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4 11:57:5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15篇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112页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每小组一根小绳、一个米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计算器。

  2、课件1:阿凡提与国王比赛A、B

  课件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的关系

  课件3:祖冲之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 国王多次受到阿凡提的捉弄,非常恼火。有一天,他又想出了一个新招,想为难阿凡提。国王从全国精选出了一头身强力壮的小花驴要和阿凡提的小黑驴赛跑,并且规定小花驴沿着圆形路线跑,小黑驴沿着正方形路线跑。(课件出示小花驴和小黑驴赛跑)

  50米

  师:同学们看,比赛开始了 紧张的比赛结束了。今天的比赛谁获胜了?

  生:国王的小花驴获得了胜利

  师:可是,对于这场比赛小黑驴觉得很委屈,阿凡提也大喊比赛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他们的小毛驴跑的.路程不是一样长。

  师:那到底他们的路程是不是一样长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一下呢?

  生:量一量就知道了,

  师:谁能说说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生: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

  师:也就是说只要测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 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吗?那小花驴围着圆形路线跑一圈的长度又是圆的什么呢 ?

  师:有的同学反映可真快,对!这就是圆的周长,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得出: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二 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发现测量圆的周长的不同方法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准备的圆拿出来,那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同桌互相比画一下。

  师:好,想一想圆的周长怎样测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师:把你的好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上台交流测量的方法)

  生:我们的方法是用线绕圆一周,然后量出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我们小组觉得直接用米尺绕圆一周就可以读出圆的周长。

  生:我们把圆沿着尺子滚动一周,这一周的距离就是圆的周长,

  生:我们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是用线量出圆周长的一半在乘以2,就可以求出圆的周长。

  师板:线绕、滚动、拉直 化曲为直

  (2)探究发现圆周率和圆的计算公式

  师:我们同学真是太棒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么多的好方法。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测量出圆形跑道的周长是多少?

  生:不行,圆太大了,测量不出来!

  师:哦,太大了不容易测量。那大家看,老师画一个小圆,你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来它的周长?

  生:有些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

  师: 那咱们能找到一种更简便、更科学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和边长有关系,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

  生: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系,直径越长圆越大,所以周长也就越大,

  师:有道理!那大家来猜一猜,周长和直径有怎样的关系?

  生:周长是直径的2倍, 生:他们一样长, 生:我觉得这个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4倍)(3.5倍)

  师:大家猜得可真起劲呀!那到底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怎么才能知道?

  生:动手量一量,算一算,

  师:说的真好,这可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动手做来验证一下。同学们想试试吗?每组拿出大小不同的三个圆,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测量。听好要求:1、小组同学作好分工,选好测量员、记录员、汇报员。2、记录员要及时地把测量员测量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里。3、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3、可以用科学计算器帮忙算一算周长和直径的商。

  师:好,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实物展台交流。

  师:大家仔细观察分析,看能发现什么?

  (厘米) 圆的直径

  (厘米) 周长与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生:我发现了这三个圆的大小虽然不一样,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商都是三点几。

  生: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看来大家的发现都一样,那我们再来看看电脑小博士是不是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课件直观展示三倍多一点)

  生: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师:说得真好。圆不论大小,它的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是个固定不变的数,!你们的这个发现和许多大数学家的发现不谋而合,

  师:人们通常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这个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关于圆周率,大家都知道什么?你说,

  生:我知道我国古代有个数学家较祖冲之好象和圆周率有关系,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大家想看吗?

  看屏幕,这就是祖冲之,(课件介绍祖冲之 )

  师:我们通过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了也就是圆周率(板书:Cd=)你能通过圆的直径求它的周长吗?用字母表示出来。通过半径能求圆的周长吗?

  生回答、师板书:Cd= C= C=d

  d=2r C=2 C2=r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创设请境,激发兴趣——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问题的方法——巩固深化,应用拓展——归纳。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元旦快到了,你们高兴吗?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游园活动。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参加?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加游园活动,我们唱着歌出发好吗?

  2.情境图

  谈话:我们来到了游园点,你们看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提问:你从这幅图上看懂了什么?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主动探索,协作交流,领悟解法

  1.同学们,你们看得真仔细,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一共有多少人在看戏?

