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教案

时间:2023-01-15 08:39:33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七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七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七年级教案

初中七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线索,

  3、学习根据时间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理解课文,展开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山市蜃景,激发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记叙的层次性及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

  培养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一千零一夜》描绘过许多奇幻的神话,沙漠中一夜之间建筑起宏伟的宫殿,美丽的城池,这些神话是人类想象力的伟大产物,但我想也是古时候的人们对未知的海市蜃楼的描绘与神化。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这个词语,但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读山市

  一读,读准。学生两人一组,先自读,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同学听,然后指名读。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àn)邑(yì)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bì)睨(nì)亘(gèn)莽(mǎng)霄(xiāo)扉(fēi)缥(piāo)缈(miǎo)逾(yú)倏(shū)

  注意这些词语。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

  二读,读通。老师讲授读书方法:读出正确节奏,读出语感。程序是:老师讲—老师读——学生自读—点人读。

  注意这些句子的停顿:

  1.一般四字词两词一顿。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

  2.前后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的把关联词、助词单独读。

  如:既而/风定天清

  居然城郭/矣

  然/数年/恒不一见

  见山上/人烟市肆

  总原则是:不把词读破。

  如:孙公子禹年/与人/饮楼上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三读,读顺。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多读,要学生力求在读中通晓大意,在读的组织上可让学生自己朗读。

  四读,读懂。

  程序是:学生先对照文章课下的注释,自己边读边译,然后把译不出的句子画下来,全班一起讨论,老师讲解。

  三、说山市

  (一让通过用原文的词语说话,进一步熟悉课文,二让学生从课文中走出来,通过思考、想象,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东西。)

  一说:山市中有:

  提示:让学生想象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结合画说,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话说都可以。

  ①什么叫山市?

  ——————山里面的海市蜃楼

  ②谁知道海市蜃楼是怎么产生的?

  ——————(这一问题应该很少有同学能回答上来)

  大家现在对这个问题应该是很难解释的,我们想想远在好几百好几千年前的古人他们知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了?——他们不知道,不明白海市蜃楼象产生的真正的原因,如果硬要他们来解释的话这种现象的话,猜猜

  他们会怎么解释——————鬼神在作怪————所以在古代人们又把海市蜃楼叫做“鬼市”。

  鬼市:古时的人们由于科学知识不够全面法解释山市等大自然的现象,总以为是鬼神在作怪,所以把这些解释不了的现象称做“鬼市”

  海市蜃楼产生的现象:海市蜃楼,是大自然中一种光的折射与反射现象。

  首先要明白为甚么光线在空气中会被折射。原来,不同温度的空气有不同的折射率,就好像许多不同的介质一样。靠近地面的空气较热,折射率较低。我们可以把空气想像为许多层的介质,而每一层的折射率都不同,越接近地面,折射率越低。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知道甚么是全内反射。如果光线微微倾斜地从玻璃射进空气,一部分的光线会被反射回去,另一部分就会被折射,从玻璃中走出来。由于玻璃的折射率较空气高,所以折射角总是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越来越大,被折射的光线便会越来贴近空气与玻璃的界面,直至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度,光线便只会被反射,而不会折射出去。这个现像叫做全内反射3、(海市蜃楼不是每天可以看到的,但是因为他的神奇和变换,它仍然被评为县里的八大景观之一,作者在写孙公子他们看到的山市时也写得非常的详细,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课本,)

  作者笔下的山市是怎么样的?

  孤塔————宫殿————城郭————危楼————常楼高舍————消失

  4、作者一共写了山市的六种景象,这五种景象都是同时产生的吗?它们是按照一种什么顺序来写的了?

  ——————不是,时间顺序

  忽见————无何————未几————继而————逾时————倏忽5、海市蜃楼变换多端,数年都见不到一次,大家想想孙公子他们看到山市时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要答出变化)

  疑惑————明白————惊叹————惊奇————可惜————可惜

  相顾紧疑——始悟为山市—居然城郭矣—惟危楼一座——渐小———不可见

  二说:由山市我想到了

  可说感想,说感悟,说原理。

  如: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象中会更美,想有多美就有多美。

  四、悟山市

  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也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查字典、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查字典,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初中七年级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xx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初中七年级教案3

  设计思路:

