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科学活动教案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活动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观察、了解下雨前后周围环境的变化。
2、初步了解不同季节下雨的特点及雨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活动重点:了解下雨前后周围环境的变化
难点:掌握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有关雨的资料
活动过程:
1、观察讨论
(1)、幼儿猜谜,激发兴趣
教师说谜面: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河里看不见。
(幼儿说谜底)
(2)、讨论雨
“你喜欢雨吗?为什么?”
(3)、讨论下雨之前环境的.变化
“如果要下雨了,我们能知道吗?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天要下雨了?”(幼儿讨论)
2、探索活动
(1)、讨论不同季节的雨
“雨天的雨都是一样的吗?”
“春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
“夏天下雷雨时会出现什么景象?”
“下雨前周围环境有些什么变化?”
“下雨天你还看见了什么?”
(2)、欣赏不同季节下雨的图片
(3)、围绕话题讨论
“天怎么会下雨的呢?”
“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迁移话题讨论
“外出时突然下雨了怎么办?”
(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讨论)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名称】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1.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人手一份,各种颜色的透明纸若干。
2.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师:小朋友,老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三块奇妙的镜片和各种透明纸、图书等,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三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1)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有的不变;
(2)颜色不同的纸放在镜片前看到东西也变颜色了,教师解释说,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各种颜色的射灯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凸透镜、平面镜的特征
1.师:三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哪种不变?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边上厚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立即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间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剩下哪种看东西不变?(剩下的边上和中间一样厚的看东西不变)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叫平面镜(幼儿学说)。
(4)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玩哈哈镜,说说透镜的用处
1.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哈哈镜)大家试试看,哈哈镜里的人和你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2.幼儿玩哈哈镜。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不一样?(图为哈哈镜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4.得出结论:哈哈镜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并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及用途。
2、知道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3、细心观察,体验探索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各种镜子、大口袋、万花筒、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认识镜子1、游戏:摸口袋
师:①今天老师的口袋里藏了一个有趣的东西,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摸摸它是什么?②摸上去感觉怎样?你觉得它是什么?
2、自由探索
看看摸摸,镜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他有什么特点?
3、教师小结
我们刚才见到的镜子都是用玻璃做的,是平滑的、凉冰冰的、可以反光的,背面涂了层特殊的材料,叫金属漆,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照出物体了。(幼儿学说金属漆)
二、探索发现镜子的用途1、回忆经验
师:你还在哪里见过镜子,它可以用来干什么?
2、讨论镜子除了帮助人们整理仪容,还有什么用途。说说汽车、商店等生活环境及自然环境中安装镜子的原因。
3、通过照镜子使幼儿明白每个人的体形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要尊重别人。
4、请幼儿说出还见过什么样的镜子。(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如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
5、鼓励幼儿将两面镜子摆放在不同的位置,说说有趣的发现。
6、教师小结。
三、游戏:照镜子1、介绍规则。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照镜子游戏,老师做照镜子的人,小朋友做我的镜子,我做什么动作,你们镜子也做什么动作,好吗?
2、游戏:随音乐做照镜子的游戏。
四、延伸活动请幼儿玩万花筒,进一步了解镜子的特点。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幼儿能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1.课件:迎春花的变化。
2.课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3.课件: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4.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小朋友,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叫我宝宝,后来,我慢慢长大了,变成一个大姑娘,你们说我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
2.请小朋友寻找自身的变化。
二、找教室里的变化幼儿去教室四周围找,找到后逐一讲述。
三、寻找教室外的变化幼儿结伴商量后再讲述。
四、课件。
迎春花的变化通过课件演示,幼儿观察迎春花的变化。
五、课件。
小蝌蚪的生长变化
六、课件。
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七、画渐变图幼儿画好以后互相交流。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够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能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3、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和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通过对声音的探索,知道声音是因为 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活动难点:通过游戏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活动准备
1、小鼓、沙球等乐器和矿泉水瓶、自制吉他等可以发声的物品若干;
2、有关声音方面的经验储备,学会歌曲《鼓上的小米粒》。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主题。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声音王国,告诉幼儿我们要来这寻找声音的秘密,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自由探索,交流讨论。
(1)请幼儿在声音王国中开演奏会。
活动要求:根据老师的指挥来演奏,手握拳表示结束。 你在演奏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时,你看到了或感觉到了什么?
