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B、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抗战的精神和勇气.
2.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第二段,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准确把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师”与“道”的实际内涵.
3.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从“传道”的高度去认识韩愈反对流俗见解的巨大勇气和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点拔法(对学生通过自读,自解、自悟等方式解读课文时留下的问题进行启发和点拔)
2.激疑,讨论法(教师对文章内容进行激疑,开启学生思维,然后学生充分讨论后明确。(如对文章思路的疏理,及“师”“道”问题的理解)
3.探究阅读法(如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探究)
4.多媒体投影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疏通文中字词句,整体把握文章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幻灯片放映)
由魏骨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擘擘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让学生看过投影后进行翻译,然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幻灯片放映)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盂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现在广东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
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名字的传说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
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
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乐,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她,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
人求言实,火求心虚,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三、文体简介
我们来看一下题目,师说是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呢?(提问学生)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
四、朗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读准字音并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如: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
点拨:停顿是指人们在说话或朗读时,常常在句子前后或中间所作的或长或短的间歇。停顿往往与句子结构一致(一般应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稍作停顿),与词语结构一致,与表意的需要一致。
五、翻译全文
(一)翻译:请一位同学将第一段翻译一遍。
着重讲解的字词:
之—助词,的;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之—代词,指道理;固—本来;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庸知—哪里,管、过问;无—不论,不分语法: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让学生齐声朗读,加深印象。
(二)、其他几段与第一段讲解类同
第二段着重讲解的字词:
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道,道理;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超出;焉—之于(向他);下—低于;耻—以……为耻;圣—圣明的人,圣明;愚—愚昧的人,愚昧。惑—糊涂;句读—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要停顿的地方叫读;小学—小的学习方面;族—类;不齿—不屑一顾;欤—语气词;
语法: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常—固定;攻—学习研究;已—罢了;通—普通
语法: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宾后置句
而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总结全文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六、知识归纳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传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学者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如:句读之不知。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如:小学而大遗,吾示见其明也。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今义:许多人。
所以古义: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不必古义: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3、一词多义
道: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学问)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贤:
①其贤不及孔子(才能)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高明)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
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知: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识别,动词)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知道,了解)
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如“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相当于“的”。如“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
4、词类活用
吾师道也(名词“师”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得”中的“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不耻相师(名词“师”用作动词,表自动,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孔子师郯子(名词“师”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惑”活用作名词,疑难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后面的“圣”“愚”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2.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3.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后置句:
①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4.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分析第一段
1.提问;本段可分为几层?概括每层大意。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前两句为一层,总说教师的职责;三、四两句承“解惑”,谈从师的.必要性;最后三句承“传道”,谈择师的标准,即以“道”为师。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提问: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运用了下定义、作结论的方法来说理。文章一开头就断言“古之学者必有师”,
并下定义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从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这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背诵第一段
第2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提问:本段内容可分几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思考后,明确:本段查分三层,即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流俗。作者先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学习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板书〗结果
┌圣人众人对比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不从师的坏风气│父子对比小学而大遗(错误认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世大夫对比其智反不能及(错误行为)
(对比论证反证)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议论或抒情的句子,想一想,作者借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点拨:如下列两句:①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①句重点
在感叹从前,表遗憾之意。②句重点在悲叹现在,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感,比①句递进了一层,给人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之感。
再如下列三句:①其皆出于此乎?②“惑矣”和“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本段的三组对比,每组对比都把着眼点放在后面的对象上,针对这些现象,作者都给予不同的评价。
①句是对“圣益圣,愚益愚”做出的评价、推测,质疑的语气中含着十足的肯定成分。②句是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小学而大遗”现象的评价。“矣”“也”表示肯定语气,明确责备认识的错误和做法的不明智。③句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对“士大夫之族”的错误行为作了猛烈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之族”的强烈不满。
(3)背诵
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说
韩愈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抓住主线“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设良好的对话氛围,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的伟大。
3、学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品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把相关的句子、图片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字词
2、在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孩子生还无望。父亲无比悲痛,读句子: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二、父亲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当时父亲心里是想些什么?
