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25 09:00: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10篇【集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10篇【集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生字的读音,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严谨用词准确以及在谋篇布局上的条理性。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

  4.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通过调查地球的资源以及地球所受到污染的有关信息,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课文,懂得

  1、重点词句、段落的文字课件

  2、美丽地球动画课件

  3、人类破坏地球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浩瀚无边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她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它就是可爱的地球(板书:地球)

  2、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3、大家的知识很丰富,真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的文章——只有一个地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词语读准确,语句读通顺。思考: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哪些知识?请同学们看屏幕,对照课文,看看你能不能很快的找到答案。同桌互相说一说,抽生说。刚才我们通过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是很有效的概括方法。让我们把括号里的词语牢牢地记在你的小脑袋里,齐读。

  3、当宇航员在太空目睹地球之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课件出示)板书:可爱;易碎

  4、请同学们快迅浏览课文。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

  过渡: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

  1、学习第一段(课件)

  (1)从作者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美丽)你能具体说说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知道纱衣指什么吗?(大气层)运用了什么手法。比喻也叫打比方(板书:打比方)

  (2)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地球的美丽。谁来把这段话,再美美地读一读。

  (3)齐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把地球比作什么?(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4)小结:看,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不但突出了地球的美丽、可爱,更多的是对地球的赞美。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这句话。

  2、作者把地球比喻成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难道仅仅就因为她外表美丽吗?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知大意。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是许多人都见过的现象。二百多年前有一个人看到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既不往旁边飞,也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下落呢?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吸引它呢?”经过他反复推测、不断研究,终于发现了宇宙间的规律“万有引力定律”,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板书:牛顿

  那么,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是写牛顿的什么事呀?

  (小时候。)

  板书:《》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牛顿为什么要做风车?他是怎么做风车的?风车做成功了没有?在这中间有什么事情发生?……)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有的问题通过读课文就能解决,有的问题解决不了,另外,还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咱们一并放到第二课时解决。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提示学生注意“摔 shuāi”“受 shu”“任 rèn”“攒 zǎn”等读音。

  (1)本课多音字较多,教师可采用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2)提示学生同一个字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选的'读音也不相同。

  2.指导学生识记字形。

  “顿”左右结构,左边第四笔是“竖提”不要写成“竖弯钩”;右边最后一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庭”半包围结构,右下边是“廷”,不要写成“延”。

  “零”上下结构,下边是个“令”字,不要写成“今”字。

  “麦”上下结构,不要把上边的竖,下边的撇连起来写。

  “愤”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个“艹”,右边最后一笔是“、”。

  “遇”半包围结构,右边第七笔是“|”,不要写成“竖钩”。

  “惯”左右结构,右上角第四笔是“|”,不要写成两个“、”。

  为了区别形近、同音字,可采用组词的方法进行巩固练习。

  顿 庭 推 愤

  吨 挺 堆 喷

  通 羞 奖 遇

  桶 差 桨 偶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37个词语的意思,能依据问题理解难句与重点句的意思,会用"既……又……"写句子。

  3、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4、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具质地好,造型优美,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学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理解用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

  教学难点:学生对我国的"茶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对我国是"茶的故乡"的含义,对茶的价值,品茶的乐趣等较难理解。

  三,教学准备

  六大种类的茶叶些许;若干套透明茶具;一瓶热水。让学生了解有关茶的知识,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参观浙江茶叶博物馆。。

  四,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认真默读课文,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初步培养爱茶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揭题,释题。

  (1)"说"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一个词吗

  (2)想想,课文会向我们介绍茶的哪几方面的知识

  2,自学,要求:

  (1)通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自学生字新词。

  (3)逐段默读,想想该段介绍了茶的什么知识。

  3、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读读,记记。

  (2)交流哪些字音,字形需要注意,为什么

  字音:占,暑,尚,兽(翘舌音),族(平舌音),曾(后鼻音),玻璃(轻声)

  字形:享(下面是"子")区别曾,兽。

  (3)提出不理解的`词,酌情处理。

  (4)选择难写易错的字写一写,记一记。

  4、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茶的什么知识交流中引导学生朗读并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小标题。(茶乡,种类,实用价值,精神享受,增进友谊,讲究茶具)

  (2)回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及具体方法。

  (3)根据课后习题2,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描述同一方面的内容,进行归并,分段。

  (4)交流分段,重点点拨:第1,2自然段都讲我国茶的特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归并为一段;第3。4自然段都讲饮茶的作用与好处,并为一段。

