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

时间:2024-06-18 13:26:1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

《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了许多问题,还记得吗?(学生回忆问题)(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枝后结果怎样?)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1—2自然段

  放声自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1、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能手,齐读,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能手?(指导说话)

  (2)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

  2、出示句子:

  (1)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2)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齐读

  3、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是怎样剪枝的?(指名做手势)

  4、过渡:看着一根根枝条被剪下,作者产生了什么疑问?

  出示句子: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王大伯看我有疑惑,怎样对我说?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王大伯说的话。圈出你以为与剪枝有关的词句。

  2、谁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

  3、用因为……所以……来介绍为什么剪枝?(指名练说)

  4、齐读王大伯的话。

  5、作者对王大伯的话是相信还是怀疑?(书上哪个词语是这个意思?)

  (1)出示将信将疑,作者怀疑什么呢?

  (2)指名交流,板书:

  减少——枝条增加——产量?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春天到了,桃园里很美,也很热闹,想不想去看一下。好,老师这就带你们去。

  1、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

  3、自己读,挑最喜欢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

  4、指名读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体会。

  5、试背,评议。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暑假里,作者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他看见了什么?

  1、口头填空: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的桃子。

  一个个桃子仿佛()。

  2、怎样写的,我们一起读一下。(齐读)

  3、此时,作者心里又惊又喜,他明白了什么?

  4、出示句子: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板书:减少——增加

  5、减少什么?增加什么?我们再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齐读)

  6、指名回答,板书:(擦掉?)(减少的那些枝条对桃树来说是不利的因素)

  7、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如:(1)小明背英语单词,每天背100个,十天下来,他只记住了50个。后来他改变方法啊,每天背10个,10天后,他记住了100个。

  六、布置作业

  1、挑选喜欢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减少——枝条——不利因素

  剪枝的学问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你知道为什么吗?

  4、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1、

  直奔中心,引发前文。“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齐读第5自然段。

  3、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

  (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5)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

《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挥、舞、夺、熟、娃、蛋、禁、番、靠”,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王大伯说的那番话。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4.去品读文中人物的对话,细细感悟: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关键词语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哲理,并融会贯通领会生活中的许多小事例中蕴涵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板书设计:剪枝的学问

  剪枝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花开热切盼望

  结桃又惊又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回忆以前学过的描写孙中山的课文《不懂就要问》,板书:学问说说自己的理解。

  2.总结:刚才我们说的是学习中的“学问”,现在谁来说说生活中的学问?(生自由发言)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大声读课文,不理解的词语下作个记号,并尝试联系上下文想想它的意思。

  (3)边读边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检查词语朗读情况:盼望剪枝充满信心夺走不禁远近闻名红润胖娃娃

  仿佛靠挥舞将信将疑又惊又喜满怀好奇

  (2)指名读词,注意前后鼻音及多音字的字音,相互问问、说说词语的意思。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1)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比比谁读得最棒?

  (2)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交流: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三次进园看到的景象不同;初步了解剪枝的学问。

  三、学习部分生字

  1.学习生字“夺、蛋、禁、靠”字,学生分析字形,并说说记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描红、仿影、临摹。

  26剪枝的学问(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剪枝的`学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一共几次进桃园?各在什么季节?(“我”一共三次进桃园,分别在“冬季”、“春天”、“夏天”)

  二、感知课文

  1.师提问让生思考:“我”三次进桃园,心情各有不同,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用横线画下来并把整个句子好好读读。

  2.讨论交流:

  (1)第一次比较复杂,课文中哪些词语表示“我”的心情?(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2)第二次进桃园呢?(盼望)

  (3)老师启发:如果我们也跟上面一致,该在“盼望”前边加上一个什么词?(板书:热切盼望)

  (4)我第三次进讨园呢?(板书:又惊又喜)

  三、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词句

  1.师生共同探究“满怀好奇”。

  (1)“我”进桃园为什么好奇呢?结合词语理解“远近闻名”

  (2)还能从哪里也能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2.把这一段的意思说给大家听听。

  3.共同探究“一脸疑惑”。

  (1)“我”满怀好奇地进入桃园,为什么转眼间“一脸疑惑”了呢?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样子?请学生表演,帮助理解词义。

  (2)指导朗读。谁来把“我”的一脸疑惑读出来?试一试,读出来。(齐读)

  4.探究讨论“将信将疑”。

  (1)对于“我”的一脸疑惑,着急发问:王大伯是怎么做的?(王大伯给我讲了剪枝的学问)

  (2)出示王大伯的话,指导理解:从王大伯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剪掉了什么样的枝条?为什么剪掉它?

