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30 07:39:3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通用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通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导入

  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有四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到了宋代,词进入繁盛时期,并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就是柳永。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柳永和他的代表作《雨霖铃》。

  二、 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词是极具音乐性的诗体,在古代是用来传唱的。现在虽然乐谱已失,但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来体会并且传达词的情感——朗诵。

  自由朗读。要求:读出你对词的感受。

  学生读——学生评价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感受;原因)——————和心上人离别的伤感。

  用词当中的一句话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三、 通过讨论,具体分析。

  词人是如何来写离别情的呢?(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

  (用语言表达你的看法。)

  (一) 典型环境

  写景。

  写了什么景,传达了什么情感。(请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景,投影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学生回答,并补充。

  提示:寒蝉——什么时候的蝉?为何不是夏天?叫声如何?

  初秋,生命将终时的寒蝉的凄凉叫声。

  长亭——是什么地方?

  分别的地方;“长亭外,古道边”;是分手处,伤心地。

  骤雨——词人希望这样吗?

  难受,雨天留人日,雨停得启程去远方,不得不分别。

  (想象画面)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耳畔是寒蝉凄凉的`叫声,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相爱的人就要离别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低沉的声音为大家演绎一下。——评价,指导。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学生回答。

  提示:“念”——想象之景。虚实相生。

  景象——浩渺的江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

  “阔”“舒”——对比《水调歌头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里是空阔,使人感到惆怅忧伤。

  情——是和情人离别的久远,是前途的暗淡。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轻柔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凄切中有苍茫。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生回答。

  提示:杨柳——谐音“留”。古人折柳相送表示离别难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送元二使安西》(高考之后)

  晓风——什么时候的风?感受?秋日拂晓的风是微凉的。心境更凉。

  残月——

  酒醒——因愁而喝酒,酒醒却更添愁绪。“借酒消愁愁更愁”。

  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用你粗壮的声音为我们演绎一下——评价,指导。(似乎有体会)

  4、小结:柳永通过选取典型的景物——寒蝉、长亭……,无一不在烘托、渲染离别的伤感之情。没有一个字写情,却又无处不再写情。这种表现手法我们称——情景交融。

  5、拓展延伸——柳永《蝶恋花》(投影);杜甫《旅夜抒怀》

  问题:描绘了什么图画?表达了什么情感?

  (二) 典型细节

  提示:如果我要用一幅画来展现男女主人公的离别,你觉得给这幅画旁配上哪两句诗最好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句甚妙,妙在何处?(讨论)

  提示:执手——为什么不是拥抱?手连着心。爱情的美不是“我爱你”,而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泪眼——有泪,但又没有哭出来?

  竟——说明想不想哭?为什么想哭却没有哭出来?

  伤心到极处,没有办法哭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离别悲痛心情的再现。是一种内敛的情感表达,是婉约。

  总结:作者选取了离别时典型的细节——执手、泪眼、饮酒……来展现离别的伤感。

  谁朗诵?要求:效果要好。

  (三) 齐读。

  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已经真正报我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你感动了没有?(感动了)

  一起朗诵,用声音来传达感受。

  理解后的朗诵真的不一样啊。

  四、比较不同。

  柳永和苏轼开辟了词的豪放和婉约两种不同的风格。

  如果我请你从他们的词中各选一句来表现他们各自的风格,选哪两句?

  “大江东去”

  “杨柳岸晓风残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出自学要求,语文教案-《小英雄雨来》。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学习这类课文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等,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课文:

  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小英雄雨来》》。

  二、检查自学。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PBS——“字词”。(读读)

  三、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游泳本领高。写得好的句子:“芦花开的.时候......在柔软的芦花里”。“每到夏天......露在水面上”。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天山不了解,只能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天山优美的景色,并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借助字典,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天山景色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自读自悟