  5、作业。

  (1)通读课文,质疑间难。

  抄写生字新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二段,了解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总起分述的方式记叙的段落内容。

  2,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3,进一步理解课文初步培养爱茶,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一段。

  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课后习题1(1)。

  交流讨论,出示实物,认识6大种类的茶叶。

  带着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自由读第二段,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下一步学习重点。

  你们希望重点品读哪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

  重点品读第4自然段。

  自学,思考:

  A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B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C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交流,重点理解:

  A品茶讲究茶叶的色,想,味,顺序应是先观,再闻,后尝。

  B区别"饮茶"与"品茶"的不同。(饮茶即喝茶,品茶须细细品尝,讲究茶叶的色,香,味,讲究程序,讲究茶具,是种精神享受。)

  学生分组尝试品茶,用上"先……再……最后……"介绍品茶经过

  ④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品茶的乐趣。

  (4)依照第4自然段的学法,自学第3,5自然段。

  (5)重点交流:

  ①这两段与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②质疑问难,相机理解课后重点句,朗读。

  3、作业(任选一题)。

  (1)摘抄描写品茶过程的句子,读读背背。

  (2)以《品茶的乐趣》为题,用上"先……再……最后……"写一个总分段式。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了解中国茶具的特点。

  2、深化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3、感情朗读课文,深切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三段。

  (1)回忆第二段的学习方法。

  ①这段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

  ②提出不理解的词句。

  ③选择好词佳句反复朗读。

  (2)按照上述方法,学习第三段,完成填空练习。

  这段介绍()。先总说(),然后从()和()两个方面具体介绍,最后一句话点明品茶讲究茶具的()。

  (3)交流填空题,了解内容,体会写法。

  (4)结合质疑,朗读,理解重点词句。

  (5)感情朗读这一段。

  2、总结全文。

  (1)学习课文,你对我国的茶文化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6个自然段中,哪几个自然段写法基本相同,

  小结:这种先总起后分述的记叙方式,条理清楚,有助于我们理解层次,并按照这一顺序理解段落的内容。我们今后可以把这种表达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中,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

  3、扩展阅读。

  (1)学生回顾总结按事物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

  (2)默读一,二篇课外读物(如《选学读本》上的《松鼠)),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

  (3)交流。

  作业:(1)听写词语。(2)阅读有关介绍"茶"的文章。(课外延伸)

  板书:

  9说茶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种类多。

  实用价值

  2,喝茶好处多精神享受:观闻尝

  增进友谊

  质地

  3,品茶讲究茶具形状

  造型

  图案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懂得朋友、邻居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2、理解“深夜、赶来、抢修”等词义,能用“帮助”说一句话。

  3、能有表情地朗读文中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买菜蝴蝶结深夜抢修停止

  二、用“句式变换”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一段。

  1、公鸡的邻居除了松鼠(shuacute;)还有谁?

  (1)()、()、()是公鸡的邻居。

  谁能够把第二个“、”换成一个字,意思不变?(和)

  (2)公鸡的邻居有()、()、()。

  同样,第二个顿号也可用“和”。

  三、学习2—4段。

  1、课文的哪几段是写邻居们请公鸡帮忙的?

  2、学第二段。(学法指导)

  兔子请公鸡帮什么忙?把兔子请公鸡帮忙的那句话用“~~~”划下。

  请学生读,这句话该怎么读?

  读、评。(读出了怎样的感情?)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看,兔子请公鸡帮什么忙?

  出示句式:(谁)请公鸡(帮什么忙)

  3、自学第3、4段

  鸭子、松鼠又请公鸡帮什么忙呢?我们用这个方法一步一步地来学习:

  先用“~~~”划出鸭子、松鼠请公鸡帮忙的话。

  再读读,想想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最后,说一说:(谁)请公鸡(帮什么忙)

  请自学3、4两段。自学、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读读说说。(按句式要求说)

  5、理解公鸡的话。

  (1)公鸡有没有帮助邻居们呢?

  (2)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读读公鸡的话,理解公鸡对话中的'“!”)

  6、朗读训练。谁来做有礼貌的、态度诚恳的邻居?谁来做公鸡?(学生读对话,教师读叙述部分)

  四、归纳、填空。

  ()、()、()请公鸡(),公鸡()。

  可是在公鸡需要的时候,邻居们()了。

  为什么要填“赶来”?(这个词填得很好)

  五、学习第五段。

  1、邻居们赶来帮助公鸡是课文第几段?

