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7 11:39:2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集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搜集各种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交流同学们所了解的世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自由写一篇习作,培养习作兴趣。

  3、积累词语、诗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4、感受语文的趣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天都发生着数不尽的事情,从国际时事动态,到国内新闻,让人目不暇接;每天都会产生道不完的科学成果,从航天飞机一次又一次的宇宙探素,到生物工程的突飞猛进,使人眼花缭乱。大自然中,植物奇闻,动物轶趣,有太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了解。在我们人世间,真善美、假丑恶,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述一下大家了解的奇妙的世界。

  二、小组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也可以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四、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大量自己搜集的资料。你们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就像打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了解到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是从哪里搜集到的,请同学们谈谈。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这么喜欢交流信息,那我们办一个世界真奇妙小小电台,利用课前时间发布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习 作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许你到过祖国的秀美山川旅游,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让你至今记忆犹新;也许生活中有些事你一想起来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笑,而另外一些事可能让你现在仍然后悔不迭;也许你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愿望还没有向人倾诉;也许压抑已久的委屈让你时刻苦恼不已;也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你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让你觉得愉快舒服的,有让你觉得别扭难受的;也许你想象力很丰富,经常遨游在想象的天空,有许多的奇思妙想让你不吐不快这次习作就是一次自由习作,大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现在请大家读读习作提示,看看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二、开启思路

  1、播放电影。

  请大家闭上眼睛,像放电影一样把你生活中经历的事、看到的景物、周围接触的人、你的各种瑰丽的想象播放一遍,注意想想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最想写什么。

  2、定格放大。

  请大家睁开眼睛,同学们一定都看到了丰富多样的画面,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请再闭上眼睛把这组画面定格,并把它放大,仔细看好每一个细节。

  3、慢放重现。

  习作提示中有一条要求:把内容写具体,如何写具体呢?请大家把刚才定格放大的画面在脑子里慢放重现,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看仔细。如写事情的要仔细看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前因后果;如写景物的,要理清顺序;如写人物的,要想想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他(她)?

  三、小组交流

  1、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2、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四、试写初稿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五、评议初稿

  1、小组内轮流读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了解有代表性的习作。

  2、请一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六、赏析优秀片段

  每个小组推选一两个优秀片段,请同学们进行赏析。

  七、修改习作

  1、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2、誊写习作。注意书写工整。

  八、展示优秀习作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1、请同学们各自轻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

  2、开火车轮读词语。

  二、想一想

  读了这些词语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三、比一比

  1、根据这些词语的规律,你还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现在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如事事如意、官官相护、夸夸其谈、窃窃私语、念念不忘、闷闷不乐等)

  2、比赛速记:一分钟时间读记,看你能记住多少词语。

  三、说一说

  任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

  四、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

  2、投影打出词语,请学生轮读。

  3、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每组中左边是已学过的熟字,右边的字是熟字加偏旁组成的)

  4、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5、朗读巩固。

  6、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五、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古诗,很多古诗的内容是反映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永恒的亲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诗句,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4、品味这些诗句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7、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反映送别的诗句等。

  六、趣味语文

  故事引入

  有一对夫妇,丈夫嗜烟成癖,妻子屡劝丈夫戒烟,总不见效。一天,妻子灵机一动,吟了一副叠字联劝他:根根支支抽抽扔扔张张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丈夫听到这副对联,沉思良久,发誓戒烟。他拟了一副拆字联自勉:信是人言,本与取信于人,必然言而有信;烟乃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故事中的那位妻子以叠字联进一句忠言,丈夫以拆字联立一句誓言。这一个忠言、一个誓言,可谓妙趣横生。说到言还有很多有趣的不同的说法。(出示主题──说言)

  说言激趣

  1、猜一猜: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

  名人说过的话叫──?

  精炼著名的话叫──?

  宣誓所说的话叫──?

  临走写下的话叫──?

  2、读一读。

  自主轻声读课本中的内容。

  指名读。

  3、想一想。

  类似的话,你还能说出一些来吗?如毕业之际,送给同学的话叫赠言。

  小组说。

  全班交流。

  七、拓展活动

  1、说笑。

  2、课后积累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有趣的话题,收集起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动物也有伟大的母爱。

  2、根据提示了解文章是怎样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掌握本课12个生字;掌握“梧桐、绒毛、掩护、嘶哑、搏斗、庞大、危险”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2、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写“我”的猎狗发现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第二段(2-6):写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吓退了猎狗;第三段(7):写了“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意思,并体会句子中的感情。

  2、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学习第三段。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四、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语文教案 篇3

  [预习提示]

  1. 认真读课文,划出文中不认识的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理解意思并组三个词语标在书上。认读二类字(橄、榄、绺、濡、挣、挪、履、董、酬)。