  (3)体会“疯长”的意思。思考:枝条疯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些粗壮的枝条该不该剪?

  (4)王大伯的话有几层意思?一点一点来描述。

  (5)再读王大伯的话,体会我的“将信将疑”。

  (6)练习朗读王大伯的话,要让我们听了之后都相信你剪枝剪得有学问。

  5.探究学习“热切盼望、又惊又喜”。

  (1)学生朗读段落,并思考:第二次进桃园,我的怀疑还存在吗?“我”看到了什么?

  (2)小组朗读,其余思考、想象:听了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什么?(听朗读,交流、评议)[

  (3)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春天的美丽。

  (4)播放美妙的音乐,放松身心,闭上眼睛,思考:你们好象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当“我”第三次走进桃园时,看到王大伯的桃园有什么特色?(提示:桃子又多又大,桃园丰收了)借此理解“又惊又喜”。问:“惊”什么?“喜”什么?

  (7)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这时我对王大伯剪掉疯长的枝条的做法还将信将疑吗?得出结论:看来王大伯剪枝剪得确实有道理啊!

  6.问:通过理解,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用自己或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四、拓展,深化认识

  1.拓展:下面的事件是不是也隐含这样的道理呢?用心去品析一下。

  2.例:兵不在多,而在精。

  学习贵在持之以恒,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五.拓展作业

  老师总结:在我们生活中你还发现有哪些现象,哪些事物中隐含着这样的道理?请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做到资源的共享

《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4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词。请一生上黑板写。集体修改订正。

  2、请仔细观察这几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二、感知课文

  1、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剪枝的学问》这篇课文中的四个描写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找出含有这几个词语的句子好好读一读,并用直线划下来。

  2、交流。相机出示句子,师点出这几个词语。

  三、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句子。

  2、我为什么满怀好奇呢?

  (1)总是是什么意思?(一直、去年、今年相信明年也是这样)

  (2)王大伯是个怎样的人?还有从哪里也可以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3)谁能把这一段话的意思读给大家听。

  师:下面的三句句子,请同学们像了;老师一样围绕这个词语给他提一个问题,并且找一找问题的.答案。

  四、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提一个问题。

  2、谁来做一做一脸疑惑的动作。(指名做)

  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想不通)

  我对什么想不通?(好好的枝条为什么都剪了)

  3、个答案就在我说的话里,谁来读?

  我的问话里有两个??(板书??)

  你们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问、疑惑)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提问题。

  2、谁来说说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说。

  3、作者疑的是什么呢?

  (1)(板书?)

  (2)指名说:按一般推断,枝少了,桃子不就少了吗?

  (3)指导朗读

  4、他信的理由又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

  (1)远近闻名。还有什么原因?(可以在第三自然段里找)充满信心、笑了笑

  (2)指导朗读。

  六、学习第四部分

  1、指名提问题。

  2、惊的是什么?

  (1)惊:大伯的话居然一点没错,他的剪枝果真实现了丰产,他的预料完全变成了现实!

  (2)指导朗读。

  3、喜的又是什么?

  (1)喜:桃园丰收了,结了那么多光鲜红润的大桃子!

  (2)指导朗读。

  4、其实在春天的时候已经给我们预示,请一个同学给我们把当时的情景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指名美读第四节。

  (2)交流。(桃园美丽的景色、小朋友们嬉戏的情景、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3)齐读,再次体会当时热闹欢快的场面。

  七、总结课文

  1、课文学到这里,你现在知道什么是剪枝的学问了吗?谁能用上自己的话或者书上的话来说一说。

  2、齐读全文。感受王大伯丰富的种桃经验。

  3、为了推广王大伯的种桃经验,请同学们把我们今天学到的本领回家教给你的爸爸妈妈,你们应该怎样说。

  (1)小组讨论

  (2)指名说

  4、总结: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是学问,我们要向课文中的我一样,不仅从书本上学知识,还要从生活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剪枝的学问教案03-07

《怀疑与学问》教案07-26

出行的学问品德教案09-06

《穷人》第二课时教案03-02

《影子》第一课时教案03-01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案01-08

《石榴》的第二课时教案05-08

《要下雨了》第二课时教案03-07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03-08

观潮第二课时教案范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