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4-12-27 02:39:37 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汇编7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折纸方式改变纸张形状,发现纸张形状变化与承重之间的关系。

  2、在动手探索中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乐趣。

  3、理解团结合作力量大。

  活动准备:

  手工纸,形状大小相同的积木若干,幻灯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手工纸,请幼儿说说它能干什么。

  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用它来做实验。

  二、幼儿实验

  实验一:

  (1)教师请幼儿尝试不用任何材料帮助,让纸片站在桌面上。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小结:改变纸片形状就可以。

  实验二:

  (1)教师请幼儿试一试,站起来的纸片能不能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

  (2)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请操作成功的幼儿讲讲他的经验。对没有成功的`幼儿进行引导和鼓励。

  实验三:

  (1)请幼儿继续挑战,让纸片顶起更多的积木。

  (2)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请纸片顶起最多的积木的幼儿介绍,为什么他的纸片能承受这么重的重量。

  (3)教师小结:纸片围成的圆柱体,它的粗细跟它的力量是有些关系的。

  实验四:

  (1)师幼一起挑战最有力量的纸片,看它是否能顶起一本大厚书?

  (2)播放幻灯片,请幼儿观看,思考并得到启示:一根柱子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柱子合作,团结起来,力量就会变得很强大。

  (3)继续将实验完成。

  三、活动延伸:

  提问幼儿:我们还能继续在大书上加重量吗?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掌握运米的科学方法。

  2、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用大小不同的工具来运同一堆米,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3、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米、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记录单、铅笔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运米游戏,你想用什么工具来运米?

  2、幼儿第一次运米。

  (1)提出要求:两人一组轮流运米,并记录运米的总次数。

  (2)出示统计表格,记录每组幼儿运米次数,并引导幼儿观察,发现问题。(每组两人使用一个工具运同一堆米,为什么次数不一样)

  (3)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运米:每一次要运得一样多,通过讨论、示范明确运米的具体操作规则(满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儿第二次运米,验证。

  (1) 统计运米次数

  (2) 引导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同一堆米用同样的工具,都装满抹平了来运,运的次数是一样的。

  4、幼儿第三次用不同工具运米。

  (1) 幼儿预测大工具来运刚才的一堆米,运的次数会怎么样?

  (2) 幼儿操作

  (3) 统计数据

  (4) 幼儿通过观察数据得出:运的次数不一样;大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数据大……

  教师小结:

  用大小不同的工具运同一堆米,大工具运的次数少,小工具运的次数多。

  5、延伸游戏

  请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来运米,运的结果又会怎么样?下次我们再来试一下。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和“一样多”。

  2.会按要求整理活动材料。

  【活动准备】

  1.实物:4个苹果、3个香蕉、3个梨子。

  2.图片:4个娃娃及3个苹果、4个香蕉、5个梨子。

  3.幼儿学习资源②第31页。

  【活动过程】

  1.出示水果,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苹果、香蕉、梨子各1个,请幼儿说出他们的名字。

  教师再拿出3个苹果、2个香蕉、1个梨子。

  “来了这么多水果宝宝,他们一样多吗?”

  2.引导幼儿探索比较多少。

  请幼儿尝试比较多少。

  教师将4个苹果、3个香蕉摆到桌子上,请幼儿说一说谁多谁少。

  “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示范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

  先将4个苹果摆成一排,再将3个香蕉一一对应摆在苹果下面,引导幼儿发现苹果多、香蕉少。

  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香蕉和梨子一样多。

  3.请幼儿给娃娃送水果,比较娃娃和水果谁多谁少。

  为每组幼儿提供4个娃娃及3个苹果、4个香蕉、5个梨子的.图片,请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娃娃和水果的“多”、“少”或者“一样多”。

  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对于能力情的幼儿通过适当增加图片数量的方式增加挑战性。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内容:

  面粉是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食物,但这只是孩子与它的间接的接触。我们的幼儿对它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把面粉深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来分享面粉带来的快乐。

  活动重点:

  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活动环境,提供多样的操作材料,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运用多用方法辨别出真正的面粉并做出记录。

  活动目标:

  1、在“真假面粉”活动中,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心与热爱,并从中体验到探索的快乐。

  2、在提高幼儿的操作能力时,让幼儿形成较强的观察力及初步的对比分析能力。

  3、通过探索实践,让幼儿在四种白色粉状物中辨别出面粉。

  活动准备:

  百宝箱、面粉、淀粉、糯米粉、水、盐、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电饭锅、记录表、笔

  活动建议:

  一、导入:通过游戏“百宝箱”出示馒头、花卷、水饺皮、馄沌皮引起幼儿对活动兴趣。并提问幼儿:馒头、花卷、水饺皮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面粉”

  教师依次出示面粉、淀粉、糯米粉、盐供幼儿猜想四种白色粉状物品哪一种是真正的面粉。

  二、展开:

  幼儿的`操作记录分两部分:

  1)猜想记录:要求幼儿只用眼观察凭借以往的知识经验判断谁是真面粉并做猜想记录(四样猜想物品分别用数字作为各自标志。1、面粉、2、淀粉、3、糯米粉、4、盐)如:

  1、面粉

  2淀粉

  3、糯米粉

  4、盐

  2)验证真假并做记录(在这里我挑选面粉、淀粉、糯米粉、盐四样食物是因为它们1、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可供幼儿探索2、即使幼儿用品尝的方法来验证真正的面粉也是很安全的。

