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4-11-30 15:49:55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七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科学教案模板七篇

科学教案 篇1

  消失了的恐龙

  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恐龙和其他灭绝及濒危动物资料。

  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4、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对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感兴趣。

  2.了解沉浮现象在生活中的用途。

  3.尝试用水果制作小船。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透明玻璃缸、水、水果(苹果、梨、葡萄、香蕉、荔枝、桃子、芒果、西瓜等)、记录纸等。

  活动过程:

  一、 以谈话形式导入

  明明在帮妈妈洗水果时发现有的水果会漂浮在水面上,有的水果却沉在水底下,你想知道哪些水果会浮,哪些水果会沉吗?

  二、 小实验

  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水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1.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如果将这个苹果放进玻璃缸中,苹果会怎么样呢?(幼儿大胆猜测回答)

  2.教师操作实验。

  3.将梨也放入玻璃缸中,梨会和苹果一样吗?

  4.教师操作实验。

  三、 幼儿动手操作并记录

  小朋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水果,现在请小朋友们分组做实验并记录,看一看不同的水果放入水中的`结果一样吗?请把浮起来的水果用圆圈圈起来。

  四、 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五、 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做了沉浮小实验,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根据沉浮原理制造了潜水艇、轮船、救生圈等很多东西。

  六、 活动延伸

  一起来做西瓜船,将一个西瓜一分为二,将瓜瓤挖去,将西瓜放入水中,看西瓜能浮起来吗?然后在西瓜船里放入一些物品,看西瓜船会怎样?

  教学反思:

  有些孩子心理很明白哪些水果浮上来,哪些水果沉下去。在老师的大记录表上也能正确记录沉与浮,可是在他们的记录卡上却记录正好相反,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老师的记录卡是贴在黑板上的,上下很易区分,而幼儿的记录卡是平放在桌面上的,有个别幼儿就分不清“上”“下”,摆放正好相反。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梧桐树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作用;学习从整体到局部按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并用看,摸,抱等动作参与观察。

  活动准备:

  预先选择好观察梧桐树的地点。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观察梧桐树的特征。

  1.观察:观察梧桐树的整体形态。引导幼儿讲述从远处观察梧桐树的印象。

  提问:梧桐树看起来怎么样?像什么?

  2.带领幼儿从近处观察梧桐树,说出它的主要特征。指导幼儿按树干.树皮.树枝.树叶的顺序进行观察;鼓励幼儿看一看.摸一摸.抱一抱梧桐树,用多种动作进行观察.感知,并说一说自己的`体验。

  二、引导幼儿发现梧桐树的用处。

  提问:你喜欢梧桐树?为什么?当幼儿说到大树有遮阳作用时,教师可带幼儿先站在阳光下,后再回到树荫下,通过亲自体验,加深印象。

  :梧桐树能遮阳,让我们感到凉快;它还能让我们的环境更美丽。它的好处真多,小朋友都喜欢它,让我们共同爱护梧桐树。

科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第二课《点亮小灯泡》。本科教材由“小灯泡的构造” 、“让小灯泡发光”两大部分组成,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进一步探究有关“电”的奥秘的兴趣。

  教学理念:

  新课程新标准,现在的教学要强调发挥师生之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恰当指导,使学习有明确目标、融洽氛围、师生投入、勇于开拓实践的高质量学习。教学中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事物,促进他们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实行教学民主,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师生在互动中交流,教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教学相长,共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初步认识电路的意义,即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认识到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4、认识短路对电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会连接简单电路。

  2、能够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初步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了解小灯泡结构的基础上,能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小灯泡图片

  教师准备:小灯泡的复合图片,小灯泡、电池的图片,几根导线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实验准备:每个学生一份材料:1个小灯泡、1节1.5伏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板书设计:

  点亮我的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电池

  (实物图片)(实物图片)(实物图片)

  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谈话激趣,了解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知道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猜猜看,是什么?(教师手中握住小灯泡,面向大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活动:(学生充分发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小灯泡。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观察过。

  教师活动: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过吗?

