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一枚金币》原文
从前有个老人,他有一个花钱如流水而且很懒惰的儿子。
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说:
“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母亲听了非常难受,替儿子辩解道:
“怎么——他哪能什么都不会呀?”
老人坚决地说:
“好,要是他行,就叫他挣钱去!哪怕挣一枚金币也好,我就把全部财产都给他。”
“好。”妻子说。
她来到儿子跟前,给他一枚金币,教他说:“你到外面逛逛去,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傍晚回来,把这枚金币交给你爸爸,就说是你挣来的钱。”
儿子就这样做了,傍晚回来,把金币交给爸爸。
爸爸接过金币,扔进火炉里。
“这不是你挣来的。”他说。
儿子笑了起来,走开了。
妈妈又给儿子一枚金币说:
“明天你到山里逛逛去,到傍晚,要跑两里路,跑得浑身冒汗,然后到你爸爸跟前,对他说:‘这枚金币挣来可不容易啊!’”
儿子就这样做了,到傍晚,筋疲力尽、满头大汗地跑到爸爸跟前说:
“爸爸,你看,我浑身都湿透了!这枚金币挣来可不容易啊!”
爸爸接过金币,又把它扔到火炉里。
“别骗我了,孩子,”爸爸说,“这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又笑了笑,走开了。
妈妈晓得事情不行了,就说:
“不,孩子呀,不能再骗爸爸了,你得自己挣钱去,找活干,哪怕一天挣两文钱也好,把挣来的钱交给爸爸,他会相信你的。”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老人接过金币,仍然把它扔进火炉里。
“不,孩子,这也不是你挣来的!”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这时老人说:
“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一枚金币》教案
(一)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思考
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
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老人坚决地说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惯了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父亲的'做法妙在以让儿子亲身体验,代替枯燥的说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内可分工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
(五)展开讨论:分析人物
此时你能来评价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吗?可以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不同描写,有根有据地运用书中的词语来评价,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流利,表达清楚。
小结
故事中的父亲对儿子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币的方法来告诉儿子珍惜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劳动果实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们在享受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艰辛。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枚印制好的金币,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浓缩为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写在金币背面。写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获)。
课后延伸
1。完成《语文伴你成长》册上的相关习题;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3。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学习课文时,学生很顺利地填写好表格:
次序钱的来源父亲怎么做的儿子的表现。
第一次母亲给扔笑。
第二次母亲给扔笑。
第三次自己挣扔受不了(抓叫喊跑)。
在填好表格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质疑,发现问题。学生的'提问很精彩,不但提到了重点内容,还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解答,一问多答的场面十分热烈,同时,学生所提的问题不仅仅是我预设的那几个,生成的一些问题也更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我不禁想起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说的一句话:只有精心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我虽还没达到“精心预设”的地步,但这次意外的成功让我更加注意备课时的“精心”。
这节课也让我发现了学生身上存在一个共性的薄弱点:概括文章的能力差。在让学生“简单完整概括故事”时,许多同学不知怎么概括,要么是语言拉杂,要么是偏离主题,要么是过于简练,倒不出所以然来。
我想,学生之所以没有概括课文的能力,是因为其以前没做过这样的联系,或者是很少做过,不知如何“开口”。鉴于此,我打算在以后讲课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用实例教给其方法,授之以渔。
另外,有些学生发言过于积极,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故意站起来引起我的注意,以期待我的提问,对于这种现象我是赞同还是反对?给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任其发挥?这样做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倾听,有时也会引起大家反感;让其“正襟危坐”的举手,似乎有些专制,怕扼杀他们的积极性。另外,个别学生发言踊跃,但我不可以总提问他们几个,这时他们总能显露出很失望的神情,甚至是叹气——影响我讲课的情绪——这个问题需要我尽快想出对策。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扣图引题。
(1)出示雕像图。
(2)讨论下面问题:这幅图上画的是谁?谁知道林则徐是什么人?他曾经做过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资料,接下来可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林则徐或虎门硝烟的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板书课题,解题。
3、读了课文后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1)录音范读课文。
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2.自读课文。
要求:
(1)轻声练读生字表上的字,读准字音。
(2)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逐段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试读课文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指导写字
1、“泄、侮”按笔顺描红。
2、“寨”结构要匀称,笔画要紧凑。
四、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指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细读课文
3、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什么样的日子才“值得纪念”?(板书:值得纪念)
(4)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2、细读第六自然段
(1)自读第六自然段,理解有关词语。
(2)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板书:打击嚣张气焰,表明不可欺侮)
(3)读了这一段你想知道什么?
3、|细读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
(2)指名说说从哪儿看出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板书:水泄不通彩旗林立)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壮观场面。
(4)讨论:
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一和六自然段由于时间关系,可在第一课时就教完,不必放入第二课时。
4、细读第3~5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说说哪几句写下令禁烟,哪几句写硝烟经过?
①学习第一至三句
自读体会哪些词句最能突出中国人的气势。
齐读这三句话。
指名说说读了这三句话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学习第四、五句。
指名读第四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硝烟是分几步进行的。
③有感情地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
(2)有感情地读第四自然段。
(3)细读第五自然段。
①指读第五自然段。
②硝烟持续了二十三天说明了什么?销毁了二百多万斤说明了什么?烟渣被卷进咆哮的大海暗示着什么?
③想象在中国人民强大的硝烟气势面前,外国侵略者垂头丧气的样子。
④指导读课文。
5、再读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
(1)引读
虎门硝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震惊中外所以这件事被称为——伟大的'壮举;它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件事情意义重大,而它发生在1839年的6月3日,因此我们说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2)齐读第1、6自然段。
这部分说话训练可在学习相应自然段时在老师指导下就完成,不必放入第3课时。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句子,体会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复述课文
1、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意思说清楚的?
