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4-09-04 07:03:4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模板锦集九篇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新的《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兴趣。我设计的这个小火箭的科学活动就重在于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通过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火箭上天,让幼儿通过亲身活动,在获得大量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及操作活动基础上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大气压强的作用,积极思考动脑,自主的加以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与掌握。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流动的力量,感受大气压强的作用。

  2、尝试探索小火箭发射的高度与拍打瓶子用力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的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幼儿经验基础--对空气有一定的了解。

  2、材料准备:小火箭及发射器人手一个;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探索小火箭上天的方法

  1、让幼儿自由尝试火箭上天的方法。

  2、集体讨论

  你用什么方法让火箭上天的?

  你最喜欢哪一个方法?

  3、幼儿再次探索、游戏。

  二、探索小火箭上天的原因

  1、提问引发幼儿思考:

  为什么我们拍瓶子,小火箭能飞起来?

  2、把瓶盖盖起来

  现在小火箭还能飞起来吗?为什么?

  三、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时用力大小的关系

  1、请两位幼儿比一比,谁的火箭飞得高。

  启发提问:为什么一样的火箭,有的飞得高,有的飞得低呢?

  2、请幼儿操作,探索小火箭发射高度与拍打瓶子力气大小之间的关系,填写好记录表。

  3、小结:拍瓶子力气用得大,火箭飞得高;力气小,火箭也就飞得低。

  活动反思:

  幼儿对科学经验的吸取和积累、认知结构的建立、技能方法的学习,部不是在一次科学活动中就能完成的,而是通过点滴的逐渐积累。不同角度、多样化的科学活动,将使幼儿科学概念的内涵不断得到补充,外延不断得到扩展,知识得以迁移和运用,能力和方法得到不断锻炼和发展。因此延伸部分的设计,教师采用留疑的方式,出示一个瓶盖,给他们留下了一个想象、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继续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了解不同形状的泡泡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大胆猜想,自觉记录探索的结果。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泡泡器、记录表、泡泡水、抹布、各种形状的记录贴

  活动重点:

  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活动难点:

  幼儿自己动手记录探索结果。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激发幼儿的兴趣。

  1、播放音乐《吹泡泡》,请幼儿说一说你在歌曲里都听到了什么?(吹泡泡)

  2、教师为幼儿出示“吹泡泡”工具,请幼儿观察并提问:“这是什么?用它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主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感知探究。

  1、教师出示圆形吹泡器并利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请幼儿观察圆形吹泡器所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部分幼儿上台尝试,并说出圆形吹泡器所吹出来的泡泡的形状。

  2、教师出示记录表,请幼儿猜想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所吹出泡泡的形状。

  3、请幼儿带着自己的猜想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实验边记录结果,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提问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是什么形状的?

  4、教师收取记录表,对幼儿记录的结果进行讲评,对有不同答案的结果教师进行实验证明,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三、活动扩展。

  请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吹泡泡工具,通过自己制作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进行实验,进一步证明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瞭望。)

  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玩耍自制望远镜,对周围事物进一步探索。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动手实验,提高幼儿口头表达能力,感知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的用途。

  2、引导幼儿用感官观察和探索事物,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对弹性有浓厚的兴趣,热爱生活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内装橡皮筋、海绵、松紧带、弹簧、尼龙袜等。

  活动过程:

  1、感知弹性

  (1)幼儿动手操作实验材料,教师指导幼儿动脑玩出各种玩法、启发帮助幼儿讲述操作结果。

  (2)幼儿交流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结果。

  教师:刚才你们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请个别幼儿谈谈自己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玩得很好,都动脑筋了,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学习词语:弹性)这些东西都有弹性,(出示松紧带)你们看,松紧带一拉就会变得比原来长,手一松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因为它有弹性。还有尼龙?|,弹簧都有弹性。

  2、扩展生活经验进行讲述——“找找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3、了解用途(1)我们找了那么多有弹性的物品,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弹性的物品到底有哪些作用。

  (2)幼儿回答,教师小结。

  教师:(出示弹簧)这是弹簧,它是用铁丝做的,一圈圈的,弹簧的用处可大了,做成沙发,坐在上面可舒服了,装在圆珠笔里(出示圆珠笔)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出示拉力器)用弹簧做成拉力器,锻炼身体可好了。