  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自己的祖国充满了自豪和赞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红旗颂》体验出歌曲在表达热爱祖国、歌颂祖国情感时的方式,掌握音乐演唱形式和演唱风格。

  2、在学习〈在灿烂的阳光下〉中体会音乐能反映人的情感,音乐作品是时代的产物。

  3、能准确而有情感的演唱〈在灿烂的阳光下〉,感知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歌曲的风格、音乐效果及音乐的情感。

  2、准确而富有感情的演唱,理解把握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的情绪及表现内涵,激发学生对祖的感激和赞颂。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看图片。

  提问:看了图片有何感想?请你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这些图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大典的庆典图片,看到这些让我感到祖国的日趋繁荣富强,我为祖国而骄傲自豪。)

  2、 听音乐〈红旗颂〉情感感受一下

  二、欣赏体验

  1、导言:刚才我们一起感受了祖国的日趋富强的场面,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首由印青作曲的歌曲。

  2、出示课题:音乐欣赏〈在灿烂的阳光下〉,播放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1)学生欣赏,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 学生哼唱,体会在演唱歌曲时的情绪变化。

  三、 演唱感受

  1、再次播放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2、听完这首歌想到了什么?(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

  3、教师范唱,学生随哼唱主旋律。

  4、教师指挥,随音乐演唱〈在灿烂的阳光下〉一遍,学生自己寻找不足之处。

  四、分析歌曲的演唱风格、音乐结构图式和表现主题。

  全曲分为三段,以A-B-A1的形式呈现。歌曲的A段为3|4拍,旋律具有抒情风格,以中速演唱,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运用十分朴实的语言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新中国的感激之情,仿佛是一位年轻人含着深情地在娓娓诉说着长辈给予自己的思想上的启迪。B段的节拍变为4|4,音乐转向进行曲的风格,演唱速度稍快。歌中充满了为祖国的自豪和赞美。A1部分重复A部,激情的把音乐推向高潮。

  五、复听乐曲的A部分,请学生跟着唱主题,感受新时期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特点。有感情地齐唱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六、小结:

  让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为我们是中国人而骄傲,让我们再一次唱响这首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

初中七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宽厚、悲天悯人还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本诗,借助工具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致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 学习感受虚词的表达效果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苦的妇人扑枣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样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 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从而说服吴郎的?

  (2) 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反复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分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四、 总结与实践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体恤同情下层百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课堂练习巩固

初中七年级教案5

  【学习目标】

  1、积累“分歧、信服、霎时、委曲、嫩芽、拆散、水波粼粼、各得其所”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点】

  阅读课文,体会亲情,品味语言。

  【学习难点】

  最后一段的理解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学习方法】

  品读感悟法,讨论对话法,合作探究法

  【自主预习案】

  1、走近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著有系列小说集《大律师现实录》,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

  2、初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分歧( )一shà(  )间chāi(  )散各得qí(  )所委qū(  )

  水波lín lín(  )(  )你就背( )着我我背( )上的嫩( )芽

  (2)、理解词义

  各得其所:不知所措:委屈:

  (3)、根据原文填空

  a、母亲x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b、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xxx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c、我的母亲又x过了一个严冬。

  d、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x着,有的浓,有的淡;

  e、小家伙突然x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f、我的母亲xxx高大,xxx很瘦,xxx不算重;儿子xxx很

  胖,xxx幼小,xxx也轻。但我和都是xxx,xxx,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初中七年级教案6

  教学任务

  1.通过学习体育课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灵活性和习惯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知道为什么在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防范吗?你在运动时注意自我保护吗?

  二、正课:体育课安全教育常识

  (一)着装安全

  体育实践课大多是全身性活动,活动量大,彼此接触机会多,而且还要运用许多体育器材,如篮球、排球、跳马等,因此,,为了学生的安全,上课时着装必须注意安全。

  1.衣服口袋里禁止装钥匙、小刀等硬、尖锐锋利的物品。

  2.不要佩戴各种金属的或玻璃的装饰物。包括项链、手链、手表等一些物品,以免受伤。

  3.患有近视眼的同学,如果不配戴眼镜可以上体育课,就尽量不要配戴眼镜。如果必须戴眼镜,做动作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4.不要穿凉鞋、拖鞋和皮鞋,应当穿运动鞋或布鞋。