三、过去对儿子承诺,让父亲重燃希望,他决心找到儿子。请你默读 1-12自然段,细细品味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句子,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四、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五、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在废墟前,
别的父母匆匆赶来,哭喊后又绝望离开,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干什么?(课件)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好心人拉住他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消防队长要他离开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警察要他马上回家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他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当人们认为他失常,不再阻挡他时,这位父亲放弃了吗?——没有!没有!他一定要————挖开废墟 寻找儿子 救出儿子。
为了信守承诺,无论谁来劝阻,父亲也决不放弃,(板书:信守承诺 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此刻,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面对好心人,他怎么说,面对消防队长,他怎么说?面对警察,他怎么说?
谁也没父亲,谁也不理解父亲,父亲是多么的`孤独无助!可是,为了信守承诺,无论怎样孤独无助,父亲也决不放弃,这是多么的——了不起。
六、下面,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这些片段,好好地体会一下。
七、父亲孤身一人,要徒手挖开废墟寻找儿子,难吗?从哪看出来?
从这些描写,你想象出父亲在挖掘中会有哪些困难吗?
八、是啊,要找到埋在废墟下的儿子,谈何容易啊,除了要挖,(课件变颜色)父亲还要怎么样?你想到哪些动词?这么多的动作,作者为什么单单写一个“挖”字,从这可以看出什么?
九、就这样,父亲在不断的余震和爆炸中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一刻不停,分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想象:父亲听到埋在废墟下的儿子对你说:——父亲边挖边对儿子说:——
就这样,8小时过去了,12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36小时过去了,在余震和爆炸中父亲挖呀、抬呀、搬呀、抗呀、撬呀。分析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但父亲始终没有停下来,他还是挖呀挖呀,把我们的感受送进文字里,一起朗读这段话。
十、是什么让父亲挖个不停,忘记危险、忘记饥饿、忘记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是爱!是父爱!(板书:爱)因为爱,父亲用行动对儿子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所以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十一、如果没有父亲的坚持,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怎样?让我们一起回放这动人的一幕吧。把书端起来,一起朗读余下的段落。(课件)我读旁白和父亲的话,你们读儿子的话,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
十二、为什么说儿子也是了不起的?(说话)
是啊,儿子信赖父亲,虽然被埋在废墟下,但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板书:信赖父亲、坚强勇敢、关心他人)最后化险为夷,所以说他是——了不起的儿子。如果没有这个约定,(课件无论——)被埋在漆黑的废墟下两天一夜只有七岁的阿曼达可能——?可见,这承诺是父亲决不放弃的动力,也是儿子绝境求生的勇气,所以他对父亲说——(课件出两段孩子的话)这类似的话反复出现,不但前后呼应,还说明了父爱能创造奇迹。
十三、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现在动笔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点评。
十四、这节课我们走近了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其实,父爱不仅展现在大灾大难中,更多时候伟大的父爱是潜藏在平凡的每一天里。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父爱无处不在。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决不放弃
(爱) 救出儿子
了不起
儿子 坚强勇敢
关心他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体会杨树虽然默默无闻,但却为人类奉献出欢乐与关爱。
2.通过学习课文,发散学生思维。
3.认识课文中的七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想象大叶杨会唱些什么?你会对大叶杨说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春天到了,许多树木都生长发芽,请你看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树吗?(显示课件)
在我们北京街头,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这样的杨树,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大叶杨。大叶杨不仅能为我们带来凉爽,还会唱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杨树之歌。
板书:杨树之歌
二、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这节课,就让大叶杨的歌声伴随我们一道快乐地学习。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小诗,请你边读边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字。
指名小组朗读课文,思考:大叶杨是怎么歌唱的?
