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5-03-16 01:33:4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中班科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豆子。

  2、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3、培养幼儿不挑食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前一天泡的黄豆;生好的黄豆芽。

  2、师幼一起收集各种豆子,丰富幼儿关于豆子的认知经验。

  3、透明瓶子。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出黄豆。

  师:小朋友们,请你们闭上眼睛,竖起小耳朵仔细听,猜猜球棒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声音?

  (教师拿出黄豆)它是什么颜色、形状的?

  师:除了黄豆宝宝,你还知道哪些豆宝宝?

  二、认识各种豆子

  1、师:黄豆、红豆、绿豆、黑豆哪些地方一样?哪些地方不一样?

  师幼小结:相同,都叫豆,表面很光滑,捏上去硬硬的;不同,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

  2、师:豆子的'颜色和它们的名字有关吗?

  引导幼儿发现它们的名字有和颜色有关;黄色的是黄豆、红色的是红豆、绿色的是绿豆。

  幼儿分组操作,将混在一起的豆子进行分类。

  3、感知干湿黄豆的区别

  教师出示干湿黄豆若干。

  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从颜色、大小、软硬上进行比较。

  师幼小结:泡过的黄豆比原来大一些,软一些,颜色也浅一些。

  4、教师出示图片,幼儿了解黄豆宝宝的生长过程。

  三、了解各种豆制品及其营养价值

  观看幼儿画册《豆宝宝》。

  引导幼儿边看边说出画页中各种豆制品的名称。

  幼儿讨论:豆制品的营养。

  师幼小结:黄豆宝宝可以做很多好吃的食品和调味品。豆制品的营养非常丰富,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少生病;补充各种营养,如维生素、钙、铁等,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所以小朋友一定要多吃豆制品,不挑食。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序数含义,会用序数词“第几”表示5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2.能从不同方向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3.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音乐《火车开了》。

  2.有5节不同颜色车厢的水果列车一辆。

  3.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师:秋天来了,水果丰收了。猜一猜,有哪些水果呢?

  师:那么,我们用什么运水果呢?

  听音乐《火车开了》,出示水果列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装饰水果列车,学习5以内的序数

  1.请幼儿观察列车,数一数共有几节车厢。(教师和幼儿一起点数,说出总数,一共有5节车厢)

  2.哪个小朋友能告诉老师哪是第一节车厢?为什么?(挨着车头的是第一节车厢)。

  哪是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学习5以内的序数。

  小结:从车头的位置开始数,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

  3.幼儿学习说5以内序数。

  水果列车的车厢里都装满了水果,幼儿观察,教师引导幼儿说出XX水果在第几节车厢,有几个水果。幼儿点数。

  4.变化车厢次序,让幼儿再说一说各车厢序数。

  师:小朋友,我的小火车会变魔术你们信吗?老师给你们变一变。变换车厢次序,第5节车厢变成第几节啦?

  师:我们的火车装了这么多的水果,听说小动物搬上新楼,我们给动物们送水果好吗?

  三、给动物宝宝送水果,进一步感知序数的方向性

  1.引导幼儿说出小动物都分别住在第几层?数高楼要从下往上数,教师和小朋友一块数,边数边出示数字。(出示PPT)

  2.给动物送水果。第一节车厢的水果送给第一层楼的小动物,谁呀?送的什么水果?有几个水果?幼儿点数。第二节车厢的水果送给第二层楼的小动物……

  3.火车又变魔术了,现在第一节车厢的`水果,是什么?送给第一层楼的小动物,谁呀?送了几个水果?幼儿点数。

  四、游戏“开火车”

  开火车的游戏,六人一组,一人当火车头,播放音乐《火车开了》,火车有节奏的向前开,音乐停止后,幼儿说出自己是第几节车厢;再次播放音乐,车尾 变成车头,火车再往回开,音乐停止后,请幼儿说出自己现在在第几节车厢。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玩数楼房、开火车的游戏,增进对序数的理解。

  小百科: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探究轮子的特征,并乐意与他人分享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2、幼儿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物体上的轮子,对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产生好奇心。

  3、幼儿在活动中养成关注周围事物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活动准备:

  1、大班幼儿比赛搬书的录像带、轮子的图片等。

  2、各种形状的积木人手一份、轮子一个。

  3、马路背景图、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图片和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1、观看大班幼儿搬书比赛录像幼儿观看比赛前半部分,猜想哪一队会取得胜利。

  2、幼儿继续观看录像,初步了解轮子的功能。 师:最后谁取得了胜利?为什么使用整理箱会取得胜利?

  二、动手动脑,探索轮子的特性。

  1、幼儿玩各种形状的积木玩具,尝试哪些形状的积木玩具可以做轮子,哪些形状积木玩具不可以做轮子?