  (2)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还剩多少人?

  (3)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4)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又走了6人。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

  提问:你们会解决“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1)独立思考

  谈话: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你是怎样算的?

  3.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22+13=35(人)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

  4.比较(1)、(3)和(2)、(4)两种方法的联系

  5.谈话:小朋友们看木偶戏看得多高兴呀!你们看这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出示练习一的第1题)

  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看懂了什么?

  你能把图意说完整吗?

  6、走着走着却被一扇门挡住了去路,这是哪里呀?大家想进去吗?我也想可是怎样进去呢?谁能告诉我(生读要求)答对3道题,就可以拿到钥匙,走进海洋动物馆看动物表演。

  1、水果店原来有18箱苹果,卖出15箱,运来36箱,还剩多少箱?

  2、树上有50只小鸟,飞走了20只,又飞来了54只。现在有几只小鸟?

  3、合唱队有男生16名,女生比男生少5名,女生有多少名?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名?

  通过打你啊的共同努力,我们拿到了钥匙,听,门开了,(播放课件)时间过得好快呀!精彩的表演已经结束了。我们的游园活动也即将结束。

  7、在游园过程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的饮料瓶,细心的小朋友已经把它们收集起来了,我们看看他们要做什么呢?(课件出示习题)

  8、我们走出游园点,被一张统计表吸引住了,但是它没有填完,我们帮助完成可以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9、在这次游园活动中,你高兴吗?谈一谈。

  三、小结:

  在这次游园活动中,我们学会了解决问题,知道了一题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去发现它解决它。我相信大家一定能行,你们是最棒的。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浙江省编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P42例4、例5

  教学对象:奉化市实验小学三(4)班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减法的性质并选择运用进行简算的过程,有机渗透数学推理思想、应用意识与反思意识。

  教学历程

  一、引入

  1、教师谈话切入

  师:走进奉化实验小学,宋老师的第一感觉是这里的人气特别

  旺。我从奉化实验小学网页中了解到,本学期实验小学学生数为1875人,宁波东方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男生有525人,女生有475人(出示信息);如果想知道实验小学比我校小学部学生数多几人,你能用不同的综合算式来计算吗?看谁写的算式多。

  2、学生列式交流:

  1875-525-475=875 1875-(525+475)=875

  1875-475-525=875 1875-(475+525)=875

  师:能看懂这些算式吗?你也是这样想的?

  2、师生过渡小结

  学生简介列式思路,教师指出:不管是先减去男生还是先减去

  女生,都要连续减去两个数;不管是男生加上女生再减还是女生加上男生再减都是减去两个数的和。今天我们研究的话题与这有关。

  【教师巧妙地抽取学生熟悉的学校总人数比较引入,亲切自然,在引入环节进行适时小节点拨,为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活动指明了方向,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得以呈现。】

  二、展开

  3、对比计算感知

  320-64-36= 320-(64+36)=

  100-37-45= 100-(37+45)=

  147-47-78= 147-(47+78)=

  187-28-87= 187-(28+87)=

  在同桌校对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组的答案一样。

  师: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等于号,使等式成立。

  师: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数字相同,运算符号、顺序不同。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生:他的意思是左边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

  个数的和。

  师:是这样吗?其他算式也符合他的意思吗?

  师:这位男同学给大家一个很大的启发,左右联系看可以看出

  一条规律来,真不简单!不过,刚才大家是从左往右看的,如果从右往左看,你能看出些什么?

  生:从右往左看,我发现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可以一

  个一个减去。

  师:同学们,真的很厉害,把老师要讲的心里话也说出来了。

  【借助于对比计算,引领学生发现规律,并组织相互交流,抽象概括出猜想的雏形,显得自然、大方。】

  4、举例验证猜想

  师:刚才从三组计算中大家发现了一条规律,这仅仅是大家的

  猜想而已。是不是这三道算式凑巧呢?其他算式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我们还得进行验证。大家说,如何证明我们的发现?

  生:再多举一些例子试试看。

  师:这倒是一个比较好的主意。谁先带头给大家作个示范?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师:现在,能写类似算式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那好,给大家两分钟,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两分钟写算式,自我验证。

  师:你写的算式与我们前面的猜想相符的同学,请朝老师笑一笑。

  全体学生笑脸,以示意认同。

  教师指向一名男生,问:老师发现你笑得特别开心,你写对了几道?