  5.衣服要宽松合体,透气吸汗,做好不要纽扣多,拉链多或有金属饰物的服装。有条件的应穿运动装或校服。

  (二)安全措施

  1.要牢牢树立安全观,体育课前要想好体育课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好防范意识。

  2.要仔细检查上课要使用的器械,是否有隐患存在,及时更换体育器材。

  3.要求学生上课的着装要合体,合身的服装才能更加便于运动,拖拖挂挂运动容易受伤。

  4.运动前要认真做好准备活动,易受伤的关节、部位要充分活动开,预防伤害发生。

  5.教师认真做好示范动作,使学生建立好稳定的动作表象,同时要规定动作方法,以防学生因错误动作而带来伤害。

  6.体育课上安排练习要有层次,要注意循序渐进,慢慢提高动作要求。

  7.体育课上要加强保护与帮助,特别是分腿腾跃、支撑跳跃等课,以防学生胆大、好胜出危险。

  8、体育课上摇及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恐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9、体育课上要特别注意课后段,如果麻痹大意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初中七年级教案7

Role play

  利用听力材料文本,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然后要求学生模仿听力对话中句子的用法及说话的语气。

  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目标句型的构成和用法,进一步熟悉目标语言。并初步掌握如何向同伴介绍家庭成员。

初中七年级教案8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3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这种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这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据此检验一下一个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问: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

  同学们动手试一试,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

  同样,用检验的方法也很难得到方程的解,因为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数,该从何试起?如何试验根本无法人手,又该怎么办?

  这正是我们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3页练习1、2。

  2、补充练习:检验下列各括号内的数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五、作业。教科书第3页,习题6。1第1、3题。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简单变形

  教学目的

  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方程的两种变形,并能利用它们将简单的方程变形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重点、难点

  1、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列出的方程有的我们不会解,我们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变形成x=a形式,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将方程变形。

  二、新授

  让我们先做个实验,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码。

  测量一些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将它放在天干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显然两边的质量相等。

  如果我们在两盘内同时加入相同质量的砝码,这时天平仍然平衡,天平两边盘内同时拿去相同质量的砝码,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个方程,课本第4页上的图,你能从天平上砝码的变化联想到方程的变形吗?

  让同学们观察图6.2.1的左边的天平;天平的左盘内有一个大砝码和2个小砝码,右盘上有5个小砝码,天平平衡,表示左右两盘的质量相等。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砝码的质量,1表示小砝码的质量,那么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两盘内物体的质量关系。

初中七年级教案9

  一、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整式的乘除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技能,会判断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同时在学习了有理数乘方运算后,知道了求n个相同数a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即,在中,a叫底数,n叫指数,这些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幂的概念,具备了幂的运算的方法,为本课打下了基础,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的学习有助于培养训练学生的数感与符号感,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而本课内容又是学习整式除法及整式的乘除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进行体会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在实际背景中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经历观察、归纳、猜想、解释等数学活动,增强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以及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探索及灵活运用。

  突破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的必要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幂的意义,将同底数幂相乘转化为几个相同因式相乘。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归纳,个人思考、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知识迁移,总结出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养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时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旧知链接、情境引入、归纳法则、探索拓广、反馈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旧知链接

  活动内容:1、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方,那么乘方的意义是什么?并用字母表示出来(学生课前将数学符号表述写黑板上,上课只口答文字描述。)

  2、指出下列各式的底数与指数:54,x3 ,(-2)2,-22 。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回忆幂与乘法之间关系,即,从而为下一步探索得到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提供了依据,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大约是3×108m/s,太阳系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它发出的光到达地球大约需要4.22年。一年以3×107秒计算,比邻星与地球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计算下列各式:

  (1)102×103;

  (2)105×108;

  (3)10m×10n(m,n都是正整数).你发现了什么?

  3、 2m×2n等于什么?(1/7)m ×(1/7)n呢?(-3)m×(-3)n呢?(m,n都是正整数)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进行推导尝试,力争独立得出结论。.教师鼓励算法的多样化。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善于将陌生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及重视算理的习惯。

  第三环节新知探究,归纳法则

  活动内容一:你能用字母表示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并说明理由吗?

  (1)将引例中的各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字母算式。

  (2)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规律?

