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美术教案模板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台灯理解它的造型结构、比例,理解台灯在不同角度下产生的透视变化,并能用线描画出台灯来。
教学重点:
学习用各种不同的线条去表现台灯各部分不同的形象特点,从台灯的美观外形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绘画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美好的感受,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
教学手段:常规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示范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出示台灯,引起学生绘画兴趣并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观察台灯,师生共同分析台灯的结构。认识台灯因发光器具不同,分为灯泡和荧光管两种,灯泡或光管放在灯罩内,灯柱把灯罩和灯座连接起来。台灯由灯罩、灯柱、灯座三间分组成各自的形象特点,灯柱多为软管状,可以弯曲,一般比较细长,以方便灯罩的旋转,调整光的角度,灯座多是一个扁而大的六面体,上有开关和指示器,绘画时注意物体的面因角度不同而产生缩小现象。
2、理解透视现象:台灯在不同角度下产生的`透视变化,圆柱状灯罩的罩口成为宽窄不等的椭圆形;长方形的灯罩呈立方体,仰起时看见光管,它和灯座都有近大远小的现象。
3、讲解绘画步骤(教师边解边示范给学生看)。
(1)观察并记住台灯特点。
(2)用辅助线勾出灯罩、灯柱和灯座各部分。
(3)从灯罩开始逐一刻画(注意灯罩、灯柱和灯座的连接及其大致的比例。
三、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写生教师指导并鼓励学生大胆绘画。
2、教师巡视辅导。
四、:
1、表扬细心观察,画出特征的同学。
2、指出绘画时必须表现台灯特点,画出大体比例,注意灯罩、灯柱和灯座的相互连接。
美术教案 篇2
图解1:形体与点线面
① 图中A、B、; C、D; E、F、G、H均是立方体的点,它们既表现空间的位置,也表示轮廓线的转折处。根据空间位置,我们自然能判断出基点、顶点、近点与远点了。
② ②立方体的所有竖线是垂直于基面且相互平行。水平线相互平行于基面,斜线最后交于一点,这三组线是立方体造型的关键。另外被遮住的线就成为辅助线了,你完全可以体会到辅助线对于画出这个立方体的作用。
③ 这个角度中的立方体,只有一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面看上去均不是正方形,但是综合起来看,这个立方体的每个面给我们的感觉都应该是正方形。
图解2:比例与分割
先确定AB,再根据AB确定A,B,,然后由AB分割C点, 由A,B,分割C,点。
图解3:特征与基本形
立方体本身就是一个基本形体,因此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是,我们仍然可对它进行基本形概括。这里选择了方形概括,甲乙两图都是根据立方体的外轮廓的上下左右四个位置点,用辅助线画出基本形,然后,甲图切去两角,乙图切去四角。
图解4:轮廓与转折画准立方体
要处理好三组线的关系,即相互间的远近、轻重关系。
每一组线中的三根线从前向后或者从上向下均要画出虚实轻重的变化,为了检验轮廓的准确性,可将相对的两个面对角线的`交点连接起来。
图解5:结构与构成
立方体的每一个面都是正方形。可是在左图中,两种角度的立方体,只有一个面为正方形。这是视觉的局限性和透视现象所致。因此,绘画中,要掌握对象结构关系与画面形象诸因素的构成关系。正确画出立方体的结构关系,一要通过找中心点连线分析;二要对立方体所见面综合感觉,看看是否符合立方体的结构要求。
图解6:空间与透视
甲立方体呈平行透视,有一组线消失到心点,其它两组线呈平行状态。甲立方体的透视深度是经过A点与距点连线求得。乙立方体是为了与甲立方体对比说明而附加的。它只有一组线互相平行,其它两组线分别交于心点两侧的视平线上。它的透视深度分别由B、C两点与两测点连线而求得。
图解7:光影与明暗
这是一个置于桌面且受左上角来光照射的立方体。立方体的三个可见面甲、乙、丙分别呈黑、白、灰的变化,丙面自上而下, 自右而左呈由浅至深的变化。乙面自前而后, 自左而右呈现由浅至深的变化。甲面自右至左,自下至上由浅至深的变化。背景的色调与立方体的色调,正好呈对比变化。亮面背景因对比呈暗色调,暗面背景因对比呈亮色调。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靠近形体边缘的调子密集,画时应仔细观察。
美术教案 篇3
目标:
1、能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侧面坐、站立的动态)图像表现。
2、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爱他人的情感。
重点:
观察人物的四肢变化有什么规律。
难点:
表现侧面坐的人物。
准备:
1、生活中幼儿已经有为他人坐好事的经历。
2、活动侧面人教具一个。
过程:
1、交流经验,体验人物的动态变化:
(1) 幼儿回忆、交流自己为他人做过哪些好事。
(2) 请幼儿模拟做事情的`动作,幼儿观察人四肢的动态变化情况。
(3) 教师工具幼儿的动作演示,用活动教具演示坐着与站着的侧面人动作变化的规律。
(4) 教师演示手和腿变化的表达方法。
2、幼儿绘画,教师观察指导:
(1) 幼儿绘画,教师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2) 幼儿间相互交流自己的作品。
美术教案 篇4
教学分析:
1.编写思路。
花边又称带状纹样或二方连续纹样,是一种常见的装饰图案。它的特点是纹样的连续性。它的组织方法是以一个单元纹样反复排列连续而成的。上下方向连续的称为竖式,左右方向连续的称为横式。