显示:刮风时唱得欢快,
下雨时唱得响亮。
没有风雨来帮忙,
我们的歌儿也悄悄地唱——
你觉得大叶杨唱歌时是什么心情?你能把大叶杨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就读这段话。
三、学习课文
1、大叶杨这些优美的歌,都唱给谁听呢?你从哪小节知道的?读读。
板书: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
(出示课件,图)
看,在杨树下,小宝宝高兴地和蝴蝶捉迷藏,老奶奶在树下聊着家常,老爷爷悠闲地下着象棋,大叶杨会对他们唱些什么呢?请你再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想一想。
课件:大叶杨对小宝宝唱:“。”
大叶杨对老奶奶唱:“。”
大叶杨对老爷爷唱:“。”
大叶杨对()唱:“。”
你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感受到了大叶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能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段话吗?
2、大叶杨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的歌,他们还边唱边拉起手(课件显示课文内容),学生齐读。
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大叶杨,让我们起立,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段话。
3、(课件)配乐:看,这就是普通的大叶杨,它们伸展着绿色的枝叶,挺立在居民区、道路两旁,在微风中,它们轻轻地歌唱,歌唱着生活的美好与欢乐。大叶杨,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存,即使是荒野、沙漠,依然看得见它们挺拔的身姿。它们不仅为人们送去绿荫,而且它们以自己挺拔的身躯抵挡沙尘暴对人类的袭击。大叶杨,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环境的'保护神。它们默默无闻地为人们做了许多有用的事情。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大叶杨说些什么?
4、样子,同学们对大叶杨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一遍,读出你们对大叶杨的感情来。
5、你们的读书声,大叶杨可高兴了。他也想参与你们的学习,你们愿意吗?
请同学们把书上识字表里的字读读。看,大叶杨的叶子上写着什么?(学生读,老师贴)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生字,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交流。
现在,我们一起读读,如果哪个字你觉得记起来有困难请你举手,我们一起来解决。
教师指读。
6、字学会了,现在我们来个读词比赛好吗?
(课件)看,这有四列火车,分别是“春、夏、秋、冬”号,请同学们小声读读。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任选一组词读,读的正确的,就能获得读词小能手的奖章。
7、比赛完了,大叶杨还送给我们一首歌呢!看,是什么?(学生读)
指读、齐读。
这几个字你觉得哪个字难些,举手。教师指导写。
剩下的几个字,你最想写哪个就写哪个。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通过伽利略的事迹,总结知识创新的经验。
3、读准字音,理解新词,领会语意深刻的句子。
4、进行朗读、写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技能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比萨斜塔吗?(出示)
比萨斜塔在意大利西部古城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3层时,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偏离塔体垂直中心线2米左右。由于该塔“斜而不塌”,名声大噪。但它的更因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自由落体试验成功,比萨斜塔更加有名了。
二、介绍一下伽利略:
先找学生们谈一下对伽利略的了解。
(1610年初,他用放大率为3 倍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太阳黑子、金星的盈亏现象。1610年他还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出示下列内容)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它通过实验,建立了自由落体定律。还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的等时性、抛体运动规律,并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他因此被认为是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
听了伽利略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这么伟大的人物我们应该产他什么样的精神?这节课我们来看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伽利略善于发现、善于实验的创新精神。
2、进行朗读、写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技能的训练。
四、学生们读课文、思考:(出示)
1、全文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路展开的。
2、文章写了伽利略的那两个发现:________和__________
读完课文: 1、先解决生字词。
2、回答以上两个问题。
(1、全文按照摆动挂灯的启示、孩子和学生时代、比萨斜塔上的实验 的思路展开的。
2、文章写了伽利略的那两个发现:自然节奏原则和自由落体定律。要求学生能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事例。)
五、分析课文。(对学生进行快速从书中收集信息的能力训练)
1、读第4自然段:
为什么伽利略能从一个不起眼的现象中发现摆动的自然节奏原则呢?他的哪些行为对你有所启发?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善于发现、善于实验的创新精神)
2、伽利略除了从大自然中发现问题外,课文中还讲了他从哪里发现了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
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课文中找可以获得的信息)
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用文中的一词来说?(权威)
3、伽利略向权威挑战,就好像一棒子打在了马蜂窝上,后果如何呢?