  (3)试猜想:am . an=( ) (自主完成改写算式,观察思考,并进行猜想,发表见解。)

  (4)验证你的猜想。

  (5)小结归纳法则。

  (小组讨论,相互交流。鼓励学生用进行验证。对比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用语言、数学符号两种方式表述,便于理解和记忆,互相补充。)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m· an=am+n(m,n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探究活动,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并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验证、小结归纳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符号、化归等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活动内容二:am · an · ap等于什么?你是怎样做的?与同伴交流

  am· an· ap = am+n+p

  法则应用注意事项:(1)等号左边是同底数幂相乘法。

  (2)等号两边的同底相同。

  (3)等号右边的指数等于左边的指数和。

  (4)公式中的底数a可以表示数、字母、单项式、多项式等整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同底数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时相乘,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也成立,培养学生的联系拓广能力。

  第四环节活学活用

  活动内容一:

  例1、计算:(1)(-3)7×(-3)6(2)(1/111)3×(1/111)2

  (3)-x3.x5(4)b2m.b2m+1

  (学生口述计算的每步过程和依据,师板书(1)解题过程。强调运算方法;强调字母a的指数;强调括号问题。其余自主完成计算,板演练习。集体讲评纠错。)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步骤的同时,进一步体会算理,并深刻地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达到熟练、准确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目的。

  活动内容二:

  例2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约为3×108m/s,太阳光照射到地球大约需要5×102s.地球距离太阳大约有多远?

  (独立审题,认真计算,交流讨论,发表见解。小组内交流方法。小结归纳,相互补充。)

  设计意图:应用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法则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时培养学生用心审题的好习惯。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

  活动内容:课本随堂练习

  1.计算:

  (1)52×57;(2)7×73×72;

  (3)-x2·x3;(4)(-c)3·(-c)m.

  2.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做4×109次运算,它工作5×102s可做多少次运算?

  3.解决本节课一开始比邻星到地球的距离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自主探究完成。)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在交流过程中理解、尊重他人意见,从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及哪些数学思想?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评价,大胆发表见解和疑问。)

  设计意图:在知识的整理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予以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习题7.1A组1.B组1、2、3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布置,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设计反思:

  1.培养学生数学思想,让学生掌握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讨论,给他们时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整体的数学思想,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和评价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努力改进教学和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课上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展示学习效果,教师只根据学生自学的情况点拨部分难点即可。

初中七年级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初中七年级教案11

  【教学目标】

  1、通过熟悉神话故事情节,了解想象的特点。

  2、通过认识神话人物,感受女娲朴实、勤劳的母亲形象及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他们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教学重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处处所洋溢的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动画导入

  放两段无声动画,要求学生说出其名称:《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并提问:还知道与女娲有关的什么神话故事?从而引出课题:《女娲造人》

  二、初读解疑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内容?

  2、带着疑问,阅读课文

  3、分组解答:

  以女娲的身份口气解答刚才的疑问

  三、细读探究

  认识焦点人物—女娲,品读语言,感受人类诞生的喜悦。

  1、小组讨论:①你喜欢女娲吗?为什么?请用“我喜欢(不喜欢)女娲,因为—”说话。②找出人类诞生时的欢呼场面及女娲此时的心理活动,加以品读体会,谈谈你的感受。③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2、教师评价整理:女娲是一个神通广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喜悦之情,她创造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样勤劳智慧。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想象大胆奇特而又合情合理,这是神话的两大亮点。

  四、阅读比较

  走近袁珂——看看作者怎样丰富想象。

  1、分小组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与《风俗通》译文,看看作者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2、小组代表整理解答

  想象的内容:①造人动机的产生②造人的具体过程③女娲的心理情绪④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⑤作者的评述。其中③④两点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3、师点评小结:这些情节都是想象的,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无法对人类的起源作出科学的解说而大胆创造出来的。它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可贵的创造力和强烈的探求精神。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可以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一些科学的解释:由猿猴进化而成。但这种说法现在也渐渐受到冲击,可见茫茫宇宙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发现,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五、放飞想象

  1、口头表达:请你改编女娲造人的原因,经过或方法。

  2、书面表达:请你想象几十万年后未来人的外形生活情况(四人为一小组,一人执笔)。

  3、布置课外作业:①收集书面材料,办一期黑板报,描绘未来人类;②追寻人类起源,浏览科普网站。

  六、赠送名言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欲望。

  初中七年级语文优质教案的反思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一开始,我便以故事《女娲补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并由故事自然地过渡到对神话的了解,过渡到课文中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读感悟、提问、合作探究。这一课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想象的丰富与优美之后,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及想象能力。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我让学生将课文与课后的《风俗通》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你更喜欢哪一篇。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然后以“一个( )的女娲”的句式来理解女娲形象。让学生感知到女娲不仅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还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更是一个母亲,有母爱的情怀,有勤劳的品格。