  我们从第五段中找出写邻居们“赶来了”的那句话,用“~~~~~”划下来再读读。

  2、齐读这句话。

  “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理解:深夜的时候,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公鸡的屋顶被大风刮跑的时候,公鸡急得又叫又跳的时候。)

  3、看图:是什么时候?——深夜。

  风很大,雨很急。公鸡的屋顶被大风刮跑了;

  说话:()帮助公鸡()。

  4、齐读。

  六、兔子、鸭子、松鼠可真是公鸡的好邻居啊!

  公鸡想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去自己说说,感兴趣的可以去写写。用课文的结尾开头:

  风停了,雨过了,屋顶修好了。公鸡望着他的好邻居,心想:

  七、作业。《课堂作业》第6题。

  板书:

  1、划~~~~~~兔子借篮子不借!

  2、读鸭子解蝴蝶结公鸡没空!

  3、说松鼠叫一声不叫!

  (谁)请公鸡(干什么)赶来抢修脸红

语文教案 篇5

  俗语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在我的家中,人人说父亲是极爱我的,而我的母亲则极爱姐姐。

  从小到大,我与父亲的感情很好,当然原因在于他太宠我,对于我的要求向来很容易满足,而我的母亲则不同。记得小学时候,我做错了一件事。那晚吃饭,有几样我和姐姐最爱吃的菜。母亲一个劲儿地往姐姐的碗里夹,姐姐都有点儿应接不暇了,一脸疑惑地望着我们,而我和父亲只是看着好笑。其实母亲是一个极开朗的人,只有天不塌下来,什么事都看得很开。

  她与我们生气也只是一会儿的事,很带着一些孩子气。

  初二那年,我和楼上读初一的小莉感情很好。那时的我,很象个男孩子,做事也很讲江湖义气。通过她。我认识了她们班的几个女孩子,并且很玩得来。临放假的时候,几个女孩子就在商量着考试的事。由于她们的成绩都不大好,很怕考差了,不好向家中交待。小莉向我谈起这件事,犹豫不决。同时,她们也在劝我去。虽然并不担心考试的问题,不过我还是拍着胸口说:“小莉去,我就去。”那时,我只以为一切是天方夜谭而已。

  考试的最后一天,阿玲跑来找我说:“苇,小莉要去了,你不是说过她去你也去的吗?”

  我这时才发觉说出的话是怎么也无法改变的了。怎么办呢?那一次小莉考得很差,所以才会改变主意。为了履行诺言,我只好答应下来。

  可是我没有钱啊!从小到大,我从未在家中偷过钱,那一次,我暗地里配了一把柜子的钥匙。趁父母不在的机会,拿了三十五块钱。我不敢拿多了,因为我看见皮包里没有多少钱,我怕他们没有生活费。那时,真的很幼稚!然而,那是我第一次偷钱,也是最后一次。

  她们决定去新疆。在那儿有敏子的同学。于是我们踏上了一列北上的火车。火车开动的时候,我只想下车,想哭,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离家出走,我不知道我的父母知道我走后会急成什么样子。可是,北上的火车,呜呜地带着我们走了。这一走,走了十五天。

  乘了整整五天的火车,我们来到了昌吉。事情并未如我们想像中那样简单:我们在吐鲁番转车时和敏子走散了,我们没有地址,找不到她的同学。新疆的天冷得不得了,我穿着两件毛衣,寒风直往衣领里钻,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是在北方长大的。可是在南方生活了几年,我已不能适应北方的天气了。在寒冷的日子里,我想家的念头与日俱增,每到夜晚,我就觉得心里有什么小虫子在咬啊咬啊,咬得我睡不着,睡不着,我就偷偷地哭,不敢哭出声来,怕被人笑。

  我们呆在旅馆里,不知道该干什么。钱用完了。这时,我们终于开始为此争执。阿玲和华坚决不同意给家中发电报,而我和莉却已不愿再过这种不知明天的生活了。发电报的当晚,派出所的人就来了。三天之后,家长来到了昌吉,我的父母没有来,也没有信,我又悄悄哭了一场。来接我们的家长告诉我,我的父亲很“傻”,他们都通过电话和各方警局联系,只有我的父亲天天都要到火车站去接我。

  我的.父亲很傻!那么我的母亲呢?