  生:我写了4道。

  师:写对了4道及4道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刚才每位同学在两分钟里都平均写对了4道,全班40位同学就写了近160道。如果再给大家一些时间,你还能写吗?写的完吗?想象一下,这些写不完的算式与我们的猜想相符吗?

  师:通过无数多的算式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用字母把写不完的算式写完吗?

  学生用字母表示规律。

  交流:

  生1:a-b-c=a-(b+c)

  生2:x-y-z=x-(y+z)

  ……

  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字母表示出了这条规律,在表示过程中,你有什么经验可向大家推广一下?

  生:我先想好三个字母来表示三个不同的数,再写出规律。

  看书深化规律。

  【从“特殊——一般”不完全归纳法思想对于还处在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的,教师力图将这一理念予以渗透,通过引导组织学生大量举例论证,在限时举例验证活动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推想,直至推想极限,从而让学生充分经历不完全归纳法的全程,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来表述心中的规律、看书整合规律,促使学生从感观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将观察到的外化现象建构到学生原有的认知体系中去。虽然,学生对不完全归纳法的做数学思想是肤浅的,但对于学习个体来说却是终身受益的,“经历、体验、探索”过程性目标较好地得以达成。】

  5、变式深入感知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变式游戏,好吗?老师写出左边的算式,

  你马上写出右边的算式;给你右边的'算式,你很快写出左边的算式,最后计算出结果。愿意试试吗?

  出示变式练习:

  513-76-24=513-( + )=

  188-(89+46)=188- - =

  2847-(847+629)= =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发现第一道运用规律特方便。

  生2:第三道计算也简便。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一、三两道简算意识和方法。

  师:第二道感觉怎样?使用规律前与使用规律后有没有找到特

  顺手的感觉?

  生1:第二道用与不用是一样的。

  生2:找不到感觉。

  师:谁愿意把做完三题的感受小结一下?

  生:运用规律有的时候可以使计算简便,有的时候也派上用场。

  【从追寻规律到运用规律实质是一个学生自悟的历程,否则对

  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的预期目标感知是不充分的。往往教师直接指明规律的功效性,再进行题量训练,造成学生一看到类似的算式马上运用性质予以简算,未能辨证地认识规律,常走入盲目运用规律的误区,简算意识与技能被扭曲。此环节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过渡,不着痕迹地落实了“体验”的过程性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化思考。】

  6、判别选用规律

  出示:

  576-133-67 2791-(791+652)

  458-(87+258) 965-(266+134)

  逐题反馈交流,对“458-(87+258)”简算进行质疑,借助

  于引入部分的“1875-(525+475) 1875-525-475

  1875-475-525”进一步理解;对“965-(266+134)”进行反思性辨识。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要先看数字特点,再选择方法。

  生2:我认为书上讲的“依次减去”不妥,有的时候可以调个

  头。

  生3:不要看到减去两个数的和就马上连续减去两个数,要先

  看看能不能简便再作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要运用火眼金睛善于观察数据的特

  点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不要盲目运用规律;同时还要敢于向书本、老师提出质疑,这些都是学好数学的优秀品质。

  【简要的巩固练习,一改大题量训练的常规做法,引领学生通过实例联想、反例对比、看书质疑等学习途径将数学主题思想予以纵深,学习数学的一些优良品质得以有机渗透。】

  三、反思

  师:刚才大家一起通过几道简单的计算题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再通过举例验证发现猜想成立,最后还运用规律进行了简算。其实许多数学家也是这样发现数学规律的,以后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大家不妨再试试看。还有一点,老师要告诉大家,今天研究的数学问题是我们下学期四年级要学的内容。学会的同学为自己鼓鼓掌,庆贺一下!老师在恭贺大家的同时,还有一点小小的请求:根据学校的安排,下学期宋老师可能也要带四年级。渡过一个暑假,同学们马上要学习这块内容,现在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介绍介绍,可以吗?

