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观察中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同学想学、乐学、会学。
4、对同学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并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口答:
5+8=
9+4=
7+9=
6+7=
6+6=
4+7=
8+5=
8+8=
6+44=
36-5=
45+30=
75-40=
48-3=
57+3=
69-6=
34+5=
2、竖式计算:
23+35=
42+34=
41+56=
34+15=
先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过渡:有两个小朋友,课余时间喜欢集邮,请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加法问题,用算式解答
2、研讨算法
同学回答师板书:34+16=
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两位数,怎么计算?让同学考虑指名回答。
画小棒,竖式计算。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和课件出示小棒图和竖式
3 4
+1 6
3、小结算法:
相机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4、试一试:
5、想想做做1
三、巩固练习:
1、五一节有没有出去玩?(课件出示照片)这里是哪里?(九滨广场)
我们宜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几张是杨老师去游玩时拍下来的照片。以后假期里到森林公园、宜园去领略一下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顺便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你们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拍照了,这上面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么解决?
2、好的环境需要我们来呵护,请看,一位游客正在扔垃圾呢!
那两个小朋友正在浇花呢!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那些小朋友在干吗呢?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会提加法问题吗?怎么解决?
(捡废电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整理数据,怎样填写统计表、统计图.用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整理有什么好处?(可以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来整理数据.好处是清淅,直观)
五、布置作业.
活动性作业:调查一下四年级各班的人数,填入下面统计表.
(1)哪个班人数最多?
(2)二班和三班比,哪个班人数多?多多少?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明确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假分数和整数互化、假分数和带分数互化的过程,掌握它们互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
会进行假分数和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出示几道口算题,让学生回答.
通过出示几道口算题,明确分数的意义,为下面整数化假分数作铺垫.
1.口算.
0.45÷15;1.53-0.7;0.4×0.8;
4.8×0.02;0.3÷1.5
2.口答.
(1)各表示什么意义?
(2)2个是几分之几?
5个是几分之几?
12个是几分之几?
二、整数化假分数
1.提出“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交流结果.
教师提出问题,先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明确解答的过程.
师:把1、2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学生思考,自主尝试,然后教师在标有1、2、3、4、5的直线上表示出来.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里面有3个,是,2里面有(2×3)个,是。
……
2.
教师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己结论.
师:整数怎样化成假分数?
学生相互交流、讨论.
师:以指定的分母作分母,分母与整数的乘积作分子.
3.练一练
熟练掌握转化方法。
(1)把2、4、7分别化成分母是3、2、3的假分数;
(2)把3、4、5化成分母是3的假分数.
师引导学生:整数(0除外)可以化成分母是任意自然数(0除外)的假分数。
三、假分数化整数或带分数
1.出示例题
教师出示例题,师生一起解决.
指导学生写出假分数和带分数,再让学生观察,讨论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使学生了解对应的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的学习.
问题:把下面直线上的点用假分数和带分数表示出来.
(展示图片:例题二)
师生一起解决.
师:直线上同一个点假分数和带分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2.假分数化带分数
1.师:怎样把化成带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2.练习:把、、化成带分数。
方法:假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商是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是分数部分.
3.带分数化假分数
师:怎样把、、化成假分数?
(教师用课件“分数的再认识(二)”演示)
方法:用带分数的分母乘以带分数的整数部分,所得的积再加上分子即得假分数的分子,假分数的分母与带分数的分母相同。
4.试一试
列出式子,让学生解答.
通过“试一试”让学生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
问题: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生:=15÷7=2……1
=24÷8=3
……
四、练一练
让学生自行练习.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目要求,然后自己完成,再全班交流.
第3题,是试一试的变式练习.指导学生弄懂题目要求,再自己涂色.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p.13、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教学过程:
一、检查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二、交流检查学生昨天回家的实践作业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在学生交流的时候,要求其他学生做到:(1)想象,也可用手比划该容器的大小;(2)继续补充
三、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指导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剪、拼、数、找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能探索出数角的方法。
2、通过创设情境,在活动中的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3、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想象、创造、合作交往等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培养操作的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用具:
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共4张,卡纸作的角若干个,课件,实物投影,剪刀。叮当猫头饰若干个,美芝图片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情境中激发好奇心
媒体显示:叮当猫神奇地从一座房中出来,边喊叮当法术变!变!变!,边从神气的口袋中变出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又把长方形彩纸变成正方形、多边形、三角形、角或奇异的图案。
叮当猫的法术高明吧?你有法术吗?
二、合作活动
1、活动准备。
谈话:叮当猫不舍得与同学们分开,它想与大家一起玩一玩。瞧,它在魔幻镱中展出:
提问:这些是什么图形?你能说出有的各部分名称吗?
