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周庄水韵》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庄水韵》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周庄水韵》教案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3、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说说、议议等多种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故乡插队,当过木匠、乡邮递员、教师、县机关工作人员。1978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并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大学毕业后当过《萌芽》杂志编辑,后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2、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木橹(lǔ)搅动(jiǎo)斑斓(bān)(lán)漾动(yàng)
彩绸(chóu)连缀(zhuì)仲春(zhòng)屋脊(jǐ)
覆盖(fù)目眩(xuàn)屋檐(yán)渗出来(shèn)
谛听(dì)参差(cēn)(cī)娴熟(xián)轨迹(guǐ)
剔透(tī)丝弦(xián)勾勒(lè)黑黝黝(yǒu)
缤纷(bīn)隐匿(nì)璀璨(cuǐ)(càn)摇曳(yè)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小桥流水人家”……
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
(1)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
(2)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3、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共6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走进周庄,包括小河泛舟与古镇风貌。
第二部分(4段),略写前两次到周庄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5~6段),详写第三次游周庄的所见所感。
4、小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四、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第二课时
一、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精读课文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作者写第三次夜游周庄水乡,以时间先后为序。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再写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然后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最后写古镇的欢呼,由“天上”写至“地上”。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5、描写景物方法多种多样。
提问: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移步换景法。烘托渲染写景。
三、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写作特点
1、文章开头安排特写镜头,独具匠心。
2、文中写景语言清新优美,抒情性强。
3、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2、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
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周庄水韵》教案2
教学目标:
1、抓住“水韵”,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体会出作者对周庄古风新韵的赞美之情。
3、引发对周庄历史人文的当代价值的思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学习赏析语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到水乡周庄的古典情韵和当代的价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代表性的几幅画面,并配合古典乐曲。
2、教师解说:
古老的石桥横跨在小河上;斑驳的老屋静默在河岸边;质朴的木船和云影、飞鸟徘徊在平静的河面上,这就是周庄。著名山水画家吴冠中曾说过:“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若要在中国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毫无疑问,那就是“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这些图片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周庄的美,但我想不管是画家画笔下的周庄,还是摄影家镜头里的周庄,都没有文人笔下的周庄美。今天这节课老师将与同学们一起随着著名作家赵丽宏那唯美的文字,走进周庄,感受它的曼妙,品味其中的水韵风情。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思考: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恰当吗?为什么?(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周庄水韵”而不是“周庄之韵”或“周庄之水”呢?)
【明确:作者以“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一句为“经”,概括了全文景物特点,领起文中作者行踪,“诗意”一词与题目相呼应:“‘周庄水及与之连在一起的事物有何韵致?’——‘充满诗意’”;“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一句为“纬”,交待了文章所写内容范围,连缀起了全文所写景物。作者以“周庄‘水韵’”为题,实在是再恰切不过了!在这两句话的统领下,作者又分两部分完成了整篇文章的写作:在文章前三自然段,作者先介绍了对周庄的整体印象;四至六段详细描述了自己三游周庄的见闻。无论是整体印象还是具体描述,都是围绕着“周庄的水及与水连在一起的事物”来写,都体现了“在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这一特点。“韵”字词典上有三个解释:⑴好听的声音⑵韵母⑶情趣,这里我们可以将题目解释为:周庄之水的情调趣味。】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文章,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几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每次游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哪一次游最深刻?
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情景及感受。
3、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了文章重点描述了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那1-3段有何作用?去掉可不可以?