(2)幼儿自由讨论自己的感受。
(3)发现问题,再次感受。
请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再来跟音乐合奏来感受是不是象其他小朋友说得那样。
(4)小结:告诉幼儿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因为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3、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1)出示米粒并将米粒放在鼓上,请幼儿利用刚刚学到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科学原理想办法让米粒在鼓上跳舞。 引导幼儿敲鼓,鼓上的米粒受到振动就会跳舞了,并且敲得重米粒跳得高,敲得轻米粒跳得底。
(2)幼儿通过与小鼓一起歌唱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a、幼儿发声感受喉咙的振动。
b、小鼓敲得重幼儿唱得响,小鼓敲得轻幼儿唱得轻,同时手摸喉咙感受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4、通过对比以上两种效果,认识乐音和噪音,渗透轻声说话的习惯培养。
5、结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轻声聊天,说一说自己今天学到了什么本领?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操作尝试过程中感知方便与省力的多种方法。
2、通过自身探索与实践,知道轮子会滚动,是最省力的工具。
3、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四个装有重物的大箱子。
2、绳子、滑板、圆木棍、木板、积木、锁链、大块布、梯子、圆木桶、竹子、鼓棒、扁担、竹梯。
活动流程:
一、出现问题,感知人多可以省力。
你们看,这是什么啊?(箱子)
放在这里太不好了,谁愿意来把它搬开?(请一幼儿尝试、搬不动)
提问:你为什么搬不动?有什么感觉?那怎么办呢? (我们一起来帮助他)
幼儿与教师共同搬箱子
组织幼儿集中交谈:刚才我们是怎样把箱子搬开的?(抬、推、拉、转……)
那你们在移动箱子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啊?(箱子太重了,太累了,太吃力了……)
老师也和小朋友也有一样的感觉!那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轻松点,有没有什么什么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呢?(请力气大的大人来帮忙,大家一起抬……)
嘿,这里也有些工具的,有绳子、木棍、布块、滑板……他们能不能派上用场,让我们轻松的'把箱子移到更远的地方去呢?(有,幼儿自由猜测方法)
这些方法听起来都不错,究竟能不能行呢?(老师你让我们试试吧)
二、通过尝试比较,明白轮子能省力。
1、教师与幼儿共同尝试。(虞老师老师帮忙用相机把小朋友的方法记录下来)
2、集体交流。
老师把小朋友的方法拍成了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逐张照片请幼儿来介绍)
3、小结:你们觉得我们刚才用的方法,那种方法最省力?(滑板)为什么滑板又方便又省力?( “没有轮子就不会跑”、“就像人没有腿一样”。)
三、联系生活进行知识经验的迁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你还在哪里见过有轮子的东西?它有什么用处?
1、幼儿讲述。(启发幼儿讲述生活中所见的一些有轮子的东西。教师还可以介绍几种,如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等)2、欣赏图片(餐车、汽车、自行车、旅行箱、大吊车、压路机、挖土机、溜冰鞋、滑板车、黑板、钢琴……)
3、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装有轮子,轮子的用处真大。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发明一些有轮子的东西呢?四、发明创造有轮子的东西有多种方式供幼儿选择:①画:把自己的想法画下来。②做:用多种材料制作。③说: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和其他人听。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会用彩纸、布、塑料卡片和手电筒自制简易霓虹灯。
2、能根据自己所持自制霓虹灯的颜色按口令正确开关。
3、相互配合,能根据音乐节奏使霓虹灯按规律闪烁。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认识霓虹灯的生活经验。
2手电筒、透明彩纸、布、塑料卡片等材料若干。快慢变化鲜明的音乐磁带。
3将活动室内窗帘拉下,尽量将室内变暗。
4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讨论:在哪里见过霓虹灯?是什么样的?
