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桥教案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桥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桥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学会本课1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你家乡中造型美观的建筑物。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教师进行简介。
3、过渡: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师生共同检查认字、识字情况,出示本课生字,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三、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四、课堂练习
郊( )坦( )攻( )设( )检( )记( )
效( )担( )功( )没( )俭( )纪( )
五、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 郊区 反抗 平坦 纪念馆 完好无损 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思考:找出评价卢沟桥的词句来。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是否读出卢沟桥的特点来。
(3)解释词语:独一无二、奇观 你知道这是谁的评价吗§、全班一起来朗读本段,读出卢沟桥的闻名世界的豪迈来。
4、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其余思考:卢沟桥有什么历史象征意义?
(2)为什么称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里程碑呢?
(3)解释词语:缅怀、悼念
5、总结全文。
(1)学到这儿,谁能说一说卢沟桥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有哪两点?
(2)学习了这篇课文,第二的写法你有什么感受?(总分)
今后在写作上的写法运用。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桥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桥墩、桥梁、塔柱、拉锁等桥的组成部分及作用,在 决定桥面强度的因素,了解桥的发展史。
2、能提出想知道的关于桥的'问题,积极参与桥的话题讨论。
活动准备:
收集桥的图片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调动幼儿关于桥的已有经验。
教师:你们有没有见过桥?在什么地方见过什么样的桥?
2、教师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的发展史的话题。
教师:这是人们最早造出来的桥,叫什么桥?是什么形状的?
教师:为什么人们要在这里建一座独木桥呢?
教师出示石板桥图片。
讨论:独木桥和石板桥哪个更坚固?为什么?
教师出示石拱桥图片,请幼儿比较石板桥和石拱桥。
教师出示铁索桥、斜拉桥、悬索桥的图片:这些是人们后来造的,看看桥面是靠什么架起来的?为什么不造成拱桥的样子呢?
3、引导幼儿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将幼儿提出的问题逐一在黑板上用图示记录,并和幼儿一起商量获得答案的途径。
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艘”的笔顺;“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设计方案二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对联,就是写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的独特表达形式。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对联的故事。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桥教案 篇4
一、活动目的:
1、以故事角色的身份进行想象,思考,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懂得同伴间有困难时要热心相助的道理。
二、活动准备:
1、挂图2幅,录有雨声和轻快音乐的磁带,录音机。
2、鸡妈妈的头饰(1个),小鸡头饰(同幼儿数)硬纸板做的乌龟数个并用鱼线串成一长条(做小桥)。
3、活动室内布置故事场景:小鸡的家,对岸的.小树林。河面。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以《小鸡的家》谈话为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扮演鸡妈妈,幼儿扮演小鸡,在鸡屋里(播放雷雨声),鸡妈妈启发小鸡们想想,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外面会发生什么事?
2、雨停了,鸡妈妈推开门一看,房子被水包围了,启发小鸡们想想过河的好办法。(幼儿积极展开想法)
3、师:有一个故事也讲到小鸡的家也象我们家一样的被雨水全部包围住了,你们想不想知道那些小鸡是用什么方法过河的吗?
(二)教师边出示挂图边有表情的讲述故事一遍,讲述后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故事中有谁?
3、奇怪的桥是谁搭出来的?
4、你喜欢故事中的乌龟妈妈和小乌龟吗?为什么喜欢?小朋友在平时有帮助过别人吗?
