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案优秀

时间:2024-01-15 17:05:2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白杨》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杨》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杨》教案优秀

《白杨》教案优秀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指名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浑黄一体)白杨树是什么样的?(高大挺秀)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白杨》教案优秀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使学生从小树立服从祖国需要,立志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切的思想。

  2、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3、懂得本课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哪儿……哪儿……”造句。

  【教学重点】

  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杨的特点和文章的中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谁能说说下面播放的这首歌歌颂的是什么?

  2、那么《白杨》这篇课文仅仅写白杨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同学们打开书,找出有关的语句。

  3、学生齐读: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二、指导自学,品读重点

  过渡:

  爸爸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哪些可贵的品质?表白了什么心愿?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十二、十三两段。

  1、出示提示: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⑵ 爸爸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完成板书: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师: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

  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

  师:你体会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师:白杨的品质值得我们赞美!现在,请同学们把文中的“它”换成“您”读一读,来赞一赞可爱的白杨吧!

  出示课件。

  过渡:

  想不想走进戈壁目睹白杨的风采?请看屏幕。

  ⑵ 表白了什么样的心愿,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

  3、分组讨论(四人一组):

  过渡: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白杨的品格,也知道了爸爸借白杨表白的心愿。那么爸爸和白杨有什么相似之处?请同学们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4、检查讨论情况。

  小结:

  不错,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边疆不畏艰苦,坚强不屈的生活着,工作着,所以爸爸要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

  5、你们都知道了爸爸的“心”,可孩子们知道吗?

  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师: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而你们知道了,能否把这告诉孩子们?

  出示句式:

  我会对孩子们说:“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听了你们这些话,知道了爸爸的“心”之后会对爸爸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

  爸爸,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

  师:爸爸听了孩子们的话,又会对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

  爸爸笑了笑说:“_________________”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6、过渡:

  爸爸介绍的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三、指导品读,体会中心

  1、默读最后一节,在不理解的问题上打上“?”。

  2、学生质疑。

  3、根据学生的质疑进行梳理:

  ⑴ 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爸爸为什么会陷入沉思?

  (担心)

  ⑵ 看见几棵子树苗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爸爸为什会微笑?

  由此想到:

  孩子们在父辈的'影响下,会像小白杨那样经受困难,茁壮成长,并充满希望;戈壁滩的前景更加灿烂煇煌。

  4、同桌议一议。

  5、反馈集中、全班评议;

  6、指导朗读,指导最后一句:

  ⑴ 齐读。

  ⑵ 指导:

  爸爸看见小树成长起来高不高兴?让我们高兴地读这句。

  7、屏显:

  在边疆建设者的豪言壮语:

  “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映边疆建设者的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他们的一生乃至于他们的儿孙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不正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吗?)

  四、总结课文,领会中心

  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这不仅是边疆建设者要表白的心,也是课文的中心。课文借白杨赞美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

  五、总结谈话,激发情感

  同学们,学完课文,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的精神可贵,边疆建设者们的精神更可贵,他们为了改变祖国边疆的落后面貌,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我们深信: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孩子一定会在边疆象白杨一样,迎着困难成。同时,老师还深信,这儿的几十棵“小白杨”也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让我们同唱一曲《小白杨》。

  老师希望你们也像小白杨一样迎着困难,茁壮成长,明天会属于你们的。

  【板书设计】

  白 杨

  高大挺秀 赞 扎根边疆

  生命力强 借物喻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无私奉献

《白杨》教案优秀3

  【教学目的】 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1.揭示课题,简介白杨(用幻灯片)。

  2.掌握生字词。

  ①听写:戈壁、抚摸、介绍、清晰、新疆、浑黄一体。

  ②正音、正形。

  ③利用工具书或结合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戈壁表白、浑黄一体。

  3.默读课文:

  ①分段、概括每段重要内容。

  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4.朗读课文(自由读)。

  第二节

  1.引言

  ……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又是怎样借白杨来教育儿女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讲读全文

  ①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②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③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④引读第一段。

  ⑤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⑥指导阅读,理解爸爸的三句话。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并想想为什么。

  3)朗读:(突出重点词语),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4)各自有感情地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5)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6)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体会爸爸要表白什么?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3.小结。

  ①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②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③朗读课文。

  4.练习。

  ①分小组笔练(一组一题)。

  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写话:写一、两句赞美白杨的话;写一、两句赞美爸爸的话。

  ②全班交流。

  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这样的学科特点,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并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实实在在”上下功夫。“实”是“活”的前提,“实”是“新”的基础。

  一、钻研教材要“实”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们崇高的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也正因为如此。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白杨》的教学中任务就更突出。