  2、同伴交流:玩的是什么形状的玩具?可以做轮子吗?为什么?

  3、请幼儿讲述并演示可以做轮子的积木与不可以做轮子的积木。

  4、教师小结:原来轮子是圆形的,只有圆形做的轮子才能连续不断的滚动,其他形状的积木不可以做轮子。

  三、联系生活,拓宽幼儿视野幼儿回忆生活中见到过有轮子的物体,并通过观看有轮子物体的图片,进一步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对轮子产生好奇心。

  1、师:你在生活中见过那些东西是有轮子的?

  2、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有轮子的物体图片,进一步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涂涂画画,学做设计师

  1、幼儿给没有轮子的交通工具设计合适的轮子。

  2、幼儿将画好的交通工具展示到马路背景图上并互相交流。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发现事物不同的排列规律,能按照规律续编规律

  2、感受规律的多样性及有规律排列的美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出规律

  师:孩子们你能看出老师衣服上藏着的小秘密吗?

  幼:一条黑色一条白色

  师:是的,老师衣服的颜色是按照黑色白色这样的规律重复排起来的!你觉得这样的排列好看吗?

  幼:好看

  二、观察ppt,说出生活中的排列规律,复习AB型排序,激发孩子已有经验

  师:生活中像老师的衣服这样按照规律排起来的东西还有很多,你能看出它们的秘密吗?(出示ppt)

  师:水池的排列有什么秘密

  师:小鱼花纹的排列有什么秘密?

  师:人行横道有什么秘密?

  师:花坛有什么秘密?

  三、直观演示,了解各种规律,发现事物不同的排列规律,为第三环节做铺垫打基础

  1、AB型

  师:小朋友真棒,这么快就能看出它们藏着的秘密,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位魔术师,可是魔术师被巫婆施了咒语锁在了这个宝箱里,老巫婆说只要小朋友们能把魔术师的魔术道具按照规律排好队伍就放了魔术师。我们赶紧给魔术道具按照规律排好队伍救出魔术师吧?(出示ppt)

  师:这些魔术帽有什么不同?

  幼:有大有小

  师:魔术帽是按什么规律来排的?

  幼:一个大的一个小的

  师:接下来要排什么?

  幼:大的

  师:继续

  师:对,魔术帽是根据大小不同按照一个大一个小的规律来排队伍的!排好了魔术帽,我们一起喊“宝箱宝箱快打开”,看看魔术师救出来了吗?

  2、ABB型

  师:魔术师没有救出来,又出来两种魔术道具。你觉得魔法棍和花会按照什么规律来排队?

  幼:一个魔法棒一个玫瑰

  师:我们来看看魔法棒和玫瑰是按照小朋友说的规律来排队的吗?谁能看出来魔法棍和玫瑰是按照什么规律来排的?

  幼:一根魔法棍两朵玫瑰

  师:你们同意吗?

  师:对的,接来要要排什么呢?(魔法棍)然后呢?(玫瑰)几朵玫瑰?(两朵)

  师:不错,魔法棍和玫瑰是按照一根魔法棍两朵玫瑰这样的规律来排队的。我们一起喊喊宝箱吧,“宝箱宝箱快打开”。(出示声音)

  3、ABABBABBB型

  师:咦,宝箱里有声音,把鸽子和气球按照规律排好队就放了魔术师。小朋友猜一猜鸽子和气球可能按照什么规律来排队呢?

  幼:一个气球一个鸽子,两个气球两个鸽子,一个气球两个鸽子……

  师:有可能,我们来看看气球和鸽子是按照什么规律排队的?鸽子已经站好了,看看气球是怎么排的?

  师:一个气球,两个气球,三个气球,后面可能是几个气球?

  幼:四个气球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

  师:接下来排什么?

  幼:鸽子

  师:鸽子后面排几个气球?

  幼:五只鸽子

  师:对,气球的数量没有变,鸽子每次多了一个,它们是按照这个规律来排队的'。我们看看宝箱能打开了吗?四、幼儿操作,完成预设规律,续编规律

  师:太好了,魔术师被救出来了,我们请魔术师给我们变一个魔术吧!小朋友闭上眼睛,“巴拉巴拉变”,小朋友请看,魔术师给我们变出来一幅画,(出示ppt)你觉得这幅画好看吗?

  幼:好看

  师:这幅画藏着什么秘密?

  幼:都是有规律的

  师:是的,画上的东西都是有规律的,你能看出小路的规律吗?

  幼:一个红的两个黑的,

  师:接下来排什么呢?