  2. 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并识记会写田字格中的一类字(乞、丐、臂、袖、慷、慨、怔、屑、革、迁、)。

  3. 三读课文,画出重点词语,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意(慷慨、鄙夷、施舍) 。

  4. 再读课文,能简单说出文章大意及自己的初步感悟。

  5.想想第一个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什么?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3、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老妇人为什么说“搬不搬对乞丐来说不一样”。

  2.了解文章中的孩子与双手健全的乞丐这两个人物在表达中心时所起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

  2、谁为了他的尊严?(学生边回答边随即板书,妇人——乞丐)

  (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

  4、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课件1)

  (抓住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记住。)

  5、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文章分为了几部分来写的?小组讨论。

  2﹑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写独臂乞丐来老妇人家乞讨,老妇人让他搬砖才肯给他钱,他很生气,后来在老妇人的带动下,他搬完了砖,并留下了自己擦脏的白毛巾作纪念。

  第二部分(第9----12自然段)写双臂乞丐宁可不要施舍也不肯搬砖,以及老妇人与孩子的对话,点明妇人坚持让乞丐搬砖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3----21自然段)写独臂乞丐成功后,谢赠老妇人,老妇人不接受这种赠送。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认真学习了生字词语,初步感受了这个给人以启示的故事,独臂乞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检测]

  1﹑抄写字词。

  2﹑给下列字注音。

  橄、榄、绺、濡、挣、挪、履、董、酬

  3﹑加偏旁成新字再组词。

  辟( ) 正( )

  ( ) ( )

  由( ) 肖( )

  ( ) ( )

  4﹑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写下来。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前板书:为了他的尊严) 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题中的“他” 是指乞丐。

  你见过生活中的乞丐是什么样子的? (自由说)

  过渡: 看得出来,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生活!生活中的乞丐形形色色,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乞丐的?

  二、默读课文,整体回顾

  1. 默读课文,勾出文中描写乞丐样子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读后的感受。(课件2)

  2. 指名汇报读 (前: 可怜; 后 :气度不凡)

  3. 再读感受,乞丐前后形象的巨大变化(读出对比,读出理解)

  过渡:是什么事让这个可怜的乞丐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指名汇报)相机板书: 妇人 劳动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 体会独臂乞丐劳动的辛苦

  师:搬砖对于我们健全的人来说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对于只有一只手臂的人来说也会这样容易吗?

  ① 找出文中描写乞丐搬砖的句段,读一读 ,与同桌交流交流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词句感受到的?(生找重点词句,朗读并感受)

  ② 指名汇报(读乞丐劳动的情景,课件3出示内容 )

  ③ 朗读体会独臂乞丐搬砖的艰辛

  (个别读——同学赛读——再读感受——亲身体验(搬砖)——齐读体会)

  过渡:如此辛苦的劳动,值得吗?

  2. 体悟独臂乞丐的所得

  ① 师:这位乞丐,他最初希望从女主人这里得到什么?(施舍)通过搬砖的劳动,实际上他得到了什么? (指名理解)

  据答板书:找回 尊严

  ② 说说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小结:独臂乞丐通过艰苦的劳动不仅得到了应得的报酬,更重要的是他还找回了自己做人的尊严。

  过渡:然而,对于搬砖这样的平常小事,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做法和看法。

  3. 自读9-12自然段,比较学习

  ① 自由读9-12自然段,找一找,对搬砖这件事,还有哪些人有什么不同的做法和看法。

  ② 指名汇报(课件4)

  双手健全乞丐的做法:(设想他的将来)

  其他乞丐的做法:

  孩子的不解:

  母亲的看法:

  ③相机指导妇人的话及孩子的不解

  (课件5出示)“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齐读——同桌读——再齐读)

  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自己思考后跟左右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搬,可以获得报酬,找回尊严;不搬,只能等待施舍,失去尊严)

  小结:独臂乞丐通过艰苦的劳动找回了尊严,双手健全的乞丐却只想不劳而获,也许永远只能做乞丐。不同的做法,就这样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局。

  (课件6出示:)

  不劳而获得到的'是施舍,靠劳动挣来的是报酬,只有劳动才能找回尊严。(齐读)

  过渡:明白了这个道理的独臂乞丐后来成功了,他回来报答他的恩人,但妇人却拒绝了。

  4.分角色朗读13-21自然段,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① 同桌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13-21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妇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 指名汇报。

  小结:这位可敬的老妇人,不仅尊重乞丐,帮助乞丐找回自己的尊严,而且同样要求自己用双手创造未来,不愿接受别人的馈赠。

  5.品读回味:

  (1)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

  (小结:“妇人的孩子”代表了慷慨施舍乞丐的人,他们不懂得与其向乞丐施舍,不如唤起他们的尊严; “双手健全的乞丐”代表那些能干活而不肯干活的人.宁可低三下四乞讨的丧失自尊的人。)

  (2) 这篇文章中有好几个人物,让你最感动的是谁?为什么?

