句,查字词典扫清语音、语义障碍,再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显示雪的图片)

  这一首《塞北的雪》曾经传唱祖国的大江南北,在今天听来仍然分外动人,听着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飘飘洒洒的漫天飞雪,那雪是冬天的精灵,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结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岁末北京的一场大雪,鲁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记里写下了“大风吹雪盈空际”这颇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题为《雪》的优美散文便诞生了。今天,让我们在先生情思凝结的美文当中,一起去赏雪景,悟雪情。(板书课题)

  鲁迅先生可以说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伟人,我们曾在他的文中感受过童年的活泼与可爱。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近这位坚强而又对人生满怀热情的伟人。请同学们谈谈你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文学作品,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姿态,对反动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们所学习就是选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静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春暖花开之际,然而,北方还却处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和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新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体感知:

  1、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柔婉中又见刚健,美艳中更现壮美,我们要学好一首诗,首先得读好它,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应当怎样进行朗读呢?(老师给大家范读一段,再请学生互相交流听后的感受,同时指导学生从语速、语气、重音、节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谈论,并在此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

  (确定全文的朗读基调:

  江南:婉约、柔和、舒缓,又有雪后消融的无尽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气势,具有坚强的战斗力。)

  2、再请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朗读,读出感情。(生自由读书)

  3、思考: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

  明确: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确:“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读、赏析:

  指名生读课文的南方的雪的画面,分小组探究相关问题:

  (1)用文中的语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点。

  明确: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现江南雪景滋润美艳特质的?(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确:(可提示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的品味这一幅江南雪景图)作者首先概括描写江南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接着用两个比喻让我们既感受到朦胧的美景,又感受到这雪里也孕育着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银白的背景下,居然点缀着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还有冷绿的杂草,这就是江南的雪,这又是多么绚丽的雪啊!

  (3)花丛中纷飞喧腾的蜜蜂给这幅雪景带来了些什么?

  明确: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霎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4)为什么要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塑雪罗汉的情景?

  明确: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神、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5)江南的雪蕴蓄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作者特别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板书:南方的雪 美艳 有生机 有活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挑选《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写的特点。

语文教案 篇6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 )诸葛亮;诸葛亮( )答应( )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 ) 的人。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 (3—5) (6~9) (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 )天气和( )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 识人心:周瑜 鲁肃 曹操

  诸葛亮 懂地理: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张欢琴

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内容:

  孟 子 语 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教材分析:

  《孟子语录》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生命”这个主题单元的最后一课。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不必作过多的分析,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生命与正义真理的关系及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有所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读表达言中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分析言中之意,感悟言中之理,朗读表达言中之情;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法学法:阅读法、谈话法等。

  设计理念:

  文言文的学习对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挺难,难读难懂,但文言文真的很美,因为它是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

  1、课堂上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教学不是着眼于学懂这一篇课文,而是通过这一次学习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文言文的新鲜有趣,课堂上所创设的和谐的氛围,对学生贴心的鼓励,都是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给他们一点轻松的感觉,有滋有味的朗读,更让学生在轻松之上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而课堂上一些文言名句的穿插运用,反复吟诵感受韵味,都是试图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古代语言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

  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以指导朗读为主。我们经常教育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古文更是这样,课堂上一开始试着读环节让学生囫囵吞枣地对课文有了大概的印象,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了一些初步的感觉,在接下来的研读交流中,有各种形式的朗读,个人读、集体读、男女生接读等这些都是把读通读懂与读出韵味有机结合的主要方式,在最后的吟诵体味环节中,创设情境,自由吟诵配上音乐让学生尽情展现,使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从一头雾水到有滋有味的进步过程,这则是得益于有效的朗读训练。

  3、贯穿一些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短短四十分钟交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有限,如果能够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则使学生受益终生,在学习过程中我时不时交给学生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如反复的朗读是学文言文的决窍,对照注释逐字逐句地理解,对于文言文经常出现的“也”字的朗读语气等虽然在我们看来再简单不过,但是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今后学习的重要方法。

  4、举例提升思想内涵。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之一,但“舍生取义”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抽象,尤其是对的“义”理解,所以我将这一抽象的概念化作生动形象的事例来让学生理解,并且和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比较这样就使学生对这一概念有了理性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与正义、真理的关系及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六年级上册咱们学了一篇文章《学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还记得它的作者吗?(板书:孟子。)关于孟子同学们对他了解吗?

