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25 09:14:29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技能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二)教学重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吗?20xx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成功发射,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舱在内蒙古大草原安全着陆,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让全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但是你们知道在茫茫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的吗?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大家一定觉得很神奇吧!从火箭发射到飞船返回,确定位置非常重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确定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全校每个班的教室都有指定的位置,每个小朋友的座位也有指定的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介绍同学:用响亮的声音介绍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

  三、与小动物交朋友:小朋友,咱们班今天来了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它们的队伍一排一排的排得多整齐呀!它们好想和你们交朋友呢!你想跟哪个小动物交朋友,你说它的位置在哪里?说得对,它就成为你的好朋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第( )组,第( )个;第( )列,第( )行

  四、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

  1、第几组,第几个

  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词语来确定位置的?(板书:第 组第 个)

  2、问:你知道你在教室里的位置吗?

  问:你是怎么数的?(从左边开始数第几组,从前往后数是第几个。)

  问:要说清小朋友的位置要讲清哪些条件?(要讲清是第几组第几个。)

  让每个小朋友说说你的好朋友的位置。

  3、游戏:我来当裁判

  听清游戏规则:请一个同学报自己的位置,大家来做小裁判。(注意把话说完整:我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如果这个同学位置报对了,大家就说yes;报错了,就说no。

  a、指名学生报位置,学生判断对错。

  b、老师报位置,是你的位置你就站起来,大家判断,看站得对不对?

  四、出示课本的座位表

  1、自由说:

  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桌说一说。

  2、思考:

  小青的位置在哪?可以怎样说。

  3、操作: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青的位置表示出来?(请表示方法不一的几个学生板演)

  4、刚才我们是用语言的方法表示,能用数字来表示吗?让学生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1)引出用数对表示位置:小青在第3组第2个就可以用(3,2)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像这样(3,4)我们可以用数对的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说一说3表示什么?4又表示什么?观察这些数对,你发现了什么?每个数有什么含义?(小组讨论)

  一个数表示横向的数,第二个数表示纵向的数,这是约定俗成的。使用数对时横向从左往右看,纵向从下往上看。

  (2)尝试用这样(指数对)的方法表示小敏、小华的位置。先说两人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3)尝试看数对找位置,完成试一试第二题。

  (4)仔细观察这些数对和他们所表示的位置,你能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吗?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四人小组讨论,再汇报:

  师归纳小结:数对的表示方法,先横着数,看在第几列,这个数就是数对当中的第一个数;再竖着数,看在第几个,这个数就是数对中的第二个数。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很多,但都需要两个数据。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方式:

  用两个数据a 和b 记(a ,b),

  a表示: 列,

  b表示: 行

  五、学校附近的地图:

  1、看图,说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2、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与同学进行交流。

  六、游乐场的平面图:

  1、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

  2、现在小敏的位置是(4,2),她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七、知识窗:

  确定位置的方法不仅在我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在天文地理这些科学研究中也要用到,它的用处可大啦!

  在地球仪上有横线和竖线,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为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正确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度,东经116度。

  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有经度和纬度,像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神舟5号返回舱降落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地找到英雄杨利伟的。

  八、走进电影院:

  (1)认识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

  出示电影院座位图,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电影院的座位有什么样的规律?(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 :而第几号就比较特殊,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你看从中间往右依次是1、3、5 把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 中间号码小,向两边逐渐变大)

  (2)介绍教室里布置的电影院。

  回头看,那是单号门、双号门。靠走廊的桌子上有排数。凳子上有第几号,请单号的同学起立,再请双号的同学起立。(再次感受电影院座位特殊的排列方式。)

  (3)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位置。

  先示范帮一位同学找位置。再全班同学找,提醒:A、从两旁出去,后面进门,进门后,先找第几排,再找第几号。B、如果找不到位置,可以请同学和老师帮忙。C、坐好后,相邻的同学互相检查是否坐对了。D、同时要守次序,不要拥挤,做个文明的小观众。(电脑出示文字:欢迎光临蓝猫影院,并放一段音乐。)

  (4)小红和小明去看电影。小红的票是:2排6座;小明的票是:5排9座 。他们进电影院后发现有两个门,他们该怎样找呢?

