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教案合集九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一)提出问题
2、教师出示关于帆船比赛的图片,询问学生,对于帆船比赛你都想知道哪些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多呀,想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板书课题:小帆船)
学生:我想知道帆船是怎么航行的?它的动力是什么?
学生:没有风的时候帆船还能够航行吗?
学生:怎样才能让帆船航行的更快?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1、教师播放视频资料。
同学们知道郑和带领船队在没有燃料和发动机的情况下,怎么在大海上航行的吗?
出示主题《小帆船》
(二)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一)活动一:玩一玩我们制作的帆船。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交流合作,互帮互助,互相评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从他人作品中获得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对小帆船进行下水小组实验,引导学生实验“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
指导学生汇报交流实验记录。
教师小结整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结论:小帆船的行进方向与帆面的关系:调节帆面与风向的关系,可以使小船向着一定的`方向行进。
制作:改进小帆船。
2、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好处
(二)活动二: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指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提出问题:风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
2、讨论:如果没有风,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加以讲解说明。
学生进行制作小帆船的小组学习活动。
制作后进行小帆船下水小组实验,从而认识 “不同方向来的风,使小帆船行驶的方向也不同”,了解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
小组汇报实验记录,结论等。
学生观看教师出示风与生活关系的图片、资料卡片,小组交流讨论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了解风对我们生活的两面性,整理搜集得来的信息并撰写科学记录卡片。
学生进行小结,汇报自己对风的认识的资料。倾听教师讲解说明。
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这一人们利用风服务生活的典型实例,使学生初步意识到风对我们生活的意义,感悟到人类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
2.他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
3、愿意与同学交流使用斜面的好处和不足。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研究斜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
谈话:要把一大桶油从地面运到汽车上,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一种既简单又省力的方法,是从地面到车厢斜着搭一块木板,把油桶沿着倾斜的木板推上去。一块木板,当把它从低处到高处搭成一个倾斜的平面,并沿着它向上搬运物体时,它就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斜面。(板书课题:斜坡的科学)
二、研究斜面的作用
1、讨论:一大桶油很重,一个人搬不动;可是沿着斜面,一个人就能把它推上汽车。这说明斜面有什么作用?
2、感受: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体验利用斜面和不利用斜面由什么不同。
3、分析斜面的工作图,提出自己的猜想:
(1)重物被抬高的高度是否相同?
(2)重物被抬高时所走的距离是否相同?
(3)重物被抬高时是否有其他物体帮助托住了该物体?
我们小组的猜想是 。
4、设计实验方案,分小组开展实验。
①把木块立在桌上,将木板(光滑面朝上)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②每组滚轮用测力计把它提起,观察用多少力?
③把滚动的圆木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滚动,速度要慢、匀,观察用多少力?
④及时记录好有关数据。
5、分析整理。
6、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第二课时
三、把斜面“卷”起来
1、照图做一做,看看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2、讨论交流: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由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卷起来的`斜面由什么优点?
3、画出几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将它们剪下来,卷在铅笔上,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4、交流本组的发现。
四、斜面的应用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
2、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应用斜面的实例?
板书设计:
4、斜坡的科学
斜面能省力
斜面不省距离
斜面越长越省力
科学教案 篇3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包括简单机器、机器人等)。
2、能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谜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的关注相关研究的进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3、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教学论文 )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的运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物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如达尔文)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分为六个单元,共22课。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组织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作用及简单的原理。学生在研究简单机械中观察两种力相互作用的过程,感受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并认识到当两种作用力相等时,物体间将达到平衡状态即可。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本单元将在学生已有认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资料,观察、比较并描述相关的现象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感悟生命过程的复杂多样,培养对生命的珍爱,学习植物和动物不同的生殖方式,了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与生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本单元继续引领学生带着许许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讨论、撰写科学短文、模型制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动,讨论生物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本单元将引领学生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到各种自然力量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地表变化奥秘的兴趣,意识到保护地表的重要性,适时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世界,欣赏自然美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岩石、矿石制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这些矿产资源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因此保护矿产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本单元以工具和技术为主题,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开发研制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自己的机器人。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科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有不同的月相(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2)知道月相有每月经过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再到新月的变化规律。
(3)了解月相变化的成因。
2、科学探究
(1)能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月相,找出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依据模拟实验的现象推理、分析并得出月相变化的成因。
3、科学态度
具有长期坚持观察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有不同的月相,坚持持续观察、记录一段时间内的月相,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
三、教学准备
课件、月相变化动态gif、乒乓球、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生活情景:在电影院,影片中的嫌疑犯辩解道,“我昨晚借着月光,看见他从牛棚中偷走了牛”。但警察却说,“那天根本不可能有月光!”看电影的小朋友就有了疑问,“为什么那天没有月光呢?”
产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月相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一般都知道有几种不同的月相,间接的会认为每天都可以看得见月亮(除了天气原因外)。而且学生不会每天去观察月亮,因此极少会有学生知道新月的存在,自然也就不了解在新月的时候是没有月光的。于是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警察这么肯定没有月光?”
