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

时间:2025-01-12 09:02:09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胡同文化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胡同文化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胡同文化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

  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胡同这种建筑形式已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大家这个年龄段已对胡同很陌生了。北京的胡同又独具特色。那么,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起揭示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 明确学习目标

  (白板出示)

  三、 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点

  (先让学生结合步步高了解,然后师强调重点)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四、 学习第1—4段

  1、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2、学习第1—4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约二斤鸡蛋:称重量

  4、逐段讲解:

  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学生齐读)

  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

  第四段:(指名朗读)

  写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网络。

  5、小结胡同的特点。

  五、 学习第5—12段

  1、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2、词语积累:

  安土重迁 房檩 国子监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对 安分守已 逆来顺受

  3、 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学生齐读)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

  (学生速读)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

  (学生速读)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九段:

  (学生齐读)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学生读)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

  4、“忍”字从何而来?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

  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师总结: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六、 学习第13—15段

  1、 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明确: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3、 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者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

  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七、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二,感受一下作者语言方面的特色。

  明确: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八、 迁移练习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九、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胡同(1—4) (2)取名来源

  (3)大小、数量

  (4)网络

  胡同文化 发展趋势:衰败、没落

  (5)过渡 (13—15)

  (6)封闭文化

  (7)独门独院

  文化(5—12) (8)易于满足

  (9)不爱管闲事

  (10—12)精义:忍

胡同文化教案2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其实称之为闲适散文或文艺随笔更合适。作者用富有京味而且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涵,再后,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出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

  《胡同文化》是高一年级的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第一册四单元的第二课。该单元是序言单元,教学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序言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二是“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三是“领悟序言的语言魅力”。

  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京味的语言足文章的一大特色,本文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京味文学作品,所以应该好好地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要求,结合本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①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能力。

  ②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辩证的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②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是训练学生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对胡同文化思想内涵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是自读课文,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 “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看、听、读、议,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同时,以课内知识为触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要求,作一次探索性学习,力求学以致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的积累。

  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跳读法: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3、比较法: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

  4、讨论法:所有教学重点难点均通过讨论解决。讨论不仅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5、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探究性学习。采取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自读课文,思考以下内容:

  (1)汪曾祺其人其文。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二)导入:

  1、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提问:“这首歌有什么特征?”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我抓住“京味”、“京派文化”等加以点拨。然后让学生找出歌词中哪些词句体现。学生会说出“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总结,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生活特点,体现了一种北京文化。今天我们来学习北京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出课题。

  2、展示多媒体图片——北京胡同和老北京街景,(三)明确教学目标〔略〕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1、提问预习问题,指导学生用跳读方法,抓关键词句,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1)汪曾祺其人其文。学生回答与教师介绍结合。

  (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方正、安静、封闭

  关键要让学生找到依据,教师用几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反复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等。

  (3)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首先,通过概括胡同的五个方面特征,总结它的总特点。这点学生不难概括,一般都会准确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总特点需要教师对“四合院”进行点拨,正确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体现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种方位意识极强的特征,同时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块大豆腐”这个比喻,板书一个正方体(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写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学生印象。

  其次,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老师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有哪些具体表现?其实质是什么?

  ( 小组讨论2分钟,然后课堂交流。)

  前两问也不难,学生回答出“封闭”特征时及时板书在“文化”之下,而其实质是“忍”则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迁,逆来顺受的表现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书“忍”。

  (4)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边概括边板书):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

  理想住家——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要求不高

  处事哲学——爱看热闹,不爱管闲事

  (5)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齐读最后三节,思考: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先请学生来回答,后教师评价学生发言,并说出自己的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伤感、留恋、理解。仅供学生参考。

  ——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是复杂的:

  ①没落的必然(理性)

  ②依恋,但又无可奈何。

  ——胡同文化:

  ①既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②又有必然抛弃的缺点。

  2、品味语言

  《胡同文化》不同于一般评点或介绍类的书序。它实质上是一篇文化散文、文化随笔。因此,学习并揣摩本文的语言张力,理解并领悟本文的文化内涵,是学习本文的要点。

  教学时,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具体是:先让学生听8—12段的录音,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特点,再在同学之间展开朗读比赛,重点读8、11、12段,看谁读得像,读得好,鼓励创新读法。老师积极给予引导。

  朗读训练后,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子: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3、学生质疑,相互解疑,教师辅助答疑。

  4、总结全文。

  (五)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课最后一个环节引进单元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课内教学拓展到课外。围绕“胡同文化”这一课题,让学生开展一次语文课外研究学习。

  具体做法是:

  首先,引导学生参照相关内容,发现并确立课题,学生自主选题后成立课题小组,进行小组协作探究。(课题可以是如下种种: 北京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与名人、胡同建筑经典、胡同风情、胡同与北京人、胡同文化研究等等。)

  其次,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上网等各种方式开展研究的方法,由学生生在课外完成,时间为一个月。期间教师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最后,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可以通过论文、报告、专题讲座的方式,也可以是图片展览的形式,还可以是放映多媒体、录象的形式让学生发布探究过程、研究成果以及活动心得等。

  总结过程重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通过亲身时间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时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胡同文化教案3

  教学目的

  1.用朗读的方式学习本课的语言

  2.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3.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味北京胡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对胡同文化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问题:1.你对汪曾祺有什么了解?