  课文深蕴的内涵,体现在朴实的'字里行间。但是,文章主题、内容深刻,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形成教学此篇课文的难点。

  该篇课文安排在九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编者有复习巩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文章段落”、“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意图,其中尤其是“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难度较大。

  二、教学方法要“实”

  1.“实”在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分三步走:一,处理好主体事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荒凉的大戈壁的特定环境中更深刻地认识高大挺秀的白杨的特点,悟出词语中含着的感情。二,紧紧抓住对爸爸说的那三句话的理解,由形过渡到神,把爸爸的精神和白杨品格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由表及里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三,由白杨过渡到人,扣住重点段落,结合上下文,体会文章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文章中心,直至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2.“实”在语言感受。作者是通过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读者是通过语言感受去认识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的。语言感受,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从小培养儿童的语言感受力十分重要,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它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如引导学生体会“高大挺秀”这个词,如果仅仅认识到这是指白杨的四个外形特点,那只是触及了表面,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茫茫大戈壁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白杨,是在浑黄一体大沙漠映衬下的高大挺秀的白杨,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杨那种浓浓的情意,这时的“高大挺秀”显出了生命力,这样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体会白杨品质奠定了感情基础,向着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迈进了一步。教学中,还要注意把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落实在句段的理解分析,落实在对事物的再造现象,落实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中。

  3.“实”在研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气氛,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法,完成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三、课堂训练要“实”

  第一、扎实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落实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白杨》教学中,我注意了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指引学生思维的路子,教会学生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把“高大挺秀”放到大戈壁这个背景中去理解,把爸爸和白杨联系起来认识,从爸爸和儿女对白杨的不同认识去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第二、扎实进行朗读和默读训练。朗读与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节课一方面按照大纲对五年级学生默读要求,既要通过默读理解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在运用默读技能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另一方面,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也加强了朗读训练。所设计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如对理解爸爸三句话所设计的“读的训练”中有五次朗读,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找到并朗读有关句子→勾出重点词语,理解分析句子后进行初步的有感情的朗读→为理解句群关系的朗读→换人称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白杨品格逐步有个深刻的认识。

  第三、扎实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使本课能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儿”,能使自己的教学尽量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听、说、读、写都要进行真正的、有实效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认识过程的实际需要进行恰当的安排。同时,有意识地注意了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第四、要进行扎实的训练,必须把“练”真正溶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实实在在地理解和实实在在地运用,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交际和发展思维的工具”。

  总的教学体会,就是注重实效。在老老实实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力求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白杨》教案优秀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伞抚绍疆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伞抚绍疆陷

  ①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

  ②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卫士)扎根边疆

  5、白杨生命力强(哪儿……哪儿)爸爸建设边疆

  (袁鹰)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无私奉献↑ ↑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白杨》教案优秀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新词。

  2、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天路》这首歌,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动听的歌声,一起沿着青藏铁路,走进美丽的“拉萨”。

  2、师: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20xx年7月青藏铁路才正式通车运行。这中间经过48年的时间,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让我们跟着筑路工人一起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由读1-4段,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

  让学生说出句子。课件出示有关句子。

  师: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适时板书:造福

  3、师: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贯穿全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贯穿全文,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不管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战胜困难的时候,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就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请你在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交流。

  (一)交流遇到哪些困难。

  生:自由说。

  适时板书:

  冻土低温

  恶劣天气

  极度缺氧

  师: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生: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个别读 、全班读)

  (二)交流困难怎样解决。

  生:自由说。

  师:凭什么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低下了高傲的头”?

  适时板书:意志 智慧

  师: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C、指导读这句话。

  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他们呼喊出了一个心愿就是——?

  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此时此刻,同学们面对这一群突击队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铁路工人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无限的智慧,最终把铁路修到了拉萨,下面让我们共同见证青藏铁路通车!

  (出示微课)

  2、给这条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

  五、作业

  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六、板书设计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造福

  冻土低温

  恶劣天气 意志 智慧

  极度缺氧

《白杨》教案优秀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3、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能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型】

  典型精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检查预习,学生质疑,教师归纳引导,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小组学习。

  2、学生根据提纲,读、思、议,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

  3、通过词句的分析、体会,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见过白杨树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⑴ 认读生字词:

  伞、晰、抚、疆,并组词。

  ⑵ 巩固练习:

  晰( ) 介( ) 疆( )

  析( ) 价( ) 僵( )

  ⑶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清晰:清楚。

  界限:指天和地交界的地方。

  高大挺秀: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沉思:深入地思考。

  2、回顾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不懂的与大家讨论,各抒己见。

  三、自由读课文,学生作好批注,大胆地质疑

  四、教师归纳问题,出示导学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画出相关的语句,认真体会。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并和小组内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及体会。