  1、我能把课文读流利

  2、我能读准下列词语

  戈壁滩白缎山涧飞泻洄水涡俯视五彩斑澜

  饮马无限生机白皑皑撑开枝丫马蹄溅起

  重重叠叠幽静萦绕五彩缤纷绵延矫健马鞍

  3、我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还知道作者是按什么方法来介绍天山哪些景物的。

  三、合作、探究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a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b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主要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四、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板书设计:

  4七月的天山

  走进天山:雪峰溪流

  游览的顺序再往前走森林

  感受大自然的美热爱祖国壮丽河山

  再往前走:野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人们从你的劳动中得到了好处和快乐,你也就得到了幸福。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并说说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牧童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从而懂得真正的幸福是什么。

  【教学难点】:

  理解智慧的女儿两次话语中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指名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纠正不正确的字音

  三、自己出声读全文,思考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2请多名同学讲述课文大意,并要其他学生从完整性方面做出评价。

  3.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说说课文的起因是什么?(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了一口小水井)(板书:挖小水井)

  四、分析课文的.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五、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六、朗读全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七、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查字典弄懂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呢?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默读全文,想想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

  (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板书)

  三、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

  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请你朗读课文后说说。说后再回答: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四、朗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

  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

  (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说说什么叫“有益”?(益就是好处。)

  五、朗读全文体会“幸福”的含义,并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1.自己思考;

  2.小组讨论;

  3.大家讨论得出:本文告诉我们幸福是靠劳动,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从而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

  六、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七、总结升华

  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语文教案 篇5

  课题:《大海睡了》

  教学内容

  9、大海睡了

  拟 2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老师的读书方法。

  2、 学会本课“夜、里”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海的可爱。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识记“夜、她、抱、着、背、那”的字形。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齐读课文,学习“海、睡”两个生字。

  今天我们将看到的大海和平时看到的大海是不一样的,让我们来听听(放录音)

  二、 初读指导:

  1、你觉得大海怎么样:(温柔、可爱)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方的生字。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不闹、深夜里、睡觉、抱着、明月、背着、她、那

  (2)指名朗读,指导学生从鼻音、边音、轻声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多种方法练习朗读:重点理解“深夜、潮声、鼾声”

  (4)齐读生字词:

  4、轻声读课文,指名读,相机正音,交流:每句写了什么?

  三、 指导书写。

  实施修改意见

  听三遍:

  1、看图听。

  2、看准每个字听。

  3、听句子怎样读。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1、 自学第二题:练习书空

  2、指导:

  夜:上下结构,上小下大。重点指导右下部分的笔顺。

  里:独体字,第五笔是竖,而不是横,末笔横较长。

  她:女字旁,左窄右宽,右边是“也”。

  抱:提手旁,左窄右宽。右边是“包”,部件“巳”不要写成“己”“已”

  着:上下结构。羊字头,下这是“目”。

  月:独体字,第一笔是撇,作字底时,第一笔改为竖。

  背: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下面是月字底。

  那: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3、练习口头组词。

  实施修改意见

  重点指导女字旁的写法:第一笔“撇点”的撇要写长一些,不要太斜,点要往里倾斜。

  背:重点指导前五笔。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导入:

  1、小朋友,你见过大海吗?你印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深夜里的大海是什么样的。

  2、板书:大海睡了。

  (创设意境)

  实施修改意见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1、 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2、 读准本课的生字。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船长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不迫、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从人物的外貌、动作等描写中感受船长伟大的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字,正确读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从题目,你读出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课文记述了“诺曼底号”这艘船在海上遇难的事。我想知道“诺曼底号”是一艘怎样的船?它为何遇难?结果怎样?)