  2.你了解北京的胡同吗?

  3.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化的含义吗?

  自读课文并讨论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写胡同的原意,胡同取名的来源有很多种。

  第三段写胡同的宽窄。

  第四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五段写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2.学生朗读课文6-9段,教师配乐范读10-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迁。

  第七段:北京人愿住“独门独院”,平时过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举例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请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

  亲切、欣赏、不满、批评、怀旧、怅然低徊。

  4品味语言:

  1让学生自己读第8段、第11段对话部分找同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第12段读“这二位同声说”后面的部分、第13段。读的过程中体味句中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形式表达一种感情。

  语言特点总结:

  汪曾祺的语言文白夹杂,有时极雅,有时极俚,时能出人意表。他重视从古典文学中汲取营养,他的语言有文人气,但又和现代语言融合无间,是一种纯熟,寓绚烂于平极的语言。

  延伸讨论

  随着时代的进步,北京的胡同日渐被高楼大厦取代,更多的在高楼中长大的人认同“高楼文化”“社区文化”,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变化?

  作业布置

  以居住环境与人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胡同文化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过程和方法:

  速读、朗读,感悟、讨论。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建筑,是石刻的史书,是凝固的音乐,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的灵魂和他们的鲜明个性。今天,我们就到北京,看看那里的建筑----胡同,看它折射出怎样的灵魂。出示课题分析课文前,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及作者)

  2、检查预习:52页(写一写用一用)

  (1)字词音义:薪惊闺噌安土重迁檩塌腌庠摞逆来顺受衰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怅望低徊

  (2)作者简介: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nào)纪事》等,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

  3、题目解说a关于胡同(hútòng )。北京胡同的历史渊源,胡同的.别名、

  b关于文化(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物质型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心理型的:胡同里人的生活

  读课文1、5两段,思考为什么作者笔下的胡同文化是心理型的?(答案在文中标出)第一段最后一句,第五段三,四两句。

  总结: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下面,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坐上北京的人力车,到胡同去看看。

胡同文化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其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能力目标:

  初步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德育目标:

  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胡同这种建筑形式已悄悄地从我们身边消失了,大家这个年龄段已对胡同很陌生了。北京的胡同又独具特色。那么,胡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又有怎样的文化底蕴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起揭示这个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 明确学习目标

  (白板出示)

  三、 简单了解作者及其散文特点

  (先让学生结合步步高了解,然后师强调重点)

  作者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门第。1998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四、 学习第1—4段

  1、 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学习如何概括每段要点,进而把握全文的中心意思,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概括全文要点,须先把握每段要点。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要抓住段落的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句等,理清句子与句子、句子与中心句或关键句的关系。

  2、学习第1—4段,思考: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北京胡同的?(即概括每一段的要点)

  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约二斤鸡蛋:称重量

  4、逐段讲解:

  第一段:(学生快速朗读)找出中心句:即第一句。

  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留下这个问题,最后总结,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段:(学生快速朗读)

  关键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学生齐读)

  写了胡同的大小、数量。

  第四段:(指名朗读)

  写了胡同是勾通大大街的网络。

  5、小结胡同的特点。

  五、 学习第5—12段

  1、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学习

  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学习第5—12段,按前面介绍的概括要点的方法进行概括。

  2、词语积累:

  安土重迁 房檩 国子监 祭酒 置身事外

  冷眼相对 安分守已 逆来顺受

  3、 学习第5—12段:

  第五段:(学生齐读)

  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段末点题,点出写作本文目的,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本段也就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

  第六段:(学生速读)

  关键句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七段:

  (学生速读)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把握“除了”和“此外”,得出真正意思在于“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

  第八段:

  (学生速读)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九段:

  (学生齐读)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每一段找一位学生读)

  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人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他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学法指导:这三段,要联系上下段落,提炼出其要点和联系点。)

  4、“忍”字从何而来?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5、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

  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师总结:

  胡同的方方正正的特点,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六、 学习第13—15段

  1、 教师范读第13—15段,思考并讨论: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

  2、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并明确:

  写了胡同文化时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东西,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因此,胡同文化的没落是必须的。

  3、 结合作者的经历,思考:面对这种情景,作者心头会涌现出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

  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因此,作者的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七、 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二,感受一下作者语言方面的特色。

  明确:

  1、一个“嘿”,朴素,亲切,大众化,口语化,充分体现了北京市民吃了是虾米皮熬白菜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感觉到北京人容易满足。

  2、非常富有表现力,既是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又是自我安慰,表现了作者对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的佩服和调侃。不愠不火,雅俗杂糅,带有浓浓的北方方言味儿。

  3、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带有浓浓的书卷气,不仅尽情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色,而且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

  八、 迁移练习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

  九、 小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本文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性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序言在形式方面自由多样的特点,也了解到了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1)四方四正

