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教案

时间:2025-01-12 08:42:07 教案 我要投稿

剪枝的学问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剪枝的学问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剪枝的学问教案

剪枝的学问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为什么吗?

  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1、直奔中心,引发前文。“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齐读第5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

  1

  今天,我们学习26课《剪枝的学问》。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枝后结果怎样?)

  2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1-2自然段

  放声自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1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能手,齐读,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能手?(指导说话)

  (2)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

  2出示句子:

  (1)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2)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齐读

  3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是怎样剪枝的?(指名做手势)

  4过渡:看着一根根枝条被剪下,作者产生了什么疑问?

  出示句子: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王大伯看我有疑惑,怎样对我说?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王大伯说的话。圈出你以为与剪枝有关的词句。

  2谁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

  3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剪掉它?他留下的是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4用因为……所以……来介绍为什么剪枝?(指名练说)

  5齐读王大伯的话。

  6作者对王大伯的话是相信还是怀疑?(书上哪个词语是这个意思?)

  (1)出示将信将疑,作者怀疑什么呢?

  (2)指名交流,板书:

  减少--枝条增加--产量?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春天到了,桃园里很美,也很热闹,想不想去看一下。好,老师这就带你们去。(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1)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2)指导朗读这几句。

  (3)在桃园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4)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暑假里,作者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他看见了什么?指名读。

  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1口头填空: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的桃子。

  一个个桃子仿佛(

  《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段

  《剪枝的学问》教学片段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剪枝?为什么要帮桃树剪枝?

  生:怎样剪枝?剪枝后的结果怎样?

  师:那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师:课文作者几次进入桃园,分别在什么时候?

  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吗?

  生:去年冬天,(来年)春天,暑假里.

  师:我三次进桃园时的心情怎样?

  生:满怀好奇半信半疑一脸疑惑又惊又喜欢天喜地

  生:欢天喜地的是蜜蜂,应该是盼望

  师:你读得很仔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师:全文共几个自然段,你根据刚才的提示怎样帮课文分段?

  (学生分段,教师调整词语顺序并板书)

  师:我满怀好奇些什么?请你们放声朗读1-2自然段找出答案.

  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我好奇的是王大伯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又大又甜。

  师:所以我们称他为?

  生:(抢着说)种桃能手

  师:什么叫能手?你知道身边还有哪些能手?

  (指导学生说话)

  师:在种桃能手前面还加了远近闻名这个词,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它的近义词有那些?

  生:驰名中外举世闻名

  师:在这里能换成这两个近义词吗?

  ………

  师:那我一脸疑惑些什么?

  生:看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在剪枝

  师:所以我着急地问,这句话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师:王大伯看着我有疑惑,怎么对我说的?

  生:(有模有样)的朗读

  师:作者对王大伯的话是相信还是怀疑?(书上哪个词语)

  生:他是将信将疑

  师:王大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板书:减少枝条=增加产量?

  师:所以作者最后又惊又喜,他明白了什么?

  这就是---------剪枝的学问(齐读课题)

剪枝的学问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挥、舞、夺、熟、娃、蛋、禁、番、靠”,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4.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板书设计:剪枝的学问

  剪枝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花开热切盼望

  结桃又惊又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孙中山的课文《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说说自己的理解。

  2.总结:刚才我们说的是学习中的“学问”,现在谁来说说生活中的学问?(生自由发言)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盼望剪枝充满信心夺走不禁远近闻名红润胖娃娃

  仿佛靠挥舞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满怀好奇

  (2)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部分生字

  1.学习生字“夺、蛋、禁、靠”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26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感知课文

  1.师提问让生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讨论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

  (3)老师启发: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1.师生共同探究“满怀好奇”。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2.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3.共同探究“一脸疑惑”。

  (1)“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2)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4.探究讨论“将信将疑”。

  (1)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2)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3)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4)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

  (5)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6)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5.探究学习“热切盼望、又惊又喜”。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3)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春天的美丽。

  (4)播放美妙的音乐,放松身心,闭上眼睛,思考: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7)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6.问: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四、拓展,深化认识

  1.拓展:下面的事件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呢?用心去品析一下。

  2.例: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老师总结: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剪枝的学问教案3

