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虎》教案优秀

时间:2024-10-20 07:36:3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华南虎》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华南虎》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华南虎》教案优秀

《华南虎》教案优秀1

  一、 教学目标:

  1复述文章重点内容

  2 从斑羚飞渡中得到启示,探究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品质

  3 观照人性亮点的失落,探究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二、 教学重点:

  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唤醒人性的良知

  三、 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五、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男女生分别朗读,圈点重点词语,正音正字,熟悉课文内容

  (二) 整体感悟:

  全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文章所示的斑羚飞渡的四个过程——身陷绝境、峰回路转、斑羚飞渡、走向深渊,复述文章内容。(学生合作探究,一人主述,其他人补充)(同时展示多媒体直观画面的课件,加强形象感知)(指导:复述时要记住主要内容,把握重点,抓住主要动词来复述)

  (三) 问题研究:(学生思考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1、从彩虹架起的虚幻的桥,到镰刀头羊“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彩虹”在课文中出现过多次。“彩虹”有怎样的意义?

  彩虹是虚幻、美丽的。虚幻而美丽的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幻想、希望,让人陶醉其中,产生精神上的迷恋、依赖。美丽的彩虹和残酷的现实成为鲜明的对比,镰刀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一秘》,也是向往投身于美好的理想世界吧。

  2、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 (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桥墩”?)

  因为每一只获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只的斑羚身体为跳板完成飞渡的。是这些必死的斑羚组成了新生的桥,所以说是“用死亡做桥墩”。

  3.它(镰刀头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在这句话里,“灿烂”只是指那一道弯弯的彩虹吗?)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征镰刀头羊行为和精神的闪光。

  4、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文中重点写了它的哪些表现?谈谈你对镰刀头羊的印象。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情节,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斑羚形象特点。)

  文中重点写了镰刀头羊的三次叫声:第一次,当发现斑羚们陷入绝境时,镰刀头羊悲哀地咩了数声,这是无能为力的表示;第二次,在一头母斑羚恍惚走进彩虹的斑斓光带时,镰刀头羊发出“咩”的吼叫,招回母斑羚,同时告诉斑羚群,它已想出自救办法,并指挥迅速实施;第三次,在老年斑羚与年轻斑羚两队数量悬殊时,镰刀头羊悲怆地轻咩一声,这表示为了让更年轻的生命获救,只能牺牲正当盛年的包括自己在内的同类了。这叫声既是一声忧伤的叹息,也是召唤补充注定死亡队伍的命令。

  镰刀头羊的形象: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勇于自我牺牲,视死如归。

  (四) 布置作业:

  1、从这场动人心魄的斑羚飞渡过程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2、课外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再找出一些有关自然界的类似的感人事例或言论、文章等。

  3、动物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可贵品质在我们人类身上是否也有所体现,试举例说明。

  4、思考在地球上人类和动物将如何和谐相处?人类将怎样去做才能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美丽和谐?可以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1.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幻灯片展示)(课本206页3-6行)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以震惊。

  2、从这场动人心魄的斑羚飞渡过程中,你有何感悟?(幻灯片展示图片)

  (提示:可以多角度思考,言之有据就行)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明确总结:

  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动物身上折射的可贵品质———自我牺牲、视死如归精神、团队精神、聪明智慧、大无畏的勇气、生命的'尊严、生存权利的渴求、善待生命……

  3、是否能再找出一些有关自然界的类似的感人事例或言论、文章等?请讲述给同学们听。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幻灯片展示)

  a、弱小的蚂蚁可以在火球面前滚抱成团,死里逃生

  b、青藏高原藏羚羊面临毁灭和绝种的危险……

  c、《动物世界》的拍摄者金沃尔哈特曾说过:“所有的动物都有它们的尊严,如果我们能得到动物的理解和喜爱,那将是我们人类的荣誉。”

  4、动物身上所表现出的种种可贵品质在我们人类身上是否也有所体现,试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幻灯片展示)

  a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敢于自救和善于自救。(洪水、地震、干旱……)

  b人类在社会灾害面前敢于反抗不怕牺牲。(反抗暴政的起义;革命先烈为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不惜牺牲生命……)

  c在意外事故面前勇于自我牺牲……

  5、人类和动物身上共同拥有许多可贵的精神和品质,然而为什么会发生斑羚飞渡的悲剧?在这篇文章中,人充当的是怎样的角色? (幻灯片展示)

  (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人与动物矛盾冲突的根源就在于人的欲望。在原始部落时代,人们追杀猎物是为了生存,而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再肆意捕杀猎物那只能是为了金钱,为了欲望。动物的凶残,只是为了繁衍生存,这正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差异。在这篇文章中,人类充当的是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这篇文章恰恰给了我们一个反思人类所作所为、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机会。

  6、人类和动物之间究竟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地球上人类和动物将如何和谐相处?人类将怎样去做才能使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美丽和谐?(幻灯片展示)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所找的资料,自由发言,其他同学评议。)

  (教师展示网上搜索的相关资料:资料来源——“黑龙江绿色食品网”首页“绿色英雄”新闻的内容。)

  (解题要点:1、本文把动物的行为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来认识,这是非常新颖和动人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作品的主旨,作为人类的一员,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 2、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观念)

  7、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要讲的?包括不理解的想质疑的问题,或者是已经理解的比较重要的问题但没人谈到的?