请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并招手一下这些压力来自哪些方面。(家庭、社会、同行、学生)
反对势力很大,也很剧烈,重点看一下17自然段(找同学有感情的读)
观看的队伍盛大突出了什么?(表现这次实验影响很大,反科学的势力非常强大)
4、伽利略质疑权威的行动受到了人们群起而攻之,试想一下假如有一次伽利略和一群教授同在一间办公室中,教授会如何围攻伽利略?他又会如何反驳呢?请快速写一个的反映当时情景的精彩片段。(注意对话的同时要注意神态动作方面的刻画)
品评好的地方,带动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5、面对压力,伽利略最后却用实验证明了自己成功了!同学们再品读一下18自然段,体会一下伽利略成功的和想看他笑话的人愿望的破灭。
同学们齐读课文。
六、伽利略靠着勇气和信念成功了!面对人们的惊讶、赞叹,面对着蜂拥而至的人群,伽利略会说些什么,最想说的是什么?如果你是伽利略,你会说些什么来打动所有在场的人?
学生自由说,扣课文中表现的人物性格来说。
七、小结:
同学们,如果说科学是一架天平的话,真理往往被埋得很深,但它象沙里的金子一样,总有一天会被人们发现,而权威往往高高在上,像一支断了线的气球一样,经不起高空的考验。伽利略凭借自己对科学的热爱、执著和重视实验的精神,战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伟大处于平凡,理论来自实践,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能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成为新世纪的伽利略。
八、课外拓展:
古今中外,像伽利略这样受生活中的自然两面是有所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大有人在,你能向大家介绍几个事例吗?
板书:
权威
真理
科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读背词《西江月》
教学步骤
一、介绍辛弃疾。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历来同苏轼并称。
二、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
2.独立思考词的意思。
三、师生讨论,理解词句的意思。
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道:即黄沙岭,地名。在江西上饶西南。
“七八个星”二句:这两句是倒装句,意思是,天外有七八个星,山前落了两三点雨。
社:社祠,就是土地庙。“见”通“现”。
四、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在静穆的夜色里,作者一边赶路,一边悠闲地欣赏着美妙的自然景色。徐徐清风中,传来了蝉的鸣声,还传来了稻花的香味和青蛙的`叫声。
一会儿,天空阴云聚合,近处的星星已被云彩遮没。只有远处的天边还剩几颗稀疏的星星,暴雨即将来临。作者紧走几步,经过小溪的桥头,便出现了他熟悉的茅屋小店。
五、体会词中表达的感情。
全词描写的是黄沙岭的夜景,通过美丽的自然风光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六、比赛背诵。
七、抄写这首词。
语文教案 篇6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课文四篇,其中《走,我们去植树》是一首诗歌,易于让学生熟读成诵,此诗歌内容旨在学生中间提起一股植树造林的风气,让他们初步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好处;《燕子》一文使学生借助燕子的归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如何克服困难在沙漠中植树种草的',从而在学生心中形成绿化、美化环境和环保意识;《古诗两首》属于自读课文,让学生领略祖国古文化的美。
作文写一篇《我的建议》,主要是关于春游方面的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作业
要求写出文通字顺的作文来。练习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强化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应用。
单元教学要求: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指写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指写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朗读、观察和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指写的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指写词语造句;
3、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单元课时划分:
走,我们去植树
2教时
燕子
2教时
沙漠中的绿洲
2教时
古诗两首
1教时
习作2
2教时
练习2
3教时
语文教案 篇7
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教案设计
1.自读词语,自己发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组字的规律,再运用这一规律认识五个生字。
2.词语加减,交流发现。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减一笔”、“加一笔”、“加两笔”组成新字。
3.全班交流,归纳发现。全班交流后归纳:这些词语先让学生说说发现探索的过程,自编识字儿歌,认识五个生字。