  2、了解作者雨果。(出示圆明园里的雨果雕像的图片,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尤其注意外国的人名和地名比较难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山脉(mài)剖(pōu)开机械(xiè)师调遣(qiǎn)穿梭(suō)

  读两艘船的名字:诺曼底号玛丽号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腹、窿、卑、宰、遣、梭”,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腹”是左右结构,右边中间是“日”,最下面的“”不要写成反文。“窿”是上下结构,部首是“穴”,下面右边“生”上面的小横不要漏写。“卑”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丿”,最后一笔是悬针竖。“宰”是上下结构,下面是“辛”,下面的横短,最后一笔是悬针竖。“遣”是半包围结构,注意笔顺,第六笔是“丨”。“梭”是左右结构,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地、人、事。同桌间互相交流。

  (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小心翼翼地驾驶“诺曼底号”在薄雾中前行,不幸被“玛丽号”撞伤。在这次猝不及防的海难中,在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人群面前,哈尔威船长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最终救出了众人,但自己却以身殉职。)

  2、初步感知故事线索:夜航—遇难—组织逃生—最后二十分钟—牺牲

  文章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9):“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0~40):哈尔威船长指挥众人脱险。

  第四部分(41~43):英雄船长遇难。

  第五部分(44~46):高度评价船长的壮举。

  3、认识灾难:浏览课文,找到描写灾难情况的段落读一读。概括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指导朗读。

  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来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描述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1)谈一谈自己看到的画面。(2)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3)请你把这感受融入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4)读“一刹那间……”(课件出示第11自然段。)

  给“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一句画线,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引导深入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有什么表现?

  4、人群面对灾难:“诺曼底号”正在慢慢下沉,所有的人都会葬身鱼腹,人们是怎么面对这场灭顶之灾的呢?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生:“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把小艇都弄翻了。”

  生:“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

  播放《泰坦尼克号》视频,感受海难来临时人们的惊慌失措。

  指导朗读。

  5、课文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像看电影似的,读完后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逃生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有新鲜感的词语。

  2、出示具有新鲜感的'词语。

  惊恐万状汹涌湍急一窝蜂你推我搡简短有力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须臾阴惨惨凝视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些词语有新鲜感。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一起猝不及防的海难,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沉着感人的英雄形象。准确生动的语言、个性鲜明的人物、悲壮感人的场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也给了大家巨大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深入地探究学习吧!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外貌、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诺曼底号”遇难带来的震撼。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这篇课文,看看在灾难来临、人群慌乱时,是谁救出了所有人。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场景一:下达命令。

  默读第12自然段,找出船长下达了哪些命令。用“”画出来。说说你从这些命令中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旁边写写你的感悟。

  阅读时,我们可以借助关键词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场景二:对话指挥。

  指导朗读“简短有力”的对话。(第16~30自然段)

  从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情况?(炉子被海水淹了,机器停了,船失去了动力。船还有二十分钟就会沉没。逃生过程中,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就会被打死。)

  体会写法,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助对人物的语言描写,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些对话对你推我搡的人们有用吗?哪句话可以说明?(有用。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现在你感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威严、机智、果断。)

  分角色朗读第16~30自然段。

  听到这段对话,那些想自己先获救的男人,会怎样想?那么妇女们会怎样想?(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从哪句话能感受到人们是怎样想的?(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是啊!哈尔威船长,这个伟大的灵魂,巍然屹立在指挥台上,给在危急时刻的人们巨大的安全感。船长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除了他自己……

  3、场景三:救克莱芒。

  指名读课文第35~37自然段。

  船长还做了什么?(指挥救出见习水手克莱芒。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他想得那么细致周到,神情那么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船长岗位上。)

  4、在这次组织逃生过程中,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仔细阅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句子,做批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英雄品质。(关心每一个人、尽职尽责、舍己救人、无私忘我、临危不乱、镇定自若、高度的责任感……)

  5、再次默读全文,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船长和他的“诺曼底号”长眠于大海,连雾也是阴惨惨的。这阴惨惨仅仅是形容雾吗?(还有人的心情)找出文中描写雾的词句。

  第1自然段:大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第3自然段:雾越来越浓了……

  第6自然段:突然,沉沉夜雾中冒出一枚黑点……

  第7自然段:一瞬间,大雾中似乎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

  第43自然段: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

  从文中看出雾是造成海难的直接原因,多次写雾,还渲染了灾难的气氛,烘托了人们的心情。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对话。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这样的举动彰显出他高尚的品质。(板书:品质)