  6.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师:对于课题中提到的“他”,你还是认为仅仅指乞丐吗?(我认为他不仅指的是乞丐,也指了妇人,更是指我们不愿失去尊严的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可以说用劳动创造自己的未来,不仅是为了他的尊严,也是为了妇人自己的尊严,更是为了我们每个人的尊严。

  [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课记叙的是 的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

  (2)第一个乞丐原来希望从女主人那里得到 ,实际上他得到了 。

  2、文章中写“妇人的孩子”和“双手健全的乞丐”有什么作用?

  “妇人的孩子”代表了 ; “双手健全的乞丐”代表 。

  3、制作书签。

  你也可以把你喜欢的尊严的格言或者你学完课文后想说的话写在这张小小的书签上,自己留存或赠送给你的朋友,相互勉励,经常提醒我们不忘维护尊严。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搬砖挣钱

  妇 人 乞丐

  找回尊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激发开展丰富多彩课外活动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和怎样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

  3、会本课生字新词。

  4、看图,读课文,把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多读几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范读课文。这篇课文有7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记忆字形。

  3、理解词义。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

  2、看图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理解第一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

  2、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

  二、理解第二段内容。

  1、哪句话具体写放风筝的人很多?

  2、哪句话具体写放风筝的式样很多?

  3、我跟哥哥说什么?表现“我”的什么心情?

  三、理解第三段内容。

  1、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

  2、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3、第二句话说的是什么?“赶紧”说明什么?

  4、此时的“大蜻蜓”怎么样了?

  5、第四句讲了什么?

  四、学习第四至第六自然段。

  1、读课文,说说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讲了什么?

  2、我一边拍手一边嚷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嚷?说明什么?

  3、小鸟好象在奇怪地说什么?这叫什么写法?

  4、“大蜻蜓”放上去以后,天空中有哪些风筝?这些都是作者的`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读课文,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2、说说“五颜六色”包括哪些颜色?想象“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六、巩固练习。

  1、看图读课文,说说哪些语句是写画面内容的。

  2、分辨哪些风筝是先放上去的,哪些风筝是后放上去的。

  板书设计:

  星期天 体育场 我和哥哥

  放风筝 一人“举”着 一人“跑” 边跑边“放”线

  喊放 松手 又跑一阵

  “小蜜蜂”

  作者想象 “大金鱼”

  “小卫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史传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2.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可贵作风、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和侯嬴的超凡出众的智慧及“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3. 积累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记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

  难点:侯生“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及司马迁写作此人物时的思想寄托。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侯生的忠诚。

  2、学习塑造人物的'手法。

  3、积累“遗”“下”“过”“赞”“长者”“睥睨”等实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魏公子,何许人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战国四君子:“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贾谊语)

  二、介绍时代背景。

  语言描写,请同学品味。

  6、什么事件可以力证信陵君确实是“仁而下士”之人?

  置酒大会宾客请侯生。

  7、品味这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对比的写法令人过目不忘。

  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分别勾划信陵君与侯生的不同表现来体会司马迁的对比手法运用的妙处。

  8、身边的一些人如何反应?

  将相宗室----

  市人-----

  从骑-----

  宾客-----

  9、读

  自由讨论。

  提供几种意见供参考:

  明·陈懿《读史漫笔》:侯生自刭固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

  明·徐中行:侯生度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耳。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

  今人

  韩兆琦: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

  6、侯生也是司马迁倾心歌颂的人物之一,在侯嬴身上寄托着司马迁为人处世的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为什么他特别要歌颂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

  “士为知己者死”。

  他歌颂侯生的“士为知己者死”,正是为了嘲讽汉代官僚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在这里,司马迁是有切肤之痛的。当他犯了法,“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时候,“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只有到了这种时刻,他才深切地体会到那种“忠于知己”,那种能“急人之难”,能“脱人于困厄”的侠义行为是多么的可贵;而那种朝秦暮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势利小人是多么的可憎。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贵,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7、请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史记中的人物,你还会想起谁?

  试比较侯生、荆轲、田光与专诸、豫让、聂政等人的死的不同。

  后者这些都是一个下层的人被某个上层人士所“知”,从而去为之奋死不顾,他们所涉及的那种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实际上也并无什么明显的是非之分,这里面所反映的乃是一种个人的恩怨,是一种收买与被收买、豢养与被豢养的关系。而侯生、荆轲等人的死也许主观上言确是“士为知己者死”,但从客观上言他们又都是为“国”而死,他们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起了作用的,他们的活动都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恐怕这也是他们更为人所熟知、记念的重要原因吧。

  四:布置作业

  整理文中重要字词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复习重要字词句,积累“德”“功”“让”实词。

  2、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3、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4、补充材料,关于信陵君的结局,体味司马迁对传记主人公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重要字词句。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请同学介绍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的尾声。

  信陵君归军于魏而与客留赵。

  3、但中间也有小插曲,赵王本以五城封公子,但最后以鄗为公子汤沐邑,为何?