4.编儿歌,识生字。
自编识字儿歌,认识五个生字。教师要多鼓励,增强其成就感。如:
①“广”字头上去一点,厂厂厂;
②“日”字中间下一竖,甲甲甲;
③“日”字头上加一“ノ”,白白白
④“日”字中间穿一竖,申申申;
5.展示智慧新发现,拓展练习。
字形小魔术:给“口”字加两笔,能变成……
6.读一读书中的字,然后组成词语。
7.拓展练习、下面每一组都有特点和规律,说说你的新发现。
跑 蹲 趴 蹈 ──────
蝶 蜂 蚊 蚁 ──────
树 桐 梢 柳 ──────
阴 阵 院 陈 ──────
部 邮 邓 都 ──────
[设计意图]
这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三组字的规律。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识字方法。
2.积累词句,阅读故事,提高朗读、理解能力。
3.进行口语交际活动,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课件出示。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每个字的左边都与字义有关,右边都与字音有关。这样的字是形声字。)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巩固识字,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展示台”。
1.“识字交流站”。
(l)交换识字卡片,把自己认识的字直接读给同学听。
(2)小组推荐识字多的同学交流识字方法。
(3)在老师的指导下,举办“会说话的墙”,把学生认识的汉字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2.“故事会”。
(l)学生自立讲故事。
(2)评一评,谁的故事讲的好,评选出“故事大王”。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小黑板或课件出示词语。
2.自由读一读,要我们积累的是什么词语。
(以一到十的数字开头的成语。)
3.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4.比赛记,看谁记得最快。
5.说说你知道的成语的意思。
二、“我会填”。
(l)学生自由填,交流。(分别填上:。!?)
(2)交流为什么这样填?
三、“我会写”。
(l)观察,认真看图,看图上画了些什么?
(老师带着同学们去猴山上看猴子。)
(2)小组合作交流。
猴子们在干什么?
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心情怎么样?
(3)小组内互说。
(4)把想到的话写下来。
四、“我会读”。
(l)自由读,把短文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合作读课文。互相帮助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课时
应该听谁的(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与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感受交际的乐趣。
2.学习使用普通话,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3.在交际互动中,使学生能初步说清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并了解别人讲话内容;态度大方、有礼貌。
4.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交流,说清观点,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在交流中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
1.自制动画片《骑驴》。
2.自制教学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读故事,了解短文内容及几个基本观点。
3.引导学生汇报故事中的四种说法,同时板书。
(1)中年人认为两个人不能都骑驴。
(2)老人认为应该尊敬老人,让爷爷骑。
(3)孩子认为应该让孙子骑。
(4)种菜的人认为有驴不骑,太笨了。
二、搭建平台,充分交流。
1.同桌交流。
同桌相互交流:老爷爷应该听谁的?教师提出:说清自己的想法,并能认真听对方讲话。
2.小组交流,按不同观点分组。
(1)调查分组。
A.同意爷爷骑驴的为一组。
B.同意孙子骑驴的为一组。
C.同意不能都骑的为一组。
D.同意不骑太笨的为一组。
(2)组内交流。
3.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以各自喜欢的方式汇报,互相补充,团结合作,讲清组内想法;注重师生评价,培养学生交际的情意态度和良好的交际习惯,提高交际能力。
4.不同观点互动交流。
在相同观点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说理,说服他人。再次创设情境,使学生交际更深入。
三、扮演角色,感悟道理。
师生扮演角色,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做事要有主见。
四、联系实际,拓展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拓展交际空间。使学生逐步感知到交际是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学生在生活中能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评:联系实际的拓展交流,丰富了交际的内容,把故事《骑驴》所蕴含的哲理内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水到渠成。)
五、总结。
从讨论和交流中,你明白了什么?