  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一百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读——

  (2)一百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再读——

  2、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哈尔威船长用自己的生命挽回了几十人的生命,而自己却沉入大海,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3、用克莱芒的日记结尾:

  亲爱的哈尔威船长,我的师傅,我的父亲,您昔日的见习水手克莱芒长大了,已经成为一名船长了,走的就是从南安普敦到根西岛这条航线。每次经过这里,我都要鸣笛三声。这笛声是问候,是感激,是力量。如今同行们都说我是这条航线上最出色的船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心中永远屹立着一尊黑色的雕像。

  四、布置作业(选择一项完成)

  1、拓展练笔: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点什么?请写下来吧。

  2、读后感:可以写写读了本文的感想或感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学会声母j q x,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辅导学生学习拼读j q x与韵母i相拼的音节。

  3.学习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正确拼读ju qu xu。

  4.继续练习读带i的声介和母和后随韵母相拼的音节。

  5.练习看图拼读词句。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教学重点]

  1.掌握j q x的读音、字形和书写。

  2.了解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

  3.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教学重点]

  1.q与p在字形上的区分。

  2.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的掌握。

  [教学准备]

  1.学过声母及韵母的认读卡片。

  2."西、瓜、下、木"四个字的生字卡片。

  3.课件、计算机、实物投影仪。

  4.j q x的字母卡片及q的拼装字母纸板。(学生用人手一份)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学会声母j q x,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辅导学生学习拼读j q x与韵母i相拼的音节。

  (一)复习

  1.谈话激趣:同学们,今天有几个大家熟悉的朋友来到了我们班,看看你们谁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2.复习已学字母。出示字母卡片m g h i a u ü。自由读。

  3.导入新课:你们记得真清楚。这几个朋友很高兴。他们要带我们去一个地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新课

  1.看图进入情景,练习说话,引出并学习j q x三个声母。

  (1)课件出示书中图画(没有文字和拼音)。整体感知,激发说话的情景,练习说话:你们喜欢这个地方吗?面对这幅画你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言。

  [此处设计意在于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在学生发言中,教师和其他学生应进行以表扬为主的鼓励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评价能力。]

  (2)引出带有新字母的词语:

  这个地方真美,真有意思。(师生呼应说)有慈祥的什么?又大又甜的什么?有五颜六色的什么?在美丽的环境中爷爷和孙子在干什么?(运用课件使谈话中说的母鸡、西瓜、下棋的画面和相应的文字同时出现并闪烁。)

  (3)试拼词语,引出新字母。

  你能试着想一想这些字都是由什么声母和韵母拼成的?课件出示"mǔjī""xīguā""xiàqí"。

  [学生会拼哪个说哪个。想说哪个说哪个。这一设计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初步尝试并感受到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4)明确学习任务,引发学生思考学习方法。

  随着学生试拼音节,课件出示j-ī、x-ī、q-í三组拼读示音,再通过课件使j q x闪烁放大跳出。启发同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字母。根据我们以前学习的方法,你有什么好办法学会它们呢?

  2.学习j q x的读音、字行和书写。

  (1)学生自学。(提示:怎样读?怎样记?怎样写?)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互相帮助,教师辅导。

  [此设计意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打破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在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时,教师可运用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字母的音、形和书写。

  j:读音与鸡的发音相似,短些,轻些。

  字形与母鸡的图片复合(课件演示)。

  书写通过课件演示笔顺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q:读音与棋的发音相似,短些,轻些。

  字行与气球的图片复合(课件演示)。

  书写通过课件演示笔顺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x:读音与西的发音相似,短些,轻些。

  字行与切开的西瓜的图片复合(课件演示)。

  书写通过课件演示笔顺及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

  3.突破难点:"q"与"p"的区分。

  (1)学生质疑:在学习j q x过程中最困难的是什么?(可能是书也可能是字形,最突出的应该是"q"与"p"的区分。对于一般性问题或个别孩子的问题可以由学生解答,可以重点解决"q"与"p"的区分。)