花边的应用非常广泛,多用于建筑、器皿、书籍装帧、墙报以及地毯、编织、服装上,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装饰美化形式。
花边的结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散点式、直立式、斜线式、折线式、波浪式、几何式等。这几种形式本身不是孤立的、绝对的,实际应用时往往相互结合。教学时可以用箭头表示几种最简单的排列组合方法,给学生以概括性的直观提示。
学生掌握了对称图形的剪法后,剪花边的难度就不大了。教学时只要抓住这几点:一是正确折叠纸张,二是设计好一个基本纹样,三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组合排列。
教学花边图案主要目的在于应用,能美化班级的黑板报,装饰节日文艺演出时的服装或自己的笔记本等,使学与用紧密结合。
这节课是本单元平面图案的综合练习,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掌握图案的特点与规律,刻苦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描绘出丰富多彩的花边纹样,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
在花边纹样描绘中,学生对连续、重复的描绘往往缺少耐心,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风。
本课教学,根据花边的特点,可以考虑与电脑相结合。如上网查询古今中外的各式花边,让学生了解花边图案的知识;利用电脑的复制功能独立设计花边;建立介绍花边的网站,网站里可以包括花边欣赏、单独纹样提供、学生作品赏析等等。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花边图案的绘制技能,能独立描绘出较美观、大方的花边纹样,从中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难点:解决花边的连接问题及图式变化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花边图案的基本知识和剪花边的方法。
2.追求花边图案的组合变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美的`能力,养成刻苦、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3.用剪好的花边纹样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彩纸和剪刀、收集的花边图样
(教师)多种花边图案纹样和单独纹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欣赏激趣。
(1)检查课前准备,稳定学生情绪。
(2)欣赏漂亮的纸蝴蝶,展示以蝴蝶为单独纹样组成的二方连续纹样,感受形式美、节奏美,激发学生学画花边的兴趣。
2.联系生活,感知文化。
(1)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花边图案?装饰在哪些地方?
(2)在学生回答和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花边图案的基础上,播放,展示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花边,使学生充分感知花边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花边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寻找规律,引导探索。
(1)提问:欣赏了这么多的花边图案,你能说说花边的排列组合有什么规律吗?
引导学生找出每条花边的单独纹样,演示上下(纵向)、左右(横向)的基本排列组合方式。
(2)提问:谁能变动一下连续排列的规律,又变出一条美观的花边?
引导学生把横向的花边变成纵向的花边,纵向的则变成横向的。
(3)提问:这些花边的排列组合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动脑筋、想办法,再组成漂亮的花边?
展示排列组合有错误的花边,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掌握花边图案的构成知识,扩展学生的思维。
从学生的排列组合中,教师及时作归纳,引出花边构成的基本规律。师生共同配合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又容易理解和接受。
4.尝试实践,锻炼技能。
(1)提问:经过讨论,我们懂得了花边的排列组合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就可以剪出各种各样美丽的花边了。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剪一条花边我们要分几步才能完成?
(2)引导学生尝试,从尝试中归纳出:折、画(单独纹样)、剪等基本步骤。从连接失败的作品中找出失败的原因:要注意花边左右或上下的连接点不能剪断。
5.作业辅导,完善实践。
(1)作业要求:用彩纸剪漂亮的花边;分小组完成用花边对一个组员的装饰打扮。
(2)辅导要点:折得是否平整,单独纹样的设计是否饱满、有无创新,连接点是否会剪断。
6.展示评优,课后延伸。
(1)每组被装扮好的学生上台展示,进行一次评比,看哪组获得优胜。
(2)小结:我们可以用花边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3)延伸:除了用剪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绘制花边?