  生1:在计算时要学会观察,再决定方法。

  生2:多猜想,多验证,就有很多的规律发现。

  生3:课本上所说的方法也可以怀疑。

  ……

  师:同学们这么多宝贵的经验,宋老师一定带回去转告,再次谢谢大家!

  【别居心裁的小节,促发学生在分享学习成功的同时,不仅让学生以成功者的身份介绍提炼知识点,而且着重组织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回忆,数学思想予以关注。这样,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整合体系得以较为完美的呈现。】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小华统计一个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数出有摩托车3辆,小汽车15辆,大客车8辆,载重车6辆.请你帮助她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上面复习题中,统计停车场里面的车辆时,由于车辆是静止不动的,我们可以分类数出各种车的辆数,是用逐项数出数目的'方法收集的数据.如果我们要统计一个路口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的各种机动车的数量,还能用逐项数出的方法来收集数据吗?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讨论:小组内分工,每人记一种车的数;先把各种车的名称写出来排列好,过车时分别作出“正”字的记录……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 计

  摩 托 车

  小 汽 车

  大 客 车

  载 重 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3、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92年到1996年,全国每年增加的人口数依次是1348万、1346万、1333万、1271万和1268万.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拿一枚1角硬币,从桌面上约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边做边记录落下后的情况,然后填入下面的统计表.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

  【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

  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xxxx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xxxx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

  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

  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

  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内容:课本p104例1的(1)

  时间:5分钟

  方法:边看书边完成下面要求:

  1、“鸡兔同笼”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2、书上用了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

  (1)鸡和兔共8只;

  (2)鸡和兔共有26只脚;

  (3)鸡有2只脚;

  (4)兔有4只脚;

  (5)兔比鸡多2只脚。(课件演示)

  师:那问题是什么?

  生:鸡和兔各有多少只?

  3、猜一猜: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鸡和兔可能各有多少只?(学生猜测)还有其它的猜测吗?

  4、介绍列表法:

  师:你们猜出的结果鸡和兔的总只数都是8只,但是你们猜想的结果都正确吗?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猜想整理到这张表格中,并进行调整,看看哪个结果才是共有26只脚。(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整理后的表格,教师板书学生整理后的表格。(边板书,边理解填表过程)

  鸡

  兔

  脚

  5、观察发现,列式计算

  三、合作交流:5分钟

  假设全是兔,怎样解决?试一试。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解决鸡兔同笼这类问题,有几种假设的方法?

  五、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方法:

  同学们真了不起,刚才我们在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时,用到了多种方法:列表法,假设法。

  2、检测:

  a、问答:

  (1)如果老师让你们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选哪种方法解决呢?

  为什么不选择列表法?难?为什么难?(要列举的情况很多)有没有好的办法?(有没有不用列举那么多就能找到答案呢)

  (2)如果一定要你用列表法解答你有什么办法?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列表折半调整。)

  (注:如果前面出现了折半列表,就把这个环节提前讲。)

  (3)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类似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有很多的,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一些题目?

  b、解决问题

  (1)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2)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3)新星小学”环保卫士”小分队12人参加植树活动。男同学每人栽了3棵树,女同学每人栽了2棵树,一共栽了32棵树。男女同学各几人?

  作业:p106;1、2、3。

  板书:

  鸡兔同笼

  假设全是鸡,就有脚8×2=16(只)

  比实际少26—16=10(只)

  一只鸡比一只兔少4—2=2(只)

  兔子:10÷2=5(只)

  鸡:8—5=3(只)

小学数学教案7

  小学数学教案欣赏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页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选择生活中有趣而美丽的图案,供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

  2、引导学生尝试绘制美丽的图案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培养审美意识;

  2、绘制美丽图案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2、课件1:生活中美丽图案的视频(课前拍摄我们身边的美丽图案)。

  课件2:课本上美丽图案制作的动画演示。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播放视频或(图案图片)(包装盒上的图案、门上的图案、建筑物上的造型图案、商标图案、等)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想说什么?

  4、 在你的周围你还见到了哪些有趣的图案?

  5、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欣赏和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 欣赏美丽的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案(也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7、 小组内进行交流。

  8、 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你发现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9、 多媒体动画演示图案形成的过程。

  10、 教师小结。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绘制美丽的图案。

  1、 小组内讨论下面美丽图案是由哪个基本的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而来的?绘制的步骤应该是什么?