  九、生活中的应用:

  在我们学校的会议室要铺地砖。老师没有直接告诉他,只告诉他们一些磁砖的位置。你能找出来吗?动手涂一涂。

  (7,2)(5,3)(9,3)(3,4)(7,4)(11,4)(5,5)(9,5)(7,6)

  十、小结质疑: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在电影院找位置,在战争中确定对方的位置,在地图上确定某城市或地区的位置,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常常需要确定位置,在平面内确定一个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不同情况要选择不同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98页例10

  教材简析:工程问题应用是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特例。它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与整数工程应用题基本相同。本节教学,主要是用整数工程应用题引入,让学生根据具体数量解答,然后把工作总量抽象成一个整体,用单位“1”表示。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掌握它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学目标:1.认识分数工程问题的特点。

  2.理解、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

  3.能正确解答分数工程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几张。

  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口答列式:

  1.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一项工程,5天完成,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

  3.修一条100米长的跑道,每天修25米,几天修完?

  4.一项工程,每天完成1/8,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

  (通过这组题,复习工程问题的三个基本数量关系,以及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定具体的数量应样表示,为学习用分数解答奠定基础。)

  二、新课:

  1、引出课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2、教学例10

  (1)出示例10: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2)审题后,根据条件问题列成下表,分析解答,讲算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工程问题应用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2、掌握一般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

  3、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重点:学会解题方法,会正确解答一般的工程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比较抽象的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1)甲乙合做60件产品,甲每天做3件,乙每天做2件。他们要几天完成?

  60÷(3+2)=12天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加工80个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加工多少个零件?

  80÷4=20(个)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2、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加工一批零件,甲用4小时完成。平均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

  1÷4=

  (把工作总量看作“1”)

  (2)一项工程,甲单独修建,需要4天完成,乙单独修建,需要8天完成。

  ①甲队独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

  ②乙队独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

  ③两队合修,每天完成全工程的( )。

  小结:刚才这几道题中,工作总量所以用“1”表示,因为工作总量不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而工作效率是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实质上是单位时间完成了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小黑板)

  一项工程,由甲工程队单独施工,需8天完成。由乙工程队单独施工,需要12天完成。两队共同施工需要多少天完成?

  (1)审题后,想:这道题需我们求什么?你可以根据哪个关系式来解答?

  (2)学生尝试做,并同桌交流。

  (3)反馈说明。

  1÷(+)=1÷(+)=1÷=4(天)

  (把工作总量看作“1”,两队的工作效率就是+。)

  教师:如果不把工作总量看作“1”,而是看作2、3、5、10……结果会怎样?

  学生任选一个数列式计算。

  小结:计算结果是一样的。不过看作“1”是最简捷、最常用的。

  2、练一练。

  (1)填空。

  ①甲做一项工作需5天完成,每天完成这项工作的( ),3天完成这项工作的( )。

  ②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要36天完成,乙队独做需要45天完成。两队合做,一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 ),( )天可以完成。

  (2)修一条公路,甲队独做需10天,乙队独做需15天,甲乙两队合做,几天可以完成?

  (全班练,抽学生写在投影片上,同桌互说是怎么想的)

  3、小结:四人小组讨论。刚才练的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么解的?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工程问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1、变式练习

  打印一份稿件,甲单独干要10小时,乙单独干要12小时,丙单独干要15小时。

  (1)甲、乙、丙三人合打1小时,完成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

  (2)三人合打一小时后,还剩下几分之几?

  1-=

  (3)甲、乙、丙三人合干,几小时可以完成?

  1÷(++)=4(小时)

  (4)甲、乙两人合干5小时,可以完成这份稿件的几分之几?

  (+)×5=

  (四人小组交流,想想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2、看书,质疑。

  四、教学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是怎样来解答这些应用题的?

