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后的姿势》教案1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案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资源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预习设计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一、唤起回忆
1、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
三、初读课文
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2、速读课文,用“ ”在文中
学程设计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坍塌塌陷尘埃
(2)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大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
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六、作业:抄写词语
作业设计
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
【《最后的姿势》教案1】相关文章:
读《最后的姿势》有感01-11
《画龙点睛》教案103-09
《最后一片叶子》教案09-12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09-15
认识1和许多教案03-06
《最后一课》教案(15篇)09-02
最后一头战象教案09-02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四篇08-19
【精选】最后一课教案4篇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