  春节期间,飞机停班,我们在新疆过了一个年。

  飞机在成都降下,我们乘火车回到了故乡。事隔多年,我仍然记得,当火车缓缓驶入月台的时候,父亲看见了我,激动地跟着火车跑,而我兴奋地叫了起来。

  父亲瘦了。

  下了火车,表哥接过我的行李,只说了一句:“你怎么这么傻?”父亲站在我的面前,我突然局促不安。我不知道闯下这弥天大祸,会有什么结果在等我。

  “走吧,你妈在车上等你。”

  走出检票口,上了一辆车,母亲坐在里面,还有几个亲戚。母亲瘦得更为可怕,整个脸颊平平削了两块肉。眼睛浮肿得像两个桃子。我坐在母亲的身旁,她把我的手握在她的手心,紧紧地,我们都没有说话。车行半路,她开始哭,我不知道怎么劝。下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扶住你妈妈。”这时我才发觉,母亲走路已远不如以前了。

  家里有很多人。看见我回来,似乎松了一口气。听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我才知道,自从我出走那天开始,母亲就一直昏睡在床上,姐姐天天抱着她哭泣,也不敢离开半步。父亲天天都要到火车站去,不是一趟,而是每一趟火车都要去接车,没有人劝得住他。天天晚上,父亲都要出好几趟门。他对别人说:“万一她回来了,不敢回家的。”

  回至家中,母亲还拉住我的手不放,大家七嘴入舌地说得差不多了,母亲才说了一句:“你走的时候,为什么不多带点钱呢?”我的泪水再也忍不住了。父亲站在旁边,说:“你一走,你妈天天躺在床上,神智都不大清了,可还经常念你走时为什么不多带点儿钱;那边这么冷,被冷出病了怎么办。”

  我好悔!

  八年过去了,可是有的事将永远无法过去。直到现在,母亲仍时时犯病,不经意地,人就浑身无力,也受不得什么气了。

  这是我的罪孽!

  那一年,我离家出走,没有缘由。

  那一年,我用三十五元钱走了一次新疆。

  那一年,我平生第一次坐上了飞机。

  那一年,我的父亲的春节在火车站度过。

  那一年,我的母亲差点儿为我死去。

  因为那一年,我将一生愧疚。

  我第一次明白,我的母亲有多爱我!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抄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道理。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认识花生

  1、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畅谈花生。

  3、认识作者(读“资料袋”)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认识文章的详略

  1、自由朗读课文,同位学习生字、组词,体会“居然、开辟”的意思。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的情况。

  3、以“种花生——( )——( )——( )”为训练内容理清文章的顺序。

  4、了解文章的详略,简单学习第一、二部分。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三段

  1、讨论:姐弟们说到了花生的哪些好处?

  2、汇报,板书:味美 可以榨油 便宜 大家都喜欢吃

  五、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思考:父亲怎样议花生?

  1、汇报,找重点词语,板书:

  最可贵 矮矮地长在地上 果实埋在地里 必须

  2、朗读该自然段。

  3、以练习加深体会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虽然认为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4、所以父亲要我们做怎样的人?说说对父亲的话理解。

  5、讨论:生活中有哪些像花生一样的人?

  6、“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就不是好东西呢?作者是以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叫借物喻人。

  六、有感情朗读全文

  七、复习生字词语,做词语作业。

  附板书:

  15、落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准备品尝花生

  品花生

  议花生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

  四种事物,父亲虽然认为 让人一见就 ,但是和 相比,还是 最可贵。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P80-82

  学习目标:

  1、 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 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

  3、 自主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通过观察图画与词语,初步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

  4、 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搞、稿、编”等9个字。

  5、 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课前准备:

  1、综合性学习指导。

  第一次指导: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确定音乐戏曲、古代名人、古代建筑、书法绘画、民族风情、神话传说、民间工艺、传统文化等几方面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学习伙伴,自己制定活动计划以及时间安排,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次指导:分组进行指导,询问活动开展情况,给予恰当指导,主要是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有的内容过多、过杂、过繁、偏离,指导挑选;怎样把搜集到的内容分门别类;用什么形式体现,如用卡片、图表。

  第三次指导:提醒学生对自己前一段的活动做一下小结,并为交流展示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式展示活动的成果。

  2、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口语交际 展示台)

  一、赛前总动员

  (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

  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画面来感受感受吧www.jiaoanba.com!