  [此处设计是为了鼓励学生质疑,学会发现问题,为下面的解决问题做准备。]

  (2)引导结合以前的学习方法想一想怎样记清字母的形与音。

  如:顺口溜:左下半圆d,右下半圆b,右上半圆p,使学生自己编出"左上半圆q"。

  再如:收音机b b b,兔子泼水p p p,

  马蹄声声d d d,引导学生说出"气球飘飘q q q"

  (3)手势演示的字母形状b d p q,(大拇指代表一竖,握着的拳代表半圆。)

  (4)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可拼摆的纸板进行四个字母的区分练习。老师或同学说一个字母,学生在课堂上摆出所说字母的形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实践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4.学习拼读j q x与i相拼的音节。

  (1)课件出示三组音节,学生试拼。

  (2)指名带姓。

  (3)抽读带调音节卡片,直呼抢拼。

  5.继续练习声介合母与后随韵母的拼读。

  (1)情景图闪烁"guā"的音节,让学生分析这是什么拼音节?

  (2)回忆并练习带有介音的音节的读法:前后音念分明,两音急读就拼成。

  [此处对学生的拼读方法不强求一致,学生可以声介合一与后随韵母相拼,也可以按照以前的方法,既:"声轻介短韵母响,三音连读要顺当"即可以先把声母和介母相拼再与后随韵母拼,也可以先把介母与韵母相拼,再与声母拼。充分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学习。]

  (3)练习xià教学过程:情景图闪烁该音节,学生练习。

  (4)课件出示ji-a—jia qi-a—qia xi-a—xia三组拼式,学生分小组练习拼读,互相检查。

  (5)练习书写j q x三个声母。

  ①老师带着写。

  ②自己试着写写。

  ③实物投影分析后再练。

  ④小组评议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正确拼ju qu xu。练习看图拼读词句。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一)复习

  1.抽读j q x的字母卡片。

  2.拼读jī jí jǐ jì qī qí qǐ qì xī xí xǐ xì等音节。

  3.拼读jia、qia、xia三个音节。

  (二)学习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规则。

  1.课件出示情景图,引入新课:

  出示"下棋"一图,闪烁"húxū"音节。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什么问题了吗?("xū"中的ü没有点。)

  引入:这是怎么回事呢?

  2.课件演示课文中的j-ü juq-ü qux-ü xu

  让学生想像为什么小猴子要把ü上两点拉走呢?

  [此处设计意在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语言,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5.教师总结评议:

  (1)充分肯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讲明j q x与ü相拼时去点的原因。(j q x不与u相拼。去掉两点也不会混淆。)

  (3)推荐学习方法:

  可以看成整体认读音节,直接认读。

  可以用儿歌的形式记:"小ü见了j q x,去了两点还念ü。""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 q x,立刻就脱帽。""j q x,太小气,从不和ü在一起,如果并排坐一起,定要生气把眼闭。"

  6.实践练习:运用课件使情景图中的棋盘中闪烁跳出"车";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音节怎样组成?怎样写?

  请学生实物投影所写音节,学生评议。

  (三)练习看图拼读词句。认读"西、瓜、下、木"四个字。

  1.使用课件先后出示"菊花"图画、词语和音节:分别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拼读?"

  2.问j后面的韵母是什么?(巩固ü的去点规则。)

  3.使用课件先后出示"佳佳霞霞骑木马"的图画、语句和音节,分别问: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吗?"