单元后记: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栩栩如生的人物,生动曲折的情节,像和煦的春风,吹进孩子们的心扉。故事中美好的人和事与孩子们纯洁的心灵贴近,使他们借此来明辨是非美丑,懂得什么事该做,应该怎样做。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专题,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教学时,我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注重了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通过本组的教学,我认为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识字。
2.学生积累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认识一些珍稀动物,从而激发起学生喜爱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4.指导学生书写,掌握汉字书写规律。
5.阅读民间故事,通过看图、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有关邮票的知识,以及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6.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教学时数
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一起去语文乐园游玩了,你们高兴吗?那好,让我们快出发吧。我们先来一起学习有趣的汉字。
2.学习讨论:
(1)请学生先读一读,想想: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他们有哪些特点?
(2)想好后先和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
(3)讨论后同学们发现两个字可以组成一个新字。
(4)请你也来试一试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成为“好朋友”。(及时鼓励、表扬组成其他字的同学。)
3.扩展训练:
(1)试着想想还有哪些字也像他们一样能组成新字。
(2)小组学习:自己找字。
例:“日”和“月”组成“明”
“木”和“木”组成“林”……
(3)小组汇报。
(二)词语超市。
1.先来看看词语超市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2.出示电脑:
长城 骏马 故事
草原 家乡 天空
粽子 枣儿 苇叶
3.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
4.再出示电脑:
雄伟的长城 奔腾的骏马 动人的故事
美丽的草原 可爱的家乡 蓝蓝的天空
小巧的粽子 红红的枣儿 翠绿的苇叶
5.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些加上修饰性的词语,说说有什么感受。(感受到词语描写得更生动。)
6.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7.练一练。
(1)( )的贝壳。
(2)请学生从上面的词语中任意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8.丰富词语积累:请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语积累到“我的词语库”中。
9.鼓励学生在平时注意学习运用这些词语。
(三)认一认。
1.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大熊猫是珍稀动物,是我们的国宝。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几种我国的珍稀动物。
2.教师出示图片:谁认识这些珍稀动物?给大家介绍一下。
它们是:丹顶鹤金丝猴长臂猿藏羚羊梅花鹿亚洲象
3.你了解它们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学习《我是国宝》一课中介绍大熊猫的方法,从它的故乡、样子、生活习性等不同方面来介绍。
4.小组讨论。
5.请学生来汇报,教师可以补充一些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演示电脑,认读写字板上的字。(集体读、个人读。)
2.请学生观察字形,想想这些字都是什么结构的字。怎样写就能把字写漂亮呢?
(1)运用或板书,展示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看后总结书写的规则。
(讨论结果: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写时应注意左边窄,右边宽。“木”“禾”“又”在字的左边,捺要写成点。)
3.请学生照样子,在书上田字格中先看看范字的书写位置,然后再独立写好每一个字。尤其是“和”和“种”这两个字,不像其他的字左窄右宽那么明显,写时就更要注意。(注意把字写工整、规范。)
(二)阅读欣赏:
1.出示图片,以图激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是一套邮票)
那这套邮票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篇童话故事,找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练习有感情朗读这篇童话故事。
(1)请学生说说这篇童话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2)采用多种方式练习有感情朗读。
①老师和同学一起读。
②请同学们分小组读。
3.引导学生了解这是邮票上的故事。
4.通过看图以及读图下的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一些邮票的知识。
第三课时
(一)语文生活。
1.听故事讲故事。
(1)教师配乐讲故事,请学生注意听,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试着与同组的小伙伴讲一讲。
(3)教师提示:
①天马怎么会跑到石壁上去的呢?
②九匹马怎么会跑到人间来的呢?
③玉皇大帝派谁去找马?他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
(4)学生在班上讲,评选故事大王。
2.我们班的邮票展。
(1)了解学生既有的情况。
(2)在班内办一期“邮票展”,向全班同学介绍你的邮票。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秋天教案04-21
[精选]语文教案11-24
语文教案(精选)10-14
语文教案(精选)10-15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教案(经典)11-07
语文教案(精选)09-02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教案08-09
(经典)语文教案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