  要绘制的图案:

  2、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3、多媒体再次演示绘制的步骤,并阅读课本上绘制的方法;

  绘制的步骤:

  6、 讨论绘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7、 操作活动:开始绘制图案活动,播放轻松音乐,教师巡回参与指导。

  四、作品展示和评价

  1、 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 学生评价:

  ①、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是画得好的,也可以是画得不好的)。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②、教师系统评价:

  A、 学生表现

  B、 作品优点、缺点

  C、 需要改进的.地方

  D、 提出希望

  五、课堂小结:

  3、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4、 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观看影片中的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审美意识。

  通过再次欣赏课本上的美丽图案,观察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美、体会图形世界的神奇,再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以及各种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真实感受图形特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通过每位学生的作品展示,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对别人作品多种形式的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和教师的总结性的评价中,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的能力,使全体学生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课外拓展: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美丽的图案?请从中选出一个你感兴趣的画下来。

  让学生走入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

小学数学教案8

  《折线统计图》

  知识背景和目标定位: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相山公园图片

  师:知道这是哪儿吗?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统计表提出问题

  师:是的,浏览的人真得很多,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浏览相山公园的`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人数?

  预设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年到()年浏览人数增加最快?(课件出示)

  质疑:我们能不能不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年到()年人数增加最快?

  出示条形统计图,提问:这幅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每年浏览的人数?这也不能很直观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师:我在公园里还看到这样一幅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浏览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中都能找到吗?

  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每年的浏览人数的?(点)师板书:点

  2、深入探究

  带着三个问题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小学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人教社教科书第六册81-83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有关时间单位"年、月、日"的基础知识。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能够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引导学生进行收集处理信息,观察比较,进行联想,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闰年、平年的区分与计算及大月、小月的记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及某年天数统计表若干份

  2、学生课前收集不同年的年历、学具盒

  五、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教师展示课件:有个宝贝真希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学生猜出是:日历。指名说说日历有什么作用呢?

  师:日历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它。(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月、小月的认识

  (1)师:(出示4年的年历)同学们从这张年历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说己最喜欢的日子(学生回答)课前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不同年份的年历,请同学们结合手中的年历,填出每个月的天数。(学生填表)

  (2)请3名学生拿上来展示,并说出每个月的天数。师:从你们的表中可以看出各月天数有哪几种情况?(学生回答,师板书:31天、30天、28天、29天)

  (3)师:(展示课件)我也收集了近十年的每月的天数,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统计表,你发现些什么?(小组讨论,把讨论的情况写在纸上)

  (4)小组代表发言

  (5)(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概念课件:大小月概念(一个月31天叫大月,一个月有30天叫小月)。

  (6)小组活动:说一说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

  2、闰年、平年认识

  (1)师:同学们,大小月中怎么没有2月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给出的1995——4近十年2月是多少天?(28天、29天)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2)猜测:1994年、1993年、5年、6年的2月有多少天?

  (课件展示万年历进行验正)

  (3)教师展示闰年、平年概念课件,揭示什么叫平年、闰年。

  师:判断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主要是看哪一个月的天数呢?(2月)

  (4)质疑:刚才我们知道了2月的天数在四年里有3年是28天,1年是29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师:同学们随便说出几个年份,让老师说出这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出2月是多少天。

  (5)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吗?讲解求闰年的方法(教师展示课件)。

  反馈练习:给出1949年、1997年、1999年、8年年份让学生分小组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说说这几年发生了什么事情?(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6)师:同学们会判断平闰年了,但知道闰年、平年是怎么来的呢?(教师展示课件讲解平闰年的来历)

  (7)师:我们知道了闰年、平年的来历,那么一般多少年闰一年呢?(4年)为什么又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说法呢?(展示课件说明)

  3、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1)师:怎样熟记大月、小月呢?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左手并握成拳头。师展示课件:拳头记忆法。

  (2)速记儿歌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是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老师对"腊"字说明,请学生齐念)

  (三)形成应用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解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家理解没有,我们来做小游戏好吗?