【明确:1-3段是写周庄给人们的总印象。
第一段侧重于水:“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搅动。倒映在水中的……都被……搅碎,碎成……”。本段出现了“石桥、楼屋、树影、云彩、飞鸟”,还有“木橹、水面”景物琐碎繁多但绝无杂乱之感,反倒显得错落有致、情趣横生。这当然要归功于包容万物的“水”。是“水”给其它景物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风采的、共同的舞台,——这些景物都被“倒映”于水中。而那支弯曲的“木橹”却充当了舞台指挥的角色,各种景物在它的指挥下舞动起来:它轻轻地在水中一搅,便将这些影子“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最后一句比喻“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漾动的水面景色的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前面这些景物只是一处处彩色的点缀,点缀于水光之中,使水变成了“彩”带。同时水也使这些景物更加灵动,更加鲜活。小河泛舟的诗意,也因此而生。
第二段侧重于“桥”:在小河里泛舟,一个接一个的、古老的、形态风格各异的石桥以及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都成了船上人眼中一道道动人的风景——这不正是卞之琳的诗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老的石桥,诗意的风景。
第三段侧重于“人家”:水饶有兴致地将街道楼宅分隔开来,桥又执意地将其连接起来,多么巧妙而又有趣的配合!“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的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一句将水上人家特有的生活状况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水上的人家,诗意的生活。
三段文字,三首小诗“流水,小桥,人家”,在这里,作者将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进行了生动的演绎,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以最温柔的情愫、最清新的笔触殷殷地捧到读者眼前。
全景介绍已毕,作者将镜头转向自己先后三次游周庄的见闻描述。第四段首句概括:“我曾经三次游周庄,每一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交代了游览次数,游览方式和所获印象不同。也明确领起下文三游周庄的内容。
三、品味语言,欣赏周庄:
不管周庄景有多美,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对周庄是一往情深,三次游周庄对周庄的喜爱是溢于言表,她将周庄的水韵描绘的如画一般美丽,我们不禁要问:作者是如何把这美景描绘出来,把这其中的韵味传达给读者的呢?自由读文,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的优美传神的语句,与同学交流,说说这些语句美在何处?
方法指导:大家可以用刚学完的《济南的冬天》我们一起总结的欣赏品味语言的方法来品味。
品味语言的方法:借助修辞手法品味。
抓关键词语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味。
抓看似不合情理的词语品味。
答题方法:删词法、换词法。
【1、第一段画面欣赏---
“悠然搅动的木橹把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天上的云彩和飞鸟搅碎后的美丽画面。”
----周庄水美:倒映如画(静态美),波动似绸(动态美)。
----泛舟水乡,充满诗情画意。有形有色,有静有动。
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小船划过、被木橹搅动的河面比作“在风中樣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河水波动、倒影模糊纷杂而又闪亮的`特点,突出周庄的水柔美动人的韵味。
“悠然”一词,还有“不慌不忙”一词准确传神地表现了船行的闲适和缓慢,突出周庄泛舟时恬静闲适的意境。
说“搅”不说“划”,因其能体现出动作的轻柔和心情的悠闲;说“漾动”不说“飘动”,可见动作轻柔,对应“搅动”,整个画面随波起伏,有静有动,变化无穷,以致于没有人能描绘出它的美来。
2、什么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
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这样语气更肯定,不容置疑,从而更加强调了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富有诗意。
3、引用“相看两不厌”表现周庄处处皆风景,满眼都是画的意境。
4、特写镜头中,一只木橹搅动河水。随着镜头的拉伸,我们的视线延伸到周围:石桥、楼宅、树影、云彩、飞鸟,还有美丽似绸的水面……就这样,我们走进了周庄,它的温婉和谐的气氛让人不忍打扰……这个画面式的开头一下抓住了读者,夺人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习使用。
例句:第四段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雾笼罩的周庄比作水墨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细雨蒙蒙的周庄清雅、恬淡、朦胧、浪漫的美感,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2、“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
