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20 08:47:59 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语文教案9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春酒》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对人性的讴歌与赞美。

  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悟文章意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了解民俗民风。能深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读书指导法和美点寻踪法,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难点】

  1、研读,品析细节和关键词句。

  2、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领悟文章的意蕴。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浅知课文大意,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收集和了解过年风俗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首先播放音乐,让学生欣赏各地奇异的民俗图片,激发兴趣,再让学生漫谈过年的风俗或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后,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2、作者简介:

  (简要介绍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全文,并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家醅(pēi) 炮制(páo) 挑剔(tì)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领先、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思考:

  ⑴ 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有何意义?

  ⑵ 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三、研读、品味精彩的语言,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1、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四、课堂小结

  五、延伸拓展

  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并做简单比较。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介绍一个传统节日。

  2、课外选读有关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并把它推荐给班里的同学。

  【板书设计】

  过新年

  春 风俗美

  喝春酒 家乡的味道──思乡怀旧

  酒 人情美

  喝会酒

语文教案 篇2

  【展示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

  3、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学习难点

  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预习检测】

  1、作者及其作品

  2、掌握字词

  交 卸 奔 丧 踌 躇 迂 腐 蹒 跚 颓 唐

  琐 屑 晶 莹 差 使 狼 藉 簌 簌 拭

  【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标好段落,勾画字词,找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3、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中几次写到背影?请从文中找出。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合作探究】

  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为什么?

  【课堂检测】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拓展提升】

  想一想生活中父亲所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并把细节描述出来。

  【敞开心扉,诉说真情】

  请以 “爸爸,我想对您说” 为开头写几句话。

语文教案 篇3

  好的教案能够让教师的工作更好的开展,提升学生的吸收能力,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有一定的感情朗读课文。

  2、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随文认识生字词。会根据读音给多音字“行”组词。

  3、感知”猫头鹰和小兔子能自己抓紧时间,小闹钟没有帮上忙”的课文内容;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从而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

  4、初步了解“”的不同用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

  2、随文认识生字词。会根据读音给多音字“行”组词,指导书写3个生字。

  3、感知猫头鹰和小兔子能自己抓紧时间,小闹钟没有帮上忙;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从而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

  教学难点:

  1、感知猫头鹰和小兔子能自己抓紧时间,小闹钟没有帮上忙;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从而让学生树立时间意识。

  2、初步了解“”的不同用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多媒体课件、作息时间表、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谜语导入。

  2、 齐读课题。(学习“闹”字,注意闹字是发的鼻音“n”;“钟”学生可以根据偏旁来了解钟是金属做的。)

  3、 再次齐读课题。

  二、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按要求自读课文。(通过拼音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2、 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进行听读识字)

  3、 齐读课文。

  三、 学习课文,了解内容。

  1、 标自然段。

  2、师:这篇课文讲了小闹钟的故事,小闹钟想为?

  3、小闹钟找了那些朋友?请找一找小动物的名字。(在找动物名字时,学习“鹰、兔、熊)

  4、学习二自然段。(在学文的同时学习生字词:抓、完成、任务、体会猫头鹰会抓紧时间。)

  5、学习三自然段。(随文识字:一瞧、已经、院子,了解什么作息时间表,从而感知小兔子也会抓紧时间。)

  6、学习四自然段。(随文识字:改掉、使劲在读中感悟在小闹钟的帮助下,小熊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

  7、 学习五自然段。(学习咱们,注意咱的读音。)

  四、 总结。

  猫头鹰抓紧时间抓老鼠,完成了任务。小兔子会抓紧时间照着作息时间表做早操!小熊在小闹钟的帮助下也学会了抓紧时间。那我们也应该——(学会:抓紧时间)

  板书设计:

  小闹钟

  猫头鹰晚上抓老鼠,完成了任务。

  小兔 6点15分做早操。

  小熊 改掉了睡懒觉的坏习惯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加强朗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但是读的形式单一几乎都是齐读,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样才能提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另外,在试讲时由于耽误了几分钟下课,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担心时间不够,范读时就提快了语速,导致学生齐读时模仿我的速度,读得参差不齐。

  在学习生字方面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学习的较好,但应该更多的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记忆字形。

  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一年级学生,教师的语言更应富有感染力,这点我觉的做得还不够;再者,就是针对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心理特点,如何进行活泼有序的组织教学,我会在这一方面继续改进的。

  总之,通过这次教研会,感觉收获很大。在此,感谢领导和老师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教案 篇4

  《乡村大道》这篇课文是郭小川在20世纪60年代所写的诗歌,描绘了乡村大道独特的风景,歌颂了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诗歌语句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激情澎湃,催人奋进。但是由于此诗所描绘的情景与现在相隔四十多年,郭小川的诗又富有哲理性,立意深刻,发人深省,而且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要让学生真正读懂这首诗,领会其内涵,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交流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在读中感悟、品味诗歌蕴涵的内容,体会它的形式美。教师在整个课堂中充当一个搭建平台的角色,引导学生去读、思、议,为学生创设自主、开放质疑的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自己去体验,与诗人的心灵相碰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