  胡同(1—4) (2)取名来源

  (3)大小、数量

  (4)网络

  胡同文化 发展趋势:衰败、没落

  (5)过渡 (13—15)

  (6)封闭文化

  (7)独门独院

  文化(5—12) (8)易于满足

  (9)不爱管闲事

  (10—12)精义:忍

胡同文化教案6

  目标

  1.了解胡同文化的要义

  2.探究胡同文化深刻的历史成因

  3.领会作者面对胡同文化的衰落所流露的感情

  重点、难点

  认识特定的居住方式对当地的居民文化的影响,引导学习分析认识自己的居住方式与居民文化的关系。

  课时:

  一课时

  过程

  1、快速阅读课文,勾画文章各段中心句。

  2、结合课文1—4段,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

  3、拓展:为什么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如此强烈?

  北京,几代王朝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按礼制: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排列,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植根于北京人思想意识,使得他们对方位以及方位所蕴含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例(1)《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例(2):一人假称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破绽。原来,那人宣读圣旨时所站的'方位不合礼制。

  可见,人们已赋予方位一定的文化内涵,讲方位,从某种意主上讲,就是讲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封建文化,就是讲封建礼教,封建正统。

  4、长期生活在这种方正的胡同里的北京人,其生活及文化必受深刻影响,阅读6—12段,回答胡同文化实质(精义)是什么?有何表象特征?

  拓展:

  (1)从居住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浸透浓郁的道家思想,一种“小国寡民”意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执着于“根”观念。“外面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这是典型的安贫乐道,封闭保守的传统思想。

  (2)从饮食上条件分析胡同文化植根于何种文化土壤?

  ——“大白菜文化”,内涵是不慕奢化,甘于清贫,固守恬谈,克已复礼,易于满足。

  (3)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最早树立起科学业民主的大旗,为何老北京表现出一种明哲保身的冷漠呢?

  ——历史古都,皇城根旁,天子脚下,深受压迫,各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5、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站在“西风残照,衰草离披”中,涌上作家心头的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怀旧、忧伤、豁达、超脱)

  6、小结

  汪曾祺以他长期居住的北京胡同里发现了特有的胡同文化,可见特定的居住环境与方式对一种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7、知识迁移

  学生看四川茶馆现象,分析茶馆对四川居民文化产生的影响。

  板书:

  胡园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词典,掌握“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词语。

  2、了解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对重点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感觉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胡同文化》一文。

  2、(放录音,请同学们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

  提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何感受?

  学生甲: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学生乙: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对胡同的热爱和眷恋。

  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歌声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在逐渐消失着,没落着。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胡同文化》一文。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怀旧伤感的思绪。

  四、有关“胡同”“文化”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1、胡同“或写作衚衕、衖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构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杨慎《丹铅总录》:“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为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2、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五、自读课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体味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进一步掌握生字词(包括字形、词义)。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点标记或概括出来。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点有哪些?

  录音播放完毕,出示投影

  ①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何取所意衰草离披天翻地覆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街坊里道奉公守法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独门独院天坛城根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半途而废莫衷一是通霄达旦

  ②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B、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

  C、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D、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

  参考答案:

  ①B(A项“何取所意”中的“意”应为“义”,C项“伥望低徊”中的“伥”应为“怅”,D项“厉厉在目”中的“厉”应为“历”,“通霄达旦”中的“霄”应为“宵”)

  ②A冷眼旁观B驰名中外C安土重迁D不约而同

  提问:本文共15个自然段,每段要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①自然段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写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③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第④自然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⑤自然段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⑥自然段写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⑦自然段写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觉得“远亲不如近邻”。第⑧自然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⑨自然段写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⑩~自然段写北京的精义是“忍”,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是无可奈何的事。第自然段则以“再见吧,胡同”收尾。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提问:本文可分几部分?作者依次写了北京胡同的什么?

  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①~③自然段从建筑学的角度写北京胡同;④~自然段谈;最后三段则写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提问: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多媒体显示:有关北京胡同的图片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其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其二,取名有各种来源,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三,宽窄不同可反映出住户的阶层不同;其四,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百姓因此生活方便。

  板书:

  胡同

  ↓

  方正取名宽窄网络

  2、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二、三部分,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3)作者对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教师深入其中,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1)的特点:其一,封闭。住在胡同里的居士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的甚至一住几辈子,也舍不得“挪窝”。其二,满足。北京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窝头、白菜就行了。其三,袖手。就是不爱管闲事,虽爱瞧热闹,但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其四,忍安。这也是的精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用北京方言说就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板书:

  文化

  ↓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呢?先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对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学生齐读第~自然段,对上述概括加深理解)

  提问:第自然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提问: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胡同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12-05

胡同文化教案09-30

胡同文化教案05-13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08-02

胡同文化教案优秀12-23

胡同文化教案(15篇)11-02

胡同文化教案精选15篇09-11

胡同文化教案15篇10-15

胡同文化教案14篇06-19

胡同文化教案汇编15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