  一、教材的选择

  《剪枝的学问》一课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六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剪枝的学问》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我之所以选择这篇教材,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课文叙述主线明朗,层次清晰,便于学生模仿写作方法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刚起步,这样的文章是便于学生模仿的好范文,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掌握叙述方法。

  2.课文文字简而不白,道理含蓄蕴集,引发学生深思

  这一课的道理写得含蓄蕴集,没有直接的阐述,而是以对春天桃园花开烂漫,夏天桃园硕果累累极尽渲染,对课文的道理虽未一语道破,但让读者心中自明,读后意味悠远。

  3.课文内容取之于生活,能激发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见剪枝,有的是果树的剪枝,有的是花儿的剪枝,有的是行道树等一些高大树木的剪枝,常见了也就不会特别地去在意,去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常见,所以漠视。课文就是以生活中的现象来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读了课文后,学生静下心来过滤生活中的场景,往往能将以往忽视的东西清晰呈现眼前,印证“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一道理。同时也引发学生去关注生活中的小细节,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

  4.课文字里行间充溢着情感,触动学生心底的柔软

  课文以“我”的情感变化过程为线索叙述,以“我”的视角审视出现在自己

  身边的事情,在浅显易懂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王大伯”这位种桃能手在自己种桃领域的专业,对自己种桃这项工作的热爱,一个“抚摸”让我们看到了王大伯对自己栽种的桃树的爱,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般。“抚摸”中真情感人,触动着学生心底的柔软。

  二、教材的解读

  1.把握内涵

  每一篇教材都有它独特的魂魄,也就是精神所在。要做到把握魂魄,首先是通读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找到震动读者的文本精神。《剪枝的学问》一课取自生活中的常见事例,讲述的对象“王大伯”也仅仅是一个普通又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就在这位平凡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他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课文描述王大伯的话语不多,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种桃技术精湛、视桃为子女的老人,尤其是王大伯的一番话,简洁、生活化但却意蕴深远。所以,对本文的内涵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一层面,也要走进“王大伯”的精神世界,感悟他的真情,体会他之所以能成为种桃能手,不仅是技术精湛,更是他对种桃本身的情有独衷。在王大伯身上,“劳动的快乐”与“剪枝的学问”紧密结合。

  2.理清脉络

  课文以事情发展为记叙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将“我”三进桃园所见(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所闻(王大伯的话)、所悟(减少是为了增加)以5个自然段叙述出来。第一自然段简介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剪枝的学问》“种桃能手”。第二、三自然段写“我”在果园看到王大伯等人在剪枝,非常奇怪,经询问,了解了剪枝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写春天来了,桃花盛开,“我”盼望花儿早日结果。第五自然段写桃子丰收了,我在惊喜的同时真正的理解了王大伯的话:减少是为了增加。

  3.剖析重难点

  在把握了文本精神、理清了文章脉络之后,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文章的重点、难点所在。

  1.通过对人物语言、行为的朗读感受王大伯对种桃的'钟爱与技术的精湛,感悟王大伯那普通而不平凡的形象。

  2.把握叙述主线,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

  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能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4.教学目标的确立

  知识与能力:

  (1)学生认识生字,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2)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关键词,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分四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段意合并法,以“我”心理变化为线索来概括)。

  过程与方法:

  (1)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以“我”的心理变化为线索精读课文,感受“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

  (2)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3)大伯”对种桃的情有独衷。

  5.语言特色

  每篇课文的语言都有其特性,有的流畅平直,有的跌宕起伏,有的朴素简洁,有的华丽优美……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在教学中要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剪枝的学问》的文字比较浅显易懂,在文本中比较有表现力的是课文第四自然段对春天桃园景色的描写、课文第五自然段对夏天桃园硕果累累的描写,思考在这些地方可否设计一些语言的训练点:

  (1)桃子的香甜引来了。

  模仿的句式为: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2)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结合课文四、五自然段的意思,将这句疑问句改成陈述句。)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讲读教学:

  (1)多种形式、多层次朗读指导,朗读中感悟,朗读中提高。

  (2)抓住重点字词句,想象与说话训练结合。

  (3)课文与生活紧密结合,拓展思路。

  2.问题探究: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2)合作交流讨论,在积极的思维中解决问题。