  学生活动:没有观察过。

  设计意图:好奇、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巧妙设计一些游戏,留下一些悬念,让孩子们在快乐中进行学习,让他们处于轻松、乐学的氛围之中,有利于调动学习兴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观察材料,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一)观察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给每个同学一个小灯泡,你先仔细观察一下,然后把你观察到的画下来。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及时表扬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每一位同学都亲自动手作画,培养动手能力,同时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师活动:全部画完的小组内交流一下,都观察到了什么?补充完整自己的画,然后推荐一位同学代表小组来汇报。

  学生活动: 学生小组内交流补充。

  教师活动:请第一小组来汇报。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小灯泡里面有钨丝,有一个黑点。

  教师活动:黑点下面还有什么?

  学生活动:有一点是灰色的。

  教师活动:他说了三点,自己小组内有补充吗?

  学生活动:上面也有灰色的一点。

  教师活动:画上去了吗?在哪里?

  学生活动: 学生补画上一连接点。

  教师活动:他们组一共发现了四点,其他组还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活动:我们发现还有黄色的圈。

  教师活动:这个上面的圆表示什么?

  学生活动:小灯泡上面部分是玻璃做的。

  教师活动: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其实小灯泡的每个部分都有它规定的名称。(课件)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二)认识小灯泡的构造

  小灯泡的`构造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教师手指屏幕中的灯泡实物图介绍)

  上面玻璃做的叫——玻璃泡

  有两根竖着的金属线叫——金属架

  中间弯着的丝叫——灯丝,它是灯泡的发亮部分。

  灰色的两个小圆点叫——连接点。

  教师活动:刚才我们观察的是小灯泡的外部结构,还想继续观察它的内部吗?

  学生活动:想!

  教师活动:看大屏幕(灯泡剖面图),你看看,发现了什么?

  学生活动:金属架跟两个连接点是连着的。

  学生活动:金属架接着两个连接点。

  教师活动:金属架支撑着灯丝,又与两个连接点都连通了。

  设计意图: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积极探究、点亮灯泡

  教师活动:小灯泡观察完了,还想做什么?

  学生活动: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好,我们自己来动脑筋点亮我的小灯泡。 ( 板书课题: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要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最少还需要什么材料?

  (一)引出导线

  学生活动:一根线。

  学生活动:是导线。 教师出示导线实物。

  学生活动:还需要一节电池。教师出示电池实物。

  (二)观察电池

  教师活动:(课件)我们已经认识了电池,知道电池上有两个符号,正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负极用“-”一样的符号表示。

  (三)点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材料都齐了,咱们小组,先合作尝试一下,好不好?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教师活动:哪几组亮了?我们请接亮小灯泡的小组上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教师活动:小灯泡接亮了吗?我们为他们的成功鼓掌。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使学生有成就感。通过动手的方式,体验活动,切身感受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和合作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教师活动:怎么接的能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学生画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利用合作交流活动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想法,不仅使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成果,还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连接好的简单电路图,学生按图连接实物,亮吗?

  学生活动: 学生再次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能接亮的小组请举手。

  教师活动:都能接亮了,同学们可真聪明。

  教师活动:小灯泡亮了,说明有电流过小灯泡了。那你猜测一下,电是怎样流过小灯泡的?

  学生活动:电从正极出来流到灯泡里,同时从负极流出流到灯泡里。

  学生活动:电从电池的正极出来,流过小灯泡里的灯丝,小灯泡就亮了。

  教师活动:说得没错,通常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电从电池的正极出发,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流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回路。这条路一通,小灯泡马上就亮了。(边讲边课件演示)

  教师活动:我们再看看,这条通路中,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和电池的正负极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活动: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跟电池的正极相连。

  学生活动:还有一个连接点通过电线跟负极相连。

  教师活动:大家看出来了,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连到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小灯泡就能亮了。(课件让连接点亮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展示连接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作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断路、短路连接图。为什么这样接小灯泡不会亮?(看实物连接图)那么,除了这些接法,还有其它不同的接法点亮小灯泡吗?老师这里有几种连接方法,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

  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予以简评。

  教师活动:通过分析得出: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就叫做断路。最后归纳在连接电路经常出现的错误接法:短路和断路。

  教师活动:如果现在再让你接,你还会直接把电池的正负极相连吗?

