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6篇(优秀)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情怀。
重点难点:
对几个较长句子的朗读,把句子的停顿处理好,并把握好句后、节后的朗读停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三单元中的《一夜的工作》是谁写的吗?(何其芳)何其芳是我国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她写的一首诗。
2、揭题:《生活是多么广阔》 (板书课题)
3、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把诗歌读准确。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长句的停顿。
生活是多么广阔
何其芳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是海洋。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
去建设铁路,去做飞行师,
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
去高山上滑雪,
去架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
去北极探险,去热带搜集植物,
去带一个帐篷在星光下露宿。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
去以心发现心。
生活是多么广阔。
生活又多么芬芳。
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2、抽读,纠正读得不好的地方;全班齐读。
注意这几个句子的停顿:“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
三、品读诗歌,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请同学们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说说你从这首诗体会到了什么,把你体会最深的句子作上记号,并简单的写一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全班集体交流对诗的理解,并提出问题。
重点的句子:
“去过极寻常的日子”,意思是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轰轰烈烈,惊险离奇;
“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意思是,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去发掘生活的意义;
“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就是要在生活中满腔热忱地对待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
4、理解了这些句子,请同学们来体会一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就应该读出作者对生活无比热爱的感情来,你能行吗?试试看吧。
5、指名读,教师范读,分男女生读。
四、结束语。
我真诚的希望同学们能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每天带着一颗快乐的心,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创造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闪亮的印迹。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写“我”派一只鸟儿去侦察鸟类,收到鸟儿的侦察报告,知道了许多鸟儿因生态环境受到污染,有的死亡,有的正受到威胁,连去侦察的鸟儿也没有飞回来,告诉人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
【设计理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践,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动物。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设计流程】
一、出示课题,据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启发质疑:同学们读完课题后,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多读几遍。(可借助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3.听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探究发现
1.再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读了鸟儿的三份侦察报告,你知道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交流,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结合挂图理解。)
2.读了本课以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到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受到的污染,进而增强环保意识,爱护动物。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总结全文
五、课外延伸
1.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看看是否被污染。
2.开展“爱鸟、护鸟”活动。
语文教案 篇4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语文教案 篇5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慈母情深语文教学教案,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用联系上下文及词素分析法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指导学生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和儿子之间的深情。
【教学过程】
学案
教案
一、学习提纲
第1、自学生字、新词,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及词素分析法理解下列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
第2、读通读顺课文。
第3、跳读课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写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4、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母亲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想一想,文中的母亲是一个( )的母亲。
第5、默读课文第二段,勾画我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我对母亲给钱让我买书有一种( )的深情。
二、练习提纲
第1、抄写、背诵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的精美句子。
第2、以母亲的爱为题,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母亲关心你的一件事。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理作者思路
第1、(1~4)想买《青年近卫军》
第2、(5~33)妈妈给钱买书
第3、(34~35)终于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二、细读探究,体会母亲对我的深情
第1、母亲的爱:
⑴ 外貌描写──瘦弱的母亲。
⑵ 行动描写──贫苦、辛劳的母亲。
⑶ 语言描写──通情达理的母亲。
(勤劳、善良、慈祥、深爱儿子)
第2、我的爱(反衬):
⑴ 行动描写。
⑵ 心理描写。
(感动、心疼、崇敬、感激、热爱)
三、自主评价学习收获
四、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他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生动细致地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质疑课题探永生(2分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指读课题。这里的“永生”是什么意思?(永远存在,永远也不会死的。)永远存在好不好?陈老师也想永远存在,长生不老,可以吗?看来人是不能永远存在的,那人身上的器官就更不能了,对不对?那文章的题目叫“永生的眼睛”,我们要在脑海中打一个问号的,是吧?看我们学了课文,这个问号能不能解决。
二、整体感知现话题(8分钟)
1、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是吧?你读过几遍?(你是一个爱学习的孩子)你呢?(你也是爱学习的孩子。)你知道老师读了多少遍吗?(20遍)同学们,读书切戒太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请再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还要注意把生字词读正确。
2、老师先来检查生字词。都认识了吗?看这个词:角膜,(知道什么是角膜吗?它有什么作用呢?)第二个,挚爱;你挚爱的人是谁?这个词儿跟热爱有什么区别?第三个,给予,(给,是一个多音字。)第四个,天壤之别,它是什么意思?
3、好,字词掌握的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已经养成了认真预习的好习惯。课文读完了,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学生自由说)概括起来说,就是父亲、琳达、女儿围绕捐献角膜发生的事。那么,在捐献角膜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态度一样吗?(不一样)就琳达自己来说,前后的态度一样吗?(也不一样)同学们,他们的态度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用刚认识的一个词儿来说,这就是“天壤之别”。我们先来看看琳达跟父亲的认识态度有什么天壤之别吧。好吗?