2、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霓虹灯。
(1)观察制作材料,请幼儿讨论如何用手电筒制作霓虹灯。
(2)幼儿自己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霓虹灯。将不同颜色的纸、布、塑料卡片蒙在手电筒灯罩上,通过开关手电筒出现霓虹灯闪烁的效果。也可以将不同颜色的透明彩纸同时分块贴在手电筒表面,使每个手电筒都变成五彩霓虹灯。
(3)互相交流展示自己制作的'霓虹灯。
3、指导幼儿根据教师口令开关相应的颜色的霓虹灯。
(1)根据教师口令练习开关霓虹灯。教师说:"红灯亮",手持红色霓虹灯的幼儿就打开手电筒,使红色霓虹灯闪烁,教师说:"绿灯亮"手持绿色霓虹灯的幼儿就打开手电筒,使绿色霓虹灯闪烁,教师说:"彩灯亮"手持彩色霓虹灯的幼儿就打开手电筒,使彩色霓虹灯闪烁。
(2)组织幼儿做"七色光"的游戏:幼儿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站好,教师发令,幼儿根据口令闪烁。可以变换闪烁的规律,继续游戏。
4、组织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开关霓虹灯。教师可与幼儿共同协商规则,如音乐节奏快时,红、绿、蓝、灯亮,音乐节奏慢时,黄、紫、橙灯亮。也可以是音乐节奏快,霓虹灯闪烁快,音乐节奏慢,霓虹灯闪烁慢。
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按规律为幼儿园设计霓虹灯。
活动反思: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活动同样也存在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也是我今后努力和思考的方向:
一、活动中热闹的气氛不明显,煽情不够彻底。
首先是开场时虽然有热闹的音乐,可是孩子的表现却比较冷清。感觉有人在跳舞的孩子不多,也许是孩子的生活经验不足吧!如果活动前让他们看看舞蹈的场面,跳一跳会更好些。
二、活动的时间太短,可以整合更多的内容。
活动上完了才知道,只用了十几分钟就结束了。活动后我反复思考是否可以在里面加进更多的内容,比如最后让小猴请大家吃蛋糕,体验分享的快乐等等。
总之,本次活动从设计到展示,我是收益非浅,尤其在活动后的反思中认识到每次活动都是一次艺术的创造,好与不好只在于你是否从中领悟了什么,下次的活动应该怎么做。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中,对小班幼儿的课堂教学我会把握的更好。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一、活动目的:
1、喜欢探究,尝试发现不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发出声响的方法。
2、乐于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结果。
二、活动准备:
茶叶罐、玻璃珠人手一份,旧报纸、橡皮泥、水果袋等每组一份。
三、活动过程
(一)以送礼物引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幼儿自由玩响罐。
新年快到了,陈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茶叶罐里有一颗玻璃珠),它叫响罐,你们拿出来玩一玩吧!(椅子下面)
2、提问,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1)响罐里有什么?
(2)提问:玩的时候会怎么样?听起来怎么样?(幼:发出很大声音。师:为什么会发出这么大的声音呢?幼儿回答。师小结:原来茶叶罐里有玻璃珠,摇动时玻璃珠滚来滚去,撞到了铁的茶叶罐,就会发出嘈杂的声音)
3、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装在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声音变小?
幼儿猜想。
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的办法,可以用一种辅助材料隔开玻璃珠与茶叶罐,让声音变小。
(二)第一次实验,探索报纸让茶叶罐里的声音变小。
1、介绍材料
师:那我们用报纸帮忙,让声音变小。
2、提出要求
师:小朋友在做实验的时候要记住几点要求。
摇罐之前,要先把盖子盖紧。
你用了多少张报纸让声音变小了,要记住哦。
3、幼儿分组操作
重点引导幼儿发现用不同数量的纸张包裹玻璃珠,发现玻璃珠发出声音的大小不一样。
4、分享交流
师:你是用什么办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变小声的?用了几张报纸。你实验了几次?每次实验结果一样吗?