驱动任务:什么时候月亮没有月光呢?
活动1:月有圆缺变化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都见过月亮哪些样子啊?
学生经过交流,他们会发现月亮有多种形状,有的时候像圆盘,有的时候像镰刀……这时,教师提出月相的概念,月相是对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部分的状态的'称呼,并通过图片让学生认识几个典型的月相及其名称:满月、上弦月、下弦月、蛾眉月。
在认识月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弯弯的蛾眉月怎么就变成了圆月?”引导学生思考月相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2:月相变化有规律
月相是有变化的,经常在农历十五的时候能见到满月,月相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教科书上的表格是妍妍从满月开始,在一个月内每天观测月亮,记录下来的月相,同学们分析妍妍的月线观测记录,你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了吗?
学生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发现,月相呈现“满月——下弦月——蛾眉月——看不见月亮——蛾眉月——上弦月——满月”的规律。此时,教师再指出“看不见月亮”的时候的月相称为新月,然后再回应驱动页的问题,学生就能明白是真的有看不见月亮的时候。
活动3:月相变化成因
月相有规律的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一起做模拟月相变化成因的实验来探究吧!
用电筒光模拟太阳光,用涂黑的乒乓球模拟月球,观测者的眼睛模拟地球上的观测点。
以观测者为中心,乒乓球分别放在八个方向,电筒光一直平行一个方向直射乒乓球,观测者观察并记录不同方向的乒乓球亮面的形状。
结论:综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发现由于月球绕地球运动,使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内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导致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射到的亮面形状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月相变化。
五:课堂小结及交流分享
同学们小结出本节课了解的内容,月亮不同形状的名称,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并尝试在生活中坚持长时间地观察月亮,了解其真正的月相变化。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2、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1、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4、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5、全班内进行交流汇报。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2、 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3、 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5、 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2)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3)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4)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信息反馈】
一、成功之处
1、实验以学生探究为主。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要求,为了让学生更确切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读取数据、分析修正,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特点,在探究中拓展了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探索精神。
2、对比演示,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分析和区分动滑轮和定滑轮时,我先引导学生组装出两种滑轮使用方式,并进行对比演示工作过程,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在学生认真分析观察的基础上给这两种滑轮命名。轻松地区分出定、动滑轮,并使学生体会到叫定滑轮或动滑轮并非是滑轮结构的区别,而是使用方式的不同,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暗示学生认识事物要抓本质,既要研究共性,又要重视差异性。
3、处理教材,灵活多变
教材的顺序是先介绍定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而后是动滑轮的定义,研究性质,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划分并非学生自然的思维生成,于是我先让他们认识滑轮,再来区分两者,认识过程更加顺其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不足之处
1、时间过于仓促。
学生由于平时亲自动手操作不多,因此器材的组装,测力计的校对,读数等都延缓了课堂的教学速度。
2、新理念与新课堂的衔接还有待磨合。
本节课中,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实事求是的得出了拉力的数据,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对滑轮作用的理解,这是我设计的初衷,但也正是这一点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课堂出现了前紧后更紧的局面,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
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板书设计: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功能。
2.知道由于激素分泌不正常引起的各种疾病。
3.学习调查事物的方法、步骤。
教学重点:
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
教学难点:
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
课前准备:
内外腺体对比挂图、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图、几种内分泌疾病图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现在已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你会发现身体各方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男孩子长胡须、女孩子乳腺发育等。人在青春期为什麽会发生这些变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知识。
板书:内分泌腺和激素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人体有哪些腺体?
答:汗腺、唾液腺。
活动:出示内外腺体对比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类腺体的结构特点。
:1.具有导管,分泌物经导管排出的腺体叫外分泌腺。如汗腺、皮脂腺等。
2.腺体不具有导管,它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就是内分泌腺。
板书:一、内分泌腺
问:人体有那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各在人体内什麽部位?
活动:出示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图,学生观察挂图,并结合教材106页图来认识。
:
内分泌腺
位 置
功 能
垂 体
位于大脑的下部
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
甲 状 腺
位于颈前部,喉和气管的两侧
分泌甲状腺激素
胰 岛
散布于胰腺中
分泌胰岛素等
讲述:我们看到每种内分泌腺都能产生相应的激素。那麽激素是什麽?有什麽功能?
板书:二、激素
讲述: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是怎样发挥调节作用呢?下面我们以几种激素为例来认识。
板书:1.生长激素
分泌部:脑垂体
功能:调节人体生长发育
活动:出示内分泌疾病图,并结合教材107页图,让学生分析讨论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时出现的疾病症状及其病因。
:幼年时分泌不足——侏儒症
幼年时分泌过多——巨人症
成年时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
板书:2.甲状腺激素
分泌部:甲状腺
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活动:出示甲状腺分泌异常患者的挂图,师生共同讨论,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主要症状及功能不足的症状,特别强调幼儿时期甲状腺分泌不足而引起的呆小症。
问:呆小症与侏儒症有什麽区别?