  8、(如果没有学生质疑,教师向学生质疑:----

  课文描写“斑羚飞渡”的成功,近乎奇迹,是以斑羚们时间先后选择的精确、跳跃幅度控制的高超、跳跃技巧掌握的娴熟、对接时机衔接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推论本文中叙述的事情就一定是百分之百真实的。不过,真实与否又有什么要紧呢?任何出现在作品中的素材,都是作家进行艺术剪裁和合理加工的结果,艺术真实不等同于生活真实,我们没有必要追究事情是否符合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篇动物小说来读,抛开表层的坠饰(艺术虚构),体会文章震撼人心的力量来源,阅读的乐趣将充盈读者的心间。

  (三)布置作业:

  1、《学案》中《斑羚飞渡》的作业

《华南虎》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引发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学生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情感。

  2、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阅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① 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②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③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试想每天的清晨,都被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唤起,一天的开始是多么的美好!

  提出要改变鸟类对人类的现状——害怕,畏惧,学习本文就可以得到改变这种状况的启发

  让学生描述图片中鸟的外形,并抓住“珍珠似的白点”引出本文题目——珍珠鸟。

  二、 分组自学课文,品读文章

  (一)、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2、归纳“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3、从哪些句子看出鸟儿对“我”有怎样的反应?

  4、“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感受?将相关的.语句画出来。

  (二)、组内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三)、班级交流后,教师明确

  ①巢 瞅 雏 呷 垂蔓 眼睑 眸子 流泻 斑斑驳驳 ②生意葱茏② 重新为它们加工鸟笼;

  按时添食加水;

  按捺住好奇心不轻易打扰

  ③ 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

  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 合作探究,悟读课文

  出示探究问题:

  1、“信赖”的内涵上什么?

  (自由、宽容、关爱、真诚……)

  2、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怕人”?

  3、3、认为小珍珠鸟的哪些动作、神态最传神?

  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这又像一个淘气 而又听话的乖孩子。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伏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到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把人对动物的关照之情笼罩全篇。)

  4、组内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至少一个)

  四、 美读片段,感受“美好的境界”

  让学生挑选最有感触的语段,一般为6——16小节中的片段,教师配乐创设环境。

  五、 发挥想象 产生新疑

  试想小珍珠鸟长成大珍珠鸟,还会象现在那样信赖“我”?

  为什么?这让你想到了什么?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最好是时事类的。答案开放。

  六、 教师小结

  七、 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

  2、试着接触一种不熟悉的小动物,努力使它成为你的新朋友,并尽力记录这一过程。

《华南虎》教案优秀3

  学习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感情。

  2、感受这首诗中浓厚的象征色彩,理解其象征意义。

  重点分析

  1、《华南虎》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2、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观众”代表什么?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华南虎象征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观众”是冷漠、市侩,有时还会助纣为虐的群体的写照。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4、诗人笔下的这只老虎具有怎样的个性? 请从课文中找出诗句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分站说明。

  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5、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6、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7、“我终于明白……”中“我”这时明白了一些什么?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抵抗堕落,奋然前行。

  8、学习这首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初,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华南虎》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理解诗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3、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诗歌,理解“华南虎”的象征意义,感悟诗的语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老虎是怎样的形象?虎,以它的威猛、高贵的气质震撼人

  们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一只华南虎的内心世界,感受这种震撼。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中,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

  三、进入新课。

  (一)、听:

  第一遍:老师范读

  听读提示:

  ①、注意语气、节奏、语调等

  ②、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读:

  第二遍:自由朗读

  用“~~~~~~ ”画出描写华南虎处境的词句,用“———”画出表现华南虎个性的词句。

  从诗歌中,我看到了一只 的老虎。

  第三遍:自由选读

  用“ ”画出反映观众性格特点的词句。

  从诗歌中,我看到了一群 的观众。

  第四遍:揣摩品读

  从诗中,你读出了诗人对华南虎怀着什么样的情感?

  第五遍:探讨悟读

  对这首诗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诗人写的仅仅是一只困境中的虎吗?

  第六遍:深情诵读

  提示:

  读出华南虎高傲不羁的个性,读出诗人既同情又崇敬的感情,读出困境中诗人的人生感悟。

  结合对这首诗的理解,请你在下面横线上填上

  2、抓住关键,品味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感受诗歌中浓厚的象征意义。

  4、通过诗歌学习,鼓励学生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鄙弃世俗、勇于抗争,特别在充满诱惑的现代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猛虎图片,激趣引读

  1、图片出示:教师出示老虎图片,学生感受老虎风采。

  ①看了图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华南虎呢?

  2、激趣引读:

  师:老虎历来被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的形象已成为古今中外文人描绘抒写的对象。虎,以它的威猛和高贵一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具体感受一只被囚老虎的震撼力吧。

  二、诗歌朗诵,整体感知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

  ②学生比读(可配背景音乐)、评读诗歌,注重情感,注重感知。

  教师朗读指导: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2、整体感知:

  ①诗歌诵读后,你对华南虎有怎样的感受呢?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评价一下华南虎吗?