(提示:可以手绘,还可用印模印,用复写纸画……)
美术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二)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二)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课件:“格尔尼卡”、“9、11事件”。
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以欣赏为主。
导入:
屏幕上出现“格尔尼卡“的作品。
学习新内容:
1、 感受作品的整体氛围(获得初步的整体印象)。
2、 了解作者的艺术思想、艺术品味和艺术风格。
立体主义——这种创造视觉形象的革命性手法是法国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在20世纪的头十年所创立的。虽然,立体主义呈现出抽象的几何状态,但事实上它却是在描绘真实的形体。这些画布上的平面物体,同时呈现了各个视角下物体的各个平面,是一种通过二维空间诠释物体的新颖方式。这种创新重新确立了形体与空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西方艺术的进程。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可见,立体主义并不拘泥于客观的视觉感受,而更关注对形象的主观创造。
象征——是用一种形象和事物代表另一种事物和意义的方法。通常是用一种具体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义。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 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如: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
1、 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 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课后准备:
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创作练习
一、 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二、 练习活动: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学生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如:格尔尼卡、毕加索
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如:沉重、灰暗、凌乱、
恐惧等。
简单回答
如:背景、内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教师活动
引出问题
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
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归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提高技法上的指导。
美术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我们幼儿园大花园里的金黄色的迎春花是其中耀眼的,它是春天开的最早的花,以娇艳的身姿传递着春天的信息,孩子们最喜欢观赏迎春花了。有少数幼儿还会悄悄地摘上几枝带到教室,孩子们摘花的行为虽然不文明,但这也给了我一些启示,孩子们对迎春花的喜爱可以让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达。为此我设计了此次美术活动,绘画美丽的迎春花。
活动目标:
知识:学习使用油画棒,棉签画出迎春花,尝试用彩泥泥塑语言来设计,画出迎春花的特征。
技能:运用绘画 、粘泥、点,压等手法表现迎春花的特征。
情感:培养幼儿对美的欣赏能力,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
观察迎春花的特征。
教学难点:
大胆作画,注意画面的合理布局,整洁美观。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带幼儿到达花园观察迎春花的主要特征。物质准备,教具:迎春花的图片 实物 学具:棉签 颜料 油画棒 彩泥 牙签 镊子 木工板 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观察迎春花的兴趣,让幼儿自由自在地观察讲述迎春花,并有强烈的绘画制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种很美的花,小朋友想看吗?这是什么花?(出示迎春花实物)这是春天开的最早的花,向我们报告春天来了,所以它叫迎春花,也叫报春花。
2、引导幼儿从花的形状、颜色,花瓣的层数香味来观察认识迎春花。
师:迎春花是什么样的.呢?什么颜色的?它有几片花瓣?花瓣是什么样的?像什么?(引导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迎春花)
3)、师小结;迎春花的纸条长长的,上面开满了一朵朵的花,它是先开花,后长叶子。迎春花的花是黄色的,有的有四片花瓣,有的有五片花瓣,看起来像一个个小喇叭,闻起来香香的。
师:迎春花这么美,我们把它画下来,让我们的教室永远开满迎春花好吗?
二、新授
1、幼儿讨论自己使用的方法(蘸颜料用棉签画,用油画棒画,用彩泥作画。)
2、观察探究
教师边说儿歌边示范绘画,迎春花迎春花,褐色的枝条把腰弯(画枝条)迎春花迎春花开黄花,朵朵张开小嘴巴,(画花朵)它是我们幼儿园的小号手,迎着春天吹喇叭,滴滴答,滴滴答,它把春天迎来了。教师示范绘画制作过程,让幼儿掌握绘画技巧。
1)、棉签画:先用一根蘸上褐色的颜料,画上弯弯的树枝,弯向地面。接着用另一根棉签蘸上黄色的颜料画上,每根树枝上有许多花朵,注意花朵的大小基本一致。
2)、油画棒画,在画纸上先画树枝,再画花朵,注意花朵要均匀。
3)、彩泥画,先用勾线笔画枝条,画花朵的轮廓,再上彩泥。注意交界处,彩泥用泥均匀,不要过厚。
三、幼儿绘画 、教师巡视指导
1、幼儿开始绘画,教师对能力强和能力若得幼儿基于不同的指导。
2、画的时候要保持桌面画面地面和衣服的整洁,画面的布局要合理,画好迎春花后还可以添画些什么?
四、作品展示
1、把幼儿作品贴在展示板上、
2 、观赏交流,介绍有特色的作品。
你觉得哪幅作品美,美在哪里?
教师进行小结点评。
五、延伸
小朋友回家之后可以和家长手工制作迎春花装饰自己的房间。
活动反思:
1、幼儿作品童趣味较足,让人觉得很亲近,色彩搭配也很合适。
2、幼儿能大胆作画,画出迎春花的姿态美,颜色美。
3、幼儿添画蝴蝶蜜蜂,静中有动,给人以想象空间。孩子们创作后,对春天的花更乐于观察,也知道爱护花草树木了。
4、少数幼儿添画内容太多,画面布局不合理,有喧宾夺主感觉,需指导。
【美术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美术教案09-26
美术教案【精选】11-05
(精选)美术教案11-15
美术教案[经典]12-07
美术教案(经典)07-21
美术教案07-20
[经典]美术教案12-04
美术教案【经典】08-08
[精选]美术教案08-12
【经典】美术教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