  3)可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交流)

  验证后的记录:

  三、师幼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做出真面粉统计记录总人数36人)

  1、面粉

  2淀粉

  3糯米粉

  4盐

  猜想统计

  验证统计

  在交流中幼儿各自说出了验证方法他们有的通过鼻子闻、有的通过嘴巴尝、有的用水来验证面粉的真假方法多多,兴奋无比。通过验证幼儿知道了4号盘的是盐因为它咸是用嘴尝出来的;2号不是因为见到水就不见了,有的幼儿说出了这是淀粉,教师给予了鼓励;1号和3号的识别教师和幼儿做成了饺子皮放入电锅里煮一煮,出锅之后3号变的发粘幼儿很快判断出这不是面粉,则判断出真正的面粉是1号。

  结束:

  师幼一起归纳总结面粉的特点,对幼儿在活动时的表现做出了评价,并强调安全教育。如果没有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允许是不能随便品尝不认识的事物的。

  活动自评:

  根据《纲要》精神,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培养幼儿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探究氛围中,展开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尽情探索,而我在活动中早以成为他们活动中的朋友,倾听者的角色。《真假面粉》活动中,幼儿说的多,操作多,精力非常集中,并体会到了成功了快乐。通过操作幼儿也了解到了很多常识如:盐是咸的、淀粉遇见水就会融化、糯米团煮熟后是粘的,真正体现出“玩中学”的思想。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扑克牌站立起来,感知力与平衡的关系。

  2、学习记录实验结果并乐于大胆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探索扑克的多种玩法中锻炼求异思维,乐于合作探究。

  活动准备

  1、牌人手二十张;大记录表一张;小记录本、记号笔人手一份。

  2、不同形状的卡纸若干;红、黄、蓝、绿的牌子各四个;金、银、铜的奖章与幼儿人数对应。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扑克牌,探索扑克牌的各种玩法。

  1、提出活动内容,强调探索规则:

  师:瞧,老师手上是什么?(扑克牌)今天我们就要用扑克牌玩游戏。玩扑克牌游戏时要遵守下面几条规则:

  (1)可以自己玩也可以邀请同伴一起玩。

  (2)保管好自己的'扑克牌不要跟别人混在一起。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的玩法。

  3、幼儿交流分享玩法。

  4、教师记录并总结幼儿玩扑克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玩扑克的。

  (教师用大记录表以分类、排序、比大小等形式总结、记录下幼儿的不同玩法。)

  二、自由探索“让两张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提出探索的问题,强调探索规则:

  师:刚才我们总结出很多玩扑克的方法,现在我们要挑战“让两张扑克牌站立”,挑战的要求是

  (1)把扑克成功站立在桌上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

  (2)一种方法记录一格。

  (3)听到碰铃声,整理好扑克拿着记录本坐回原位。

  2、幼儿自由探索“扑克站立在桌上的方法”并记录。

  3、幼儿分享交流自己的方法。(幼儿出示自己的小记录本,边讲述边示范扑克牌站立的方法。)

  (1)你是用什么办法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的?

  (2)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3)为什么这种方法能让扑克牌站立在桌子上?

  (4)哪一种方法站得最稳?

  4、教师小结。

  师:原来让扑克牌站立的方法有怎么多,从小朋友记录的方法中我们发现——两张互相依靠,竖立成三角形摆放在桌上,当两张扑克牌依靠的力一样大时站立最稳。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大胆猜测、动手操作,知道蚂蚁喜欢吃什么。

  2.养成仔细观察、乐于探究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前期开展过蚂蚁长什么样,怎么抓蚂蚁等有关活动。

  (2)和幼儿讨论过蚂蚁喜欢吃什么。

  2.物质准备:糖果、饼干、水果、饭米粒等。

  活动过程:

  1.回忆导入,猜测激趣。

  (1)师:这几天,我们在户外活动的时候发现了许多的小蚂蚁,谁来说说你在哪里发现了小蚂蚁?

  (2)师:上一次我们猜测了蚂蚁喜欢吃什么?你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2.寻找蚂蚁,动手验证。

  (1)师:那现在带上你们准备的食物去找找蚂蚁,把食物放在那观察能不能吸引小蚂蚁过来,还可以比一比哪种食物吸引的蚂蚁多。

  (2)幼儿自由寻找蚂蚁并尝试用食物吸引蚂蚁。

  请幼儿把准备的食物尝试吸引蚂蚁,并观察蚂蚁。

  鼓励没有成功的幼儿要耐心等待一会。

  个别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新的发现?

  3.师幼交流,拓展延伸。

  (1)师:谁成功吸引到小蚂蚁了,你用的什么食物?

  (2)师小结:小蚂蚁不怎么挑食,她喜欢吃的东西也比较多:肉、糖果、饼干、骨头和一些水果。他们最喜欢吃甜甜的.东西了。

  (3)师: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延伸:蚂蚁用它的嘴咬着食物拖着走。你们下次可以再仔细观察一下,小蚂蚁和他的小伙伴是怎么搬运食物的。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三、延伸活动

【科学活动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活动教案07-25

科学活动教案(经典)08-06

科学活动教案11-15

科学活动的教案08-23

[热]科学活动教案07-20

科学活动教案(推荐)07-23

科学活动教案【精华】08-02

科学活动小班教案10-19

(合集)科学活动教案07-25

科学活动教案(通用)08-01