  (出示电话)电话上装上弹簧使用时也很方便。

  小朋友衣服上的松紧带也有弹性,这样穿脱衣服可方便了。

  活动延伸:

  1、请幼儿课后去玩海棉垫,进一步感知弹性物品的作用。

  2、在区角活动中安排活动感知弹性。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充分为幼儿创造了条件,引发他们仔细观察,认真体验,提供的'材料都是孩子们平时见过的,玩过的,捏捏海绵,拉拉皮筋,压压气球,通过让幼儿对这些有弹性物、体的操作,充分的感知材料,探究材料,从而获得了有关弹性的经验。并结合幼儿已有的探索经验,提出问题:这些东西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归纳出了弹性的概念。在分类活动中,幼儿再次操作,玩中观察,玩中发现,自然而然的将有弹性的物体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活动时,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小百科:弹性,经济学名词,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提出,指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目标

  1、能积极探索自己身体的运动机能。

  2、感知自己身体的很多地方都能运动。

  准备

  1、人体轮廓图一张。

  2、准备一些玩具:球、垫子、棒、飞碟、钻圈。

  3、歌曲《健康歌》的磁带,录音机。

  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身上哪些部位能动。

  (1)你们的身体会动吗?哪些地方可以动?(幼儿自由说说)

  (2)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玩具玩一玩,玩的时候找找身上哪些地方在动,可以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教师引导幼儿说说玩了什么?玩的时候哪些部位在动?)

  2、鼓励幼儿交流探索经验,说说自己的发现并演示。

  (1)刚才你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在玩的时候身体的'哪些部位在动?

  (2)鼓励其他幼儿补充,你觉得刚才xx小朋友在玩的时候,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在动?

  (3)教师把幼儿说的身体上会动的部位记录下来。

  3、幼儿再次探索,鼓励幼儿交流新发现。(播放《健康歌》,引导幼儿寻找身体上还有哪些会动的部位)

  (1)让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动一动,看看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可以动?

  (2)鼓励幼儿交流新发现:请你说说刚才的新发现,身上还有哪里也可以动?

  4、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动

  跟着音乐做身体动作,请幼儿自由发挥想象。

  5、延伸活动。

  (1)在我们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也是动的,但它不用我们去控制,自己会不停的动的。请幼儿把手放在胸脯,感受心脏的跳动,用手指搭在脉搏上,感知脉搏的跳动……

  (2)请小朋友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在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可以动的,找到后在人体图上做好记号。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进入中班后,幼儿在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基础上,又认识了梯形,但他们对于梯形的特征还比较模糊,不能把握梯形的各种变化。本次活动通过寻找游戏激发幼儿探索梯形特征的兴趣,引导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加强对梯形的认识,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中,体验图形游戏的乐趣,在游戏和生活中积累经验,尝试运用。

  活动目标:

  1.在故事情境中,感知梯形的特征。

  2.通过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形王国的故事》。

  2.蜘蛛拼图操作材料若干。

  3.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彩色手工纸若干。

  4.纸板裁割成的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在故事情境中引出梯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1.讲述故事《图形王国的故事》。

  2.关键提问:

  (1)咦?这里少了谁?

  (引导幼儿快速观察,在众多的图形中发现少了什么形状,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述。)

  (2)梯形弟弟在干什么?

  (要求幼儿观察画面,尝试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描述画面,引入"捉迷藏"的寻找游戏。)

  (3)如果你们遇到梯形弟弟,会对他说什么?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表达,在劝说"梯形"的过程中,换位思考,感受家人关爱、牵挂孩子的情感。)

  二、在找找、玩玩中,加强感知,进一步掌握梯形的主要特征

  1.第一次寻找比较,感知梯形的主要特征。

  关键提问:

  (1)请出一个三角形和梯形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出示九宫格,让幼儿在众多的三角形中指认梯形,说说三角形与梯形的不同,初步感知梯形"有四条边、四个角"的特征。)

  (2)正方形、长方形为什么不能称梯形呢?