2、讨论上述思考题。
出示: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场面→硝烟开始→百姓欢呼→硝烟结果→伟大意义
3、指导复述。
(1)四人小组练习复述。
(2)指名到讲台前复述。
(要求尽可能用上书上的有关词语)
三、练习说话,写话
1、出示幻灯文字。
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硝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通商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把把生石灰倒下去。
2、讨论:硝烟时工人们做了几件事?(板书:撒盐抛烟倒石灰)
课文中用什么词把三事件连起来?(板书:先……再……然后……)
3、小结
有时候我们要完成一件事,必须分几步来做,为了表明这几步的先后顺序,我们可以用上“先、再、然后”来连接。
4、指导说话。
引导回忆生活中哪些事需要分三步以上来完成。用上面的词练习说话。
5、练习写话。
板书:
2 虎门硝烟
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打击 嚣张气焰
礼炮轰鸣 群情沸腾 表明 不可欺侮
震惊中外 伟大壮举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板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望洋兴叹》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深刻道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生字卡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1、学生复述成语故事,并说一说成语包含的道理。
2、学生讨论怎样学习成语故事。
二、揭题、解题
板书课题:望洋兴叹
学生自由发言:你能理解课题中哪些词语?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河神望着海洋发出感叹。
三、学习课文
1、学习文中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学生拼读:聚耻,并给生字组词,分析字形,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结合语句理解词语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自由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4、学生汇报,师引导归纳
5、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四、全文
1、学生比较:燕国的少年和河神相比,的'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学习成语故事的方法。
3、学生说一说:“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思,并试着用它说一句话。
五、课堂
学生说说两个成语故事的含义。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
听写新词,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评议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师巡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什么是巨人?
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学完这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师评议、点拨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学生在对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入龙宫寻宝,改天换地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内容
自学生字词,读熟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教学目标
1.认读六个字。
2.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他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认识到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
重点难点
了解乌塔独自一人到欧洲旅游的故事,感受她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查生字表或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理解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四、总结:乌塔是个怎样的人?
五、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到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六、对照上述讨论结果,自己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努力
同学们,你们听说到过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立旅游欧洲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默读课文,思考,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根据文中内容回答。
集体讨论:乌塔是怎样一个女孩?
生活独立的人:
思想独立的人:
生活独立,思想独立。
1、多做事,多实践,能自己干的',自己干。
2、不要依赖父母。
3、多学习。
4、做事要有计划性。
5、做有毅力的人。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自读课文。
逐段阅读课文。
边默读课文,边在文中画出来。
“罗马很热,街上小摊买的冰激凌喝水都很贵……”——很有生活经验。
“乘火车票旅行,因为年纪小,可以享受优惠……”——很有经济头脑。
“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做事很有计划
“为这次旅行准备了3年,自己打工挣钱……”——有毅力
“用自己的钱给家人买礼物”——懂事、有爱心。
“我也是家里的宝贝……”——不同意中国人爱孩子的方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自由发言
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努力的方向。
板书设计:
乌塔:生活独立 思想独立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本课10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扎”),练习书写8个字,构建“我的词语库”。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南丁格尔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现代护理事业的高尚品格。
4.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边读边想,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课文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护士节和南丁格尔的资料。教师准备朗读磁带、词卡、录音机和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汇报课前查找的资料,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护士节是哪一天吗?它是怎么来的?
2.学生自主汇报课前查找的资料。
3.揭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自主合作识字,指导写字。
1.听课文朗读录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课文,自主、合作识字。
3.“会认字”学习过关,注意多音字“扎”的其他读音。
迁回、卑贱、爆发、萌发、污浊、疾病、传染、包扎
(1)开小火车逐个检查认读,给多音字组词。
(2)齐读生词。
(3)集体记忆部分学生认为比较难的生字。
(4)从课文中找到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4.“会写字”学习过关。
指导写字:
护、纱、扎、盏、切、墙、杰、献
(1)观察8个会写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你想提醒大家应该注意哪个字的哪个笔画?
(2)学生写字练习。
(3)四人组内互相评价写字情况;教师抽查一组,并作简评。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提出问题。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通顺、流利。
2.同桌分段接读课文,互检读书效果。
3.指名接读课文,众生评价。
4.学生把不懂的问题标在课文相应的文段旁边。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的'“会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阅读与南丁格尔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开火车读。
2.听写会写字。
二、精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默读课文,并思考人们为什么用“提灯女神”来赞美南丁格尔?然后在组内交流交流。
2.学生汇报,理解课文内容。
找出相关的句段读一读,说一说。
(1)精读第3、4、5自然段。
画出描写战争残酷和南丁格尔动作的句子,理解她一心为伤病员着想的高贵品质。指导朗读。
想象南丁格尔与伤病员之间的对话,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2)学习课文的第2自然段,了解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热爱,指导朗读。
(3)学习课文的第1、6、7自然段,学习课文首尾呼应的写法。
仔细读读这三个自然段,找出写作上的特点。分组或者分男女生读一读,体会体会。
(4)教师小结。
三、总结拓展。
1.概括南丁格尔的形象,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
2.同桌讲讲南丁格尔的不朽业绩。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将《提灯女神》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3.推荐阅读:《名人传记——南丁格尔》
附:板书设计
25提灯女神
从小对护理感兴趣↓
去前线当护理员(南丁格尔)
特别关心和爱护伤病员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30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01-02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24
初二语文上册教案10-24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给予是快乐的04-1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只贝》04-04
四年级上册教案01-22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语文园地07-06
四年级语文上册猫说课稿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