  2、了解孟子(幻灯出示教师介绍):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不仅在战国时期说服了好几个国家的君主,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每一个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从它的一则语录中去了解孟子的思想,来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板书:语录。)

  二、初读课文:

  1、古代文言文寥寥数语便能表情达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现在就请大家自己试着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现在我们算是和课文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谁愿意试着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四个人来读,一人读一句,大家听听他们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3、文言文的朗读除了读准字音,还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现在我也想试着读读课文。(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4、怎么样,文言文读起来蛮有味道的吧!一回生,两回熟,大家试着自己找感觉再来读一读。

  5、指名读。谁还想读?老师相信你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6、咱们男生和女生比赛一下谁读得好。

  三、研读课文

  1、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这是朗读文言文的前提,常言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每个词语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商量。

  3、从大家自信的眼光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学有所获,关于文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惑或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质疑。)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呆会一定解决,你在听的时候可要仔细,先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

  预设: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①从哪个字看出鱼是我想要的?(欲)

  ②从哪个字看出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亦欲)

  ③看来你真的读懂了这句,能把这句话读一下吗?(学生评价)

  ④他理解了大家理解了吗?理解了一起读。

  ⑤提醒大家“也”字在古文里经常出现表示这句话语气非常肯定,再读。 ⑥要知道,鱼和熊掌都是珍贵的美味,那可是得之不易啊,再一起读。

  (2)、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①面对渴求的这两种美味,孟子做出的选择是?谁读懂了下一句? ②什么条件下舍鱼而熊掌?

  ③从哪看出不能同时得到?(得兼。“得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兼得,就是同时得到。)

  ④说明什么更珍贵?你能替孟子做一下选择读读这句吗?(学生评价) ⑤点明熊掌确实比鱼更珍贵,大家一起读。

  ⑥我们把孟子列举的第一种情况及他做出的选择连起来读。

  ⑦继续,剩下的两句你还读懂了哪句?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①“生”指什么?“义”指什么?

  ②大家一起说“义”指的就是:(真理、信仰、有益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

  ③生命是多么的宝贵,正义又是何等的高尚,你能把这一句读给大家听

  听吗?(学生评价)

  ④点明表现出对生命的珍爱及对正义的追求,大家一起来读。

  (4)、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如果这二者不可得兼,孟子做出的选择是?谁读懂了最后一句? ②为了正义,为了真理,连生命都在所不惜,你能替孟子做出选择把这句读给大家听听吗?

  ③把“取义”二字读得很坚定,说明你也像孟子一样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④为了正义宁愿舍弃宝贵的生命,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大家一起来读。 ⑤现在我们也把孟子所列举的第二种情况及他所做的选择连起来一起读。

  4、短短四句话61个字便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点那就是:(舍生取义),这就是古代文化的魅力。我们一起读读课文感受古代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5、读得挺顺畅,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讲究断句,某些地方声音拖长一些,那感觉更好。这样,咱们配合着来读,我读上半句,大家来接下半句。

  6、听着大家的朗读,让我想到两个字那就是陶醉。要是我们重现古人读书的情景,该多美。比如你就是私塾的白胡子老先生,或是温习功课进京赶考的书生或者你就是孟老夫子,站起来拿起书读出自己最美的感觉。

  四、情感升华:

  1、孟子对舍生取义精神的赞扬,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你能举出一些舍生取义的事例吗?

  (教师对学生举出的例子总结:这些人为了他人的生命,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真理和信仰,为了民族的解放而舍弃自己的生命,这就叫舍生取义。)

  2、和这些思想、道德崇高的舍生取义者相比,有一些人的行为却让人大失所望,(举例如)这些人的行为叫:(引导学生说:见利忘义、背信弃义,)他们的名字将永远(引导学生说:遭人唾骂,遗臭万年),而舍生取义者的名字将会(引导学生说:青史留名,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3、这就是孟子教导我们的思想,为了正义,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做不义的事。孟子的很多思想观点比如说他的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性善论的观点,都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再从它的一些语录中去感受,(幻灯出示反映孟子思想的经典语录)学生一起读。

  五、总结:

  我们经常在犯了错误时自我解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把孔子称为圣人把孟子称为亚圣,可见他们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所代表的儒家学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2-3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显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段。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2-3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2-3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背诵2-3段)。

  (一)先学。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2-3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二)后教。

  1、学生齐背第2-3段。

  2、互背。

  3、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的习题。

语文教案 篇9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 教学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 教学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

  (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

  ① 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 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

  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

  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

  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怕

  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不怕

  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犹豫

  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

  ③ 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

  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

  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

  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

  有的人经商了

  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

  板书设计:

  大山——火车——变化?

  追求 “北京话”:情感(依附)

  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 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头巾、法卡:物质(享受)

  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

  追求 失落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树教案11-13

语文《荷花》教案09-19

语文《掌声》教案12-08

语文下册教案10-08

语文桥的教案09-07

语文天地教案12-10

语文综合教案08-03

语文写作教案12-26

语文的设计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