  (教师出示不服气的正方形、长方形,鼓励幼儿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和梯形的区别,尝试描述区别,感受梯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特征,说服不服气的形状们。)

  2.第二次寻找比较,巩固对梯形主要特征的认识。

  关键提问:

  这些梯形长得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出示九宫格,幼儿在众多形状中指认出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不等腰梯形,尝试描述不同梯形的特征,结合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说说这些梯形像什么,通过对对边形态的感知,巩固梯形"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特征。)

  3.蜘蛛拼图游戏,经验运用。

  关键提问:

  (1)这一次梯形躲到哪去了?

  (出示蜘蛛拼图,提出操作要求。开始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相似梯形的干扰,可以引导幼儿尝试转动蜘蛛网,调整观察角度,根据梯形的特征,比一比,找出梯形。)

  (2)看一看,这些都是梯形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梯形的。

  (在集体验证中,幼儿观察黑板上的"梯形",大胆纠错和辩论,再一次巩固对梯形特征的认识。)

  三、折出梯形,体验图形游戏的乐趣

  1.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彩色手工纸:瞧!这次梯形躲到哪去了?用什么方法可以找到它?

  (请幼儿再一次自主探索,根据梯形的主要特征尝试自我验证,结合已有经验,动手尝试折出梯形,送到"梯形"小房子里,体验图形游戏的乐趣。)

  2.延伸活动:拼图游戏瞧,梯形请来了好多兄弟姐妹,我们和这些图形宝宝一起到图形王国玩拼图游戏吧!

  反思《XX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对周围环境中的数、形等现象敏感,运用已有经验和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基本经验。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幼儿感知梯形的特征,是一次从规则形状到不规则形状的认识提升,通过这种提升,能解决幼儿新的游戏问题,丰富幼儿新的游戏经验,是一次快乐的挑战和探索。

  本次活动是一次数学探索活动,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为幼儿积累了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经验,体现了教育的连续性、关联性和科学性。本次活动立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一步步引导幼儿提升经验。因此,开展活动前,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通过谈话、参观、个别化学习以及关于"平行"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感知和理解"平行",且能够通过目测找到"平行"的存在,从而为进一步感知梯形的特征积累经验。

  活动中,幼儿通过目测对是否是梯形进行判断,在多次判断、辨析中巩固对梯形的认识。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幼儿往往看得清,说不清,为此.,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以及生活经验,找到一个科学、严谨,且适合幼儿检验的方法,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实践研究的问题。我们设想在大班阶段对此进行探究。

  附:图形王国的故事

  在很远很远的星球上,有一个图形王国,那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形状。长方形爸爸、圆形妈妈、正方形哥哥、三角形妹妹和梯形弟弟,他们是快乐的一家人。调皮的梯形弟弟最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总是一溜烟儿就不见了,它会躲到哪儿去呢?

  三角形妹妹眨眨眼,说"我知道,我知道,看我把他找出来!"于是,在一堆三角形里,三角形妹妹一下就找到了梯形弟弟。顽皮的梯形弟弟不服气:"不行不行,我还没准备好!再来一次!""嗖"的一声,梯形弟弟又不见了。只听见圆形妈妈乐呵呵地笑了:"小梯小梯,你真顽皮,虽然你长得很像你爸爸和哥哥,可是妈妈还是一眼就看到你了。"原来,梯形弟弟躲在了长方形爸爸和正方形哥哥中间。"不算不算,妈妈找到的不算。"梯形弟弟急得直跺脚:"这次我要出绝招了!"不一会儿,只听见正方形哥哥和三角形妹妹同时喊道:"找到了!"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怎么我们找到的梯形弟弟长得不一样呢?

  "哈哈哈!"只听见背后传来梯形弟弟得意的笑声:"这就是我的绝招,我可是会变身的梯形弟弟哦!"图形王国里的图形真奇妙,小朋友们,你们能找出梯形弟弟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喜爱小鸟,能主动感知鸟的多样性。

  2.知道“爱鸟周”,初步了解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

  3.有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积极地用语言描述对鸟的认识和情感。

  活动重点:

  能主动感知鸟的多样性。

  活动难点:

  知道“爱鸟周”,初步了解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关系。

  活动准备:

  1.介绍鸟类的PPT。

  2.事先和爸爸妈妈了解各种鸟类。

  活动过程:

  一、欣赏鸟鸣,引发幼儿观察、了解鸟的兴趣。

  1.播放录音,让幼儿聆听清脆悦耳的鸟声。

  师:谁在唱歌?小鸟是怎么唱歌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你听见小鸟在唱些什么呀?