  3、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感悟朴实的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4、理解课文,了解诗歌内涵:经历风雨,生活才有意义,才会更美好。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乡村大道”的含义。理解诗歌最后一节的意思,使学生懂得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路”包含什么意思呢?我们将要学习的第十单元《路》就从不同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路”的不同含义。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乡村大道》。

  2、板书“乡村”。说说你心目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补充写上“大道”。朗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人们都说乡村小道,为什么作者说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

  二、交流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交流有关郭小川的个人资料。 2、教师简介《乡村大道》的写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3、检查读文情况。

  (1)请四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其余学生认真听,听后根据要求评价。)

  (2)同桌分节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准确、通顺。

  四、创设情境,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节。

  (1)自读课文第1节,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比喻句。

  (4)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什么?从这个比喻句中,你知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

  (5)交流。(乡村大道的特点是长远、宽阔。)

  (6)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长远、宽阔的图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节。

  2、学习第2节。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节。要求:默读课文,边读边用“~~”划出文中的比喻句;交流:诗人把乡村大道又比作了什么?这节写出了乡村大道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2)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朗读两个比喻句,读出它的曲折。

  (3)出示课件,展示乡村大道险峻、曲折的画面。

  (4)结合课件,自读第2节,体会乡村大道的险峻、曲折,重点指导朗读“至少有九曲十八折”、“比黄河的浪涛还要多”。

  (5)齐读第2节,读出自己的体会。

  (6)看着课件,师生合作读1、2节,教师引读比喻句,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诗人把乡村大道比作了长桥、丝绦、险峻的黄河和干涸的沟壑,诗人为什么比喻得如此形象呢?这与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诗歌的哪一节描写了诗人在农村的生活?

  3、学习第3节。

  (1)自读第3节,思考:你读了这节,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学生质疑。如:“为什么凡是前来的都有远大的前程,不来的只得老死峡谷?”

  (4)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第2句。

  (5)讨论:诗人为什么要写他在农村的生活?

  (6)交流。(这段农村生活也是诗人人生之路的起点。)教师随机指导朗读第1句。

  (7)齐读第3节。

  4、学习第4节。

  (1)默读第4节,思考:这一节与前三节有什么关系?

  (2)指名回答。(最后一节是对前三节的概括和总结,是前后照应的关系。)

  (3)自读,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教师根据交流情况引导学生联系前三节内容来谈体会,使学生体会到一个人的人生之路就如这乡村大道一样不会是平平坦坦、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非常险峻的,只有经过千辛万苦、千锤百炼,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伟大,生活的多姿多彩。)

  (5)带着自己的体会饱含激情地朗读第4节。

  五、感情升华。

  1、前面同学们质疑: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现在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课后反思:

  1、从单元主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思维。本单元的主题是“路”,学生对“路”的理解免不了是片面的、狭隘的',为了让学生对“路”有更广泛的了解,我首先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导入,给学生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课题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应先从课题开始。在板书课题时我分两次写,先写“乡村”,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乡村,再板书“大道”,引导学生看课题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几个有价值性的问题:课题为什么是“乡村大道”?乡村大道有什么特点?乡村大道指的是什么?……这就把课题和课文紧密联系起来,把对题目的理解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另外,在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就难理解的句子质疑问难,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究,培养了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正如教育家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感悟。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本课的教学就突出了这点,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教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诗人郭小川的资料。

  郭小川(1919~1976)本名郭恩大,当代著名诗人。河北丰宁人。1933年到北平,曾在高级师范及工学院补习班读书,并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开始诗歌创作。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的诗歌,被誉为“战士诗人”。他的诗歌富于思想性,感情真挚,豪放自由,语句铿锵,所写的诗歌样式以“新辞赋体”著称。他的著名诗作有《团泊洼的秋天》、《边塞新歌》、《乡村大道》、《三门峡》、《甘蔗林―青纱帐》、《将军三步曲》等。他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⑴自由读记,读中正音。

  ⑵交流难记字形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⑴住宅住址隐蔽隐藏

  ⑵洞穴倾斜平坦宽敞

  ⑶均匀重叠空隙痕迹

  ⑷引人注意毫不可惜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先听老师唱唱。(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4、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三课时

  习作指导

  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⑴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⑵有什么新的发现?

  ⑶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⑴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⑵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⑴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⑵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的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⑶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5、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6、学生就某一片交流,共同评议。

  2、修改或批改,着重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第四课时

  作文讲评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⑴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⑵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⑶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三、课文研读

  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重点

  读背并积累古诗句教具题板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己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板书设计

  回顾·拓展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教后记

  优点: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好多同学做不到。

  缺点: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同学们做的不好。

语文教案 篇8

  (一)读题导入。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

  例

  (1)“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

  (2)“我”在图画课上画杨桃,把它画成了五角形。

  (3)“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得到老师的肯定。

  3.提问引入

  “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形,惹得同学们大笑,老师没有批评,反而肯定了“我”画的是对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仔细阅读课文,弄清其中的奥妙。

  (二)抓住重点,理解内容。

  1.指名让三位同学分三部分朗读课文。

  (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2)第2至倒数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3)最后一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2.投影出示句子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1)什么是教诲?什么叫受用?

