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20 12:59:1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6篇【精选】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6篇【精选】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并试着运用。

  2.积累革命诗歌。

  3.推荐好书,培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积累本组词语,进行听写或抄写。

  二、交流平台

  1.读一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在交流什么?

  2.再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和结尾,体会“首尾呼应”这种写法的好处。

  3.课外阅读中,你留意到哪些文章也采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读给大家听。

  4.把有这个特点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三、日积月累

  1.谈话导入

  革命战争时期,许多爱国志士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对革命胜利的.向往之情。阅读这些诗歌,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会在作者精炼的语言中看到他们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朗读《囚歌》,读懂主要内容。

  a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b交流: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背诵《囚歌》。

  4.课外再搜集一首革命诗词,练习朗读、背诵。

  四、课外书屋

  1.阅读《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目。

  2.课外找其中一两本读一读。

  3.召开“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读书会。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同学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1)回顾本组四篇课文,说一说《山中访友》《山雨》和以前学过的《桂林山水》《观潮》等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身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沛运用联想和想象。

  (2)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身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身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幻灯片)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

  a同学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3)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百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非无情无义之物,化成春泥使后来的`花更红。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诗人比喻自身不做官并非丧失报国志,而是走另一条路为国效力。

  b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身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

  2、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片,把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

  3、朗读词串,积累词汇,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

教具准备:录音机、词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词语----出示在图中相应的事物旁)

  1、春姑娘是位神奇的魔法师,她能把大自然打扮得非常美丽,你看(课件出示春光融融,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伴着《春之歌》的音乐)

  2、谁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从图中的哪些景物中找到了春天?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景物旁出示词语。

  春风

  (1)注音“春”的读音,谁能读准它?指名读、齐读。

  (2)春风跟其他季节的风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春风像

  (3)真好!那我们一起把这轻柔的春风读一读。

  春雨

  (1)齐读词语两遍。

  (2)春雨有是什么样的'?

  (3)出示春雨像 ,像 ,又像 。 同桌讨论,指名读。

  (4)通过课外阅读,你知道哪些有关春雨的诗句?

  (5)有感情读一读词。

  柳树

  (1)注意两个生字的声母,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看,在春风吹拂下,柳树在干什么?真像什么? 出示春风一吹,柳树 。指名读。

  嫩芽

  (1)注意“嫩”的声母和韵母,谁能读准它?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请小朋友们再仔细看一看图,找一哪些是嫩芽呀!

  (3)“嫩芽”是什么样儿的?

  (4)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齐读这个词。

  小草

  (1)读准“草”的声母,一齐读两遍。

  (2)你们看到小弟弟在干什么?它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往外钻呢?

  (3)说的真棒!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布谷

  (1)齐读词语。

  (2)它是什么样的?它是怎样叫的?你能学一学吗?

  (3)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布谷”的叫声吧。

  (4)初夏时,“布谷”常昼夜不停地叫,它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杜鹃“。布谷能吃许多害虫,我们可要保护它。

  燕子

  (1)小燕子穿什么衣服呀?

  (2)你对小燕子有什么了解?

  (3)齐读词语两遍。

  梨花、杏花、桃花

  (1)把这些花儿的名字读准,指读,齐读。

  (2)你是怎样辨认它们的?

  (3)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美丽的花是怎样开放的?

  (4)除了上面这些花外,还有哪些花也是春天开放的?

  (5)齐读三个词语。

  二、图文结合,巩固词义

  1、请同学们打开书,借助拼音读课文。注意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2、采用图文结合方式,将词语和图画对位。将12个词语的卡片分给学生,老师点出课件上某个景物,拿相应词卡的学生上来,带领同学们齐读词语两遍。

  3、班一起读12个词语。

  三、齐读词语,体会特征

  1、读词串,说一说每一组词串与春天的什么有关?

  2、除此之外,你在春天里,还观察到过什么?教学后记:学生乐学,喜欢学习对春天的特征。

语文教案 篇6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写过作文,每当老师讲评作文时,你的心情怎样?

  2、是的,在老师讲评作文时,同学们有的喜、有的忧。今天,我们就和小作者一起来学习略读课文——《老师读作文的时候》。

  3、读题质疑。

  1)、读了这个课题,你的心里产生了什么疑问?

  2)、想要解决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打开书,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试读课文,提出要求:

  画出生字词。

  读顺句子。比较难读的长句了反复读几遍。

  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出示本课的生字及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

  图钉橡皮筋揣着骄傲赌气飘飘袅袅战战兢兢

  蕴藏范文

  开火车读——齐读——再试着写几个。

  平平淡淡认认真真战战兢兢飘飘袅袅

  指名学生读以上词语,教师注意及时正音。

  体会:平淡——平平淡淡,哪个词语的语气更强烈?

  是的,我们在以后的说话和写作中,恰当地使用这类叠词,可以使我们的语言更丰富,更有感染力。

  谁能再试着说几个?

  教师随机板书。然后全班齐读,积累。

  三、细读课文,交流体会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很好,课文的内容,仿佛写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所以,老师想请大家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某个人物,走进文章,细细体会。

  2、理清课文的思路。

  以三条线来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人物比较多,我们可以按照人物来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1)从老师这条线看,老师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读一读。

  (2)从“我”这条线看,“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弯化?“我”又是怎样做的?谁来读读这些句子?

  (3)从“同学”的表现来看,他们前后又有什么变化?

  3、引起这一切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是“我”向老师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念作文的时候不念“我”的名字。

  4、阅读感悟,指导朗读。

  仔细品读“我”与老师的一段对话。

  “我有一个小小的请求……”我战战兢兢地说。

  小作者为什么会“战战兢兢”?我们怎样读出这种语气?

  “我想……您念我的作文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不念我的名字……”

  为什么这一句话用上这么省略号?我们应该怎样读?

  四、角色互换,情感体验

  小练笑:“我想对说……”

  同学们,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课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学生?“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对课文中同学的做法你又有何看法?

  五、介绍作者,激发写作

  1、简介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文中这个会写文章的小女孩,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简介作者)

  2、交流

  同学们,故事里的人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找到自己的影子。希望你们能像文中的小作者一样,每个人都能写一手好文章,让老师念每个人的文章,念出每一个人的名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本课积累的好词抄在摘抄本上。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11-07

(经典)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精选)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