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03 09:20:1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推荐】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推荐】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通过反复读课文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鲸喜爱音乐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兴趣,热爱动物的思想感情。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抓住“纷纷”“马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2、弄明白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

  教学难点:

  弄明白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具准备:

  白鲸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看图片或录像片段,导入课题。

  1、谈话,引入课题,板书:喜爱音乐的白鲸

  “鲸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们在海里常常依*美妙的“歌声”召唤同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白鲸和音乐的小故事。

  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划出不懂的词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

  交流预习成果。

  1、“你学会了哪些生词?”掌握字音,指名带读。

  召唤脊背附近成群结队

  2、记忆字形。

  寒:上下结构。中间共三个横,不要少写。

  迹: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写里边,再写走之底。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进行交流。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脉络。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2、小组学习:分段朗读课文。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鲸是一种聪明的动物,常常依*美妙的“歌声”召唤同伴。

  第二段(第2至7自然段):记述了一次白鲸遇险又脱险的经历。

  3、选择你喜欢的部分自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纷纷”“马上”等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类对动物的关爱。

  2、理解“为什么白鲸得救是个奇迹”这个问题。

  3、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教具准备:

  收集其他动物与音乐的资料,乐曲《蓝色多瑙河》。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鲸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们在海里常常依*美妙的“歌声”召唤同伴。

  2、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4、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二)通过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自由读,你有什么问题吗?

  2、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白鲸是如何得救的?”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播放《蓝色多瑙河》。

  “为什么说白鲸得救是个奇迹?”小组讨论。

  (三)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喜欢什么样的音乐?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熟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留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3、借助插图了解一些农业知识,进一步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熟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留意积累“兴致勃勃”等四字词语。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巨型南瓜图 ,

  提问: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蔬菜?今天我们将和小作者一起去参观农业展览馆,去感受农业的变化。我们一起到《农业的变化真大》中找寻答案。(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听录音,感知课文。

  2、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顺。

  三、识记生字。

  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课件】去掉拼音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对照插图,再读课文。

  a) 学生再读课文。标出共有几个小节。

  b) 分段指名读。

  c) 出示挂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是什么?分别对应了课文的哪些小节?再读一读课文,比较一下课文中哪些词比自己用得好。

  “兴致勃勃”是个成语,可以这样指导理解:(1)情境理解。让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做一件事情,在他们做的时候告诉他们,这就叫“兴致勃勃”。(2)仿照文中例句说句子。如,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

  其它词语,也可以采取上面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自由朗读,理解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看出农业的变化真大!

  a)讨论、互助,解决难读的句子。

  b)指名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说一说通过读课文自己明白了什么。

  六、指导书写。

  七、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你觉得农业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该怎么做呢?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4、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2、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3、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过程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教师走进教室,连续地咳嗽,手在空气中扇着,然后说:“平时屋里有土可不太舒服,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

  2、根据教学目标来提出学习目标。

  3、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模样(mú ) 尘埃(āi ) 直径(jìng ) 削弱(xuē) 散射(sǎn) 朝晖(zhāo) 干涸(hé) 可恶(wù) 恶劣(liè)

  2、我会读课文。我知道灰尘有什么特点?我“——”在课文中画出来了!我还知道灰尘有什么作用?我用“~~~~~”画出来啦!

  3、我能把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列成一个表格,请看我们制作的.表格吧!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

  削弱阳光

  列数字、作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作假设

  具吸湿性

  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作假设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课文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我们会制作又会填表格。

  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

  小小的灰尘主要来自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能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展示对课文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感情朗读方式,加深对课文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感情朗读某个片段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太空的知识

  3、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小作文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的小作文。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自己出考卷:我会出考卷考考大家!

  1、如果没有灰尘,阳光将_________,天空将________大自然__________,地球上的水将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

  2、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_________,被人们称为“废物”的东西,往往有_________。灰尘虽然________,但_____。然而,如果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_______,则又令_______。这对当今世界来说,是个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太空的知识

  2、以《假如没有空气》写一篇作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语文教案 篇4

  通过学习《我想这样做》,初步学会倾听、交流、沟通。倾听时,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想仔细,记心上。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

  2、懂得关心、照顾残疾人,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

  3、初步学会倾听、交流、沟通。倾听时,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想仔细,记心上。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懂得关心、照顾残疾人,从小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倾听、交流、沟通。倾听时,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想仔细,记心上。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