  "看着音节试着读读书上的这句话。"

  4.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用我们学过的汉语拼音不仅能识字,读词,还能读句子了。

  5.今天有几个我们的新朋友想让你们记住他们,看看你们行吗?使用课件让文中的西、瓜、下、木分别闪烁并跳出,让学生认读。

  (四)语文实践活动:

  1.猜声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汉字中,哪些字音的音节中带有j q x这几个声母,然后说一句话让同学猜声母。猜出的同学,举起手中响应的声母卡片,如:七、鸡、气、假、卡、喜、戏、习。

  2.表演:分组排练j q x与ü相拼时的情景。

  3.这个字对我说: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字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和想到的。可以提醒学习时的注意问题,也可以介绍自己,还可以说联想到的句子和词语及字的构成方法,学习这个字的好方法,等等,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互动学习。

  4.写一写:制作寻宝游戏,在路途中设置一些音节的拼音练习,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行进,正确填写者继续前进,最后夺得胜利,如填写音节:

  j-ī ( )

  x-ī ( )

  q-í ( )

  j-ü ( )

  q-ü ( )

  x-ü ( )

  g-u-ā ( )

  x-i-à ( )

  (五)读书:老师带读,学生指读,互相检查。

  [此处设计意在体现从整体入手,最后回到整体,同时加强读书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学习两短文选取充满情趣的细节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及将人物活动置身特定环境之中的写法。

  2.朗读训练,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学习短文中家庭成员互敬互爱的美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2.朗读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三、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自读。

  课时: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我们已经学过了三描写家庭生活的散文。这节由大家自读两选材新颖,表现方式独特的充满生活情趣的散文。(短文两)

  二、检查预习

  注音并解词:

  各得其所

  栩栩如生

  小心翼翼

  潇洒

  涟漪

  妩媚

  粗犷

  分歧

  酷冬

  一霎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感情基调。

  四、讨论:

  1.《散步》写了一件什么事?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2.母亲听从“我”的劝说,同意去散步,说明了什么?

  母新听从劝说,说明我从小是个听话的“孝子”,现在母亲便很信任“我”。这个细节表明祖辈与父辈间的信任与理解。

  3.儿子发现“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说明他天真可爱,聪明智慧,充满儿童情趣。

  4.第一次分歧的结果怎样?这反映了什么?

  第一次分歧——选择行走路线最终达成互谅和统一,反映了祖孙三代真挚的感情。

  5.“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提示了中年一代肩负的重任——他们扶老携幼,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是肩负生活使命的一代。

  金黄的大斗笠

  自读要点:

  1. 这短文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雨图,它又由三幅图构成——宛如电影中三个镜头的叠现。试根据提示找出这三幅图来,指出它们的起讫。

  2.这短文如一幅意境优美的图画,在这幅风雨图中点染出一个故事,是什么故事?表现了什么?

  3.朗读全文,设计停顿。

语文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学生升入初二,自主意识更加强烈,他们喜欢张扬个性,渴望被认同和尊重。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抓住这一特点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热情,那么他们可能学到书本以外更多的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较为全面的了解长江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情怀;培养其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长江的文化,培养热爱祖国文化、保护历史文化的意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自古以来,赞颂长江的诗文举不胜举。今天让我们走进长江、做一次文化巡礼,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活动一:说长江

  1.引语: 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并学习一些有关长江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劳动成果,说一说你喜欢长江的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各抒己见)

  2.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同学的讲述,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长江文化的知识,那么历代的.文人墨客又是如何来描绘她的?

  活动二:赞长江

  1.诗文欣赏

  a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长江的诗文介绍给大家

  b欣赏程铎的《话说黄河》片段

  c.集体朗诵郦道元的佳作《三峡》

  2.课堂小结: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长江,中华民族的象征,她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长江正面临着污染、断流的威胁,我们有何感想、该如何保护她呢?

  活动三:帮长江

  1.出示长江生态环境遭破坏各类的图片

  2.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看后的感受

  3.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教师小结: 老师和大家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伟大的母亲河长江一定能重新焕发昔日光彩!

  布置作业:(从下面两题中选做其一)

  (1)以“我心中的长江”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长江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2) 针对长江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掌声》教案11-19

语文桥的教案01-13

有关语文的教案04-03

语文《荷花》教案11-26

语文树教案12-05

语文下册教案01-31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教案(经典)11-07

(经典)语文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