  3.多媒体辅助:

  (1)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减少是为了增多”的事例。

  (2)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适当辅助运用。

  四、学习方法指导

  1.以朗读为抓手,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

  2.以想象为辅助,自主阅读中有问题的发现,有文字的流动,有画面的呈现。

  以情感为线索,重点词句中体会真情。

剪枝的学问教案4

  教学目的:

  精读课文,感受“我”的心理变化。

  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尝试用上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齐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王大伯是种桃能手。是什么能手?你还能说出哪些能手?(看来举例也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从哪里可以看出?(远近闻名、总是、大、甜)

  换一词来理解远近闻名(人尽皆知、家喻户晓)。

  (2)怎么读好这一段,谁来试一试。

  能种出这么大、这么甜的桃子,真令人佩服读

  我们一起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

  过渡:如果此时王大伯出现在你眼前,你有什么问题问他吗?

  2、学习第二段

  (1)“我”跟你一样好奇,板书:满怀好奇,带表情读好这个词语,略皱眉。

  (2)怎么他的桃子就能结得那么大,那么甜呢?跟着“我”一起去看一看,问个究竟。(3)指名读一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你看到了什么?

  (4)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王大伯他们在剪枝。

  (5)再读,你从这段内容中读懂了什么?

  (剪枝动作熟练、潇洒;慧眼识“枝”能一眼分辨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经验丰富;剪掉了许多的枝条)

  (6)作为种桃能手,居然剪掉那么多枝条,我看到后十分着急。

  带着这份着急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指导朗读,注意读好“怎么、干吗、啦、呢”等语气词,此时我心情很着急,那我的表情呢?

  板书:一脸疑惑

  (7)看到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把剪枝的原因告诉了我。请大家用不同的线把对话画出来。同桌一问一答,说清原因。

  (8)指名直接对话表演。

  (9)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0)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咔嚓咔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抚摸”,平时这个词用在哪里?“充满信心的说”,真不愧是个种桃能手啊!分角色朗读对话。

  (11)我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一脸疑惑,出现了什么变化?

  板书:将信将疑

  结合课文理解“将信将疑”:半信半疑,一半相信,一半怀疑。

  我信什么?疑什么?

  (种桃能手不会做不利于桃子丰收的事,但剪掉了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12)我们一起带着矛盾的心情读一读“将信将疑”时心里想的话。

  3、学习第三段过渡:转眼间,春天到了。播放图片欣赏美景(蜂在花中舞,人在树下戏)

  (1)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桃园美景的句子。

  透过文字,大胆想像一下,你还看到了哪些美景?闻到了哪些味道?听到了哪些声音?(用优美的语句向我们描绘下3-5)

  (3)此时的我最盼望什么?

  (4)带着美好的期盼,我们来读读第4自然段:

  4、学习第四段

  (1)暑假一到,“我”就来到了王大伯的桃园。这时的我又看到了什么景象呢?谁来读一读。(指名读相应语句)。

  (2)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看着这样硕果累累的景象,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引读:只见

  4看到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样?(惊讶、高兴,即又惊又喜)

  (5)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惊的是什么?喜的又是什么?

  惊的是:大伯的预料成了现实,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喜的是:桃园丰收了,结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6)指导读好最后一句话。

  (7)现在的“我”还“将信将疑”吗?“我”明白了什么?那番话:从文中找一找

  (板书:减少什么?增加了什么?)

  (小结:看来“减少”是为了“增加”啊。这劳动中也藏着丰富的学问

  (8)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现在你知道剪枝的学问了吗?

  2、小结:是啊,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爱思考,就能从生活中获得知识。

  四、作业设计

  1、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减少”是为了“增加”的典型事例。

  减少作业总量,增加作业的质量

  减少有害气体总量,增加空气质量

  减少用水,增加水资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

  26、剪枝的学问

  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剪枝的学问--麦慧》

【剪枝的学问教案】相关文章:

剪枝的学问教案12-10

剪枝的学问教案07-15

《剪枝的学问》教案11-21

《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06-18

《剪枝的学问》教案11篇11-06

《怀疑与学问》教案12-12

出行的学问品德教案08-14

解决数学问题教案09-03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11-28

《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9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