  1、拖水果(判断大小月)

  利用课件展示,请同学们完成。

  2、做做小侦探(一个罪犯经过整容,拿着一张1979年2月29日的边境通行证准备出关,可还是被警察一眼识破,这是为什么?)

  3、判断平年闰年,让学生到电脑前输入不同年二月的天数。

  4、(分组讨论完成)小星的故事(小星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刚好是两个月,是哪两个月呢?如果是61天呢?60天呢?59天呢?)

  (四)实践操作

  教师给出5年一月日历,请学生利用学具制作一张5年二月的日历,全班交流。

  (五)情感激励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你认为各位小朋友学习得怎么样,哪位同学最棒?你将给他几颗星呢?请你评一评?

  教学反思:

  年月日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和两个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讨论,对于平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年、月、日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教材力图

  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书上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但我想可能利用身边食品的安全卫生来引入,比利用新中国成立与北京申奥来得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在游戏巩固及练习环节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猜节日、猜生日、读儿歌、做游戏、玩转盘和用拳头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同时,教学中还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10

  课题:用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二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9—40页的例3、例4和“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十中的第1—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张物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法则,会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商两位书的笔算除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用第39页例3的挂图,复习用口算卡片,学生用计数板(学生学具卡片第5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教师出事下面的口算卡片,指名口算。

  430+50 700×6 9000-4000 640÷2

  510-30 3000×3 420÷2 420÷6

  指名说一说在口算“420÷2”和“420÷6”时,各是怎样想的。

  2、 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4)56”“7)56”,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并让学生说说这两道题商写的位置为什么不同。

  二。、新课

  1、 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128÷4”及演示图。

  教师让学生拿出像例3演示图那样已经剪好的计数板,并动手将128个方块平均分成四份。

  教师:谁能说一说求128除以4的商是怎样想的?

  教师:例3中被除数最高位是1个百,1个百除以4,不够商1个百,怎么办?

  由于学生在口算除法中,学过一位数除几百几十的数商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启发学生想出:把1个百看成10个十,与十位上的2个十合并,一共是12个十,12个十除以4得3个十。

  教师:谁能说一说商3个十的3写在商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因为12个十除仪4得3个十,所以应在商的十位上写3。

  教师边板演边说明:用除数4去乘3个十,积是12个十,表示被除数中已经分掉的数,写在12下面。12减12得0,表示百位和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还有8,要落下来继续除。

  教师:谁能说一说各位上落下来的8怎么继续除?商应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

  因为8除仪4得2个,所以要把2写在商的个位上。

  2、 做例3下面的“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商的第一位数的书写位置和竖式的写法是否正确。然后共同订正,最后总结一下竖式的写法。

  3、 教学例4。

  教师出示“185÷5”让学生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订正之后,将185÷5改写成184÷5,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并想学生说明在横式中余数的书写格式。

  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先从哪一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数比除数小,怎么办?

  教师: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

  教师:每次除得的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然后,师生一起总结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

  A、 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书3,如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B、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C、 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接着让学生看书上第40页的法则,并齐读一遍。

  5、 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订正十,抽出一道题,让学生结合计算过程说一说除法法则。

  三、 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的第1—3题。

  1、 第一题,让学生自己做,并请四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订正时,注意纠正学生书写格式及计算步骤上出现的错误。

  2、 第2题,也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发现问题,给予辅导。订正时,结合某一题的计算过程指明说一说除法法则。

  3、 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限定做题时间,教师学时,了解学生做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 小结

  教师:谁能说一说用一位数除的除法法则?(最好让学生齐读书上除法法则。)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设计思路: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大家看老师给你们安排的座位就知道这节课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那么大家先商量一下,给你们小组起个名字吧,起好之后派一名代表将组名写到黑板上。

  二、复习,创设情境

  复习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丝生人,则男生和丝生人数的.比为():(),男生占()份,女生占()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师:谁来完成填,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调查一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填在调查表上,调查表如下:

  我们小组调查的是()和()这两个量,这两个量的比是():(),其中()量占()份,()量占()份,()量占两之和的()/(),()量占两量之和的()/()。

  师:打开电视或是翻开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的就是伊拉克战争,战争带给伊拉克人们的是什么?大家看这么一组统计数字。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例2:根据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数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平民约有6850人伤亡,其中死亡和受伤的人数比为25:112,请你求出死亡和受伤各有多少人?