“飘忽”有捉摸不定的意思,准确表现石桥和屋脊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轻巧而灵动的意境。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头带面纱的少女形象,朦胧、绰约、富有魅力。“飘动”写出雨雾的特点,突出仲春时节小雨的美妙动感。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雪后的周庄比作版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雪后初晴,斑斑积雪下的周庄与周围景物色彩对比鲜明,明丽耀眼的特点。突出周庄蕴含着古朴的韵味。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重叠的水声比作“江南丝竹”如人般“裹着柔情”“如诉如泣”,从视觉、听觉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小雪初融时发出那种悠扬、婉转的声音,突出冬天周庄的水温婉、细腻、缠绵、富有柔情,别具韵味。也可以看出雪后的周庄别有一番韵味。
5、为什么无法模仿----丝竹只能模仿水的声音,却描绘不出其中的韵味和意境,“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籁之音。
6、水声----水声怎么重叠?一个是听觉,一个是视觉,这里所用的是通感,仿佛水声尽在耳旁,且触手可及。另外,这句话还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将水声比喻成“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水声仿佛也有“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然而不论是“江南丝竹”,还是裹着的“万般柔情”都是一个目的:为了表现水声的轻婉、柔媚、悠扬。突出小雪后的周庄韵味深长,意境优美。这些清新可人的语言不仅将当时的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同时也告诉我们作者对这些景色是多么喜爱,因为他的感情在这些抒情性的语言中已溢于言表。
7、“阳光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其中“穿破”表现出雪后阳光强烈,直射大地,融化积雪;“抚摸”一词,又把阳光拟人化,生动地表现阳光虽然强烈,但绝不刺眼,突出阳光的温和、轻柔,给人以舒适感,展现出雪后的周庄在阳光的下万般柔情。
例句:第五段
1、“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灯光倒映在河中,使小河变成一条多姿多彩的光带。”
“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
----写春夜河上所见到的七彩斑斓的礼花,着重从色彩方面来描写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把焰火映照下的河水比成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此时河水绚丽、斑斓,烘托出节日周庄的七彩梦幻意境。
2、“那花船已经转了个弯,消失在后面的桥洞里,只留下丝竹管弦声在被木船搅得起伏不平的河面上飘绕不绝……”
-------管弦声“飘绕不绝”,这个“绕”字将丝竹之声写活了,因为“绕”完全是主动的行为,而不是客观的,能够主动飘绕河面该是怎样地富有灵气呀!不禁让我们想起“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句话来。
3、“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
-------“飞”、“划”,读到这句话,我们不禁感叹这两个字所用之妙:星星的光亮是静止的,它们能透过夜的黑暗给我们带来一束束暗红的光亮,但在作者的眼里它们仿佛是突然飞出来的,而且在飞上天空的同时还划出了一道道暗红的光线,就像冲天而起的萤火虫,这种想像是何等丰富。
四、小结主题:
1、通过赏析语言,我们更佩服作者,几个画面从不同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从多角度描述了周庄水的独特韵味。
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周庄整体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
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
第四幅——春夜旅游节上的周庄----七彩梦幻油画。
2、为什么详细写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有没有提到周庄的人?你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前两次描写周庄古朴的美,突出其悠久的历史,第三次描写周庄梦幻时尚的美,突出缤纷的现实,周庄古老的建筑,古老的生活方式和古朴的民风与五彩缤纷、改革开放的现实,在周庄的河面上交相辉映,我们看到古镇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五、结语:
最后,让我们伴着古朴的音乐和同学们甜美的声音,再次享受作者唯美的文字,感受周庄的水韵,为它美好的未来而祈祷祝愿。
六、作业:
请同学们阅读《绝版周庄》体会它与本文描绘周庄的异同之处。
板书设计
悠久历史
第一次—仲春雨雾笼罩-----朦胧诗意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雪后初晴-----明丽柔美的版画
第三次—春夜旅游节上-----神奇缤纷梦幻童话——缤纷现实