  幼:黑的

  师:几个

  幼:两个

  师:然后呢?对的,魔术师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把这幅画变得更完整更漂亮?但是魔术师有两个要求:①每人选择一种材料按照规律把它排下去,排完说出它的规律。②撕下来的双面胶请你把它放在旁边的小盒里,注意保持地面卫生。

  师:你们五个去一组,你们五个去二组,你们五个去三组

  五、 展示

  师:完成的小朋友请你跟同伴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排的?

  师:请把画拿到这里来,我们来看一看用规律作出来的画美不美?都是用规律排起来的画吗?

  六、用规律做游戏

  师:小朋友真棒,我们来玩一个拍手的游戏休息一下吧!(拍手——拍腿;拍手——拍腿——拍肩;拍手——拍腿——拍肩——拍脑袋)

  师: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的动作,看看谁能最快跟上老师!

  师:孩子们,你们这么快就跟上了老师的动作,谁来说说这么多动作你是怎么记住的?

  幼:老师的动作有规律

  师:什么规律?

  师:你们同意吗?今天我们用规律变出了这么美的画,还用规律做了游戏,我们赶紧去教室和好朋友一起玩玩这个游戏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

  2.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重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难点:观察并聆听雨落在物体表面发出的节奏声,发现不同容器与装水量、装水速度的关系。

  活动准备:

  最好选择一个有雨的日子,如果没有下雨就自制下雨。收集废旧易拉罐、瓶子等作为盛雨的容器,幼儿人手一个;4个面盆,幼儿每人一个杯子。

  活动过程:

  一、聆听“水滴交响乐”。

  1. 下雨天组织幼儿来到走廊上(如果没有下雨,也组织幼儿在走廊上活动,以免地板弄湿)。

  2.教师将收集来的瓶罐倒扣在露天地面或栏杆上,底部朝上。

  3.幼儿站在不会被雨淋到的屋檐下,闭上眼睛听一听雨下在地上,下在不同瓶、罐上的声音。(如果没有下雨,教师用杯子舀水自制下雨。)

  4.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听到的下雨声。(叮叮咚咚、沙沙声)

  5.一同面向天空感谢雨:“谢谢雨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听的声音!”

  二、 收集雨点

  1.我们带点雨回去吧。幼儿4个人一组,每人一个大小不同的瓶罐,幼儿将倒扣的瓶罐反转,瓶罐口朝上作为乘雨的容器。

  2.观察雨水滴入容器的过程,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瓶罐里面的'雨水渐渐盛满的过程。(如果没有下雨,请幼儿将4个装水的面盆里的水舀到罐子里)

  3. 一组幼儿相互比一比哪个容器最先装满水,评选容器中的装雨大王。

  4.交流:为什么有的瓶罐最先装满水,有的瓶罐装得慢?

  得出结论:瓶罐大的装水多,也装得慢;瓶罐小的装水少,装得快。瓶口大的装水快,瓶口小的装水慢。

  三、带回雨水

  1.教师组织幼儿运回雨水,将各自收集到的雨水倒入一个大桶里。

  2.感受雨水越来越多的欣喜感,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名称:躲在哪里?

  活动目标:

  1、体验味觉,增加味觉经验。

  2、品尝、分辨酸、甜、苦、辣、咸的味道。

  活动准备:

  1、分别装在5个杯子里味道不同的水。

  2、“酸、添、苦、辣”表情图片。

  活动过程:

  1、向幼儿讲述“酸、甜、苦、辣、咸”的故事。

  2、提问:小朋友们听过了故事之后,那现在也请小朋友们来当一下大厨师,找一找酸、甜、苦、辣、咸五个朋友躲在哪里。

  3、请幼儿上前来品尝味道,并讲述自己所品尝的味道。

  4、展示图片《酸、甜、苦、辣》。告诉幼儿:“小朋友们看看挂图上的表情,然后想一想自己品尝之后的表情。”

  5、将幼儿分组后,请每个幼儿都自己品品尝一下五种不同的味道。

  6、提问:“小朋友们现在都尝过了这几种味道,那现在就请小朋友想想自己尝到的味道的感觉,在挂图上把味道和相应的表情连线。”

  7、提问:“小朋友们今天都尝到了哪些味道?为喜欢的.是哪种?”