  师读题,请小组成员讨论一下,这道题该怎么做?如果有了结果,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将算式列在你们组名的旁边,计算时可以用计算器。

  生分组交流,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看这道题一共有几种做法,如果你对哪个小组的做法有问题尽可以发问。

  生之间进行交流,从而发现用按比例分配解决这道题的方法。

  师:你们用以前学过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真不错!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你们检验了吗?允许生有少顷的讨论。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p73--7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万以内数的调查、收集、整理,让学生初步感受多位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

  2.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会正确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能力。

  5.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收集资料,感知四五位数

  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写在卡纸上,并贴在黑板上。

  昨天同学们都收集了电脑的价格,现在请同学将它们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来看看你的成果。

  二.分类

  师:黑板上有这么多数,请你先轻轻的试着读一读,然后观察这些数的特点,并给这些数分分类。

  生:这两类数一类中有零,另一类没有零。

  三.读法

  1.没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你觉得哪一类数读起来比较容易?谁能来读一读?

  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出示板书:

  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读;

  万位上是几就读几万,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是几就读几百……

  2.有零的数的读法。

  师:这些有零的数你会读那一个?你能找出和他同一类的数吗?

  学生小组讨论。

  师:每个人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

  师将黑板上的数移位。

  师:读这些数有什么好方法?

  板书出示: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师:你还会读哪一个数?(末尾有0的`数)找出末尾有0的数,

  师:读这些数,又有什么好办法?

  板书出示: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师:刚才我们已经找到了有零的四、五位数的读写的方法。你能写一个中间和末尾都有零的数,让大家来读一读吗?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现在请同桌互相出题,考考对方。

  四.写法

  师:刚才还有一些小朋友收集的价格还没有展示出来,现在我就请这些同学来报一报,看你们能不能记下来。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

  出示板书:几万就万位上写几,几千就千位上写几,几百就百位上写几……

  师:谁还能来报一报。(有0的数)

  学生试写。

  学生订正。

  师:你是怎么写下来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

  出示板书: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五.练习与巩固

  1、p75“做一做”1、2

  2、p76“做一做”1、2

  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13

  一、教学内容

  阿福的新衣---米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三、知识目标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四、技能目标

  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情感目标

  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六、重点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七、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若干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3、巩固米的认识。

  4、米和厘米的'关系。

  5、课间休息。(小故事)

  6、巩固新知

  7、课后实践活动

  量一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八、全课总结

  九、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手中的尺子自己动手操作,对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我的时间把握还不够准确,导致一些环节处理上还很不到位。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及其作用,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

  【重点难点】

  能正确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谈话导入】

  1、看到这些字母,你能立刻想到什么?

  课件出示:

  BTVsoskgNBA……

  同学们能很快的说出这些字母或字母组合表示的意义吗?说明字母在生活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式与方程。(板书课题)

  【复习讲授】

  复习字母表示数

  1、结合谈话导入说说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优越性?

  教师:用字母能简明的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练习。

  (1)填空。(课件出示)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①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那么s=()。

  ②b乘5、6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a乘h可以写作(),还可以写作()。

  ③a、b、c、d表示非0自然数,那么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可以用字母表示()。

  (2)订正后提问: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4、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81页的第一个“做一做”。

  (2)根据题意写出各式表示的.意思。

  一种滚筒式洗衣机,单价a元,商城第一天卖出m台,第二天卖出9台。

  m-9表示()m+9表示()

  ma表示()9a表示()

  (m+9)a表示()(m-9)>a表示()

  答案:

  (1)

  (2)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出的台数

  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卖的台数

  第一天卖的钱数

  第二天卖的钱数

  两天一共卖的钱数

  第一天比第二天多卖的钱数(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少卖的钱数)

  【课堂作业】

  教材第82页练习十六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检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8课时式与方程(1)

  在写含有字母的式子时应注意的问题:

  1、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2、省略乘号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3、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

小学数学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0-13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5-17

小学数学教案04-22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5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27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7

小学数学教案【热】01-28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8

【精】小学数学教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