  小朋友,我们有个健康的身体,大家在一起学习、游戏多么幸福呀!但是,在我们身边有一些残疾人生活多么不方便,他们是多么痛苦!多么需要我们帮助啊!这节课我们来聊聊遇到残疾人时——《我想这样做》的话题。看看谁最有爱心,说的办法最好。

  板书:我想这样做

  二、创设情境,营造交际氛围,激情促说,生生互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残疾人的资料及图片,向大家汇报。

  2、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自己会怎样想?怎样做?(请小朋友四人一组,生生互动:合作交流)

  3、小结:残疾人多么可怜呀!他们多么需要我们大家帮助啊!如果我们能帮助他们,哪怕是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们都会非常感激。同时,我们也会感到很快乐呢!

  三、出示问题,师生互动,行为辩析,提高评价能力。

  1、下面做法哪些对?哪些错?应该怎样做?谈谈自己不同意见。

  一位同学走路一拐一拐的,大家取笑他。(错,为什么? )

  小华看见路上有一位盲人要过马路,她就马上跑过去扶着他过马

  路,并且还说:“小心点儿。”

  在公共汽车上,上来一位腿脚不灵活的残疾人,小丽马上站起来说:“我让给你坐。您请坐吧!”说着就扶着那个残疾人坐下。(对,你会怎样称赞她? )

  2、设情境,谈看法。

  a.一个盲人要过马路,我们该怎么做?怎样说?(生生互动:四人一组交流)

  b.一个残疾人,走路不方便,想去商店买东西。我们又应该怎样说?怎样做?

  c.有事情要告诉一个聋哑人,你应该怎样做?

  3、写的练习:(把自己想的和说的话,写在爱心卡上。)

  在爱心卡上写一两句祝福残疾人的话,献给残疾人!

  4、你想知道伙伴们在爱心卡上写的心里话吗?取出几张爱心卡来念给大家听一听。

  评一评:谁最有同情心,写得也最能体现自己的爱心!

  四、联系生活实际师生总结。

  总结:小朋友们,让我们把对残疾人的爱心变成实际行动吧!在我们身边不止是残疾人,还有许多有困难的人需要我伸出友谊之手,关心和帮助他们,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心,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板书设计:

  我想这样做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

  人间永远是春天

语文教案 篇5

  【目标定向】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托物寓意的写法。

  2、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1.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现在,我们一块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重用。很可惜有着“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介绍文体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二、自学生疑,正音正字

  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

  教师可带领同学多读几遍,结合课文内容讲清意思,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学习释疑,感知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最好能集体朗读,让更多的同学得到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得要响亮、流畅、沉稳。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⑴ 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⑵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课文中作者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为了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伯乐的重要──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⑶ 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巩固前一课所学的色彩三原色知识,通过学生探究折纸、染纸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巩固所学的色彩三原色的知识。

  难点:

  染纸的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将教师的四周布置上美丽的染纸,创设出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发现染纸的特点。

  教师展示两张染纸,一张是前一节课制作的滴染作品,颜色分布不规律且较随意;第二张是图案、颜色重复且对称的染纸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两张染纸的不同之处。总结:染纸作品的图形和颜色是对称的,形成重复的美感。教师质疑:图形和色彩的`重复效果是怎样出现的呢?

  2、探究折法。以组为单位从教室里悬挂的染纸中选一张,分析其折法。每组选派代表到实物投影前演示折法。学生感受不同折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欣赏扎染、蜡染作品,教师介绍其悠久的历史,并引导学生受水与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特点。

  4、看书,自学染纸的方法。提问:书上是怎样染纸的?生:将颜色倒入调色盘中,将纸浸在颜色中染纸。总结:这种方法叫做浸染。

  5、学生试做。

  6、解决在试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问:你在制作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了,需要帮助?生:色彩染不透。中间部分不知道怎样染?引导学生出主意、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7、第二次制作。

  8、学生展示染纸作品。

  9、教师展示用染纸制作的各种工艺品,拓展学生的思路。

  10、总结。提问:你在制作后还有生么遗憾?有什么收获?课后小结巩固前一课所学的色彩三原色知识,通过学生探究折纸、染纸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主探究发现一些新的好的方法,如运用浸染法时,用废旧报纸吸一下水分,这样能够使色彩过渡的更柔和,也比较容易揭开。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下册教案01-31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1-02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经典)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