  学生活动:不能连。

  学生活动:这样会破坏电池的。

  设计意图:短路和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过程中极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正确理解短路和断路,有助于学生正确连接点亮小灯泡,也能增强安全用电常识。

  四、用多种连接方法使小灯泡发亮

  教师活动:通过对短路、断路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只要把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相连接,让电能流过小灯泡形成一条通路,小灯泡就能亮。那你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接亮小灯泡。

  教师活动:老师发给每组一个信封,信封里有电池和灯泡的卡片,发现一种新的接法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就把电池和小灯泡贴到白纸上,导线用记号笔画线代替,到音乐响起我们就暂停。

  教师活动:发现了几种新的接法,举起手指头告诉大家。

  教师活动:请这组上来贴,还有不一样吗?

  教师活动:咱们发现了几种?为咱们的成功鼓掌。

  教师活动:谁能说说这几幅图中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的?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活动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优化了教学程序,体现了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

  五、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教师活动:1、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意。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常识。

  教师活动:2、延伸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采用多种方法接亮了一个小灯泡,如果有两个小灯泡,你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

  学生活动:能!

  教师活动:如果有三个或更多的小灯泡,你还能让它们同时亮起来吗?课外请同学们自己去找些材料试一试,可以一个人做,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电的兴趣。

  3.这节课我们通过使用电池和导线让小灯泡亮了起来,研究了小灯泡发光的秘密。电灯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一项发明,你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

  课件:介绍爱迪生。

  4.节约用电教育:另外,我们要节约用电,我准备一份小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电器节约用电的方法,可以尝试下。

  设计意图: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节约用电意识。增强学生环保、节能意识,体现“科学与人文”教育有机揉合的现代教育理念。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猜猜试试的过程中,感知水是无色的、透明的。

  2、愿意验证自己的假设。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三种液体(牛奶、咖啡、水)、糖果、记录纸、记录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出示三种液体

  老师带来三种液体,它们是牛奶、咖啡、水,你们喝过吗?它们是什么颜色的?

  二、引起猜测

  1、玩游戏:糖果宝宝捉迷藏

  2、提出问题:糖果宝宝玩捉迷藏,它要躲到三种液体里,它会被发现吗?它躲到哪杯饮料里会被发现?

  三、记录假想

  1、猜测、记录集体记录幼儿的猜想。

  2、糖果躲在液体里能被发现,用“睁眼卡片”记录。

  3、糖果躲在液体里不能被看到,用卡片“闭眼“记录。

  四、实验验证

  1、实验要求

  糖果宝宝躲到不同的液体里,然后找一找,躲在哪里能被我们看到,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

  2、教师观察、指导

  五、比较记录

  1、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实验结果,观察到了什么?

  2、比较记录

  比较两张记录纸的结果(猜测的记录和幼儿实验的记录)

  师:我们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吗?

  3、小结:猜测和实验结果不一定是一样的,因此,猜测以后要试一试才知道对还是不对。

  六、演示揭密

  1、教师演示实验。

  2、问题:为什么糖果躲到3种饮料中,只有在水里看得到?

  牛奶是什么颜色的?咖啡是什么颜色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3、小结:水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物体放入透明的液体里,能被看见。

  七、活动延伸:在我们身边还有什么东西是透明的

  1、找找透明的东西

  (1)老师身上什么东西是透明的?

  (2)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透明的?