  五、作业:《作业本》P70[67]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计算有关7的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口算

  分别出示卡片:5+1= 5-3=

  师:怎样算?还可以怎样算?(想数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等.)

  学生开火车口算6以内的加、减法.

  2.7的组成

  学生边打手势边说7的组成.(6和1组成7,5和2组成7……)

  (7可以分成1和6,7可以分成2和5……)

  师:今天我们就应用这些旧知识来学习有关7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马图1):左边有6匹白马,右边有1匹黑马.

  师: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出算式.

  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讨论.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6+1=7

  1+6=7

  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看着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知道两个部分求整体,所以用加法.相加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得数是一样的.)

  问:如果不看图,怎么算这两道题?还有别的'想法吗?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想7的组成,用数数的方法,由学过的算式进行推想等.)

  (2)出示例题图(马图2)

  学生小组合作研究,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集体交流:叙述图意,列式解答.

  板书:7-1=6

  7-6=1

  问:不看图怎样计算这两道减法题?(想7的分解,想加法算减法等.)

  (3)比较例题中的两组算式.

  6+1=7 7-1=6

  1+6=7 7-6=1

  师:这四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你试着说一说6、1和7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6是一部分,1是一部分,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就是整体7,从整体7里面去掉1这部分就是6那部分,从整体7里面去掉6这部分就是1那部分.)

  2.摆一摆

  (1)学生摆小棒、说题意、列算式.

  (左边摆5根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一共是几根小棒?5+2=7 2+5=7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2根,还剩几根?7-2=5

  一共是7根小棒,去掉5根,还剩几根?7-5=2)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5+2=7 7-2=5

  2+5=7 7-5=2

  让学生看小棒图说一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7根小棒还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请你摆一摆,边说题意边列式.

  (左边摆4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

  摆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4+3=7 7-3=4

  3+4=7 7-4=3

  师:除了黑板上的算式以外,你还能说出有关7的加、减法算式吗?

  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7+0=7 7-0=7

  0+7=7 7-7=0

  学生齐读黑板上7的加、减法算式.

  3.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7的加、减法,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能够用多种方法计算加、减法,今后计算的时候,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

  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5页的做一做.

  6+1=□ 5+2=□ 4+3=□

  1+6=□ 2+5=□ 3+4=□

  7-1=□ 7-2=□ 7-3=□

  7-6=□ 7-5=□ 7-4=□

  订正时问: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可能用数的组成,也可能用数数的方法,还可能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看上面的算式写下面的得数.)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37页的第3题(出示蝴蝶图和树图).

  3.游戏:找朋友

  发给一组同学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其他的同学每人一张算式卡片,拿数字卡片的同学依次到前面来举起卡片说:“我的朋友在哪里?”拿着相应算式的同学到他面前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学生手里的算式是7以内的加、减法)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强化学生对年、月、日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课件出示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表格。

  年()个月

  大月

  小月

  2.填空: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闰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天。通常每()年里有()个平年,()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1题。

  引导猜测:小明的生日是下个月的第1天,你知道是几月几日吗?

  要求:请用类似“我的生日在教师节前两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日让其他同学猜。

  2.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2题。

  (1)提问: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在今年的年历上把它们圈出来。

  (2)追问:爸爸、妈妈的生日过了吗?在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一天,你为他们做了什么?还没有过的同学,你打算怎样给爸爸、妈妈过生日?

  3.完成教材第49页“练习六”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月份,找出×月1日是星期几,制作一个月历,并完成以下要求。

  (1)在表中圈出节日、纪念日。

  (2)算一算这个月一共上课多少天,休息多少天?