  可用如下句式:华南虎是一只 老虎

  (威严、高傲、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三、研读赏析,合作探究

  1、形象探究:

  ①诗人笔下的华南虎处境如何?这只老虎具有什么样的个性?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诗句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这是一只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强健的形体的华南虎,但被囚于人类的牢笼中,远离了山林。它具有维护尊严、向往自由、蔑视世俗、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个性。

  诗句如:

  背对胆怯而绝望的观众,/安详地卧在一个角落——高傲不羁。

  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向往自由、追求独立。

  灰灰的水泥墙壁上/有一道一道的血淋淋的沟壑——不屈服于压迫,勇于抗争。

  ②对华南虎,“观众”和“我”持什么态度?你对“我”与众人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

  讨论明确:“观众”对华南虎“砸”“呵斥”“劝诱”,态度冷漠、粗暴。“我”良知未泯,从老虎的“悲愤”中,感到了沉寂在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被触动,有所觉醒。(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理解象征: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那么

  ①华南虎及“铁笼”分别象征什么呢?

  讨论明确:华南虎是不屈的生命、执著的灵魂的象征。

  “铁笼”禁锢自由、代表邪恶。

  ②诗中的“观众”又代表着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讨论明确:诗中的“观众”冷漠粗暴、庸俗无聊,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的群体。

  诗人以华南虎作为象征,表现的是自己在困境中不屈的人格和对自由的渴望。

  3、合作探究:

  ①华南虎的心灵为什么会感觉“屈辱”?

  讨论明确:感到“屈辱”有两层含义:浅层意思是为自己的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而感到“屈辱”;深层意思是为生活在这个自由被剥夺、人格被侮辱的世界而感到“屈辱”。

  ②在华南虎面前,“我”为什么会感到“羞愧”?

  讨论明确:“我”作为庸俗大众中的一员,来“观赏”老虎。在“不羁的灵魂”面前,感到了自己人格的卑微、心灵的堕落。

  ③为什么“我看见了火焰似的`斑纹和火焰似的眼睛……”?

  讨论明确:这是在表现华南虎对自由的火一般的渴望,歌颂华南虎在逆境中爆发的充满野性的炽热生命力。

  四、提供背景,主旨探讨

  1、提供背景:这首诗作于1973年6月,正是“动乱”期间。诗人牛汉正在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劳动改造(被关入“牛棚”,从事强制性劳动)。一次,他去桂林,在动物园里见到了一只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被囚禁的老虎。这只老虎的形象强烈地触动了诗人的情思,回到干校后,他就写下了这首《华南虎》,表现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对自由的追求。

  (70年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和作者特有的政治待遇——与华南虎的遭遇何其相似。)

  2、主旨探讨:

  诗歌结尾作者说“我终于明白……”“我”明白些什么?这里蕴涵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思索?学习本诗有什么现实意义?

  讨论明确:

  “我”明白了被人类囚禁在笼中的不只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个不屈服、不苟活的高尚的生命;“我”明白了在这个“不羁的灵魂”面前人类的庸俗、猥琐和无知;“我”明白了在悲怆和困厄中,人应该超越苦难,拒绝庸俗,保持独立、健全、高尚的人格,奋然前行。

  作者写这首诗时,处境同样艰难,华南虎的不羁个性唤起了诗人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的极度渴望。我们应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在种种诱惑面前不屈服、不迷失。

  这首诗表现中国知识分子不屈服于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在今天,要想在充满诱惑的社会中不屈服,不迷失,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得到启迪。

  五、诗歌比较,诵读提升

  1、朗读英国诗人布莱克《老虎》一诗,概括诗人塑造的老虎形象。

  2、诗歌比较,课文和《老虎》同样写老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在从比较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和写作体会?

  4、齐读两首诗歌,在朗读中体会。

  六、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就是那只被囚在“铁笼”中的华南虎,当时你会怎样想呢?

  ②假如你是观众,当你看到“铁笼”中的华南虎时,你又会怎样想呢?

  ③再次诵读诗歌,体会诗中最能震慑人心、表现主题的诗句。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七、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首诗作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动乱”期间,表现了在特有的政治环境下,中国有良知、正直的知识分子不屈服于压制,追求光明、自由的思想感情。诗人把这种感情融注在具体的物象——华南虎身上,使华南虎的形象有了象征意义。而华南虎在困笼中表现出来的独立个性和追求,深深地感染着启迪着我们,事实上,这样一种独立精神和个性追求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追求。

  2、拓展延伸:

  ①课外读一些抒写动物的现代小诗。

  ②以《华南虎的自白》为题,根据诗意展开想像,试着写一首短诗。

  ③收集更多的写虎的成语、诗歌及书画。

【《华南虎》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元日教案 《元日》教案优秀09-08

小班优秀教案11-23

水优秀教案11-28

古诗优秀教案11-05

《荷花》优秀教案11-11

大班优秀教案12-01

[优秀]中班教案09-14

中班教案(优秀)12-23

《绝句》教案优秀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