回答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活动。
(1)媒体显示;叮当猫又蹦又跳;你们已经认识角了,想和我一起与角做游戏吗?先回答我一个问题:1+1等于几?(学生回答等于2)叮当猫很神秘地在1+1和2之间填成1+1>2.(学生迷惑)叮当猫笑着说:不信?跟我做。
叮当猫示范:把刚才图中的两个角合起来,如:
学生模仿:把自己准备的两个角模仿叮当猫做法拼起来。
(2)观察:拼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讨论后达成共识:还是角)
(3)自主探索:拼成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①独立思考;②小组合作,交流个人想法、结果,并讨论谁的想法合理;③班内交流。
媒体显示:叮当猫笑着问:怎么样?1个角加上1个角是几个角?1加1是不是大于2?
(教师评价;优秀组评为叮当猫,优秀个人评为聪明叮当猫,发头饰个。
(4)合作探索:
①媒体显示:叮当猫说:我把两个角这样(重新展示刚才拼法),你还可以怎拼?拼成后的图形有几个角?要求;顶点要重合在一起。
②小组合作探索,师巡回了解各组拼、数的情况。
③自由选择友谊组与其交流本组想法及结果。
④班内交流:学生到实物投影处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的成果,并作为讲解员说说想法及数角方法。其余同这了后补充。
⑤小结:从刚才的操作、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个角加一个角所拼成的图形中所得到的是不是2个角?拼法不同,所得角的个数也就不同。
学生交流刚才游戏中收获,师总结成表。
3、继续数角。
(1)呈现游戏方法:媒体中叮当猫问:1+1+1=?等于3吗?请跟我玩,把3个角拼在一起,你有几种拼法?拼出后的图形中一共有几个角。
(2)合作探索。
①小组内讨论有几种拼法?每种拼示中有几个角?派一名记录员记下来。(师巡回了解各组拼、数、记的情况)。
②班内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实物投影处展示自己拼法及角的.个数。(及时表扬数法妙的同学,发叮当猫头饰。)(评出叮当猫组)。
交流中师汇总学生拼法及角的个数,成表为:
(3)师生合作总结晶上边两次游戏(以学生谈收获为主)。
4、数剩下的角。
(1)媒体播放:美芝做完作业,在焦急地四处找叮当猫,发现叮当猫在同学玩游戏,也急着想参加,叮当猫调皮地喊一声:叮当法术变、变、变,一下子跳出3个美芝,都拉我叮当猫要一起玩,叮当猫拿出三张纸(长方形或正方形),分给3个美芝,然后说,如果你把手中的纸剪掉1个角,还剩几个角?
(2)(画面停止)提问:小朋友们快帮忙,拿出你准备的纸(长方形或正方形),想一想,剪一剪,看她们的答案谁正确。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折一折,剪一剪,数一数,再讨论。(师巡回了解各组折、剪情况)
(4)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剪法。(本组有几种剪法就说几种,其余小组可自由补充。)
5、拓展游戏。
(1) 媒体播放。叮当猫喊:变、变、变,我要变成小朋友们模样。(画外音:爱动脑,就是你们的叮当法术,同学们个个爱动脑,瞧,叮当猫多羡慕你们呀)。美芝却不服气:这有什么呀,看我的。(美芝民示自己聪明才智:把长方形纸剪掉2个角,数了数,还剩4个角,并哈哈大笑说:我能变出4-2=4,你能吗?)
提问:同学们,你敢和美芝较量吗?
(2) 自主探索:
① 独立思考;②合作交流、讨论;③注意整理成表。
三、活动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在实际情境中正确找出等量关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3、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教学重、难点:
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花卉展览吗?
生:喜欢!
(课件出示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
师:这是20xx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的现场。从1995年开始举办的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浓缩
了云南花卉产业发展史。正如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会长施天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花展可以看出云花正在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和花卉展览有关的数学问题,好吗?
板书:解决问题(二)
二、走进新课
1、图示信息,寻找等量关系
(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和文字部分)。
师: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用红色闪动条件和问题:草本花卉1 400 000盆,草本花卉比木本花卉的20倍还多20万盆呢!木本花卉有多少盆呢?
问:题目中是怎样说草本花卉和木本花卉之间的关系的`?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线段图。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画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内容分析:
本堂课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程。本课教学内容的实质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通过操场上这一场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是加减法的强化训练。这里的比较多少,不但比较谁多,谁少。而且比出多几或少几?是第二单元比较的深入。同时用文字代替了图形。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圆片。
课时安排:1~2课时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初步掌握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操场上图片。问:同学们看到了这幅图,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二、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桌子上摆一
摆,并列出算式。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交流,并说说
8-2=65-3=2
4、评价。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摆一摆、填一填,要求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
3、小游戏,10把椅子8位同学坐,还剩几把椅子,列式计算。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四、课外延伸。
调查本班的男女学生数,并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课前考虑: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保守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布置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笼统到笼统,没有同学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同学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同学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假如能借助同学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同学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同学获得的概念必定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同学,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同学充沛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胜利的教学标明,在教学中为同学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相互分享经验、沟通考虑,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同学的智慧生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同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考虑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同学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同学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同学从中感受到数学考虑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考虑。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04-22
【经典】小学数学教案05-17
创意小学数学教案08-19
[通用]小学数学教案08-01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4-24
小学数学教案【荐】01-27
小学数学教案【推荐】01-25
小学数学教案【热】01-28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01-28
小学数学教案【热门】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