《周庄水韵》教案3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与景的写景方法。3.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4.欣赏祖国山河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教学难点: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课型:新授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看到这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可能对周庄产生了无限的向往。的确,那黛瓦粉墙,长街曲巷,小桥流水式的江南风光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过目不忘的。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所描绘的周庄风光,那么在这节课上课之前呢,我想考考大家的眼力,看看周庄的小桥流水,波光倒影到底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老师会给大家提供几幅图片,看看哪一幅图片它不属于周庄。一定要看仔细了,一定要根据周庄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判断,发现了就可以大声说出来。(课件展示图片)
学生观赏图片并找出不属于周庄的图片,并说出理由。(找出水城威尼斯的图片)这是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作者在游览周庄的过程中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的确,人们把周庄的景色看作是中国水乡的一个代表,所以人们说周庄是“中国第一水乡”。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游览周庄,看一看作者在他三次游览周庄的过程中到底周庄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整体感知课文第二部分
(课件出示问题)作者三次游周庄,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印象如何?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三幅图,那么在他每一次游览周庄的时候所留下的印象都不太一样。下面我们把书打开,浏览一下课文,看看作者到底对周庄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作者第一次到周庄是在一个怎样的季节?(仲春)第一次到周庄赶上了一个怎样的天气呢?(天下着小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说明了当时天气的状况,有同学找到吗?天下着小雨是一种怎样的情境啊?(雨雾朦胧)在一个雨雾迷蒙的春天作者第一次游览了周庄,所以周庄留给作者的印象是怎样的?就像什么?(像一幅水墨画)文章标题是《周庄水韵》,那它体现出周庄水的那份神韵了吗?体现在哪一个方面?(打着伞坐船游览)打着伞坐船游览有着一份诗情画意在里面,就是这样一个朦胧,诗意的周庄吸引着我们的作者第二次来到周庄。那么作者第二次游览周庄的时候是在什么季节呢?(冬天)不一样的季节,当然也是不一样的感受,作者说他到周庄的时候正好赶上下了一场下雪,那么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冰雪消融)在这样的冬天里,周庄留给作者的印象不再是仲春时节的水墨画,而是(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那第三次到周庄呢,又是在什么时候?(春天)那么和第一次一样吗?(不一样)第三次到周庄是在春天的一个夜晚,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日子(旅游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旅游节啊?(盛大的节日)这一次带给作者的印象不是水墨画,不是版画,而是(仿佛进入了梦境)。
三、研读课文
从我们刚才浏览课文找到的信息来看,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感受都不一样,那么作者到底怎样展示他不一样的感受,他又抓住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来进行描写的?接下来我们具体的来看一下课文。
(一)研读作者第一次游览周庄的语句
作者第一次到周庄,周庄留个作者的印象是一幅水墨画。思考:在作者描写周庄的语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周庄水墨画的特点?(隐约出没飘忽笼罩雨雾)这几个词语给人怎样的感觉?作者说它是水墨画,那你的感受呢?(朦胧,具有神秘的色彩)就是这样一个雨雾朦胧的春天,周庄带给作者水墨画一般的感受。
(二)研读作者第二次游周庄的部分
他第二次到周庄的时候,作者说刚下过一场小雪。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他描写的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小雪?南方的雪肯定跟北方的鹅毛大雪不一样,哪些地方体现了江南雪的特点?(——还没来得及将古镇覆盖)这雪下了一夜都没能将古镇覆盖,说明这雪下得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是“下了一场小雪”呢?(大雪过后肯定是将整个古镇覆盖,古老的黑色砖石会被积雪掩盖住,就不会有砖石与积雪对比强烈的景象出现,也就不会体现出版画的特点。)下过一场小雪之后的周庄,白色的积雪与黑色的砖瓦、石阶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在作者眼中就像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这是作者在视觉上为我们展示的黑白对比强烈的版画,周庄冬天的这样一个特点。那么除此之外,作者在第二次游览周庄的过程中,他还选取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写周庄。
思考:作者除了从视觉上表现周庄的水韵,还从哪个角度来表现周庄水的神韵呢?