  2、还有其他的东西也是透明的吗?请你们回家找一找,然后来告诉小朋友和老师。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如何使鸡蛋站起来具有好奇心。

  2.鼓励幼儿探索、发现鸡蛋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熟鸡蛋、瓶盖、沙包、卫生纸、双面胶、毛巾、绿豆、大米、小米、沙子、各种插塑积木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幼儿随音乐学小鸟自由飞翔,围坐老师身边,然后谈话激发幼儿的兴趣:“小朋友,平时蛋宝宝总是躺着睡觉,他们看到小朋友们能站能跳很羡慕,你们想帮蛋宝宝站起来吗?”

  二、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探索能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1)幼儿把蛋宝宝放在瓶口、盖子上,蛋宝宝站在了它们上面。

  (2)把沙包压出一个坑,或在大米、小米、沙子的表面压出一个坑,或把卫生纸围成一个圈支撑住鸡蛋,都能使蛋宝宝站起来。

  (3)用双面胶把蛋粘在桌子上。

  (4)用各种插塑积木作支撑。

  2.探索与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讲述自己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探讨蛋宝宝站起来的原因,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用其他小朋友的办法,让蛋宝宝站起来。

  三、展示蛋宝宝

  教师:小朋友,现在让你的蛋宝宝到前面来排队,把你是怎样让它站起来的.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一听,好不好?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让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寻找,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要借助材料支撑才可以站起来。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不同材料的操作运用,让幼儿尝试、发现、体验整个过程,幼儿不但亲自体验了操作的乐趣,而且让幼儿在感受、体验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青蛙、蚂蚁、燕子等动物如何过冬的。

  2、能够分辨不同动物的冬眠方式

  3、愿意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对探索动物世界奥秘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小动物图片若干、冬天图片、南飞图片、冬眠过冬图片、储食图片

  2、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1、拿出一张冬天的图片(图片上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冬天的天气怎么样。

  2、让幼儿谈谈自己是怎样度过冬天

  二、让幼儿初步感知动物是如何过冬

  1、先认识动物(青蛙、蚂蚁、燕子、熊、兔子、天鹅),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些动物分别是怎样过冬的?"

  2、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3、比较一下动物外形特征的不同与感动有没有关系(为什么选择这种过冬方式)'

  教师小结:动物过冬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冬眠过冬(青蛙和熊),储食过冬(兔子和蚂蚁),南飞过冬(天鹅和燕子)等。

  三、通过游戏让幼儿自己表述动物是如何过冬的,加深印象。

  "我问你答"的游戏:一个幼儿先上给相对应的图片连线再抽一张动物图片叫另一个幼儿回答是如何过冬

  总结:青蛙和熊都是冬眠过冬的,因为他们在冬天来临之前吃大量的食物,整个冬天他们就可以睡觉,不吃东西了;兔子和蚂蚁是在自己的洞里过冬的,因为冬天出去找食会很冷,所以提前把整个冬天的'粮食准备好过冬;因为天冬天的时候南方比较暖和,所以天鹅和燕子会选择南飞过冬。

  活动延伸:

  大家转动自己的小脑袋想想乌龟、蜜蜂、大雁等它们是怎么过冬的?

  活动反思:

  首先我选择这个主题是应为冬天快到了,让幼儿可以从自身冬天是怎么过引申到动物是动物是怎么过冬的,而且动物是孩子们乐于观察的对象,各种动物的不同可以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在活动中通过游戏让幼儿对动物过冬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印象,请一个幼儿上来先连线再抽一张图片叫另一个小朋友回答讲述动物过冬的方式。幼儿敢想敢说,不受拘束。本次活动也存在了很多不足,如我对其它动物过冬的知识面不够丰富;活动结束时教师语言不够精练,动物卡片运用不够充分等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9-19

科学教案07-20

(经典)科学教案12-12

【精选】科学教案11-28

(精选)科学教案08-26

科学教案(精选)07-27

科学教案[精选]08-20

科学教案优秀08-21

关于科学教案10-05

自然与科学教案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