活动:学生根据两者的主要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得出:呆小症智力低下;侏儒症智力正常。
讲述:甲状腺激素在合成过程中需要一种主要原料—碘,有些地区的土壤、饮水、和食物中缺碘,造成体内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数量减少,使得人体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和肿大,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活动:出示挂图,认识大脖子病的症状及危害。
请同学分析“私盐”对人体的危害。
讲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多摄取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食用加碘盐。
板书:3.胰岛素
分泌部:胰岛
活动:出示挂图,介绍胰岛的位置及与胰腺的关系。指导学生看教材105页读图,归纳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并认识到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能不断地调节着血糖的浓度,而血糖的浓度又会反馈控制着这种激素的分泌。
功能:促使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
讲述:一旦胰岛素分泌过少,就会造成糖尿病。糖尿病的主要症状为“三多一少”,对于重症患者应用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1965年9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上首次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即用人工方法合成蛋白质,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我们通过以上三种激素的学习,认识了激素的调节功能。激素一旦分泌异常,就会出现生理活动的异常,引发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可见激素的调节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了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通过激素分泌异常时引起的各种病症,归纳得出相应激素的生理功能,从而体会到激素调节功能的重要性。同时,教学中应使学生明确,人和动物体内分泌的激素作用于身体相应的部位而引起特异的生理效应,这些生理效应又会反馈控制着激素的分泌。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共同完成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任务,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使人体与外界环境相适应。课堂上通过观察图片挂图、教材上的读图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并通过介绍我国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实例,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 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
二、 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 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 长寿的石拱桥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这课教学,对于拱形为什么抗弯曲能力会增强的原因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在教学中,我之前提出了一些渐进的教学预设,感觉还比较顺利,我将4枚垫片压在拱形上,让学生观察,与没压之前,在形状上发现了哪些变化?学生都能找到一些,如:放垫片的地方塌下去了;与它相邻的区域鼓起来了;拱形的脚弹开去了或者伸拢来了等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拱形的抗弯曲能力会增强,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顺利与自然。
研究西瓜皮搭一个拱形来研究西瓜皮是如何实现力的传递的,无疑是比较形象和直观的。
科学教案 篇9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你们会观察吗?
会。
怎么观察?
一生上台演示。
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他是将物体扔下去观察的。
你认为他这种观察好吗?
生:不好。
为什么?
扔下去可能会将水溅出来,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盖到底是沉还中浮?
教师演示:沉,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生:竖的让它下去。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所以我们将物体放下去的时候要让尽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刚才还有一个塑料块,那怎么来观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浮的。
像铁盖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钟时间来观察判断。)
学生:能。
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请大家抓紧时间。
你们都整理好了,请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刚才到各个小组收集一些判断比较快的同学,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
你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根据重量。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
生2:我用手去感觉。
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轻重来判断的。只有一种判断大家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们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看来还是要将它们放入水中,然后分成两堆。(实物投影: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然后把它们按沉浮分为两堆。)
1419请你们将地下的水拿上来。
请你们将物体按沉的和浮的分成两堆,然后将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议卡A:观察: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的大小、轻重?思考: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
1425怎样的物体是沉的?怎样的物体是浮的?
生:比较大的,比较重的都是浮的;比较小的,比较轻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现在有很多同学又举起手来了?
生1:弹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头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来了。
生3:那铁的……
有人提出疑问了?
生1:如果木块是很小很小的,它也会浮起来的。
如果一块很大很大的铁,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师: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说法了??
物体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轻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没有关系的?可不能都是有关系的?
1430比如说,我们撇开物体的轻重,那到底是大的物体沉呢?还是小的物体沉?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一种好方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入出示: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433同学们,我们先静下来。
木块是大的,石头是小的,回形针是小的,
如果我们将回形针做成木块一样大小?那他的沉浮还是一样吗?或者说我们从木块上取下一块跟回形针一样大小的,那它的沉浮还会一样吗?
一样,不一样争论不休。
如果老师再为你们提供一套材料,那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这儿正好准备了一套材料,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就是轻重不一样,大家先比较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来。
1437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
1440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们刚才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重的是沉的,轻的是浮的)
根据刚才你们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刚才那样几块一样大的物体在一起,我想看轻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们沉浮的。重一些的物体容易沉,轻一点的物体容易浮。
生2:一些物体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轻重和沉浮是有关系的。重的是沉,轻的是浮。
师:根据刚才的材料,我们通过观察以后发现是不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球,看上去他们大小是一样,轻重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通过掂说明他们的轻重不一样。我把这些球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
生:两沉两浮。
教师演示,两个沉下去了。
剩下的两个球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浮起来一点,哪个会沉下去一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 ↑
重 轻
小 大
轻 重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科学教案12-12
【精选】科学教案11-28
科学教案[精选]08-20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07-27
(精选)科学教案08-26
有关科学教案07-08
优秀的科学教案09-22
(荐)科学教案12-25
(必备)科学教案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