  “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

  写出了公子毕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体现出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史精神。当然也再次写出信陵君一贯的仁而下士关键时刻对他所起的作用。

  4、评价信陵君的“窃符救赵”。

  三:拓展阅读

  公子留赵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诫门下:“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宾客皆背魏之赵,莫敢劝公子归。毛公﹑薛公两人往见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告车趣驾归救魏。

  魏王见公子,相与泣,而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遂将。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走蒙骜。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当是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时定南面而王,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秦数使反闲,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其岁,魏安厘王亦薨。

  秦闻公子死,使蒙骜攻魏,拔二十城,初置东郡。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

  1、这是选文中删去的信陵君的结局片段,说说你的读后感。

  明 唐顺之:以魏亡系《信陵传》,见信陵系国之存亡。

  明

  王世贞: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乌乎同?

  难怪文中通篇都洋溢着司马迁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之情,当然也有无限的惋惜之意。

  2、总结信陵君其人

  明

  茅坤: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传亦太史公得意文。

  教学反思:学生课前预习较为充分,能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很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课堂气氛较好。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背诵课文最后3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笋芽儿对春光地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3能根据要求独立预习课文,对未钻出地面的笋芽儿说些悄悄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笋芽儿得到了哪些朋友的什么帮助。了解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教学媒体:

  笋、竹图片投影片

  课前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喜欢吃竹笋吗?为什么?

  2、你能说说竹笋是怎么来的?(可以事先查资料)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笋芽儿》一课。齐读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三、了解课文大意:

  1、默读课文,同桌讨论:娇嫩的笋芽儿长成强壮的竹子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们是谁?给了笋芽儿怎样的帮助?

  2、轻声读课文,思考:笋芽儿在泥土里,周围的环境怎样?笋芽儿破土后,周围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四、说说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1、出示:笋、竹图。说说他们的区别。

  2、四人小组讨论:笋芽儿的生长过程。

  师板书:破土而出——长出一层层笋壳——脱下笋壳——长成强壮的竹子

  3、春天这么美,小笋芽儿在大家的关心、爱护下长成了大竹子,它可真幸福,让我们大家做一株小笋芽儿吧!让小笋芽儿带着对春天的赞美、带着幸福的感觉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成:笋芽儿、春雨、妈妈、旁白几个角色来读。读后小组同学互换角色再读,读后互评。

  五、总结课文:

  师: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从笋芽儿的生长过程中,你悟到了什么道理?)

  六、说写双通道:

  哎呀,还有一些笋芽儿未钻出地面呢!小朋友,你愿意对他们说些悄悄话,让他们尽快破土而出吗?

  板书:

  3笋芽儿

  竹子

  春雨小草

  钻出土勇敢

  春雷太阳

  坚定

  泥土里柔弱

  笋芽儿

  教学效果反馈:

  《笋芽儿》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课文内容比较浅显,语言生动、优美。在初读课文后,我采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笋芽的成长过程,初步了解了课文的表达顺序,并为分角色朗读课文打下基础。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笋芽儿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笋芽不怕寒冷,乐于在艰苦环境中锻炼自己。我让学生动笔画一画,在旁边做批注,并读一读,体会笋芽儿思想变化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选合作,自选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到此为止,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文内容学生读懂了,理解了,但我并没有到此就结束了,那样的话学生还是只停留在文章的表面,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文章的语言文字,我采用了让学生当老师的方法:“假如你是老师,你会给这篇文章写哪些评语呢?你又会作出怎样的批注呢?”有的学生说:“我给出的评语是整篇文章采用拟人的写法,把文章写活了,写生动了,很有创意。”有的学生说“我先把文章的好词好句给画下来,然后写上批注:你用词准确,这些好词好句为你的文章增色不少。”看,他们给出的评语还不错吧。在课的最后提问: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有的从内容上总结,有的从文章的写作方法上总结,有的从学到的好次好句方面进行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得到了相应训练,并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但老师在组织学生方面不太好,有些问题提的不够明确。

  课后我布置了小练笔“笋芽儿钻出地面会看到什么?”学生都能结合主题叙述。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0-15

有关语文的教案10-28

语文《掌声》教案12-08

语文《荷花》教案09-19

语文桥的教案09-07

[精选]语文教案11-24

(精选)语文教案11-24

语文秋天教案04-21

语文教案(精选)09-25

语文备课教案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