  (3)你还想说些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动手做”。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月历卡,四人一组做框数游戏。

  (1)要求:每次用长方形横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2)要求:每次用长方形竖着框出3个数,说说这3个数之间的关系,算出它们的和。

  先指名回答,再将学生的算式随机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寻找规律。

  得出:三个数的和是中间数的3倍。

  (3)追问:还可以框出几个数?怎样框?试一试。

  2.出示教材第50页“你知道吗”内容。

  提问:同学们,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四季和一年的四个季度一样吗?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说说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明确:一年四季与一年的四个季度是有区别的。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

  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 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教师提问: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二种算法后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因此,第二种算法简便.)

  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比较简便.(板书课题: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学习新课

  (一)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乘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得出结果.如果把后两个因数相乘,正好是10,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算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质疑:

  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

  3.练一练

  (二)出示例2:

  1.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2.组织学生讨论:

  口算不容易算出结果,我们可以把16改写成哪两个一位数相乘?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第二种方法把它改写成 或 哪种简便?(显然前者简便,因此我们采用前一种.)

  3.练一练

  订正时提问:

  (1)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2)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教师明确:我们要有目的地把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使第一个一位数与被乘数相乘时得整十.

  三、巩固反馈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注意检查: 这题是否按原题直接依次计算,比较简便.

  2.同学们乘汽车去参观博物馆.每辆汽车坐45人,用3辆汽车送了2次才把所有的同学送走.去参观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3.商店运回1500千克水果糖,每10千克装一袋,每10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哪些简算方法吗?

  五、课后作业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 2265 1523

  2552 1358 3545

  1154 2645 2546

  2.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516 3514 2225 2415

  2512 1815 4514 5512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多种乘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2.通过挑选较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口述简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计算1625有多少种简便算法?哪种方法更好?

  讨论过程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口述简算过程.教师同时记录.

  3.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选出比较简单的一(几)种方法.

  参考方法

  方法1:1625

  =(10+6)25

  =1025+625

  =250+150

  =400

  方法2:1625

  =(44)25

  =4(425)

  =4400

  =400

  方法3:1625

  =(164)(254)

  =4100

  =400

  方法4:1625

  =(44)(55)

  =(45)(45)

  =20xx

  =400

  方法5:1625

  =(20-4)25

  =20xx-425

  =500-100

  =400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难点是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创设的平均分桃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理解: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每只猴子一个桃子都分不到,即0÷3=0。然后进一步举例,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的安排生动自然,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

  2.重视学生的操作体验。

  实践出真知。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将学生的操作贯穿在笔算学习的过程中,将每一步操作与竖式计算过程对应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透彻而又轻松地理解了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印有桃子图案的.卡片(两种:一种是每张有100个桃子的卡片,一种是每张有1个桃子的卡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3只猴子来到桃树下,准备美美地吃上一顿,但是它们却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它们解决吧。

  ⊙探究新知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1)观察情境图,提出并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②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

  学生根据除法的意义可以很快地列出算式并写出答案:6÷3=2,3÷3=1。

  (2)观察第三幅情境图,解决问题。

  师: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数表示?这时3只猴子能分到桃子吗?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明确:一个桃子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把0平均分成三份,每份都是0,用算式表示为0÷3=0。

  (3)问题拓展。

  师: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只猴子来分,结果怎样?用算式怎样表示?50只、100只呢?你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能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促进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2.探究被除数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8页第二个例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

  师:这3只猴子找到了多少个桃子?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看图完整地叙述问题,然后列出算式:306÷3。

  (2)估一估,分一分。

  ①请学生估计一下这个算式的商是几位数并说明原因。

  ②请学生用手里的学具卡片分一分,并用简单的算式表示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独立计算。

  (4)集体交流。

  ①小组交流,每组推荐几种不同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准备全班交流。

  ②全班交流。

  师:请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配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先分“百”,再分“十”,最后分“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小组交流后总结如下:

  方法一 口算。

  300÷3=100,0÷3=0,6÷3=2,100+0+2=102。

  方法二 用竖式计算。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8-28

小学数学教案10-13

小学趣味数学教案09-06

【荐】小学数学教案01-14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5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7

【推荐】小学数学教案01-27

小学数学教案【精】01-27

小学数学教案【热】01-28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