三、天壤之别悟永生
(一)琳达和父亲对待捐赠态度的天壤之别(14分钟)
1、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读1-3小节。(1)你叫什么名字?相信你一定不负大家的推荐,让大家从你的读中就能听出琳达是怎样的态度。指读。你想读出琳达的什么态度?(痛苦、反对、气愤!)你告诉我们,哪些语句最能让我们感受到你的气愤?请你再读一遍,只读这些语句,让我们好好感受一番。生:读。请你注意--我冲着父亲哭喊。为什么不是哭着说,不是哭叫。而是哭喊呢?(痛苦,反对,气愤。师引导:你平常会对父母、长辈喊吗?我们认为对父母、长辈喊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从中你又读出什么了?你给我们读读吧。)老师提醒你标点也很重要,你要注意哪个标点?(叹号)。叹号是表示惊讶或感叹的,这里是惊讶还是感叹啊?(不相信,惊讶)是啊,琳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把这种不相信读给大家吧!(生读)你来读吧。我们一起读吧。
2、琳达的反应是哭喊(板书),那么父亲是怎样的反应呢?请同学自由读一读第四小节,各人读各人的。让你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父亲的反应,你会选哪个词?(板书:平静)什么叫平静?(自然、平常)父亲为什么会很平静地说呢?(因为“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他们早已决定死后捐赠器官。”在父亲看来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所以是平静的。)一个这样的壮举,父亲却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平平常常的,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吗?请你用平静的语气来表现这种伟大吧。(课件:“你能给予......)
3、同学们,父亲和琳达的反应是天壤之别,哪个是天?哪个又是壤呢?老师再问你,琳达爱母亲吗?(爱)父亲爱自己的妻子吗?(也爱)是啊,两者都是爱,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呢?(不着急,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想一想。)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父亲的大爱之言吧:
(二):琳达和女儿对待捐赠态度的天壤之别(6分钟)
1、同学们,以上是琳达和父亲对待捐献态度的天壤之别,文中还有谁和琳达也有这种天壤之别呢?(琳达与女儿的不同)女儿温迪在听到器官捐献时又是怎样的反应呢?请你读第八小节。是啊,热泪盈眶,紧紧地拥抱,孩子她理解外公啊。
2、后面的9、10、11小节老师和你分角色读,不读提示语。(我看你听的很认真,你听出了什么?(女儿的理解,懂事,骄傲)如果也用文中的词来形容温迪的态度,你认为是什么呢?(板书:骄傲)那就请你再骄傲地读一读温迪的话吧。
(三):琳达对待家人捐赠前后认识的天壤之别(8分钟)
1、在琳达与女儿的不同态度中,哪个是天,哪个是壤?为什么?(大爱,小爱)前面琳达是壤,是一己之爱,琳达有没有行为让她的表现也能称为”天“,也能称为无私的爱呢?(捐献父亲、捐献女儿的角膜)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捐献女儿的`角膜)
2、拿起书,听老师读。(我的.....)同学们,这样一个女孩,才华横溢、善良可爱,在生命最灿烂的时候离开了我们。孩子们,如果你是母亲,这个时候你一定--(悲伤,难过,伤心......)是啊,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啊,琳达一定比大家更悲伤、更难过。这个时候她是怎么做的呢?(当我......)你想说什么?(悲伤还想着别人)是啊,在悲痛万分之下,想到的是别人,这不是一位普通母亲能做到的。
3、此刻能抚慰这位母亲的应该是这封信吧,你愿意读给琳达听吗?琳达啊,你看到这封信,你心里是什么感受?(为温迪骄傲,自豪。)是啊,请你骄傲的再读一遍吧。(配乐:《真》)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她的什么?(是啊,温迪的眼睛得到了永生,美丽得到了永生,生命得到了永生。指课题:这就是永生的眼睛!你明白课题的意思了吗?)我们一起为温迪得到永生而读吧。
四、一片爱心铸永生(2分钟)
是的,那两位盲人是幸运的,他们借助温迪的角膜而重见光明,可是同学们,你知道吗?我国因为角膜病而导致失明的人大约有400万,而每年能得到捐献治疗的不到4000人,其他人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啊。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琳达一家人,永远铭记那些用自己的大爱做出表率的人。(课件,配《真》出示一些捐献器官的人物。)同学们,在这些人的感召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行列。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光明。下课。
永生的眼睛
平静
骄傲
哭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02
有关语文的教案10-28
语文教案【精选】11-03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经典)10-15
语文教案(精选)10-15
[精选]语文教案11-24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