  五、反馈,感悟

  1、体会新疆的恶劣环境:

  ⑴ 白杨树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找出具体的语句。

  ⑵ 指名回答,有感情地朗读: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⑶ 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大:茫茫。

  环境恶劣: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浑黄一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板书。

  ⑷ 抓关键词语,指导朗读,体会白杨树生长环境的恶劣。

  2、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⑴ 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让学生自由地抒发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间互相学习,注意倾听他人的回答并适时做好点评。)

  要点把握:

  ① 高大挺秀: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躺影。”“你看那树多高!”“你看它多直!”

  ② 茂盛、大:

  “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③ 生命力顽强:

  “哪儿需要它,它就去哪儿。”“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树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抓关键词语体会它的顽强的生命力,如:

  不管……还是……不管……还是……总是……那么……那么……不……也不……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引读:是啊,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生读:“白杨树从来……也不动摇。”

  ⑵ 分角色朗读: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到“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六、小结,布置作业

  1、老师总结:

  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足可见它的生命力顽强,而且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是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⑴ 写白杨树前具体写了白杨树生活的环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⑵ 写白杨树的特点时,作者采用的不是直接描写的方法,都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树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体会白杨的寓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领会文中的思想;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借物抒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树(含外观及内在的特点)。

  2、老师小结:

  白杨树生长的地方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到处浑黄一体。白杨树却不软弱,不畏风沙雨雪,不畏干旱和洪水,依然长得高大挺秀。

  3、导入新课: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呢?

  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1、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讨论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各抒己见。)

  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⑵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体会无数像爸爸一样在边疆参与建设的人们的崇高思想。

  3、指导名读、小组读,说说你们此时的心里感受。

  4、爸爸在孩子们面前借白杨树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有目的。

  (学生从文中找词句,逐句逐段的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⑴ 爸爸希望子女和他们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⑵ 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 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含义?几棵小树的意思?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

  ②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教师小结:

  是啊,边疆的建设者们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生献儿孙。”边疆建设者就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紧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三、了解“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教案优秀7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

  学生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优美,感情强烈的散文,因此在目标设置时,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去追求。

  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诵读体味情感和语言。

  2、 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 分析5、7段内容,归纳托物抒情的写法。

  2、 学习托物抒情的手法;及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这节课我们将走近白杨树的生命。

  自主学习:

  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

  1、白杨树给你的总得体印象是什么?团结向上、努力向上。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白杨树的美?(外形、色彩、品格)

  3、作者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白杨树的外形美的?(干、枝、叶、皮)

  明确:作者从干、枝、叶、皮四方面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目的是突出树的正直,团结,进取,朴质,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把白杨树拟人化了。

  合作探讨:

  1、小组朗读第四部分7、8自然段内容。

  要求:

  1) 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说说前4句运用什么写法?

  明确: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气质全面地赞美白杨树。。

  2、学生齐读5---8句,看主要运用那两种修辞手法?反问、排比

  讨论:这四个句子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逐层加深的?

  ① 让人由树联想到什么

  ②让人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联想到有相同特点的北方农民。

  ③由白杨树的坚强不屈联想到傲然挺立、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④由白杨树枝枝叶叶紧靠团结,力争上游的精神,联想到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由外向内,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8自然段有何作用?

  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4)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是怎样揭示出来的?

  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种手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在前文铺垫的基础上,第7段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运用排比反问修辞由树及人,层层深入,揭示象征意义,第8段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揭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楠木指哪些人?运用什么写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楠木”在文中象征诸如反动派等。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愤慨、鄙弃之情。先抑后扬,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首尾呼应。再次赞美白杨树,深化主题,结束全文。

  课堂小结:

  在本文写法上我们有哪些收获?

  写作手法: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 ,欲扬先抑。描写景物: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下到上,由平视到仰视,由外在形象到内在品质。语言句式:多用修辞(排比、反问、比喻 拟人)语言优美,富有感情

  巩固提升:

  1.仿写句子:

  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落叶……),就因为……不但……尤其…

  2.补全对联:

  赞高原白杨傲然挺立对抗西北风

《白杨》教案优秀8

  一、教材

  《白杨》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二、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他们仍处在抽象思维的年龄,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相对于纯文字的介绍,他们更容易接受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会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小学生自制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更注重新颖,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白杨的特点和祖国建设者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借白杨的特点赞颂坚韧的健身者,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体会到西部工作者工作环境的恶劣,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记叙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文中父亲和白杨之间的关系,懂得白杨的品格美,领悟父亲等援疆者的人格美。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多媒体导入法。为学生展示西部荒漠环境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西部环境特点,并向学生介绍西部风沙大,缺水干裂的气候,观察并了解白杨缺水但依然坚挺的特质。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通过“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白杨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去通读全文,并找出答案。这时学生可以得出“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火车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故事”“白杨具有高、直、坚韧不拔的特点”(板书:白杨:坚韧不拔)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爸爸在介绍白杨的时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学生纷纷得出答案:比喻手法。找到相关的语句,将白杨比作大伞。因为文章中没有提到具体将白杨比作大伞,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因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大伞和白杨的照片做比较,观察出大伞具有笔直的手杆和较大的伞面,外观和白杨很像。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爸爸关于介绍白杨坚韧不拔特点的语言。请学生进行角色朗读,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哥哥和妹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领学生理解白杨是生长在需要它的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它都能很快地生根发芽,体会白杨的坚强、不软弱、不动摇。在此,我会向学生展示关于白杨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中依然屹立的'视频,帮助学生体会白杨生长环境之差,衬托白杨不动摇、依然笔直的特点。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不仅仅是在介绍植物,而是以托物言志的手法介绍了生活中有很多跟父亲一样支援西部工作,在遥远的边疆为祖国发展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者。他们身上体现着白杨精神,在祖国发展过程中,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到哪里去艰苦工作,正是有他们的艰辛付出,我们才得以有现在美丽的生活环境,国家才得以生机勃勃地蓬勃发展。(板书:爸爸:默默艰苦奋斗)

  最后,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结尾带有暗示性的语句。爸爸搂着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陷入沉思,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提问“爸爸在沉思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此处沉思以及微笑是因为爸爸看到了高大的白杨旁边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小树。这暗示着父亲对孩子们的期待。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

  这时我提问学生“孩子们听了爸爸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领悟,他们应该学习白杨什么样的精神?”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以《白杨,我想对你说》写100字左右的感想,全班交流。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白杨的特点,以及以爸爸为代表的西部边疆工作者的品质。

  课下会布置这样一个作业:白杨是生长在西北恶劣环境中的植物,请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选一种植物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它的生长环境和它的特点。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火车上爸爸为孩子们介绍了白杨这种树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通过借物喻人的手法介绍了以爸爸为代表的在西部边疆地区为祖国发展做出贡献的劳动人民具有艰苦奋斗、舍己为人的品质。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学会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为祖国做出贡献的人民产生敬佩之心。

《白杨》教案优秀9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学习过程】

  活动一:初读课文,同时圈画出生字词→小组讨论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可以借助工具书)→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将其中最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词板演到小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容易读错的和写错的部分需用红色笔标注)→全班同学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将重要字词整理在下面的空格内。

  读准字音

  看清笔画

  理解词义

  活动二:再读课文,同时自主完成下列填空→小组讨论完善填空→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口述答案(其他同学根据实际情况在课本上进行适当的圈画)→自主修改完善填空。

  填空:作者对白杨树是怎样一种感情。

  活动三:三读课文,同时圈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并形成问题(提醒: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带着问题向本组其他同学求助→小组长筛选出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板示到小黑板上向其他小组求助→个人思考各小组板示的疑难问题并到相关小组释疑。

  我的问题之一: ;

  我的问题之二: ;

  我的问题之三: ;

  活动三:四读课文,重点导读4.5、6自然段。理解作者为什么对白杨树有这种感情,为什么作者说白杨树是“极普通的”,“然而”“是不平凡的”。(组内讨论交流分析成果)。

  作者有这种感情是因为。

  活动四:重点阅读7.8自然段。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对于白杨树的“力求上进”的精神特质,作者是由哪些方面联想到的'(组内讨论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板演)

  活动五:用象征手法进行说写训练。

  你认为在新时代“白杨”可以象征哪种精神、哪类人?

  (组内讨论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小黑板上板演)

  【课堂链接】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个性调整

  教学后记:

《白杨》教案优秀10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学生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

  【课前准备】

  1.教具:幻灯片两张。(或一块小黑板,一幅教学挂图)

  2.布置预习:

  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分段。找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体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学生质疑,释疑。

  六、布置作业(带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自学课文)。

白杨优秀教案设计

【《白杨》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课文《白杨》教案09-13

《白杨》教案范文汇编六篇03-11

关于《白杨》教案锦集十篇11-02

有关《白杨》教案范文汇总9篇10-14

《白杨》教案模板集合十篇10-18

白杨教学反思04-09

《白杨》教学反思04-09

《白杨礼赞》说课稿06-17

《白杨礼赞》教学反思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