(三)创设情景,乌龟帮小鸡过河。
1、小乌龟出场,搭成小桥。
2、“鸡妈妈”带着“小鸡”们过桥。
3、游戏:“小鸡”们在小树林中玩耍,吃虫子。
(四)、“鸡妈妈”启发
“小鸡”们想想如何用小树林里的东西自己搭桥过河。
(五)、活动结束:
小鸡的一家在快乐的音乐声中为自己庆贺。
桥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的图片资料,或依据课文内容绘制几幅图画。(体现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五、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悟。
1、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二)研读与赏析。
1、(过渡)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2、重点研读第④小节。(出示学生绘制的四幅图画)
四人小组讨论: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a、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b、点评语言、欣赏的角度。
c、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角度来判断。美句赏析。
(过渡)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b、先四人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发言。
重点赏析以下语句: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过渡)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
《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三)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六、点评。
《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极富表现力,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因势利导,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画笔或。课件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学生赏析影片《英雄》中的画面,贴近生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意思;能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谁还记得《南京长江大桥》这篇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座大桥的?指名说说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
(南京长江大桥有9个大桥墩,22孔引桥,大桥分两层。底层是铁路,铺双轨。上层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
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1968年建成通车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的石桥,名叫赵州桥。
板书:赵州桥
2.指导预习。
(1)读课题。注童读准zhàozhōu这两个翘舌音。
(2)轻声读课文。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3)用部首查字法查“创、固、慧、遣”等字。
3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意思。(2)指名回答结果。(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4.指导学习第l自然段。
(1)阅读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教师在图上指出赵州桥的位置。
(3)课文是围绕哪个重点词语来叙述的?(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4)说说“世界闻名”的章思。跟这个重点词语有关的词语还有哪些?(“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
小结:以上这些词语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
5.练习作业。
(1)抄写生字。重点指导“减、慧”书写的间架结构。注意“减”字的偏旁是两点,“慧”字上面部分中间不要加竖。
(2)完成作业本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知道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3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中的重点词句是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
(2)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5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桥面又长又宽);第1句写了什么?(全都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第3句写什么?(写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第4句写什么?{这一句揭示了“这种设计”的作用};第5句写什么?(点明了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是一个创举”)
教师小结:因为“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是世界建桥史上从未有过的,所以说它“是一个创举”。
4.完成作业本第5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并成-句话。
3.知道赶州桥世界闻名,它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而自豪。
(二)教学过程
1.听写生字词语,写好后同桌同学互批.有错误的进行订正。
2.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划出这段的重点词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3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这一句起了什么作用?(这一句是承上启下,引出了赵州桥建筑的又一特点:美观)第2、3句写了什么?(第2、第3句是以“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来具体说明它的“美观”)第2句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列举了一些龙的图案,具体说明桥的“美观”。
启发学生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的意思来写的.怎样写出桥的美观。根据重点词句让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童思。
3.读第4自然段。
板书:宝贵的历史遗产
讨论:联系上面3个自然段,说说什么地方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才干,哪里告诉我们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设计独特,坚固、美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建桥年代久远,至今已有1300多年。这是前人留下的,所以是宝贵的历史遗产。)
4.重点指导“不但......而且......”关联词语的运用。
5.教师总结:赵州桥不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且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6,完成《作业本》3、4、6题。
《卢沟桥》教学设计
【内容简析】
卢沟桥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桥梁,历史久远,设计科学,造型美观。同时,它是著名的“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本文作者通过朴实的语言,具体形象地介绍了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充满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不仅是在介绍卢沟桥,赞美卢沟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赞美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结合,把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感悟、品味结合起来,把发展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围绕课题,初步感知。
1、揭示课题,板书:26卢沟桥
2、展示、交流:你知道的有关卢沟桥的知识有多少?
3、猜猜课文会从哪几方面写卢沟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做到: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建立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把带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顺;
(3)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2、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交流记住字形的好办法;
(2)指名读课文,留意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3)交流: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找出相应的自然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卢沟桥历史的悠久。
四、读词写字。
1、读生字(词)卡片。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好“宽”“检”“皇”“馆”等字。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书写练习。
2、填写“词语花篮,积累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卢沟桥郊区反抗平坦纪念馆完好无损姿态各异。
2、指名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卢沟桥的?
二、合作学习,读懂课文。
1、自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每年7月7日,人们为什么都要在卢沟桥开展纪念活动?
2、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最佳答案。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细读思考:
(1)课文是怎样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画出课文中的具体数字,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说说你是怎样读懂卢沟桥“桥柱上的狮子是‘美的奇观’”这句话的?你从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3)这一段(第二自然段)段首的`一句“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与后面讲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2、交流、品读。
(1)写卢沟桥设计科学,主要运用了数字表达的方法和举例说明的方法,体现了卢沟桥气魄的雄伟,设计的合理科学;
(2)课文中“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写出了狮子形态之多之美,排比句后的“……”号,又说明了狮子的姿态远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真是“千姿百态,栩栩如生”,不愧是“美的奇观”。
(3)“卢沟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概括了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具体说明,它们是总分关系。
四、感情朗读,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根据课后“指南针”中的提示,收集有关“七七事变”的资料。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7-10
桥教案范文01-15
桥的小学教案01-08
语文桥的教案01-13
桥教案模板11-02
《桥》教学教案优秀10-30
我设计的桥教案07-14
美丽的桥幼儿教案05-18
《桥之思》教案02-25
中班家乡的桥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