初中七年级教案12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初中七年级教案13

  教学目标:

  1、读出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

  2、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3、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

  教学重点: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情感味和品出人物描写所展现的人情美

  教学难点: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

  课前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循环播放,配上一段江南社戏的乐曲,教师简要解说(设计目的:引领学生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为下面的文化之旅做好铺垫)

  导入语:

  同学们,今天我将和你们共同进行一次文化之旅,作为本次行程的导游,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请看:这是一座戏台,在江南这种建筑司空见惯,但惟有这座戏台与众不同,它因中国一代文豪鲁迅的一部作品《社戏》而闻名这座戏台上到底上演了一出怎样的社戏呢?鲁迅又生发了怎样的感时情怀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历久弥漫着书香的小说《社戏》环节一:读与感

  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对课文的了解,以便安排下一环节读文章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学会预习)

  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

  (设计目的:从“不好”与“好”的反差,抓住一个问题切入点——即文章的结尾,从而突破全篇的解读)

  环节二:赏与评(完成目标二“品出美”)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为他们起一个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示之以法: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等方面思考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物性格的纯朴和善良之美,换一种学习方式,学习《水浒传》起绰号的方式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并让六大小组之间采用评比的方式,评比三个智多星最后归结到小说塑造鲜活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

  环节三:品与析(完成目标一“读出味”)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读出景物之美,景中之美

  (设计目的:引领学生用朗读的方式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并学会用“轻、重、快、慢”的方式朗读)

  环节四:辨与思(完成目标三“悟出情”)

  你认为还原后的小说《社戏》一文除了表达对故乡纯朴民风和优美景色的怀念,还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设计目的: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扩大学生的视野,认识鲁迅的两部代表作《朝花夕拾》和《呐喊》的区别,同时穿插背景材料补充,认识那时鲁迅的内心世界)

  课堂留白:三分钟让学生的思维沉静下来,思想沉淀下来,整理本节课的收获,包括情感和知识两个层面

  (设计目的:不要让学生在激情澎湃中戛然收尾,一定让学生跃动的心灵在课堂尾声时安静下来,让各种收获慢慢沉淀,三分钟让学生梳理自己的情感和收获,带着沉沉甸甸的收获或者一种探寻的好奇走出课堂,探索课堂以外的语文)

  结束语:

  走进社戏,我们看到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走出社戏,引起我们不绝的.心灵回想本次文化之旅即将结束,不知道你看过这个戏台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感受,戏台两侧的这幅对联或许能代表我们此时共同的感受:千米画卷有社戏,万般风骨存呐喊

  环节五:谢谢各位的参与,课下请大家自行浏览《朝花夕拾》和《呐喊》两部作品带来的无限风光

  (设计目的:课堂永远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点,真正的语文在课堂以外,所以每篇文章一定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写作初衷,并要与今天的生活共撞和共鸣,同时一定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历史,更要走向未来【篇三】

  设计目的:鉴于本篇文章共有40个段落,让学生养成有目的预习的好习惯,培养超前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效率

  一、五“读”俱全

  【一读文章】认真读文章,推荐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字形、字音)

  推荐:

  【二读文章】A速读文章,用一句话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B文章讲了那几件事?

  【三读文章】细读文章,找出标注你最喜欢的人物及故事并仔细研读,简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四读文章】文中所写的社戏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五读文章】找出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并反复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作者的情感展示出来

  二、相关资料

  1、关于社戏

  A、什么是社戏?