小结:有的小朋友用报纸把玻璃珠包住,有的用报纸塞满整个茶叶罐,有的小朋友用报纸压住玻璃珠,发现用越多张纸,玻璃珠发出的声音就越小,甚至没有声音。
过渡句: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呢。老师准备了水果袋和橡皮泥,你们再来试一试、玩一玩吧。
(三)第二次实验,探索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方法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发出声音。
1、提出要求:
(1)每次实验时只能用一种材料,但这两种材料都要试试。
(2)试一试、玩一玩,看看谁的方法能让玻璃珠不会发出响声,他就成功了。2、幼儿操作。
教师重点观察帮助实验不成功的幼儿,提醒幼儿要让茶叶罐里的玻璃珠不能发出一点儿声音,引导逐一运用材料操作、探索不同的方法。
3、分享交流,体验乐趣。
重点引导幼儿描述自己的探究过程。
(1)交流:
A、 同伴交流。你有什么好方法,和你旁边的小朋友说说。
B、 集体交流。你的玻璃珠还会发出声音吗?你是怎么让玻璃珠不再发出声音的呢?(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提升:包、一层一层盖住、塞满、压等)
(2)梳理:有的小朋友用橡皮泥固定玻璃珠,它在摇动时茶叶罐就不会滚动也就不发出声音。有的小朋友用水果袋隔开玻璃珠撞到茶叶罐的嘈杂声音。这可是一个好办法。
(四)迁移知识经验,解决拖动椅子时发出很大声音的问题。
1、播放视频,发现问题。
师:我们来欣赏一段视频,看看有什么发现。
2、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大家想个办法来解决吧。
(五)活动延伸: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动手包椅子。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目的: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力的传递现象,知道直线传得快、曲线传得慢的道理以及简单的终止力传递的方法。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仔细观察和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准备:
现成的多米诺骨牌或由木板锯成的长木条若干、排列示意图三张(如图)、录像带。
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我们已玩过“击棋子”的游戏,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好了新的材料,你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三组来玩“击木块”的游戏。
2.出示排列示意图(如图),引导幼儿分组讨论本组准备按哪种方式排列木块。
〔评: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迅速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让幼儿自由结伴、自主选择排列形式这一做法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感受合作学习带来的乐趣。〕
二、体验力的传递现象
1.三组幼儿分别协商排列木块的方式,并尝试推击木块,体验力的传递现象。
2.集体讨论:为什么有的组搭得快,有的组搭得慢?为什么有的组搭的`木块倒得慢,有的倒得快?(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引导各组幼儿在吸取其他小组经验的基础上再操作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4.教师小结:排得快慢与小组合作情况有关,木块倒得快慢与排列线路有关。
〔评: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不是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幼儿,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得出结论,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感想。〕
三、探索终止力传递的方法
1.将木块排列好以后,如果我们不小心碰倒其中一块,就会使它后面的木块也连续倒下。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好办法阻止木块继续倒下呢?
2.各组幼儿分别通过操作,探索阻隔的方法。
3.请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组的阻隔方法,教师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小结:排木块时大家应努力协作,尽量放稳木块。如果不小心碰倒了,只要将手掌插入其中或赶紧抽掉后面的一块,就可以避免后面的木块倒下。
4.每组幼儿分别运用其他小组的阻隔方法进行尝试。
〔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着重培养幼儿的是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
四、分析交流
1.各小组分别交换排列示意图,幼儿继续合作排列木块并推击,看看排列线路与力的传递之间有什么关系。
2.在幼儿操作实践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懂得:力的传递速度与其排列线路有关,直线传得快,曲线传得慢,路线越弯曲,速度就越慢。
3.看录像了解生活中力传递现象的应用情况,如打桌球、打保龄球、打玻璃弹珠等。
4.力的传递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家找一找再来告诉大家。
〔评:通过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之间等多渠道的交流,幼儿不仅获得了大量的有关力的传递方面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学会了合作,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一:我的牙齿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我们牙齿的构造及作用
2、知道如何保护牙齿的方法
教案准备:
电脑、电视机、录音机
教案过程:
1、幼儿欣赏课件《牙齿的秘密》
2、教师提问:动画中的宝宝为什么哭?后来怎么又笑了?
3、继续欣赏课件,加深幼儿印象
4、认识自己的牙齿:请小朋友相互看看同伴的牙齿,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牙齿是什么样的?牙齿有什么用途呢?
5、除了我们有牙齿外,还有谁有牙齿?教师电脑播放软件图片。
6、教师小结,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牙齿的构造及作用。
活动二:我会刷牙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学习刷牙的正确方法。
2、使幼儿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
教案准备:录音机、磁带、电脑、牙刷
教案过程:
1、教师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刷牙,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牙齿变得白花花?怎样刷牙才是正确的刷牙方法?
2、幼儿欣赏:
小牙刷,手中拿,我呀张开小嘴巴。
左边刷,右边刷,上下里外都刷刷。
早晨刷,晚上刷,刷得干净没蛀牙,
漱完口,笑一笑,我的'牙齿白花花。
3、教师小结:早晚要刷牙,如果刷牙的方法不对,我们的牙齿会损坏掉的。
4、教师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上、下、左、右、里、外都要刷到,上下竖着刷。
5、教师边念边做动作,让幼儿加深印象。
7、幼儿跟老师念。
:我给娃娃刷刷牙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的教案08-23
科学活动教案07-25
科学活动教案06-22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6
科学活动教案【精华】08-02
科学教育活动教案10-20
有趣的科学活动教案05-25
[热]科学活动教案07-20
实用的科学活动教案07-23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