  8、在幼儿阅读“爱吃甜的动物”后,提问:“小朋友知不知道有哪些动物喜欢吃甜食?它们都喜欢吃什么样的甜食。”

  9、活动,请幼儿互相交流自己品尝不同的味道时候的感觉。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古时候传递信息的方式。

  2、知道鸽子能够传递信息。

  3、引导幼儿积极地参加体验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科学:《鸽子信使》,儿歌《信的旅行》。

  2、小旗子、哨子、鼓,鸽子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一起念儿歌:《信的旅行》

  提问:想想看儿歌中的信,经过了哪些地方?经过了什么人?通过怎样的步骤送到小朋友家的?(邮筒、邮局、邮递员)

  提问:古时候没有邮递员,也没有电话、计算机,那么人们用什么方式传递消息呢?(信号:放烟火、打旗语;声音:号角、鼓声;文字:人走路送信、飞鸽传书、把字条装到空瓶里丢入河海里)

  二、与幼儿一同欣赏挂图及幼儿用书中的“科学”《可爱的鸽子》

  师: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鸟吗?这是鸽子,小朋友知道鸽子可以帮助人们干吗?(幼儿讨论)

  个别回答

  师:古时候的鸽子是用来送信的,小朋友有没有听过“飞鸽传书”,飞鸽传书就是靠这种鸽子,因为鸽子很会认路。

  三、让幼儿运用哨子、鼓、小旗子,体验古人互通信息的方式

  师:我们今天就来模仿古代的`人,用小鼓、哨子等来传递信息。

  介绍玩法:现在请第一、二、三组的小朋友到教室外,另外三组的小朋友在教室里,我们用哨子、鼓、小旗子来互通信息。

  分别请小朋友进行活动,另外一个老师辅导一组幼儿。

  附儿歌:信的旅行

  一封信,去旅行。

  邮筒里,停一停。

  到邮局,盖个印。

  邮递员,按门铃。

  叮咚叮咚,叮咚叮咚。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夏天所特有的现象。

  2、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避暑降温的方法。

  活动准备:

  1、反应夏日景象的多媒体动画“夏天里的小朋友”。

  2、“舒舒服服过夏天”幼儿操作卡。

  3、知了叫声的音频文件。

  4、小冰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知了叫声

  师:小朋友,你们听听看,这是什么声音?知了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二、观看动画“夏天里的小朋友”

  1、幼儿结合自身经验说说动画中的小朋友有什么样的感受。

  动画内容:烈日当空,树上知了鸣叫,一个小朋友满头大汗的`走在路上,一旁的小狗热得直吐舌头。

  2、引导幼儿说出动画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会觉得热。

  如:小朋友的表情,他在出汗等等。

  3、夏天里呀真是热

  引导幼儿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夏天来了。

  如:树上的知了不停的叫、小朋友冒汗、小狗吐这舌头。

  三、“舒舒服服过夏天”

  (1)“连一连”避暑降温物品。

  @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操作卡上选择可以让小朋友变得舒服一些的物品。

  操作卡内容:一个笑脸标志,旁边有一排物品:一把伞、一个皮球、一条棉被、一顶凉帽、一块冷饮(冰棒)、一块蛋糕、一把扇子、一件短袖衣服。

  @幼儿选择合适的物品与笑脸标志连线。

  @完成后可以和自己的同伴互相说说“夏天里我们使用什么物品可以让我们变得舒舒服服?”

  (2)“说一说”避暑降温方法。

  师:看看,大大电视机上,小朋友在路上走着觉得很热,我们来看看路边有一个百宝箱,看看在这个百宝箱里有哪些东西可以让他变得舒服一些。

  幼儿自由讨论,启发幼儿说出有些什么降温避暑的方法后,教师点“伞”、“扇子”等会出现笑脸标志,并伴有掌声音效,点“棉被”的话则是哭脸标志及“啊哦”的音效。等等

  (3)幼儿自查操作结果,结合图片做相应的表情。

  四、教师总结,幼儿品尝冰棒,感受夏天另一番凉爽的感受。

  师:马上要过暑假了,大家已经找到了如何让自己舒舒服服过夏天的方法了,那我相信我们的夏天会过的更快乐的。今天老师还把夏天的凉爽带过来了,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了解不同形状的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大胆猜想,自觉记录探索的结果。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泡泡器、记录表、泡泡水、抹布、各种形状的记录贴

  活动重点:

  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活动难点:

  幼儿自己动手记录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发幼儿的兴趣。

  1、播放音乐《吹泡泡》,请幼儿说一说你在歌曲里都听到了什么?(吹泡泡)

  2、教师为幼儿出示“吹泡泡”工具,请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用它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主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感知探究。

  1、教师出示圆形吹泡器并利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请幼儿观察圆形吹泡器所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部分幼儿上台尝试,并说出圆形吹泡器所吹出来的泡泡的形状。

  2、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猜想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所吹出泡泡的形状。

  3、请幼儿带着自己的猜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提问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状的?

  4、教师收取记录表,对幼儿记录的结果进行讲评,对有不同答案的结果教师进行实验证明,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三、活动扩展。

  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吹泡泡工具,通过自己制作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进行实验,进一步证明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2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9-23

中班生活科学教案10-17

中班科学教案09-01

中班科学教案03-1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12-18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10-13

中班科学教案10-26

中班《滚动》科学教案12-21

(荐)中班科学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