  B、《社戏》中的社戏:关于社戏演出的内容,据徐淦(gàn)《鲁迅和绍兴戏》一文考证,这是绍兴戏《游园吊打》该戏叙述的是唐朝宰相卢杞陷害忠良,纵子作恶,终于被惩的故事卢杞的儿子(剧中称为恶少)带了帮困家丁到忠良朱文光家抢亲,被朱文光抓住打了一顿,直到写了服辩(悔过书)方才罢休服辩词云:恶少——抢姣姣;家丁——惹祸苗;恶少——下遭再来抢姣姣;家丁——变猪变狗变阿猫小说中被绑在台柱上的红衫小丑就是卢杞的儿

  子,那个花白胡子的就是忠良朱文光

  另据周作人回忆,小说中所写的社戏的内容,“是绍兴戏中精彩内容之一”,??看过的人都不能忘记,??虽然他不曾说是什么戏文来”

  2、《社戏》删减的部分

  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你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的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

  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的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的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

  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⑵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⑶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⑷!”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误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2,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

  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而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

  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

  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

  3、鲁迅作品集相关知识:

  《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出版后得到很大回响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本小说集。

初中七年级教案14

  教学目标

  (一)领会民族的胆识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

  (二)了解通讯的选材和构思。

  教学重难点

  学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以表现一位向往南极的女画家和我国南极考察队员的生活为内容,以歌颂“南极精神”为主题的通讯。

  通讯

  通讯是广义的新闻,一般是记叙文,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通讯不同于消息,它的实效性不及消息,但内容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更形象。通讯允许作者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材料,从而选择更典型的事例,更全面深入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作者还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把事实报道得更加生动形象。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文艺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三个太阳》是以写人为主的文艺通讯。

  本篇通讯的标题“三个太阳”,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给加点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亘古( )钦佩( )船舷( )

  真挚( )踮脚( )混沌( )

  暴虐( )吞噬( )铠甲( )

  抿住( )伫立( )剔透( )

  翩跹( )蓦地( )紧蹙( )

  粗犷( )俯瞰( )惊心动魄( )

  步履( )蹒跚( )呕心沥血( )

  2、理解词义:

  钦佩:敬重佩服。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周折:事情进程曲折,不顺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真挚:真诚恳切。

  寡言:很少说话,不爱说话。寡,少。

  混沌:文中形容模糊一团的景象。

  暴虐:凶恶残酷。

  剔透:通彻透明。

  木然:形容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心地:内心。

  3、老师补充有关南极的资料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大陆:周围被一片茫茫的海洋所包围,距离最近的南美洲950千米。

  南极大陆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最温暖的沿海地区平均温度-17C—20C左右,最寒冷的内陆地区平均温度-30C—55C左右。

  南极大陆世界上最高的大陆:

  南极大陆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

  南极大陆世界上风最大的大陆、

  南极大陆世界上河流最少的大陆。

  4、朗读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主题: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

  主要人物:女画家。

  主要事件:女画家经过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种种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

  中心意思:表现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的胆略。

  理清线索和构思:本文的四个小标题所标示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本文的四个小标题,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揭示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

  投下一个漂流瓶写女画家争取去南极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途中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这是文章的起始,故事的引子。这一部分着重写了风浪中女画家投放漂流瓶的场面,表现了女画家对去南极的无比激动、自豪和对人类的热爱。

  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写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这部分着重写女画家与风暴搏斗的场面,由周围的南极人写到女画家,展现了一个坚强女性的精神风貌,在她身上也体现了南极精神。

  站在长城站的后山上写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和她在长城站的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这是故事的又一个进程,为全文推向高潮蓄势。

  留下三个太阳写女画家为南极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宽广空间,最后女画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南极。

  总之,全文以时间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展现了女画家赴南极体验生活的全过程,通过女画家的切身感受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

  (三)精读课文,领会民族的胆识和气概,崇高的南极精神;品味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强的语言

  (1)找出课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段落或句子,说说你为什么会被感动。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说说好在哪里。

  (参考如下内容)

  投下一个漂流瓶

  1.女画家坐上“极地号”科学考察船遇到八级风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儿可以看出?

  明确:(1)反常表现:“神了!她不晕船,像老水手一样,一点都不晕,还常常跑到前甲板,看那惊心动魄的巨浪。”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和不平静。

  (2)心理描写:“她其实老在问自己:我是在去南极吗?真是去南极吗?”表现了女画家去南极的心愿实现以后内心的不平静

  2.女画家是怎样争取到去南极的机会的?她克服了哪些困难?

  争取去南极:

  表明向往之情——交代前往动机——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编外人员

  克服困难:

  名额挤不上——经费部分自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

  3.女画家投放漂流瓶时的心情怎样?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找出能表现她这种心情的重点词语。

  女画家投放漂流瓶时可以说是异常地激动,她要把自己的喜悦传给别人,让一个人的喜悦变成千百万个人的喜悦,“兴冲冲”“沉思”“奋力”“投”等词语写出了画家的激动和勇毅。

  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源

  1.踏上乔治岛的雪源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精确到“9时正”?

