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集合(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秋天丰富的色彩,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2、通过观察秋天的田野、果园,知道秋天许多农作物和果实都成熟了。
3、产生喜欢秋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联系参观秋天的农田和果园。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进行参观前的谈话。
教师告诉幼儿参观的地点,并讨论外出参观的注意点,使每一个幼儿都能遵守集体的'规则,与同伴一起关注秋天植物的生长变化。
2、带领幼儿参观农田,认识几种常见的果树和农作物。
(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果园里果树,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各种果树的名称,外形特征。
(2)引导幼儿观察秋天的农田,说说:农田里的农作物是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并向幼儿做简单地介绍:秋天到了,除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成熟了,许多农作物也成熟了,有金黄色的玉米、沉甸甸的稻谷,还有一朵朵可爱的棉花、圆圆的大南瓜。
(4)、丰富幼儿关于农作物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3、了解秋天农民的工作,知道要爱惜粮食。
人们在果园里或农田里做什么?水果从果树上摘下来后,怎么办?人们是怎样从农田里收割农作物的?然后又是怎样加工的?
4、音乐活动《逛公园》并尝试进行仿编。
重点:感知秋天丰富的色彩,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难点:通过观察秋天的田野、果园,知道秋天许多农作物和果实都成熟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感知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什么的具体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纸盒,积木;球、折纸、纸板。
2.铁哑铃二对,大矿泉水二瓶(圆形),大木箱一只。
3.粗细绳子若干,棒或木棍若干。
4.滑轮。
教学过程
一、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
1.介绍物品
教师: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大家一起来看看认识这些东西吗?
(重点介绍:滑轮)
2.布置任务
教师:这些都是物体,仔细看看,现在这些物体有没有动?(没有)
今天老师就请你来想办法,使这些物体移动位置,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但有个要求,玩时不要拥挤,要相互谦让,并要把玩的方法记住,待会儿告诉大家。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2.提问:
(1)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这些物体的?
(幼儿回答,也可上来边操作边讲。)
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推、拉、拍、有的用嘴吹,还有的小朋友用脚踢使物体移动,
这说明要使物体移动必须要用力。
(2)同样一件物体(出示皮球),你们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
(幼边操作边表达)
小结:对同样一件物体,用力大物体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动的慢,滚的也不远。
(3)移动重的和轻的东西用的力一样吗?
小结:重的东西要用大大的力,轻的东西只用小小的力。
3.出示大矿泉水瓶(圆形)
提问:这瓶矿泉水比较重,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移动它,用哪种方法移动它最省力呢,
请幼儿上来操作。最后,得出结论,圆形的东西用滚的方法最省力。
小结:移动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省力方法,以后我们还可以试着玩。
4.出示大箱子
提问:这儿有个大箱子很重,用什么方法移动它最省力、方便。
(幼儿上来操作)
(启发幼儿用绳子把木箱绑起来,两人用扁担抬,用绳子拉,借助于滑坡滚球等等。)
小结:我们人可真聪明,用其它东西来帮助我们移动物体更加省力方便。
教师:用棍子来帮忙移动大箱子最省力了(杠杆原理)。这是为什么呢,等小朋友长大了,
学了物理知识,就会懂的.这个道理的。
三、进一步了解使物体移动的省力工具。
1.提问:请小朋友想想,平时在街上看到的,人们是用什么工具让重的东西从这里运到那里,从下面运到上面的?
幼儿自由讨论。
2.小结: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又发明了许多省力的、更加方便的工具使物体移动。
了解起重机的搬运过程;新型铁路维护车搬运碎石的过程;自动吸尘机器人等。
3.激发幼儿学习欲望
教师:将来等你们长大了,要发明出更先进的工具使物体移动,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哦。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一、目标:
能注意水的颜色变化,并对此现象产生好奇。
二、准备:
1、毛笔若干,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
2、一杯已变色的水;六只洗净的.透明玻璃杯,内装干净的水。
三、过程:
一)、出示一杯已变色的水,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猜李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自由交流)
二)、再出示一杯干净的水,进行变魔术。
1)同时出示两杯水,清幼儿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2)我给你们变个魔术,可以将这杯水也变成有颜色的,你们想不想看看?
3)教师变魔术,分别将红色、黄色、蓝色三种颜色溶入三杯清水中,让幼儿边看边说水的变化。
三)、出示一杯清水,继续混色
1)“我刚才把每杯清水中分别放进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结果杯子中的清水也变成了红、黄、蓝色的水,那么我要是把三种颜色都放进一杯清水中会怎样呢?”(幼儿猜想)
2)教师试验
四)、幼儿进行试验,自由尝试三原色在清水中的变色
五)、延伸:
引导幼儿在以后的活动区活动中,可以尝试用自配的颜色进行绘画活动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吸管,稻草,绒条,笔,围巾图片(红色围巾和粉色围巾),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1.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2.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3.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1.师:我们应该怎样操作才能准确地测量出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4.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很多方法,现在老师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两条围巾,还有许多的吸管,请小朋友们帮老师量一量到底哪条围巾才是老师想买的呢?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买围巾”的情境,很好地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教师通过系列问题启发幼儿用“量一量”的办法解决老师遇到的难题,在教给幼儿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前,教师组织幼儿讨论并试着量一量,充分体现了幼儿活动的自主性。】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
(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
(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和记录结果,提问: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用这两个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评析:此环节在幼儿了解测量方法之后进行操作,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结果,发现不同长度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是不一样。】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活动延伸:
师:老师会把围巾放在益智区,小朋友们试一试还可以用什么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的结果。
活动反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目标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下面就针对本次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谈谈感受: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钱币,知道人民币元、角的不同计量。
2、会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纸袋分别装有1元、5角、1角,面额可以不同,总数为3元。
活动过程:
1、小鬼探宝:
猜一猜纸袋里装着什么?打开纸袋,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
“说说钱有什麽用?哪些地方要用钱?”
2、小鬼当家:
打开钱袋,数数里面有多少钱?
同伴之间互相比一比谁的钱多?纸币与硬币有何不同?(花纹、面值、数量、形状不同)
3、小鬼购物:
教师出示一只苹果,标价为一元;一只萝卜,标价为五角;“如果我要买这两样东西,要付多少钱呢?”
幼儿从自己的'钱币中找出与标价相同的人民币。
(教师出示若干张卡片,反复练习,逐渐增加难度。)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风》科学教案08-25
大班科学教案(经典)11-02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12-06
大班科学教案12-16
大班科学教案(精选)09-02
大班科学教案06-15
【精选】大班科学教案11-05
大班科学教案09-17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12-22
大班科学教案《复制》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