  (2)老师讲的是什么话?父亲讲的又是什么话?

  (3)指名回答后,引导提问:为什么老师和父亲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

  3.指名读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

  “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2)这是谁在什么时候对“我”说的话?

  (这句话是父亲在“我”读小学四年级初学画画时,经常叮嘱“我”的话。)

  (3)经常“叮嘱”是什么意思?

  (“叮嘱”是再三嘱咐的意思。经常叮嘱说明父亲不止一次地这样教导“我”。)

  (4)指名读句子。

  (5)“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画走了样?”

  (“想当然”是凭主观想象,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画走了样”是指画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实物不一样。”)

  (6)父亲为什么告诉“我”不要“想当然”?

  (父亲告诉“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否则就会把东西“画走了样”,失去了原物的本来面目。)

  (7)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父亲这番话的意思。

  4.让学生自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想图画课上“我”画的杨桃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画成这个样子?

  (1)让学生依照课文内容回答。

  (图画课上“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个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2)出示句子“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3)指名读句子后,讨论:为什么图画课上作者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呢?

  (因为“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所以“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样子。)

  (4)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他平时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

  让学生联系上文父亲的叮嘱,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从小父亲就教育“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所以“我”认

  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5)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映?老师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同学们哈哈大笑,老师先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让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

  位上观察,最后和颜悦色地讲明道理。

  (6)老师是怎么说的?指读这段话。

  (7)让学生想一想这段话共有几句?

  (8)让五位同学分别读句子,说句意。

  (9)让学生默读这段话用“‖”号给这段话分层。

  (10)讨论:这段话可以分为几层?(分两层)

  第一层(1~2句):用具体事例说明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第二层(3~4句):教育学生不要讥笑别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11)这两层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12)老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不要随便讥笑或否定别人,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老师在这样做,这样说的时候表情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师神态的词语。

  审视 严肃 和颜悦色什么是审视?老师审视之后表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审视是仔细周密地查看,说明老师看得很认真。看后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别人却说“不像”。这

  种现象引起了他的深思,所以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了。经过“半晌”认真思考,老师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三)回顾全文,联系实际。

  谈话引导: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作者一生受用,你读了这篇文章后受到哪些教育?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收获。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父亲教诲 叮嘱

  28画杨桃 审视

  老师启发 严肃 我一生受用

  和言悦色

  相信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读懂课文,知道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能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学习遇事周密考虑、机智灵活的思维方式。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程,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原因。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

  教师:东西南北方位图、制作课件,选录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断。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你们饶有兴趣地向大家介绍了自己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汇报了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赤壁之战的资料,也理清了课文的线索。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这一课。(板书:17、赤壁之战)

  二、自读自悟

  1、谈话:火攻的办法是谁想出来的:(黄盖)黄盖为什么会想到用“火攻”?请同学们读读相关的课文。

  2、学生自读自悟。

  3、提问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三、角色扮演

  1、谈话:东吴对“火攻”之计已经做到了胸有成竹,火攻的计策如何实施,周瑜和黄盖又是如何进行周密安排的,请你找一个合作伙伴,一个扮演周瑜,一个扮演黄盖,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说一说吧。

  2、学生扮演角色练演。

  3、指名上台表演。

  四、分析战程。

  1、通过表演,大家明白了“火攻”果然是一条妙计,谁来说说火攻分几步进行?

  2、指名回答,学生补充,教师相机板书。

  3、在你看来,“火攻”之计哪一步最重要,最能体现黄盖计策的高超?

  4、学生各抒己见,并说明理由,涉及提到“东南风”时,教师要求找一找、画一画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东南风的句子,指名回答并理解暗写东南风的句子,出示明写、暗写东南风句子,全班齐读。

  5、小结有关内容,分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火攻”部分,感悟火攻之计安排的巧妙,考虑的缜密以及火猛、风大,战斗的激烈。

  6、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片段。

  五、明晓战理

  1、战斗结束后,无论是获胜的周瑜,还是惨败的曹操,都在进行总结:赢在哪儿,输在哪里?你想加入哪一方来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或教训?

  2、学生自愿结组,热烈讨论。

  3、指名回答,分析原因。

  六、畅谈收获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或收获?

  七、拓展阅读

  1、上节课就有同学问:“曹操为什么相信了黄盖?”文中写的比较简略,而原著描述了庞统献连环计、周瑜黄盖上演苦肉计、蒋干中计等。请你们到《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名著中去读一读哪些精彩篇章吧。

  2、曹操从华容道逃跑,可那里早有大将关羽把守。欲知后事如何,请读《三国演义》。

  八、布置作业

  读三国故事,召开故事会,讲三国故事,评“故事大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9-26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5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