明确:听觉。
滴滴答答的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江南的音乐同样是那样的委婉动听,缥缈不绝,所以他说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谁能用一个词来描绘一下。(轻柔,悠扬,天籁之音)所以我们说从听觉的角度,作者再一次展现了周庄水的韵味,水的情趣。
第二次就是这样一番妙不可言的感受,那第三次呢?作者的游览一次比一次精彩,如果我们说前两次作者走入周庄,带给他的是一种平面的画一般的周庄的话,那第三次走入周庄,走进这样梦一般的情境中,感受自然就大不一样了。
(三)研读第五自然段作者第三次游览周庄
作者第三次走入周庄的时候,他说仿佛走入了一个梦境。我想问问同学们,什么样的情境我们称为梦境?或者说你常做什么样的梦?(学生举手回答)梦想就不是现实生活里有的,但是它又是我们渴盼得到的,而周庄给作者的就是这样一个梦一般的感受。
同桌之间讨论,谈谈你读第五自然段的体会,看看哪些句子带给了作者梦一般的感受。
(学生讨论)
哪些语句给了你的的确确是梦一般的感受,而哪一些带给你的感觉好像真的见过一样,你也去过这样一个很美的地方,它也给我这样一种美的感觉,你不想用梦境来形容也可以用别的词来形容。(学生自由发言)
作者之所以能描写这样生动的景象,他其实还得助于一个正好赶上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旅游节),作者用了盛大的节日来形容它,从哪儿能看出来这个节日盛大呢?怎么就带给我们这么美妙的感受呢?(焰火,缤纷的礼花;古老的楼房和曲折的小街缀满了闪烁的彩灯;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
作者在这一段带给了我们梦一般的感受,而且语言也特别的生动形象,但是我们却觉得杂而不乱,内容很多,却有条不紊。那么我们来看一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来写作的?提示:作者是怎么来游览周庄的?(坐船)那我们追随作者游览的经历看看他坐船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在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把表示地点的语句划出来,这样你就觉得这段是在有条不紊的表述。(经过一座拱桥—船摇过桥洞—划到古镇的尽头)作者的行踪在游览过程中一直在不停的变化,视角也在变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写作手法当中的(移步换景法)他既采用了时间的顺序,按照游览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也展现了空间方位的变化,空间方位的变化通常是以作者视角的变化来展示的。到一个地方,看到的景象不同,描述一下,再转一个地方,景象又变了,又描述一番,所以我们说这种写法是写景的文章中通常会用到的。
我们说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生动的周庄的风光,但是人们也常说,再美的景色如果缺少了人的活动的话,就会缺少几分生气。同学们在分析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作者有大段大段写景的句子,描写得很形象,那他有没有展现周庄人的生活,你有没有在字里行间发现周庄人的生活?周庄人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船娘以娴熟的动作,轻松地摇着撸;几个当地的农民在摆弄丝弦。轻松,惬意,充满情趣)周庄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幸福安乐,让我们向往,让我们感动。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庄的景色也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想着最美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得益于作者灵活多样的写作的手法。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移步换景法,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学会应用移步换景。其实作者在这里面不仅仅给人强烈的视觉的冲击,而且还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因此我们说你要把一篇文章写得精彩一些,自然需要调动人各方面的感官,这样的话才能获得更加立体的感受,而不是平面的感觉。文章的语言怎么样?(清新优美,抒情性很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最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
五、拓展延伸
所以我们说这篇文章能给我们展现周庄生动的风景,能给我们展现令人羡艳的周庄的风情,的的确确可以称得上是一篇散文的上佳之作,那看到美景的时候,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可能非常激动,那么我们也来牛刀小试一把,看看作者笔下的周庄能不能触发你内心最微妙的感情。跟作者比试一下,看谁写得更精彩?
根据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的梦境般周庄的景色,仿照下面的句式,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例:最奇妙的,当然是,顿时变成了。
(学生举手发言)
六、议一议
这样的景色都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就像周庄,每个人都向往着去,但是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带来了麻烦。所以人们也在感叹,说周庄已经湮没在现代都市的经济大潮中,古镇好像也已经渐渐褪去了古的色彩。鳞次栉比的酒楼,游船如织的河流,都让慕名而来的游人心中有了一丝失落和怅惘。所以,我们也给很多对周庄心存向往的人们提提建议,我们怎么样既保持周庄古朴的风格,同样又使对周庄充满热爱的人们心中不再有任何的遗憾?
思考:周庄正湮没在现代都市的经济大潮中,你对开发周庄的旅游以及保护周庄古朴的风格有什么好的建议?
(学生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的建议都非常不错,都具有可实施性。那么最后就让我们在《梦里水乡》这首歌中再重温一下周庄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惊喜,希望把周庄留在我们永远的记忆中。
欣赏《梦里水乡》,回顾本文内容。
七、课后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
【《周庄水韵》教案】相关文章:
笠翁对韵教案09-24
《水》教案01-21
水教案07-30
水的教案08-04
“奇妙的水”教案11-17
水教案模板11-16
《水的游戏》教案02-07
关于水的教案06-20
水世界教案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