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集锦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大胆探索、尝试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培养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人手一份活动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记录表(见附图)、铅笔;盛水的水盆若干个,积木块若干,塑料插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材料,激发幼儿操作的欲望。
二、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如果把这些材料放进水中,会发现什么现象?
1.幼儿尝试。
2.幼儿介绍尝试结果。
教师总结:石子、牙膏皮、橡皮泥这些物体沉到了水底,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沉;空药丸盒、泡沫板、塑料吸管这些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一一浮。
(二)教师提出尝试性问题:
“怎样让沉在水底的物体浮在水面上?”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友好协商,一人尝试,一人记录。
2.尝试结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捏成带边的薄片状),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师提出尝试问题:怎样让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到水底?
1.幼儿尝试。
要求:幼儿两人互换尝试。鼓励幼儿大胆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尝试。
2.尝试结论:塑料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料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装在空药丸盒里可使空药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师提出尝试问题: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时,不小心把塑料插片和积木块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么办法帮他们把积木很快分出来?
幼儿尝试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积木块和塑料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积木块,浮在水面上的是塑料插片。
教师实验演示,验证答案。
活动延伸
老师把这些材料放在科学区,活动结束后,小朋友可以来继续进行尝试。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
(二)知识和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提问题的意识,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个小科学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爱迪生发明创造的小故事。
(1)出示,教师谈话:老师今天领大家认识一位了不起的大朋友。他是谁?知道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讲述爱迪生的故事: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的一生中有许许多多的发明创造。你知道哪些呢?
(4)学生回答。
(5)谈话:不错,电灯就是爱迪生最著名的一项发明,它的出现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光明的世界。可是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爱迪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6)教师介绍: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的故事。(如果第一课已讲过,可以换一个故事)
(7)思考:弗莱明和谢林斯基的成功都是从什么开始的?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提出问题的重要意义。
二、玩玩具,提问题
1、谈话:提问题原来这么重要,那么你们会提问题吗?我们今天就开展一个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最棒!
2、玩玩具,提问题的竞赛。具体活动要求如下
(1)、活动时间:5分钟。
(2)、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再比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好,最有研究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暗示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把提出的问题整理、汇总、记录下来。
4、学生分组进行汇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发言人,把本组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
5、交流、评价。根据小组提问题的情况,全班评议,民主评选出班内的最优秀的提问题小组。
三、解读“科学是什么”
1、谈话:我们的小科学家生涯是从提问题开始的。那么,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应该怎么做呢?
2、学生回答。
3、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引导学生自述探究的经历,理解“科学是什么”。
4、回顾今天做小科学家的经历,让学生说说对科学的体会。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各种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2、初步懂得东西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3、发展注意力和听辨声音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声音
2、小铃、小鼓鼓、木鱼等玩具。
活动过程
一、听声音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课件:声音
1、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1)笑声
(2)哭声
(3)打呼噜声
请小朋友睁开眼睛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引起幼儿听辨的.兴趣。
3、你们还想听其他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
(1)吃东西的声音
(2)打喷嚏
(3)钟表的秒针
回答老师,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发言)
二、认识声音
1、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敲鼓
(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物体的震动)
让幼儿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师用鼓槌敲几下,让幼儿通过
耳听、手模、眼看、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2)小朋友用什么能听到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后传给大脑。
(3)你们知道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有什么作用吗?
告诉幼儿,我们的耳朵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
耳朵很重要,我们一定要保护耳朵!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2-12
科学教案09-19
科学教案[精选]08-20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7
【精选】科学教案11-28
有关科学教案07-08
瓶子科学教案11-28
优秀的科学教案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