  二、观察小鸟,感知鸟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1.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你认识哪些小鸟?

  2.师:世界上有很多鸟类,你还知道有什么鸟?(幼儿自由观察PPT鸟类,认认自己熟悉的鸟儿)这些小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它是长什么样的呢?

  3.师:你喜欢什么鸟?为什么?(引导幼儿讲述小鸟的某一个典型特征)

  三、了解“爱鸟周”的意义

  1.师:可爱的小鸟可以为人类做好多事情,你知道哪些鸟能为我们做事吗?幼儿自由回答。

  那看看这些鸟儿可以为我们做什么事情呢?第一个是啄木鸟……

  啄木鸟: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益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如天牛幼虫等以外,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因而被称为森林医生。

  鸽子:送信

  喜鹊:

  1.除虫:1只喜鹊1年消灭松毛虫15000条 。

  2.预报天气:

  喜鹊发出婉转的叫声,并边叫边跳,表示好天气;如果在树上飞飞落落,乱叫乱跳,说明阴雨将临。

  画眉——叫声动听,是鸟类中的歌唱家,同时还可以陪伴老人。

  百灵鸟既是“歌手”,又是“舞蹈家”。它的歌不光是单个的音节,而是把许多音节,串连成章。它在歌唱时,又常常张开翅膀,跳起各种舞姿,仿佛蝴蝶在翩翩飞舞。

  鹌鹑:鹌鹑蛋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在营养上有独特之处,故有 "卵中佳品"之称。

  燕子是益鸟,对人类有许多好处。燕子可以捕捉田里的蝗虫,保护庄稼,使庄稼年年都获得好收成,燕子离不开人类的保护,人类也离不开燕子的帮助。

  3.师:想想看,如果世界上没有鸟会变成什么样?

  4.师:我国确定4月底5月初的一周为“爱鸟周”,你知道是什么用意吗?

  鸟类中大部分都对人类是有益的。他们有的可以捕杀害虫,有的可以捕杀鼠类,有的可以预报天气,有的可以陪伴老人。他们对农业、对森林和果园都有益处,所以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国家在每年的4月底5月初的一周在全国开展"爱鸟周"活动,号召全国人民都来保护、爱护鸟类。

  5.师:我们应怎么爱护小鸟?

  小结:鸟类是我们的好朋友,应该有爱护小鸟、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意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知道春天许多野菜都长出来了,泥土里、草地上、树丛中、小河边到处都有,他们可以吃,营养丰富;

  培养幼儿挖野菜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新鲜的荠菜若干,每人一个小塑料袋,选择一块生长野菜较多的草地。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荠菜的外形特征。

  幼儿每人拿一棵荠菜,仔细观察荠菜叶子的形状和颜色,闻一闻它的气味。(有些开花的荠菜还可以让幼儿看看它的小白菜和铲形的小种子)。

  (1)提问:荠菜长在哪里?是人们种出来的吗?(长在草地上、小河边、树丛中,是自己长出来的,我们又叫它野菜。)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野菜?你吃过哪些野菜?怎么吃的?有什么感觉?

  小结:野菜有许多种,可以吃,营养好,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种野菜了。

  2、组织幼儿到户外去采摘荠菜。

  (1)组织幼儿在户外的草地上。树丛中采摘荠菜。边采边引导幼儿发现荠菜生长的`地方和人们种菜的地方是不一样的。

  (2)教师与幼儿共同把采摘的荠菜去除杂草后加工,大家品尝。

  活动建议:此活动可以结合春游开展进行。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1、探究的问题:用手指挤压铅笔的两端(一端削尖),在两个手指上留下的痕迹有何不同?

  2、试一试。

  幼儿用左右手指挤压铅笔的两端(一端平面,一端削尖)。

  3、记一记我的`实验过程。

  4、说一说我的发现。

  (1)尖的头扎在手指上有很深的印儿。

  (2)另一个手指几乎不出现痕迹。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12-24

【经典】中班科学教案09-23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7-24

中班科学教案[精品]07-06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05-26

中班科学教案【荐】03-19

【荐】中班科学教案03-20

中班科学教案【热门】03-20

中班科学教案【热】03-20

【精】中班科学教案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