  (课件进入主页面,任意点击“编织、脸谱、剪纸、泥人、篆刻、端午节、元宵节”等选择欣赏,课件将自动播放,结束时点击“返回”键回到主页面。)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大家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同学们搜集了许多资料。这两节课我们要举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擂台赛。请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向大家作个汇报。

  (点击“比赛规则”和“评奖方法”,课件出示:

  ①“擂台赛规则”:

  a.每小组选一名 “代言人”,“代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b.“代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评委”们的`提问。

  ②“评奖办法”:

  “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③“评委成员”:全班同学。)

  二、赛前准备

  1、 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在小组内将自己的资料整理整理,再商量一下用什么方式向大家介绍。

  2、 组内评选:推出“代言人”。

  3、 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三、擂台大赛

  1、 各小组将自己的资料(文字、图片、实物等)展示出来。

  2、 小组之间互相观摩。

  “代言人”向别的小组的同学介绍本组搜集的资料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评委”可以提问。

  3、 每位“评委”要记住各小组搜集资料的情况,为评选作准备。

  四、评选颁奖。

  1、所有“评委”根据发言情况以及搜集资料的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选。

  师:看来每组同学都是有备而来呀,这场擂台赛到底谁胜谁负,哪个小组的活动又开展得最好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

  2、为获奖小组颁奖。

  五、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让学生了解象形字的构字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正确书写:了解象形字的.构字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小黑板。

  主要板书安排;识字8。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扩词、加偏旁组词。

  课外:朗读、背诵韵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学习声旁包

  1.出示书包,学生回答,引出包。

  2.板书包。

  三.学习4个象形字

  1.看图启发。

  (1)图上画了些什么人?(相机出示生字新词)

  (2)图上的同学,正将包字与哪些偏旁组合?

  讲解:包是声旁,其他是形旁。

  2.学习生字。

  (1)包加上火变成炮,炮可以组什么词?

  (2)包加上艹变成苞,苞可以组什么词?

  (3)包加上饣变成饱,饱可以组什么词?

  (4)包加上氵变成泡,泡可以组什么词?

  3.齐读生字新词。

  四.指导练习写字。

  1.出示范字,让学生观察。

  2.分别指导。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五.作业

  1.抄写部分词语。

  2.练习读儿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给包找朋友。

  2.读生字新词。

  二.学习儿歌

  1.借助拼音自由读。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正音再练练。

  4.观察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景色。

  (1)图上画了哪些景物?

  (2)按照顺序连起来说一段话。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练写生字

  1.指导观察:满、吐、嘴。

  2.重点指导:满、嘴。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四.课堂练习

  1.扩词:

  满( )( )( ) 嘴( )( )( )

  2.加偏旁组词:

  包( )( ) ( )( ) ( )(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3.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3)、掌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切分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可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可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容易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味、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该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掌握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交流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经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有趣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而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从十六岁开始”,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须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积累。

  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珠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二、重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

  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4、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6、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化解: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孟子》中优秀的地方。而精炼的语言在文中主要是指那一组描写齐王娱乐、田猎的词语,那是一组经过提纯的生活场景的概括,比如,“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是语言运用上的精彩之笔。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就值得后学借鉴。

  三、相关知识补充

  1、孟子论仁政重民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见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识字(一)2.口 耳 目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认识“ク”偏旁。

  2.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记生字。

  教学难点:认识12个生字。

  教学用具:投影片(自制一部分)、生字卡片。

  教 程:

  一、联系生活,自主识字:

  1.让学生看图,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贴上对应的生字卡片)

  2.学生观察图,图右下角的象形图和生字在形象上有什么联系?

  3.尝试认字:出示生字,请学生找出已经认识的'生字,并说出你是怎么认识的,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二、拼音识字,读准字音。

  1.出示几个生字,并注上拼音,请学生看拼音识字。

  2.请一个同学带领大家读。

  3.教师点拨:字头,竹是翘舌音。

  4.学生自由练读生字,同桌对读,组内指读。

  三、识字竞赛:

  1.这些字你已经认识了多少,看谁认得又多又快。

  2.学生介绍自己认读又多又快的秘诀。

  四、巩固识字

  1.选生字卡片放在实物图下的括号里。

  2.游戏,有的拿生字有的拿图,找相对应的朋友。

  3.区分“目”与“木”的字义。读词语卡片:目光 节目 木马 树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备课教案 11-12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精选)语文教案08-02

语文教案(精选)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