  明确:通讯特点要求必须准确真实;另外,也表明它的意义非同寻常。

  2.在文中划出女画家踏上乔治岛的雪源时的所见所感的句子。通过这些,描写出南极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里描写南极雪原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见本部分2、3段。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画出南极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课文第4、5、6、三段写到女画家“修码头”也“跟着去”,“奋战了11小时”,“连续七天,她一直战斗在紧张而又繁忙的战斗工地上”,她是一位画家,做这些有必要吗?课文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明确:一是在共同的战斗中她接近了大家,了解了每个南极人,理解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是在共同的战斗中产生了共同的语言,找到了融进这个集体的兴奋之感。这些为她的画打下了腹稿,为她此后的画达到形神兼备、神韵非凡打下了基础。

  4.文章第7、8、9、10、11段用概括的笔墨写了几个南极人的形象,为什么不更具体的写这些人物呢?

  明确:因为本文是写女画家的南极之行,是从一个侧面表现南极精神的。南极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着许多动人的故事,要具体地写他们,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这样描写着笔不多,只是寥寥数笔,人物个性便跃然纸上,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和他们热爱南极,献身南极事业的崇高精神。如考察队队长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巧妙的鼓动艺术。女画家正是在他们身上读出了南极精神的内涵。

  5、课文14-20段对南极战斗生活的描写,一面是肆虐的暴风雪,另一面是南极人艰苦的搏斗。从这些描写中你能读出南极精神的又一个内涵吗?

  明确: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站在长城站的后山上

  1、女画家在长城站的后山上看到的是一个瑰奇壮观的冰山雪海图,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你划出这些句子,体会一些修饰词语(如:奔腾不息、晶莹剔透、翩跹起舞)的妙处?

  明确:层层雪浪似大海波涛,由于风吹雪飞,所以产生“奔腾不息”的感觉;冰山闪亮透明所以产生“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由于冷硬的风的猛刮劲蚀,所以造成“翩跹起舞”的印象。这一幅幅南极冰山雪海的瑰奇壮观图,同雕塑般伫立的女画家融为一体,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景致。

  2、这一部分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有何用意?

  明确:这一部分写女画家父亲的有关内容,是一个很巧妙的安排,丰富了南极精神的内涵:我国一代代的科学家都做着美丽的南极梦。这也使女画家的行为更加合理可信。

  留下三个太阳

  1.找出女画家艰难作画的句子,从她身上体现的是什么精神?

  明确:见本部分1——7段,着重写女画家画画的艰难和画画过程中的激动心情。这里

  直接的是写女画家在画画,间接的也在写南极精神。她的动力,她的激动,都是由于南极精神——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南极精神。

  2、从女画家为长城站作画的构思过程猜测这幅画的丰富内涵。

  明确:这幅画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有她心中的南极人形象,有她理解的南极精神的内涵,有她对一代代科学家的敬重,有她对南极的热爱和衷情……

  3、画家的壁画上,画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对这三个太阳的含义,可以有许多种理解,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的看法。

  象征南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初中七年级教案15

  教学目标:

  1、积累闻言词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翻译课文,探讨文意,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认识是对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欣赏动画片《捞铁牛》。提问:人们是用什么办法把大铁牛捞出来的(水的浮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河中石兽》看看他们用什么巧妙的办法寻找河中石兽的。板书课题,齐读作者。

  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三、检查预习

  介绍作者

  注音,解释。

  读课文,纠正字音、停顿。

  四、合作助学

  (一)结合注释,译读全文。(小组内不会的提出疑问)

  考考你们,抢答:

  1、出示幻灯片:读句子,再解释(重点词)。

  (1)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

  (3)求石兽于水中

  (4)竟不可得

  (5)尔辈不能究物理

  (6)凡河中失石

  (7)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8)可据理臆断欤

  2、你会翻译吗

  (1)尔辈不能究物理。

  (2)众服为确论。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中七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英语初中教案12-30

初中数学平行教案12-28

初中物理教案12-28

初中生足球教案01-01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12-30

初中主题班会教案12-20

七年级情绪的管理教案12-16

寓言七年级语文教案12-15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2-30

初中物理教案(15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